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湖南郴州嘉禾晋屏镇雷公井村,位于九老峰和蓝岭山九子岭之间的石羔垌中。距国家森林公园场部三里路,距县城五里。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几十栋古民居青砖黛瓦,浑然一体蔚为壮观。亭台楼榭雕龙画凤,挧栩栩如生;石板巷道曲径通幽,别有洞天。2015年被列省传统村落。2016年成功申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h3> <h3> 古村建筑为典型的湖南民居建筑群体,由堂屋、大屋、四合院三种古民居组成,堂屋一般为八幅:(住八户)前后厅中设一个天井。大屋一般为三十六帽(可住36户),中公共部分设两天井三厅,后厅中设神堂。四合院组成:两栋四幅堂屋(不设天井)布南北线中,东西两则为箱房10间;两堂屋间距12尺,堂屋与箱房间距9尺,空地全铺规格大石板;四合院南中设正大门,院北堂屋与东西箱房之间设两中门。祠堂排村前,86栋明清古民居浑然一体,规模宏大。现保存完好(或基本)的有26栋。茶马古驿道从村前通过,村内3000余m的石板路连通大街小巷。</h3> <h3> 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统筹脱贫乡村振兴,乡村文旅开发,雷公井古村别出心裁地设置了六堂。分别是应公堂、教耕堂、伴嫁堂、尝新堂、尚武堂、红军堂。</h3> <h3>这是古村东边,一座四合院东箱房的外墙,基础是条石,正负零以上还有六层条石加固,以防匪盗。</h3> <h3> 《拌嫁堂》 <br>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嘉禾拌嫁歌舞展演堂。嘉禾自古就有“唱娘娘”(伴嫁歌〉之婚俗。现在收集的嘉禾民歌有3000多首,仅伴嫁歌就有1300多首。2015年雷公井村被列为市级嘉禾伴嫁歌传承基地。<br> 上世纪七十年代,嘉禾花灯剧团,上演了用伴嫁歌故事演绎而成的,摧心裂肺的婚姻悲剧《红花曲》。</h3> <h3> 北有兰花花 南有伴嫁歌 <br><br><br> 潇湘罗四姐 对山歌 桂北刘三姐 </h3> <h3> 嘉禾民歌和桑植民歌,是湖南民间文艺百宝箱中的两颗明珠。1978年12月,继桑植民歌演唱会后,省地文化主管部门来嘉禾举办嘉禾民歌演唱会。会上,除了嘉禾的歌手们大展歌喉外,郴州地区歌舞团上演了,震撼心灵的用嘉禾民歌支撑的大型歌舞剧《红烛怨歌》。后来此剧赴长沙进北京汇报演出。</h3> <h3> 四野12兵团46军136师406团,于1949年12月5日解放嘉禾。12月12日,嘉禾县临时人民管理委员会成立,主任王子延。1950年1月25日撒销临时人委会,成立嘉禾县人民政府。王子臻(河北遵化人高中文化时年40岁)任县长,县委代书记。1953年3月调离嘉禾。</h3> <h3> 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县委县政府联合发文件,要求党团员、土改工作队员、人民教师,收集嘉禾民歌。要求每个队员能唱若干首民歌,并运用民歌(如长工歌、卖炭歌、打铁歌、挑夫歌、铜钱歌、抓壮丁吃粮歌等)去以苦引苦,去忆苦思甜,发动广大贫苦农民,勇敢地向地主剥削份子进行阶级斗争。</h3> <h3> 这种与阶级斗争政治任务相结合,党领导下开展的全县性嘉禾民歌大采风运动,在湖南土改中开了先河。大采风与大土改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后到地区会演,省里会演,嘉禾民歌晿到了郴州唱到了长沙。郭卫民的《半升绿豆》唱响了北京。</h3> <h3> 后来,全国各地民间文艺家们,都来嘉禾采风。如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家徐悲鸿儿子徐某,歌剧《江姐》的作曲,湖南民歌《挑担茶叶上北京》的作曲家等等,都来体验生活。</h3> <h3> 再后来,成了嘉禾民歌民舞研究专家的郴州地区的荣培羽、邹影焰、龙平、夏俊发、赵建民等都来过嘉禾,深入生活吸取了民间艺术营养。</h3> <h3> 《教耕堂》<br> 盘古天开 天降嘉禾 神农拾之<br> 教民以耕 一穗九禾 立堡禾仓<br> 苍天热土 置县嘉禾<br> <br> </h3> <h3> 古嘉禾有神说 新嘉禾有新歌<br> 古老故事在传说 祖宗民歌在传唱<br> 炎帝教耕代代传 千歌万歌遍嘉禾<br> </h3> <h3> 这是农耕犁和耙 水车</h3> <h3> 织土布机 纺棉线车</h3> <h3> 灶台 不同容量的谷(米)斗</h3> <h3> 这是稻谷碾子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嘉禾农村普遍使用的生活工具,用坚硬杂木作齿,用红泥糯米(蒸熟)棉花泥糕充填其间,用竹丝竹蔑编成外圈。一般两三个生产队,三至五十户人家,在村边建一个碓屋,用长7字形碾杆推着碾子转圈,把谷壳碾开。碾完谷子后,第二步是用风车把谷壳车吹走。第三步踏坠(还有很多谷子未脱壳)大人踩坠板, 小孩用高梁杆扎成的小扫把,将坠出四周的糙米带壳粒扫到碓凹中,不断冲坠待谷变成米。第四步是回到家用筛子筛米,糠掉在大播箕上,随着筛子转谷子会集中在筛子中间,尔后把谷子抓出来。谷子是不能完全筛出来的。所以农村常言“哪有米中没有一粒谷”,来说明物品的非纯静性。那时一家人吃饭,每月要花一两天时间,才能把稻谷冲捣成米。六十年代未,离我老家八里地的新田东山岭村在小河上建起水轮碾米机,参军前笔者曾几次挑谷过心安春陵江渡,再走几里山路去东山岭碾米。</h3> <h3> 抖糍粑和捣坠谷米的石碓 磨粉的小石磨<br> 蒸米饭、蒸糯米做水酒的蒸笼</h3> <h3> 《尝新堂》<br> 尝新堂是嘉禾独特民俗尝新节的集中展示场所,也是传承嘉禾美食文化的重要基地。雷公井村尝新堂,通过相对固定的模式,演绎嘉禾尝新节风俗,传承嘉禾美食文化,让游客在品尝嘉禾美食的同时,充分领略嘉禾的独特风情。</h3> <h3> 尝新节 农耕文化习俗。秋收后秋分前,农民喜获五谷丰收,农妇带上新米新豆新花生,或糍粑角粽米豆腐回娘家,让娘家人尝新,分享丰收喜悦。</h3> <h3> 在尝新堂附近,村民李志元依托祖上传承下来,颇负盛名的“德晖第”古民居,开办了“古村农家乐"。</h3> <h3> 这是放有祠堂柱底座石鼓,石碓的农家乐酒席(一屋一席)。</h3> <h3> 《尚武堂》<br> 农耕之余 习文尚武 知书达礼<br> 仁 义 礼 智 信 健身强<br> 体 忠孝两全 保家卫国 </h3> <h3> 据族谱记载,历史上古村有多人在知府知县做官。民国时期有七人习武从军,考入黄埔。李焕之入黄埔二期,曾与周恩来共过事。李从其考入黄埔六期。李礼成1948年东北錦州战役牺牲的革命烈士。李智生1940年入黄埔七分校十七期,曾在抗战豫西会战中立下战功。<br> 开国上将肖克将军,1923年至25年在珠泉书院就读甲种简师期间,来这里习武练功。</h3> <h3> 《红军堂》<br><br> 1934年8月29日,中央代表任弼时,军团长肖克,政委王震,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先遗队,红六军团到雷公井。村民为红军送粮、送草鞋、当向导,并有六名青年勇跃参军当红军(无一人生还)。后有红军树,前(红军长征方向)有红军墓,红军渡。<br> 红军堂的神台上,挂着毛泽东主席像。</h3> <h3>i</h3> <h3> 青山处处埋忠骨 绿水曲曲鱼水情<br> 1934年11月18日,中央红军长征担负右前锋任务的红三军团一部过境嘉禾,与敌从江西尾追而来的国民党李荣杰27军在赤珠岭激战。在今老省道郴道(县)线南,厦蓉高速G76北山坡上,甫口村民将红军牺牲的34名烈士掩埋,树碑红军墓。周边村民主动救治掩护伤员,仅雷公井村就将十多各红军伤员转移,到蓝岭山隐藏救治。</h3> <h3> 根据肖克将军小说《浴血罗霄》改偏的同名电视剧,在嘉禾拍摄时,摄制组将古村定为拍摄景点之一,<br> 根据嘉禾作家郭照光小说《芙蓉渡》,由潇湘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抗日题材电影《芙蓉渡》也曾在古村取景拍照。</h3> <h3> 雷公井古村附近,有丰富的红色、绿色和人文资源。东四里有烈士公园,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党旗誓词入党宣誓地,红军树。西边有红军墓,红军渡,红军岩。 <br> 在县指导镇引导和支持下,古村充分挖掘当地革命事迹,历史文化遗址,自然生态环境(打造千亩优质稻观光基地)和历史文化底蕴,探索发展“红色绿色”的传统文化之旅。</h3> <h3> 这四张照片是,红六军团、红三军团先后过的钟水河(春陵江上游)渡口。</h3> <h3> 这是原二炮副政委欧阳毅将军题词的《红军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