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下战书写“天心取米”4字,汉朝小吏每字添一笔,吓退匈奴

为→妳锁鈊

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一笔一划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在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变,才形成了现在的汉字。一个字加一笔或者减一笔,它所表达的意思就不一样了。<br><br>以前,无意中看过一则关于“天心取米”,每字添一笔就变成“未必敢来”的文字游戏,让我印象颇为深刻,今天就分享给朋友们。<br><br>一、天心取米的故事<br>传说在汉朝建立初期,国力衰弱,而北边的匈奴还是十分的强大,但是他们所处的地方生活环境十分艰苦,所以他们不断地骚扰汉朝边境,还几次入侵,不得已之下,汉朝选择了将大汉公主和亲以换取短暂的和平。<br><br><br>在经过几代君主的治理下,汉朝的国力终于恢复了,在汉武帝登基之后,一改之前和亲的政策,开始征战四方。此时的匈奴也蠢蠢欲动,想要再次入侵,并且在边境屯好了兵马,但是一时之间也不清楚汉朝到底有多少兵马,也不敢贸然进犯,思来想去,就想了一个法子来一探究竟,于是匈奴人就仿照汉朝的文字,写下了一封战书。<br><br>随后匈奴就派使者送到汉朝去,待送到刘彻手里,他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子写着四个大字:天心取米。一时之间,刘彻也想不明白这到底是什么意思,于是在第二天早朝的时候,将这份战书拿给大臣们看,共同探讨一下匈奴人送来的这个战书到底是什么意思。结果中尉大臣讨论了大半天,也不明白这是何意。<br><br><br>于是,汉武帝就张贴皇榜,广招贤才。这时候,京城里有一位叫何塘的官员看了皇榜之后,略加思索就揭了皇榜进宫去了。在大殿之上,汉武帝问他这封战书上的四字是何意思。只见何塘不卑不亢地说道:“陛下,依臣之见,天是指天朝,也就是我朝;心,心脏也,也就是指都城;取是指夺取;米,指的是陛下,合起来就是匈奴想要夺取陛下江山,直奔中原的意思。”<br><br>汉武帝听了之后,龙颜大怒,何塘随即说到:“陛下不必动怒,微臣有一破解之法。”说完,何塘就拿起笔在这封战书上给天心取米四个字各添了一笔变成了新的字,汉武帝拿起来一看,变成了“未必敢来”,各位大臣看了之后,纷纷赞赏起何塘来。随后就建议汉武帝将这封战书原封不动地给匈奴送回去,汉武帝欣然同意了。<br><br><br>匈奴人本以为汉朝接了他们的战书会严阵以待,结果在看到被送回来的战书后,这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汉朝根本不怕他们入侵,在贸然开战说不定不但讨不了好处还会损兵折,于是便整顿兵马回去了,也不敢再贸然入侵汉朝了。<br><br>这则故事充分展现出来汉字的博大精深,一个字加一笔减一笔就会变成另一个字,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意思。但是,这故事终归是故事,这里还是会有漏洞的。<br><br>二、故事的漏洞<br>单就这‘天心取米’四个字来说,各添一笔,天加一竖变成未,心加一撇变成必,取加一笔又如何变成敢呢?就算要加,那也应该是加上两笔才对啊;米加一横变成来。除了‘敢’字,其他的三个字都符合加一笔变成的字,这就是漏洞之一。<br><br>当然,这里加一笔,在我们看来,是在简化了的汉字上面加的,也就是我们现在用的简体字。而简体字是汉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而形成的,绝不是一直都是用简体字。想想在汉朝的时候,会用到简体字吗?汉朝的时候,用的是小篆,而小篆的“天心取米”四个字与小篆的“未必敢来”四个字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绝对不是添一笔那么简单就会变成“未必敢来”这四个字。这就是故事的漏洞之二。<br><br><br>单从这个故事来看,何塘是在简体汉字的形体结构上来改变的,而汉字本身就是一个个形体复杂的方块结构。它无论笔画多的还是笔画少的,所有的笔画都写在同样的方块中,并且在同一个方格内纵横交错地组成形体各异的字形。而在西汉时期,使用的官方文字都是小篆,而小篆又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整理、简化而来。通过对比,‘天心取米’与‘未必敢来’它们的差别过大,这就不是加一笔能来解释了,<br><br>由此可见,这个故事很有可能是后人编撰出来的。<br><br>不管怎么说,汉武帝多次攻打匈奴,减少了他们的入侵,让边境的百姓能够安稳地生活,已经足够展示出自身的强大了,也能从侧面反映出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只有自身强大起来,别人才不敢来欺负你。<br><br>三、汉字的演变<br>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语言文字各不相同,而随着时间的发展,汉字的出现拉近了各个地方的距离,使得许多的人用书面交际成为可能。汉字的出现,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也维护了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稳定。<br><br>文字本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而汉字就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在世界上的起源是很早的,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出现了甲骨文,它们多是刻画在兽类的骨头之上或者龟甲上,外箱看起来大小不一,参差不齐。从形体和造字法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很成熟的一种文字了,可见在这之前,汉字就已经出现。<br><br>在这一时期,金文也渐渐出现,从商周时期到秦汉时期都有金文,而它们一般是刻在青铜器上,在西周时期,青铜器大多是以钟或者鼎的形式出现的,所以金文也被称为钟鼎文。<br><br>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大篆出现,广义的大篆是指先秦以来所有的古文字,包括了甲骨文、金文等其他文字。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由于地区之间文字的不统一,有碍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影响了中央政治法令的推行,于是秦始皇下令,命人将文字进行统一整理,最后确定在全国推行新的文字,就是小篆。秦始皇的这一举动是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汉字规范化运动,是汉字走上了标准化、规范化的道路。<br><br>由于篆书的书写过于规范,写起来很慢,日常书写起来很不方便,于是就出现了许多简化后的字体,也就是秦隶。在秦朝这一时期,觐见变成了小篆与隶书并用,小篆用于比较正式隆重的场合,而秦隶则用于日常书写。<br><br><br>汉字的演变<br><br>后来随着汉字的发展,汉末时期,楷书出现了,它是从隶书发展演变而来,它与隶书的基本结构才想通,主要起别是笔形的不同。楷书是通用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br><br>在东汉时期,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字体,草书。草书的书写变化多端、简易快捷,但是却难以辨认,不适合作为汉字流通下去。同一时期,行书也出现了,这是一种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字体。<br><br>在了解了汉字的演变之后可以看出来,汉字的形体都是由难到易的方向发展的。而汉字对国家的发展和统一以及文化的传承都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