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一一一[ 唐 ] 柳中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每每提到黄河,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总是激情难禁。由于华夏文明肇始于黄河流域,黄河流域就成了我们民族的摇篮,从而有“四渎之宗”之称的黄河,自然就成了我们的“母亲”。但在华夏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黄河不仅展示了母亲般的温柔可爱,偶尔也有狂躁不安的时刻。据统计,从公元前602年至公元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下游决口达1590次,改道26次,重大改道7次。从而给生活在黄河下游的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黄河每每决口后,往往是洪水恣意,巨浪滔天,大面积的草木、庄稼、动物等被淹没。洪水以及所携带的大量泥沙,不仅破坏了下游地区的自然面貌,毁坏了植被,造成水系紊乱,河湖淤积。“膏腴之地,均被沙压;村庄庐舍,荡然无存”。而大量土地沙化荒芜,农民失去生产基础的后果,便是灾后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急剧流失,农业生产的急剧退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黄河的每次改道,无不使黄淮海平原面貌全非。古代黄河下游平原上水网交错、湖泊密布,但经黄河一次又一次的袭夺和淤灌,河流多渐淤积,甚至断流。比如战国秦汉时期的鸿沟、隋唐时期的通济渠、宋代的漕运四渠(通济渠、五丈河、惠民河、金水河)等,当时都是中原地区主要航道。可宋元以后,由于黄河的多次南泛,均告於废。不仅如此,黄河改道在使自身水系受到破坏的同时,也使淮河乃至于海河的水系深受其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这方面,黄河碑刻,尤其是歌功颂德的碑刻,最有发言权。这些碑刻在印证历史的同时,又真实的记录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河患灾害、治理和利用情况,与历史典籍息息相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比如北宋熙宁十年(1077)刻立,苏辙赋文,苏轼书丹,现存江苏徐州云台山的《黄楼赋碑》,虽是苏辙为其兄苏轼的歌功颂德碑,但字里行间也透视出此次洪水淹没之广,百姓受灾之重,从而描画出了黄河这条蛟龙南滚北侵肆虐的特性。北宋熙宁十年,黄河在澶洲(今河南濮阳西)决口,殃及彭城(今江苏徐州),其景极其悲惨。当其时,洪水“灌郡县四十五”“坏田逾三万顷”“水及彭城(今江苏徐州)”“水之淫也,汗漫千余里,漂庐舍,败冢墓,老弱蔽川而下……槁死于丘陵林木之上”。时任彭城太守的苏轼,在洪灾面前不曾退缩,而是率众抗洪,从而确保了一方平安。水退后,苏轼在城东门之上盖了黄楼,以为纪念。其弟后游黄楼,有感于苏轼的作为,遂作此赋,为其兄颂功并勒碑记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现存河南台前文化局的《敕修河道工完碑 》,又名《八里庙治黄碑》,明景泰六年(1455)刻立,徐有贞撰文并书丹。。明正统十三年(1448),黄河于新乡八柳村决堤,洪水直冲张秋镇(今属山东阳谷县),沙湾(今濮阳市台前县八里庙村南)一带的运河河道被毁,南北漕运大动脉几乎中断,震惊朝野。朝廷先后派工部侍郎王永和、工部尚书石璞等,治理沙湾河道。因不得法,无奈工程均告失败。景泰四年十月,明代宗任命徐有贞为都察院佥都御史,治理沙湾河道。徐有贞到沙湾后,对地形水势进行了详细查勘。最后集思广益,开创性地提出了置水门、开支河、浚河道的治河三策。该方案得到朝廷批准后立即组织实施。徐有贞采用“疏、塞、浚”并举之法,耗费物资数以万计,动用河工五万八千余人,历时近两年,于景泰六年七月完工。自此后,山东河患减少,漕运通畅。工程竣工后,徐有贞主持在当地(今八里庙村)修建了水河神祠,并在祠内刻立了“敕修河道功完之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现存河南兰考南漳乡宋庄村的《黄陵岗塞河功完碑 》,系由汉白玉雕刻而成,通高3.25米,身高2米,碑额高0.75米,厚0.2米。下有一龟形座,高0.5米,额上雕盘龙。明弘治八年(1495年)刻立,由刘健撰文,李伦篆额,李真、周文书丹。额篆“黄陵岗塞河功完之碑”九个大字。碑阳记述治河及堵塞黄陵岗决口的始末,碑阴为协理河工、分办河工的官员姓名。现有部分文字剥落。据碑文所记,明弘治二年“河徙汴城东北,过沁水溢流为二:一自祥符于家店,经兰阳、归德至徐、邳入于淮;一自荆隆至仪封黄陵岗,东经曹、濮入张秋运河。所至坏民田庐,且势损南北运道”。六年夏,“大雨霖,河流聚盛”,荆隆口一支水势尤大,遂决运河东岸,“漕舟阻绝”。明孝宗先后命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刘大夏、太监李兴、平江伯陈锐前往治理。动用民工5万余人,先后开挖孙家渡河道70里,疏通贾鲁河故道40余里,从而堵塞了黄陵岗、张秋诸决口。“又筑长堤,荆隆口东西各二百余里,黄陵岗之东西各三百余里。”工竣之后,皇帝诏令改张秋镇为“安平”,对督办官员给以晋级增俸的赏赐。并于塞口处赐额建庙,撰文立碑。如此等等 ,不一而足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先人在灾难面前不曾屈服,而是奋起抗争。因此说,是黄河培育出了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性格,见证了中华儿女改造自然、繁衍生息的奋斗历程,谱写了一曲曲黄河赞歌。而历代的治黄,不仅产生了重要的人文思想,如家国意识、民生情怀、历史使命等,还形成了极具时代色彩的治河理念,涌现出了数不胜数的治河英雄。而数量巨大的黄河碑刻,就是这无数生动形象的忠实记录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