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关汉卿

炀癫疯

<p class="ql-block">一、作者简介及《窦娥冤〉情节梗概</p><p class="ql-block">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 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生卒年不详。他一生 “不屑仕进”([元]朱经《青楼集,序》),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 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 剧,又能登台演出。“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 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 豆”,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 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精神。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 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60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 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土比亚。 1838年, 《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 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p><p class="ql-block">全剧情节梗概如下:</p><p class="ql-block">窦娥3岁上死了母亲,父亲窦天章是个穷书生,借了高利贷者蔡婆婆 20两银子,一年后本利翻为40两,无力偿还,上京赶考更没有路费,只得忍痛让窦娥给蔡家 当童养媳抵债。窦娥17岁与蔡婆儿子成亲,不到两年丈夫死去,年轻守寡,与婆婆相依为命。 一天,蔡婆出城向赛卢医索债,赛卢医把她骗到郊外,企图将她勒死。这时碰见张驴儿父子, 蔡婆被救了。张驴儿父子是两个更为歹毒的流氓,听说蔡婆家有个年轻寡妇,便以救命之恩为 由,强行住到蔡婆家里,逼她婆媳俩嫁给他们父子俩。蔡婆不得已答应了,窦娥则坚决拒绝。 张驴儿见窦娥坚决不依,便心生奸计,从赛卢医那儿弄来毒药,放在羊肚汤里,想毒死蔡婆, 再来摆布孤苦无靠的窦娥。不想蔡婆将那碗羊肚汤让张驴儿父亲吃了。张驴儿见父亲被毒死大 为意外,但他又生毒计,一口咬定是窦娥下的毒,要挟窦娥,说是要想不去见官,就得乖乖嫁给他。窦娥心中坦然,宁可“官休”,也要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塞娥太天真了,她以为衡 如铺”“清似水”,不知道官府衙门认钱不认理。受理此案的楚州太守是个贪官,对塞协 刚比打,“杖下,一道机,一层皮”,塞娘不屈,极力辩自。这时,他又要提蔡婆婆上查 同,家塘不见继速受刑,属相了药死张驴儿的父亲,结果被判斩刑。行刑时,窦娥对天发下 时标原,生后都应验了。后来,定天意一举及第,做了提刑肃政廉访使,到楚州巡视,窦姚 冤魂向他倾诉,这才平了这桩冤案。</p><p class="ql-block">二、关于杂剧</p><p class="ql-block">杂剧是古代戏剧样式。它是在前代戏曲艺术、说明艺术,尤其是在宋官本杂剧和金院本 比础发园起来的、大约在金末元初之际,经历了逐渐完备的过程而趋于成熟,到元朝统- 国之后,杂剧进人了繁荣时期。</p><p class="ql-block">杂剧的体裁,首先是一本四折的形式,这是受宋杂剧演出时分为四段的影响。四折之外 可以加一两个“脚子”“折”相当于一场戏,但在一折中,场景却可有所变换。“楔子” 篇幅比较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前,起类似序幕的作用;也有放在两折之间作为剧情的过渡, 它是四折一本形式的重要补充部分。个别杂剧亦有突破四折一本的形式的,如《赵氏孤儿 为五折。一般说来,一本为一剧,但也有一些作品超出一本,如《西厢记》即为五本。 杂刷有三个构成部分:宾白、唱词、科介。三者交相配合,推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性 格。“宾白”有的白、散白,还有“带云”“背云”“内云”等名日,各起串联唱词、交代内 心活动、人物间交流的作用。元杂剧是一种歌舞剧,因而“科介”包括人物动作、表情、武 打、歌舞以及音响效果等内容。唱词是杂剧中重要构成部分,在音乐上采用联套方式,由同- 宫调的数支曲子组成,一折一套。至元代后期才出现南北曲联套的形式。曲的排列有一定格 式,但又有多样的变化,要求每一支曲子的音乐前后必须衔接。曲文要协律,符合曲牌规定的 规律,平仄要和谐。押韵以当时北方话为准则,方式为全套通押一韵,但可四声通协,韵字亦 可复用。此外,曲文中可加衬字,并可利用丰富的对仗形式:偶句对、鼎足对、连璧对、隔句 对、连珠对,等等,增加曲文的修辞色彩。</p><p class="ql-block"> 杂剧角色分为三大类:末、旦、净。每类中又可根据人物身份分为正末、外末、小末,正 且、外旦、搽旦等。杂剧采用一人主唱方式,由正旦或正末为主角,全部唱词都由主角一人唱 到底,其他角色一般没有唱词。根据主唱人是正且还是正末,杂剧又分为“日本”和“末 本”。但一人主唱并不等于一个角色主唱,正且和正末根据剧情需要,在某一折中,可以改扮 另一角色,担任主唱。</p><p class="ql-block"> 杂剧已经有比较成熟、比较完备的戏剧形式,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奠定了艺术基础。</p><p class="ql-block">(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p><p class="ql-block">三、《窦娥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p><p class="ql-block"> 窦娥发出三愿前,依次讲出三句话:“若是我窦娘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 死的委实冤枉”。剧作家通过这多次的重复,重在说明:由于政治的黑暗、更治的腐败,才使 得孤苦无告的窦娥惨遭杀戮,蒙此奇冤。所以她受刑前发的三愿 一一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 早二年,这此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才能一桩桩儿都应验,真个是,连“皇天也省 从人厦”。可见,“冤”“怨”二字是贯穿始终的。剧作家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由于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因而观众不仅不感到荒谬怪诞,相反,倒因此更加深切同情窦娥的悲惨遭遇,深切痛恨封建法制的腐朽乖器和好民黑市的活天罪行激把四介化园中、物和惠件强 列的爱憎,而这正是悲剧所要达到的戏剧效果。</p><p class="ql-block"> 《窦娥冤》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很好地结合起来,人物形象的塑造,既有坚实的现实生 活基础,又通过想象和夸张,反映出女主角主观上希望而客观上不能实现的愿望,展现了人物 性格,深化了作品主题,使人物和剧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使整个作品达到了“寓褒贬, 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发挥其特有的社会功能。</p><p class="ql-block">(摘自沈继常《一腔怨气如火,感天动地惊鬼神》,《高中课文分析集》</p><p class="ql-block">第二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p><p class="ql-block">语文书课后题[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p><p class="ql-block">三个场面:赴刑场,怨天;见婆婆,遗嘱;在刑场,誓愿。复述略。</p><p class="ql-block">1.应该;怎么;同“糊涂”,这里是“混淆”的意思。</p><p class="ql-block">2.三句的意思是层层递进的,感情也越来越愤怒。第一句,愤愤不平地向天地发出质问, 从名不副实的矛盾中向天地提出质问。第二句更加愤怒地揭露天地的真面目,揭露天地“糊 突了盗跖、颜渊”的原因,在于可耻地采取了“怕硬欺软,顺水推船”的态度。第三句又进 一步,更加愤怒地谴责天地“不分好歹”“错勘贤愚”,彻底否定了天地。</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窦娥请求绕道走后街而不走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伤心;她为了婆婆免受拷打,屈招 药死张驴儿;她临刑之际嘱托后事,悲痛至极,还劝慰婆婆不要烦恼哭泣,替婆婆设身处地考 虑,一片孝心。写窦娥的善良,反衬吏治的黑暗,说明执法者确实不分好歹,错勘贤愚,更能 使读者观众同情窦娥,痛恨黑暗的社会。</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苌弘化碧,望帝啼鹃”“飞霜六月因邹衍”“东海曾经孝妇冤”。运用这些典故,在窦 娥,是以历史上的苌弘、邹衍,神话或传说中的望帝、东海孝妇自况,既表明了自己的善 良、清白、无辜,又说明其自尊自爱。在她看来,人命,不分贵贱,都有同等的价值,都 是“关天关地”的,在作者,则是以这些典故人物来热情赞美窦娥善良坚强的人格、坚贞 不屈的反抗精神。运用这些典故,给窦娥的信念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使窦娥在反驳监斩官 时显出巨大的精神力量,同时也给作品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运用这些典故,古今熔于一 炉,上下几千年,词曲的意境显得无比悠长阔大。运用这些典故,也使这些词曲显得文采 斐然。</p><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古代作品中,如《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殉情后合葬,墓上梧桐“枝枝相覆 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也运用了大胆的想 象。但作品的内容都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作品通过想象、夸张,以超现实的情节,让美好的 愿望在作品中得以实现,以寄寓作者的爱憎,反映人民的情绪和理想。结合作品内容来看,这 是作品中寄寓的作者对解决社会矛盾的理想化的愿望。同时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喜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