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p class="ql-block">  断断续续的大约耗费了半年多的时间,终于在这个十一假期即将结束的时候把《巴黎圣母院》读完了。之所以中间停止没读,是因为第五卷的内容对于我来说有些晦涩难懂(我总觉得这两年来大脑越来越迟钝,记忆力也越来越差),这部分涉及了哲学、建筑学、历史、政治……我来来回回读了很多次,可当我再次翻看这一部分的时候仍觉得非常陌生,就好像我从未读过一样,即使是现在对这部分的内容我仍然没有印象。</p><p class="ql-block"> 而正是这些我难以理解和记忆的内容里,包含了许多理性的思考和生活的哲学以及繁杂的历史、政治。抛却故事情节和人物不说,书中很多笔墨是对法国十几五世纪左右各种风格建筑的描写,同时也写到了建筑艺术的发展与衰颓。</p><p class="ql-block"> 原文“当原始人的记忆力不堪负担,当人类的记忆的积累已经太沉重,太混乱,仅凭光秃秃的瞬息即逝的言词,就有可能在传递的途中丧失一部分的时候,人就以最为明显可见、最为经久不变、最为自然的方式,把它记载于地面上。每一传统都凝结为一座建筑文物。” </p><p class="ql-block">这段文字是对建筑艺术的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由开始的符号衍变成诗词,以至于蕴含着“道”或者是象征着“权利”。</p><p class="ql-block"> 原文“建筑艺术直至十五世纪一直是人类的主要记载;在这段时间里,凡是世上出现的稍稍复杂的思想,无一不化作建筑物;任何人民意念以及宗教律法都有其建筑丰碑;凡是人类所思重大问题,无一不用石头写了出来。”“而手稿的不朽却是那么靠不住!建筑这本大书,才是巩固而持久的,能够经受一切的!毁掉书写出来的言词,只需一支火炬或一个土耳其人。要平毁建筑出来的言词,必须有一场社会革命。罗马大竞技场经历了蛮族浩劫,金字塔也许经历过世界大洪水。”</p><p class="ql-block">原文中又说“书籍将扼杀建筑”如果说印刷术扼杀建筑艺术,那么互联网电子书短视频无疑又给印刷术带来致命一击。历史的车轮总是会无情的碾压落后与腐朽,而多年后又会回过头来把那些残骸视若珍宝!</p><p class="ql-block"> “善良的人偏偏体形可憎,邪恶的人偏偏道貌岸然”小说中仅有命运多舛的爱斯美腊达心地与外表一样美好,而她由于自己的幼稚,盲目的追逐自认为美好的爱情,终于把自己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她天真的以为外表高大俊朗的孚比斯对她是真爱,她相信孚比斯说的每一句承诺,这善良的姑娘最后不仅粉碎了纯洁的爱,还搭上了自己年青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孚比斯是徒有其表的浪荡子,那么副主教克洛德则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他就是藏在黑暗里的毒蛇,得不到便加以毁灭,他把自己承受的所有痛苦都归咎于爱斯美腊达过于耀眼的美丽,他自认为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对她的爱,而实际他的所做所为只是为了解脱自己的痛苦。他的爱自私而又狭隘,要么独占,要么毁灭。</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爱应该是卡席莫多丑陋外表下藏着的那颗极纯极高尚的心,为了爱斯美腊达可以以一敌众,只要能护你安好,哪怕我一人面对千军万马,只要你安好,在黑暗的角落里听你唱歌也幸福,只要你安好,远远的看你的笑容我的全世界便会万里晴空。我爱你却不占有你,我爱你与肉欲无关,我爱你,哪怕和你一起化为尘埃。这便是这个形貌丑陋之人的极纯洁高尚的爱。只可惜小说中的女主被双眼蒙蔽了心,她到死都不知道卡席莫多的这份深情。</p><p class="ql-block"> 肮脏、丑陋、虚假还在,真善美却已夭折。高高在上的往往比泥沼里的更肮脏腐朽!还好,结尾处鹰山地窖里那两具紧紧抱在一起的白骨给我些许的安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