我喜欢你是红色的

木雁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十月火红火红的。</b></p><p class="ql-block"> 十月里,飘游的味道是浓烈的,流溢的风景是斑斓的,荡漾的歌声是红色的。</p><p class="ql-block"> 祖国72周年生日后,第一个排练日。苏州老干部艺术团活动室又热闹了起来。今天要唱的曲目是祖国慈祥的母亲。</p><p class="ql-block"> 艺术团团长赵人骏,夫人兼艺术指导王辛培照例一大早地来到排练地。</p><p class="ql-block"> 老干部艺术团,听名字就知道,里面的团员个个不是一般人。注册团员120人,实际参加排练的也有80多。其中五位离休干部,年龄最大的96岁。他们轻易不服谁。</p><p class="ql-block"> 偏偏就是赵人骏和王辛培,一接手艺术团就是十余年。家里客厅一面墙上挂着的匾额,是团友们自创书写送他俩的,将两人名字嵌在其中。一幅:辛勤培植,另一幅:人中骏骥。</p><p class="ql-block"> 我相信,这是实实在在的评价。可以这样说,这对黄金夫妻搭档,就是老干部艺术团的主心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夫唱妇随,他们俩也应了这个理。</p><p class="ql-block"> 可他们俩能走到一起,内里的故事都是道道有坡的。</p><p class="ql-block"> 时间回到六十年代。王辛培上海姑娘,高干子女。父亲三五年参加革命,地下党员,是上海某局局长。一双大而亮的眼睛,生来聪明。64年8月她凭着优异成绩考入空军上海护校,三年学习毕业即是干部。</p><p class="ql-block"> 没多久,上海组建空四军宣传队。她和赵人骏一对文艺积极分子被抽调到了这里。</p><p class="ql-block"><b> 两人互称小赵和小王。故事就从小赵和小王的相识相知开始了。</b></p><p class="ql-block"> 小王是舞台上的主角,小赵能写会说,体操功底好,文武功都拿得出。可小赵家庭出身有点“黑”。祖父曾在清朝做过官,父亲是职员。这个职员前面还得加个“伪”字。尽管这样,小赵还是因优异的表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老天眷顾。67年冬,空四军临时搭建了21人的战地文艺小分队。小赵、小王有幸加入小分队,随高炮部队进入越南战斗阵地,参加援越抗美战争的慰问演出。他们每天要奔赴炮火连天的战斗高地,艰苦危险自然不用说。</p><p class="ql-block"> 小王追求入党。组织上安排已是党支部委员兼团支部书记的小赵,做小王的入党介绍人。</p><p class="ql-block"> 入党积极分子向入党介绍人定期汇报思想,顺理成章。</p><p class="ql-block"><b> 慢慢地,两人的话怎么也说不完似的。</b></p><p class="ql-block"> 在越南一待就是一年多。一来二去,时间长了,闲话就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当时,部队有两条禁令:参战人员不能谈恋爱,战士不能谈恋爱。反正,旁人眼里他们两条都摊上了。</p><p class="ql-block"> 猴精猴精的小赵想出来一个不用单独接触的好办法:把要说的话简短地写在纸条上,塞到军大衣口袋里。</p><p class="ql-block"> 天冷,小分队每次演出候场,演员们一个个都裹着军大衣,快上场,就把军大衣一件件叠在一起冲上台去。这有空子可钻。</p><p class="ql-block"> 崭新的军大衣都是一模一样的,可万一塞错大衣口袋岂不是更麻烦了?有失手吗?我忐忑地问。</p><p class="ql-block"> 他俩哈哈大笑起来,回答我绝不可能!只要瞄一眼就记准了。</p><p class="ql-block"> 我倒是瞎琢磨半天,替他俩七上八下。</p><p class="ql-block"> 军大衣一件又一件摞在在一起,除了认准叠放位置还有其他办法吗?但是这位置也极有可能被别人抽走一件而搞错的呀!</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恰恰漏了最关键的一点:心灵感应。</p><p class="ql-block"> 军大衣,在他们眼里已不再是一件普通的军大衣了。它是不是含有甜甜的味道,包裹着独特的气息呢?</p><p class="ql-block"> 小王继续道,当拿到对方的纸条时,我们会躲到露天搭起的简易茅厕里去看,心里怦怦直跳。看完把纸条撕成一小片一小片,抛茅坑里,不能留下一个方块字被当作证据。</p><p class="ql-block"> 然而,好景不长。小王父亲地下党身份被当作叛徒关进了牛棚。</p><p class="ql-block"> 小赵最担心的家庭出身问题也终于炸锅了。69年春节前小分队联欢活动,小赵独自躲在一处流泪。妹妹的来信如五雷轰顶,父亲又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p><p class="ql-block"> 部队生涯到此结束。没几个月,小赵在苏州一家国有企业当了一名车工。</p><p class="ql-block"> 父母都被关进牛棚的小王,主动要求转业。她找到上海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办公室要求迁出户口,落到苏州。</p><p class="ql-block"> 军转办的同志说,小姑娘,给你三天时间,你冷静考虑清楚。这可是上海户口啊!当时,上海工资级别是八类地区,苏州是四类半地区,同样一个二级工工资要相差六元。</p><p class="ql-block"> 小王像鬼迷了心窍似的:不用考虑,我现在就答复你,马上盖章吧。</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一个还未登记结婚的上海姑娘,一个穿着军装没有领章帽徽的女兵,斜挎一个军用书包,踏进了苏州古城一个叫做滚绣坊的赵家大院。同样在一个国有企业当上了车工。</p><p class="ql-block"><b> 他们的爱,热烈而大胆。小王说,我就是喜欢小赵身上的书卷气,聪明热情,善解人意。</b></p><p class="ql-block"><b> 这一恋啊,就是五十年。</b></p><p class="ql-block"> 不知从啥时开始,他们口中的互称就成了赵人骏,王辛培。简单而直接。</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王辛培说,我们给金婚送件礼物吧。去登记捐献遗体。</p><p class="ql-block"> 赵人骏不假思索回答, 好啊!</p><p class="ql-block"> 他们把这一想法告诉了两个儿子。儿子说,尊重爸爸妈妈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两人去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问,老人家你们准备志愿捐献什么呀?</p><p class="ql-block"> 他们俩干干脆脆地答,爽气些,把能捐的都捐了吧。</p><p class="ql-block"> 眼前,摊开的两本红彤彤的志愿捐献遗体(器官及角膜)纪念证,无数次的听说过却是第一次被我捧在手里。它如同一团红色的光焰,在我的目光里徐徐点燃,渐渐推开,一圈圈放大了,放大了。</p><p class="ql-block"><b> 赵人骏和王辛培,来自于两个不同的家庭,在那个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年代。他们的结合也如同这份纪念证,如此这般的奋不顾身。</b></p><p class="ql-block"> 王辛培说,从某种程度看她得感谢那个年代,否则家里还不知怎样的鸡飞狗跳呢!她姐姐以前的对象就是被老革命的父亲威胁说断绝父女关系,硬生生被拆散的。</p><p class="ql-block"> 多年以后,谈到这个场景,她一直想知道当年那个苦难的老父亲心里真实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一年,在牛棚里的父亲每月一次“放风“回家。小王和小赵也抱着刚满周岁的儿子回上海家。</p><p class="ql-block"> 老革命父亲指着床上的宝宝笑眯眯问,小培啊,这床上躺着的小宝宝是谁呀?</p><p class="ql-block"> 所有的一切,都已经晚了。</p><p class="ql-block"> 此时,老革命父亲已经定格为老革命外公。</p><p class="ql-block"> 老人家没有料到,他的三闺女竟然将一个这样家庭的小伙子带进了家门。</p><p class="ql-block"> 他更未料到的是,这床上躺着的小外孙,竟然还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第36世孙。</p><p class="ql-block"> 小赵的家世也是慢慢揭开的。小赵,据家谱记载,是赵匡胤第35世孙。只是后来,赵家在小赵祖父那辈很快衰败了。</p><p class="ql-block"> 小赵父亲这辈里,伯伯叔叔都是国内知名大学教授。小赵母亲是原苏州伯乐中学教导主任,母亲的兄弟姐妹都是中学教师。小赵就在这么一个“教书匠”的大家族里长大,骨子里少不了一股灵气。他体专毕业,放弃了当体育教师的机会报名参军的。</p><p class="ql-block"><b> 按照小王的说法,小赵骨子里有股少爷气,会指挥,善说教。在当好丈夫和父亲的同时,把小王“指导”、“调教”成了“买汰烧”全才。</b></p><p class="ql-block"> 拿到第一个月的36元工资,小王就将钱一包往桌上一甩说,只要留给我这个月买菜钱就行。</p><p class="ql-block"><b> 都说上海女人会算计,嗨,偏偏碰上了更会算计的苏州小书生。两人出去压个马路。天热小王想吃块冰砖。小赵说还是来一瓶汽水吧。</b></p><p class="ql-block"> 公公卧病在床,婆婆不善家务。上班远,小王一早捅开煤炉弄完早饭,儿子的尿布奶瓶的一大包朝肩上一扛,一手抱起儿子,坐在小赵的自行车后座上横穿过七八百米长的一条凤凰街,去挤二路公交车。 </p><p class="ql-block"> 二路车来了,小赵就在下面使命将母子二人推嗓进公交车门里,随即骑着自行车在后面追赶,待到站点上等候母子俩下车,再用自行车驮着将儿子送进厂幼儿园,两人一起走进工厂。</p><p class="ql-block"><b> 碰上厂里用电避高峰,下午四点上班至夜里十二点下班。深夜,两个穿着没有领章的绿军装,挎着军用书包的的年轻人,推着婴儿车,从广济桥方向穿过半个姑苏城回家。一路有说有笑,哼着曲,星星和月亮照亮他们。那些夜晚,仿佛整个古城都是他们俩的。</b></p><p class="ql-block"> 小王,整整18年和婆婆住在一起,年年五好家庭,居委会让小王介绍经验。小王说九个字,少说话,多做事,气量大。</p><p class="ql-block"> 婆婆说,这媳妇啥都好,就是话少。早上上班前一句:姆妈,我上班了。晚上回家还是那句:姆妈,我下班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市机械系统宣传队排练样板戏沙家浜。小王当仁不让的阿庆嫂。她的伶牙俐齿,全撩在舞台上了。</p><p class="ql-block"> 人生的经历,哪怕是苦难,都是一笔宝贵财富,都是你必须经历的。赵人骏经常这样教育儿子。</p><p class="ql-block"><b> 父亲的一生,或许就是儿子的一生。</b></p><p class="ql-block"> 年近八旬的赵人骏现在仍担任团里的党支部书记。两个儿子都在大学入的党。大儿子经济学博士,现在上海一家大型国企任高管兼党支部书记。小儿子公派英国伦敦工作,也是一家中资银行行长兼党支部书记。</p><p class="ql-block"> 孙女曾是上海少儿广播合唱团团员。孙子成绩优异不说,小提琴,国际象棋,体育全面发展。因为疫情,小儿子一家已经三年没有回国。中秋佳节,小儿子唱给父母大人的一曲“故乡的云”,催人泪下。</p><p class="ql-block"> 我不得不暗自感叹,这流淌在血液里的基因传承。</p><p class="ql-block"> 如今,在苏州老年群众文化的圈子里,提及赵人骏和王辛培,几乎没有人不知晓的。</p><p class="ql-block"> 赵人骏总结出带好艺术团的四字秘诀:人品+水平。</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老干部艺术团,拉出去就是一台一个半小时节目。一台节目的背后,则是夫妻俩在家里每天做的功课。</p><p class="ql-block"><b> 老干部艺术团,就是这对老人生活的全部。</b></p><p class="ql-block"> 唱响唱好主旋律,谁说不是最美的艺术作品。悠扬的琴声歌声回荡在半空中。</p><p class="ql-block"><b> 指挥台上的王辛培挥舞双臂。对面,一抹阳光。</b></p><p class="ql-block"><b> 队伍里有赵人骏,坚毅深情的目光。</b></p><p class="ql-block"><b></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