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摄影:大飞,候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字:候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辽阔的青海湖,当然不仅仅只有迤逦的自然风光。围绕着它的动人故事同样让人着迷。(此图片源自百度地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在那遥远的地方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濒临青海湖东岸,有一大片美丽的草原,谓之金银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一位二十六岁的青年来到这里,邂逅了一位姑娘,为她那红太阳般的粉红脸庞和月亮般明媚的美丽动人的眼睛所钟情,春心荡漾,才思泉涌,然后就产生了不朽的《在那遥远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位青年叫王洛宾。在金银滩草原现在被称作西海镇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有一座王洛宾音乐纪念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纪念馆前面有一雕像,其上有王洛宾先生《在那遥远的地方》乐谱手稿雕塑。其上有:洛宾 词曲,一九三九年 写于金银滩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我看来,这首堪称伟大的音乐作品,必将载入史册。而青海湖之滨的金银滩足可以媲美产生过不朽《兰亭集序》之兰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解读《在那遥远的地方》以及围绕着它的故事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在这辽阔美丽的金银滩草原,信马由缰,让候鸟思绪飞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首先来点正经资料(源自百度百科,有质疑,找度娘,本人理当赖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94年,王洛宾凭借该曲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西方文化交流特殊贡献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该曲是王洛宾最珍视的歌,也是王洛宾歌曲中艺术评价最高的歌曲,被赞为“艺术里的珍品,皇冠上的明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那遥远的地方》是王洛宾先生热爱青海秀美山川,热爱青海各族民众的心声,是藏汉同胞民族团结的象征,是王洛宾先生为青海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奉献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轻快活泼的词曲升华了爱情和生命的意义,美妙无比的旋律穿越了时空的阻隔,宛如天籁之音,弥漫在世界人民心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98年,在中国台北地区跨世纪之声音乐会上,美国爵士女歌手戴安娜·罗斯、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中的卡雷拉斯、多明戈,都以此曲压轴,并在多地演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7年,美国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将该曲翻译为英文,并在上海公演,同时他为了庆祝反法西斯的胜利和联合国成立,演唱了两首中国歌曲并录制了唱片,分别是《义勇军进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看到没有?在老外心中,《在那遥远的地方》与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相提并唱,足见此曲地位之崇高。还有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升空,于距离地球38万公里以外的太空播放了《在那遥远的地方》,这可是真正的蜚声天外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溢美之词吗?不,这回我信度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面是基于我个人的理解和解读,不揣浅陋,但勇于文责自负,绝不赖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对于音乐完全外行,自不多言。首先罗列歌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那遥远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有位好姑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人们走过了她的帐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她那粉红的笑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好像红太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愿抛弃了财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跟她去放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每天看着她动人的眼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愿做一只小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坐在她身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首先让人想到的是什么让王洛宾先生迷成那个样子,让他才思喷涌?创作出这样的不朽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青海湖初升的红太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哦,是姑娘那像红太阳一样的粉红笑脸。人们常常会将姑娘的美丽比作鲜花,虽也贴切,但在此就稍显俗气。对于绝色美女,顶到天花板的赞美之词也就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能将姑娘的美丽比作太阳,还是初升的红太阳,这需要多么浪漫的情怀和无比的勇气哟。十几年后,一位伟人将朝气蓬勃的青年人比作八九点钟的太阳,同样的朝气蓬勃,充满希望。是不是有点异曲同工之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见证了青海湖升起的红太阳,我相信了王洛宾先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非要用影像作一个直观的感受,就选这张吧。她那粉红的笑脸像不像红太阳暂且不论,见到这样粉红的笑脸,我承认,我会回头留恋地张望。我们重庆人一般叫作“打望”。(图源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再来看看青海湖晚上明媚的月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在青海湖湖边黑马河乡客栈拍到的姑娘,你看她的笑容和那美丽动人的眼睛是不是很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像那晚上明媚的月亮?让人怦然心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人们走过了她的帐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对于这两句歌词,一般理解为张望美丽的姑娘。可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很难排除走过她的帐房的人中没有人不是在惦记她家的钱财。帐,账通假,即帐房也可理解为账房(《红楼梦》即有此用法)。账房者,旧时企业或有钱人家中管理存放银钱货物出入的处所。故此,走过存有大量钱财的地方,留恋的,或贼眉鼠眼的东张西望,专业术语谓之“踩点”。更有甚者,妄想财色双收者也不乏其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愿抛弃了财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跟她去放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问题来了,就是当你身无长物,一无所有的时候,你当然愿意抛弃财产,因为你没有。真有巨额财产时还舍得吗?就像网络流行段子:你愿意捐一个亿吗?愿意。你愿意捐一头猪吗?不愿意。记者问农民为什么?农民回答:钱没有,但我真有一头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还真不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同样出自老王的家喻户晓的名曲《达坂城的姑娘》中就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你要想嫁人不要嫁别人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定要嫁给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带着百万钱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领着你的妹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赶着那马车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你看这多贪婪,人家带着百万钱财,还要加上妹妹,赶着马车来投奔你一个穷光蛋?当然,如果你的确才华横溢,未来可期,也不是没有可能的。远在汉朝就有卓文君被司马相如爆棚的才华所着迷,和这个一贫如洗的大才子连夜私奔,实在穷得过不下去后被迫返回老家临邛当垆卖酒,有了“文君当垆,相如涤器。”之说,寒碜她首富老爹卓王孙,迫使其破财而息事宁人的故事。而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成为了中国流传千古的爱情华彩乐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再者,去过东非大草原的人(国内的草原也应该差不多),都应该知道,牧民家的财富主要就看有多少牛呀,羊呀这些。人家姑娘家有一大群牛羊,就是财富的彰显,你跟着人家去放羊,以上门女婿而不是以长工的身份,完全不能排除是觊觎别人家的财富嘛,尽想好事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好了,就此打住,再说下去我都不好意思了,人家那么浪漫、唯美、高雅的情怀岂容你那小商人般庸俗的解读?只是觉得《在那遥远的地方》之所以如此成功,应该不仅仅是一首卿卿我我的情歌,它是社会生活的诗意呈现,饱含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智慧,应该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和美学价值。我想,《在那遥远的地方》之所以成为经典,正在于它能经得起不同生存状态、不同阅历、不同阶层的人们的理解、解读和审视,每人都可以从中找到契合自己生活、感动自己的点。相较那些高大上的晚会主题曲类作品,有着宏大的主题、华丽的辞藻、再加之高亢、嘹亮的演绎,可绝大多数都是昙花一现,其实说它们昙花一现都是抬举了,昙花毕竟还绚烂地绽放过呀。它们的悲催命运就是被迅速遗忘,存世时间还不及酝酿、产生它们的时间长。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然,您不认同,尽可当作无厘头的调侃,但大可不必上纲上线,说我居心叵测云云。就像王洛宾先生曾经因写了歌曲《萨拉姆毛主席》,就于1960年被人指其谐音“杀了毛主席”等被定为现行反革命,再加上所谓的历史反革命等等而被判刑十五年。直到1981年,新疆军区召开平反大会,为他恢复了名誉和军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既然去到了《在那遥远的地方》的诞生地金银滩,去到了王洛宾音乐纪念馆,自然会对于这首不朽的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充满莫名的好奇和浓郁的兴趣。俗话有云“百听不厌”,今天我就准备用它来检验这“百听不厌”是否确有其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发现,演绎过这首作品的歌唱家、歌手何止百人。从上世纪10年代出生的词曲作者王洛宾老先生本尊到80后、90后各个年代的艺术家都有。美声、民族、通俗、原生态等等各种唱法皆然,很有雅俗共赏,老少咸宜之态。再加上合唱,器乐等等,像是一席听觉的饕餮盛宴,真是百听不厌。(涉及歌唱家的图片源自网络,下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貌似已经谢幕的、当今正活跃于舞台的历代男歌唱家无人没有演唱过《在那遥远的地方》,似乎没有演绎过此曲都不好意思视自己为歌唱家,在艺术圈混似的。就像一个不会炒回锅肉的厨师好意思说自己是川菜大厨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20年代的楼乾贵、臧玉琰、30年的胡松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39年的李双江,40年的吴雁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56年的郁钧剑,57年的阎维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68年的王宏伟,68年的霍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81年的张英席,81年的常石磊等等这些科班出身,正经八百的歌唱家都演绎过此曲。这还是我听过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总的印象是他们的演绎就歌唱本身而言已属无可挑剔。但让人困惑的是,闭住眼睛听,基本听不出谁是谁唱的,无论是演唱技巧,风格,对于作品的理解,感情的把握等等都几无差别。是不是此曲太过经典,没有人愿意尝试哪怕稍微的个人解读?就像楷书名家田蕴章、田英章兄弟,他们的楷书从运笔,笔法,结构,章法,行气等等几乎做到无可挑剔,就像印刷品一样的严谨,规整。但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个性,似乎缺少灵性。这同属艺术范畴的不同门类的姊妹艺术可否进行这样的类比?我不知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总的感觉还是过于高亢,圆润,不太像在唱情歌,更像是在唱革命歌曲。相较而言,我更喜欢吴雁泽老师的演绎。阎维文演唱到“我愿抛弃了财产”时拖得特别长,长声幺幺的,给人感觉他对于自己那份财产特别的不舍。是不是真情流露?不得而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次所听的好几十个版本中,我最喜欢的是由国家大剧院合唱团演绎,焦淼指挥的混声合唱版本。也许是他们的演绎更加符合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吧,觉得比中央乐团演唱得更好,可以堪称完美,真是百听不厌。不愧是国家顶级的艺术家团队,谢谢他们的奉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就个人演绎而言,最喜欢的是莫文蔚演唱的版本,她的演绎像是在进行一场真情、走心的谈情说爱,让人怦然心动 ,简直愿意以身相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蔡琴蔡大姐的演绎也很不错,就是前面一大段废话让人不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腾格尔依然用他那略带便秘的风格来演绎此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韩磊大哥依然高亢有力,不像在谈情说爱,倒像追求女孩子不成,发出那种不甘而绝望的呐喊,达到更让女孩敬而远之的效果。特别是唱到“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后那几声声嘶力竭的呐喊声,惊叫唤声,让人感到不是姑娘用细细皮鞭轻轻的抽他,而是姑娘用力将他的头发一缕一缕给揪下来,让其痛不欲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亚东和刀郎的演绎中规中矩,也富于个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说不清楚王力宏的唱法属于那种流派,那不重要。他先生的演绎像是一个玩世不恭的街头混混正在调戏良家姑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90后华晨宇倒是唱得中规中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很喜欢阿鲁阿卓的演唱,空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云朵一如既往的靓丽高音,给人稍显刺耳之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韩红大姐大似乎并不太适合演唱这样的情歌,倒是金婷婷唱得挺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些老外会根据他们的理解来演绎此曲,也是难能可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高原红组合与号称草原艳姬的阿丽玛得益于她们少数民族天然的基因,其演绎也是赏心悦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貌似各个年龄段的人们都有演唱过《在那遥远的地方》,但却没有听到过童声合唱或独唱。这应该好理解,它毕竟是一首爱情歌曲嘛,并不适合情窦未开的儿童演唱。再者,“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让少年儿童理解有误,引发校园暴力,那可怎么得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有趣的是居然见到有将其作为胎教音乐的,真是让人脑洞大开,受教匪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夜色降临,夕阳西沉,在天际留下一道道霞光。金银滩送走了红红的太阳,又将迎来明媚的月亮。请珍惜这段美好的时光,吟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陪伴着你心爱的姑娘。愿这样的画面定格在你的心里,永远让你回味,让你畅想。</b></p><p class="ql-block"><br></p> 22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发生在金银滩草原这段浪漫的故事,仍然余音绕梁。人们依然传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憧憬着纯真、美好的爱情,向往着安宁富足的生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世纪50~90年代,金银滩这片美丽的草原迎来了它历史上不一样的时光。它几乎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直到1995年5月,才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逐渐被人们所熟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作为海北州州府所在地的西海镇,几十年来对外都只有一个代号:221,即国营221厂。来到这里的人们都隐名埋姓,为了一项事关国家大计的事业无私奉献,现在这里被称作原子城。它就是我国建设的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在这里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期间,这里到底发生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涌现出哪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在西海镇的原子城纪念馆都有详尽的介绍,供人们缅怀和敬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西海镇还有一个“爆轰试验场”,现在也对外开放。一堵名曰《民族的脊梁,国家的骄傲》的浮雕墙矗立在我们面前,正中是原子弹爆炸时升腾起的蘑菇云,两边镌刻着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立下赫赫功勋的10位人物: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陈能宽、彭桓武、周光召、朱光亚、郭永怀、程开甲、于敏。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曾经供职于“国营+数字+厂”类企业,为国家的国防事业做过一些微薄工作的人员,对于上面这些名字总会产生出由衷的敬佩之情。也为自己曾经的经历倍感自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说30年代末发生在金银滩草原的故事极致浪漫,那么50~90年代发生在同样土地上的故事对于共和国则至关重要。人们向往美好的爱情,安宁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得益于那些年来这里的人们所做出的奉献,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依然如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让我们珍惜今天的安宁生活吧。</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在西海镇住了两天,对于它的名字充满极大好奇。首先,作为海北州的州府所在地,为什么叫作西海镇,而不叫作西海市?或者叫作海北市?更为让人不解的是它明明位于青海(青海湖原来就叫青海)之东,却偏偏要叫作西海镇?是出于保密或故意迷惑敌人之故吗?可是,“1987年,这座封闭了三十多年的军事禁区(国营221厂)完成了时代赋予它的历史使命,中央作出了撤消基地的决定。1995年基地退役后移交地方政府,青海省将这里命名为西海镇,并确定为海北藏族自治州首府。”并且对外开放,就不存在保密之说了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问题困扰了本人好些年,此番写此游记,偶然发现有这样的记载:“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在今海晏县设置西海郡。”而西海镇就属于现在海晏县的地盘。哦,这“西海”原来源自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王莽篡权时期的“西海郡”呢,可谓历史悠久。可我还是不明白:是王莽不视东西?还是我太过无聊?</b></p> 客栈聊天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入住在青海湖西南岸边的黑水河乡一家由穆斯林家庭开设的简易客栈。客栈由一对穆斯林夫妇开设,他们的儿子和儿媳也在帮忙打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次和国内的穆斯林较长时间交流和相处,对于伊斯兰教以及穆斯林的习俗和禁忌多少有了些了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以前知道穆斯林不吃猪肉,但不知道他们也不许喝酒。在那里众多的穆斯林开的客栈和饭店里都不卖酒。有趣的是,有的店家不允许客人在店内喝酒,哪怕是客人自带也不许,而有的店家就要灵活些,允许客人自带或在其他小卖部买过来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和他们一家聊天时,那位兄弟告诉我们一件不曾知道的事情。朝觐圣城麦加本来是伊斯兰教义要求信徒应该做到的义务,但限于现实社会的种种原因,真能去到麦加的穆斯林少之又少,所以能去朝觐是穆斯林一生的向往。客栈主人告诉我们,他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争取能去到麦加,而当务之急就是要抱上孙子,朝觐归来,就会将一切生意交由儿子打理。见我们不解的样子,他补充到,穆圣有一段圣训,就是一个人虔诚的朝觐之后,他不会再去犯罪(错),他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样的纯洁。也就是说到麦加朝觐一次,等于宗教意义上的一个生命的重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见我们仍然疑虑的样子,纯净、不再犯罪与生意有何必然联系?一旁的小伙子腼腆而憨厚地笑笑:现在做生意哪有不说假话,甚至欺诈的哟?哦,原来如此,我们似乎有所开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个穆斯林朝觐之后回来,他的整个身心,无论从教法方面来说,从世俗上来说,他都得到了一种净化和提升。所以,他们被称作“哈吉”或“哈佳”(女性),一个阿拉伯语,原来的意思就是向上和崇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段随意的聊天,让我们对于陌生的宗教多少有些了解,也算是旅行的感悟和收获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美丽的姑娘眺望远方,对于她心中的圣地充满向往。</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