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十中学1981届毕业四十周年聚会上讲话

朱熙炎

<p class="ql-block">同学们,老师们,你们好!</p><p class="ql-block">我是与在座的同学一起进入三十中学的。</p><p class="ql-block">1976年9月,你们结束了五年小学学习升入三十中上初一,我则是从外地调回家乡,到三十中报到,时年33岁。此后五年我一直教你们年级的语文,直到1981年你们毕业。</p><p class="ql-block">你们是幸运的,9月份入学,10月份粉碎四人帮,国家开启了教育拨乱反正、知识受到尊重的新时代。</p><p class="ql-block">这五年中,学校对教学抓得紧,教师普遍年轻,抛掉“臭老九”的帽子后,心气高,劲头足,一心一意,传授知识,培育人才。那时没有“有偿补课”之类,教师晚上在家备课,批改作业、作文,是常事。教学认真,不过有时也有过了头的,有位同学后来多次“控诉”我给她吃“毛栗子”,其情况属实,有次上课发现那同学开小差,我跑过去用手中粉笔头敲了她的脑袋。那位控诉的同学是张珍。还有位同学多年后还抱怨我抢走了她的书,那是一次上课时,她聚精会神低着头在看书,我走到跟前她也未发觉,我一把抢过书来,是本小说,可能让她吓着了吧。书放学时还她了。那位同学是徐蕾。回首往事深感自己当年的粗鲁,对小女生也没有一点怜香惜玉之情。</p><p class="ql-block">和你们一起度过的五年,有烦恼,更有快乐。看作文看到一篇文字清通,颇有新意的作文,常会因欣慰而笑出来,旁人可能会莫名其妙。有的同学写出的佳作,我至今还清楚记得。我更大的快乐是眼看着入学时一个个懵懂小孩,长成为花季少女,英俊青年。这届学生文革中上了五年小学,文化基础单薄,但思想单纯,学习认真,通过五年中学学习,数学、外语、语文等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毕业后继续学习、工作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我和张珍</p> <p class="ql-block">毕业后有一些同学,工作之余,继续学习,充实、提升自己。1984年,我到电大,一些同学报考了电大中文专业,我们延续了一段师生情缘。那时候他们学习是艰苦的,都要上班,有的半脱产,有的是业余自学视听,电大课程设置多,教材名家编著,考试全国统考,毕业论文要答辩通过,这些同学,通过了一门门课程考试,完成了论文答辩,都顺利毕业,收获了一辈子受用的文化知识。有位在园林工作的同学在苏大教授指导下写出了质量较高关于园林艺术的毕业论文,后来她参与创建苏州园林博物馆,由普通花工而成为博物馆的专业人才。这位同学就是朱凤。</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教师是蜡烛,照亮别人,毁灭自己。我说不对,教师是农人,播下种子,流下汗水,得到的是收获。这些年来,师生情谊一直延续着,不少同学关心我,帮助我,我常怀感恩之心,我庆幸当年升大学时的选择。说个例子,2003年山塘街拆迁,我的旧居被纳入,拆迁办约我谈话,我应对这种事情很无能。有位同学知道了,主动跟我说,和拆迁办交涉带着她去。那次交涉,这位同学口齿伶俐,说话有理有据,把拆迁办人员说得张嘴结舌,维护了我应得的权益。后来拆迁办的人再次约我商谈时,对我说能不能不要带这位学生来了,他们认怂了。这位泼辣能干的学生是冯慧英,三十周年聚会,其时她已病重,还上台朗诵。天妒英才,冯慧英走得太早了。我深深怀念她。</p> <p class="ql-block">在三十周年聚会上朗诵的冯慧英</p> <p class="ql-block">1980年代,毕业不久,有些同学常来我家,告诉工作、学习、生活的情况,听取我的意见,有了男朋友或女朋友也要带来过过目。岁月流逝,我老了,而他们正成熟有为,轮到我需要他们了。2018年我做了次脑外科手术,手术不算大。手术后,情绪不佳。几位同学知道后,到医院,到家里,送鲜花,安慰、开导我,让压力山大、心情低落的我倍感温暖和振奋。还有去年一件事,我北京上学时观看1961年26届世乒赛,留下了几样世乒赛的纪念品,去年苏州体育博物馆得知后,动员我捐赠,并要为捐赠办个仪式。我耳背眼花,交流不便,只有请老学生陪着了。徐剑兰、钱红、朱凤三位去了,他们仪容端庄,应酬得体,与博物馆领导交流,落落大方,处事妥善,帮我圆满完成了这个仪式。感谢老学生。</p> <p class="ql-block">四十年是一条长长的河,流淌着至朴至纯的师生情谊,落霞孤鹜,秋水长天,东流不息,何处边际?</p> <p class="ql-block">四十年未断的师生交往,留下了数不清的充满温馨的记忆。最奇葩的事,是我被赶鸭子上架,当了一回证婚人。2018年胡宏博的女儿出嫁,要请我当证婚人,我坚辞。证婚人理应位高望重者充当,我何德何能能当?胡同学搬出理由,新娘(他的女儿)的名字是我起的。起名字要包婚姻,是套餐,奇葩吧?最后还是只能写好证婚词,像当年第一次登讲台上课一样,走上婚礼台。还好,没搞砸,我证婚词最后以《诗经•周南•桃夭》赠予两位新人:</p><p class="ql-block">“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p><p class="ql-block">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p><p class="ql-block">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p><p class="ql-block">祝愿他们的婚姻如桃花怒放,茂盛美丽;生男育女,如桃实累累:家庭和美、兴旺,如桃叶光鲜、繁密。</p><p class="ql-block">第二年孩子如期而至,还是请我起名字,不过这第三代的孙女的证婚人,我是肯定当不上了。</p> <p class="ql-block">正如邀请函中写的,四十年,是一条长长的路。对你们。那头是懵懂学生,青葱芳华,这头是两鬓隐雪,渐近花甲;对我们老师,那头是书生意气,热血方刚,这头是鹤发衰颜,时将耄耋。今天,四十多年师生情谊,一百余人济济一堂,这绝对是一场难得的盛会。感谢同学,让我们老师寂寥的晚景中增添了璀璨光亮的一笔。长长路,路长长,祝愿同学们并肩携手一直走下去,五十周年,六十周年,让同学情谊一直延续下去,直到夕阳灿烂,满目晚霞。</p><p class="ql-block">谢谢大家!</p> <p class="ql-block">参加盛会的当年的老师</p> <p class="ql-block">毕业四十庆祝筹备组成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