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南昌之南,赣江右岸,从晋代就出了一个地方叫“生米”。历史遥远,传说扑朔迷离:有仆人上市买米,忽闻主子真君要升天,即追赶,慌忙之间,把米散落在地上,地上又能长岀米来,故有了“生米”之地名。</p><p class="ql-block"> 老于兄,今年72岁,是地道的生米镇人。已是秋分季节,秋意却未有消息,酷夏暑热不知疲倦地占领秋天。老于在屋前自由自在地脱掉上衣,在葡萄棚下纳凉。 这座二层砖楼就是老于的家。它座落在丘陵地貌的村边。周边绿色掩映,翠竹高耸,樟树繁茂。柚子熟了,有的掉到地上,有的悬在空中晃荡。屋前这棚老丛葡萄,夏天遮阳,抵挡酷热,是纳凉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 他老伴从田地里回来了,戴着草帽,挑回劳动的果实。田间象是个聚宝盆,有求必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扁担刚溜下肩板,一群鸡就围上来,争相着啄菜叶。</p><p class="ql-block"> 镇上有一条古街,离老于家很近, 老于女儿告诉我,屋前走下去几十米,就是生米镇老街。一条被历史脚印踩得光滑的石板路,是几百年,也许是上千年,总让人感觉岁月很遥远!</p><p class="ql-block"> 于兄告诉我,生米镇列入南昌市的城市开发规划,<span style="font-size: 18px;">镇上许多地方已开发成旅游城,生活小区,商业配套设施等。</span>他的房子不久也要拆迁。他家两层楼的砖房,按照一比一的赔偿方法,老于兄家可以在住宅小区里换一套房。一家人将摇身一变,成为城里人。</p><p class="ql-block"> “是住在这里好,还是住住宅小区好?”我问。</p><p class="ql-block"> “我还是住在这里好!”在葡萄棚下,老于兄是不加思索地回答我。</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我种过几年田,理解农民对于土地的感情,所以两人就聊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他的故土,祖辈在这里生活,故土难离。对于从先祖一直以种地为生的人,一下子失去了土地,失去了家乡,搬到另一个陌生地方去生活,成为城市人,那是个感情的大转折。这里有他的日常相伴的邻居,他的于氏宗族,于氏宗祠,还有那条石板溜得光滑的生米老街。不忙的时候,村里妇女们喜欢吃饭时托着饭碗在邻居间串门,直到剩下空碗还忘记归家。这里可以养鸡,养鹅,养鸭。他可以主宰土地种什么,蔬菜水果稻谷玉米。屋前屋后还要绿化,竹子,柚子,葡萄,樟树,桂花。没有城市花园那么规则,但土地上却是生机勃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城市和农村的距离正在拉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生米镇的老拱门和石板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少数人还生活在古街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临时搭起的于氏宗祠和遗留的神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于兄的家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不远处的高楼,正向着家园挤来。也许在某一天,把古街挤断,把生米镇挤走,历史记忆也悄悄消失。</p><p class="ql-block"> 他要住高楼了,到那时每天他要干什么事?老于是一脸茫然!家园还在吗?回不来的,他清楚。家园也许会变成公园、住宅区,商业城,学校……熟悉的地方将变为陌生。环境变美丽吧?对于老于来说,很难说。他还是感觉有感情的地方美,值得留恋!</p><p class="ql-block"> 田园将无,“生米”犹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10日初稿</p><p class="ql-block"> 2022年4月12日修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