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提问法

秋穗

<p class="ql-block">  平时不管是在育儿群里,还是在幼儿园里,永远都有妈妈在问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家孩子太固执了,有时固执得可爱,有时又固执得让人咬牙切齿。要拿孩子怎么办呢?</p><p class="ql-block"> 有些妈妈可能知道,孩子在2-4岁这个阶段会有一个“秩序敏感期”,所以2岁以后孩子经常表现出一些固执的行为也正常,比如吃饭的时候非要全家人都坐在同样的位置上,又或者洗漱的时候一定要按固定的步骤来,就连吃块饼干,都不能忍受跟之前的方式不一样,等等。</p><p class="ql-block"> 虽然说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有这种固执的表现也正常,但是如果孩子长大一些以后,或者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表现得固执,墨守成规,不懂灵活变通,那我们可能就要注意一下了,因为这很有可能意味着孩子缺乏“认知灵活性”,认知灵活性是大脑执行功能的一种,指的是我们根据不断变化的规则和环境调整自己的行为,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不同的概念,在不同的任务之间自如切换的能力。简单来说,我们平时是不是会变通,面对不同的人和事,在不同的场合是不是能随机应变,靠的就是认知灵活性。</p><p class="ql-block">认知灵活性好的孩子,通常会比别人更快地适应新环境和行为规范。比如上了幼儿园,即使每天吃饭睡觉的时间跟家里不一样,也能很快适应。比起固执的孩子,认知灵活性好的孩子能更灵活地应对突发状况,比如说好要去公园玩,但是出门前下雨了,他能更好地接受因为下雨所以要改变计划,待在家里这个事实。另外,这样的孩子也更善于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比如,在走迷宫时,他更愿意尝试不同的路径,这条路走不通,立马换条路试试。同时,他也更能换位思考,在和人交往时表现得更合作和富有同理心。相反,认知灵活性差的孩子就会很容易遇到困难,比如玩个游戏明明都吃过亏了,还是按照之前的步骤和策略来,不知道换一个方法,这个特点到了学龄后就会成为学习的障碍。</p><p class="ql-block"> 那孩子的认知灵活性是天生的吗?研究表明这是一种需要我们刻意帮助孩子培养的能力。多伦多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能够理解别人有和自己不同的想法,这也就意味着,从孩子两三岁开始,我们就可以刻意培养他们的认知灵活性了。那要怎么培养呢?</p><p class="ql-block"> 哈佛大学整理出了一份给家长的育儿指南,里面就有提到:多给孩子阅读、讲故事、玩角色扮演和规则游戏,能够帮助孩子提高认知灵活性,这其中的关键就在换位思考和规则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比如孩子2岁多开始,不管是陪他读绘本、讲故事,还是玩游戏,都要问一个问题:“如果怎么怎么样,你还能怎么办呢”?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个问题,就能把通过换位思考和规则变化培养认知灵活性这件事渗透进去了。比如,在给孩子讲故事和绘本时,问他们类似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灰姑娘,你打算怎么办?”“如果你是灰姑娘的后妈,你要怎么办? “如果你是王子呢,你会怎么做?”鼓励她站在不同的人物角度去感受,思考和分析问题。</p><p class="ql-block"> 平时一起制定出行计划或遇到问题时,和孩子一起讨论一件事情的多种可能性和解决方案。比如计划明天一家人一起去动物园,就会和孩子讨论一些像这样的问题:如果明天下雨了怎么办?如果雨太大了,出不了门待在家里可以做什么呢?如果动物园关门怎么办?去不了动物园,还可以去哪里呢?再比如,家里的车子突然坏了怎么办?除了坐车还可以怎么去呢?又或者,爸爸突然有很重要的工作要忙,不能和我们一起去了该怎么办?这种提问和讨论会让孩子意识到变化也是计划的一部分,同一件事情会有多种可能性,同个问题也有多种解决方案,渐渐她就会养成从多种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的习惯。</p><p class="ql-block"> 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刻意制造变化,在陪孩子玩角色扮演游戏时,也会利用一些小技巧刻意加入变化,比如通过投骰子或抛硬币这样随机决定的方式,决定你和孩子分别扮演什么角色。这样,他们就能学会从不同的角色看待和思考问题,学会换位思考,比如今天扮演医生,明天是病人,后天又摇身一变成了病人家属。同时,我还喜欢变换游戏规则,在游戏中制造突发事件,让孩子思考怎么应对不同的状况。比如,医生生病请假了,没来上班病人该怎么办?遇到的病人特别讨厌吃药,就是不愿意吃药,医生要怎么办?医院的药都卖光了,医生和病人又该怎么应对呢?这些突发状况会打破孩子对常规的认识,让孩子意识到没有什么是成不变的,同时给了她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尝试不同方法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们总结一下,培养孩子的认知灵活性,我们只要学会一个方法,那就是平时多问孩子一个问题“如果还能怎么办呢?”不管是陪孩子读绘本,讲故事还是玩游戏,我们只要刻意制造变化,给孩子加上“如果”万一”这样的假设条件,再问问孩子这些情况下该怎么办,孩子就能逐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能更好地适应不同的规则和环境,将来也能够更好地面对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