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快乐游学---山西忻州行

健康快乐俱乐部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又名西陉关,位于晋北雁门山之中,雁门山古称"勾注山"。东汉开始正式在雁门建立关隘。雁门关是古代著名的战场,兵家必争之地。九塞之首。中华第一关。为全国重点文物(长城/雁门关段)。</p> <p class="ql-block"> 战国后期,赵国大将李牧驻守雁门,大败匈奴;汉武帝先后派李广、卫青、霍去病率骑兵出雁门关,北击匈奴。除李广兵败外,其他都获大胜;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宋太宗命杨家将杨业率兵马至雁门关西口,绕至敌后,大败辽国十万大军。此战是宋辽在雁门关最大的一次战役。</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由关城、瓮城和围城三部分组成。关城城墙高10米,周长约1公里。关城东西北三面开辟城门。东门门匾镌刻着“天险”二字,门上建“雁门楼”西门门匾上刻“地利”二字,其门楼为杨六郎祠。北门其实是瓮城的城门,门额书刻“雁门关”三字,两侧镶嵌对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p> <p class="ql-block">  隋朝以前,我国有19座佛祖真身舍利宝塔,其中山西就拥有五座,山西代县阿育王塔是其中之一,还有山西永济普救寺舍利塔,山西洪同广胜寺飞虹塔,山西太原晋源阿育王塔,山西榆社县塔。</p> <p class="ql-block"> 代县阿育王塔,坐落于代县古城圆果寺内,俗称白塔,隋代始建为木塔,元代改建砖塔至今,自建600多年中历遭三劫。塔高40米,为圆锥形,佛教藏式造型,雕刻各种花饰、荷瓣和印度的陀罗尼经。<span style="font-size:18px;">代县阿育王塔</span>砖雕艺术高超,藏式塔中佳作,外观最独特,保存最为完整,为佛真身舍利塔中地处最北者。周恩来、任弼时曾在塔旁留念,是全国重点文物。</p> <p class="ql-block">  宁武县悬空寺又称仙人洞,位于涔山乡小石门村的古栈道上。为了区别于恒山悬空寺,也有人称其为小悬空寺。寺庙坐北朝南,东西19米,南北6.9米,占地131平方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寺庙一楼殿堂供奉佛像有地藏王菩;寺庙二楼殿堂供奉佛像有玉皇大帝等。</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小悬空寺主殿为木质结构,上下两层,中间牌匾上书写着“芦芽圣境”。</p> <p class="ql-block">  小悬空寺始建于唐代,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碑载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修寺庙。2002年寺庙在一场大火中毁灭,2006年复建仍保持了原貌。</p> <p class="ql-block"> 整个寺庙呈现楼在洞穴中,半壁楼殿半壁窟,窟连殿,殿连楼,风格独特。整体建筑融入了我国南方园林建筑艺术元素,又有北方传统建筑的格局。似危实安,设计精巧,内涵丰富,实乃一绝也。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山西一些地区,古人有崖葬的习惯。宁武石门村的“悬棺与悬空寺”景区,为我们展示了神秘地崖葬风俗。称为“天然雕塑走廊”的山崖,至今仍保留着数十处崖葬遗址,有的高悬于山崖之上,有的则置于崖上的洞穴之内。通过崖上的栈道,我们还可以近在咫尺、伸手可及地观看部分崖葬遗址及悬棺内的遗骸。</p> <p class="ql-block">  石门悬棺的悬葬方式大致可分为洞穴式、悬吊式、悬桩式、栈道式。芦芽山一带民间一般都是土葬的,什么情况下会悬棺呢?一、当地人对长辈的孝顺,长辈去世后,置于悬棺,意即升天;二、在疆场上战死的士卒;三、是圆寂后的僧人;四、是没有子裔的孤寡老人;五、是外地商客及无子女的侨迁者。六、是特殊年代的异常石葬。石葬悬棺体现出当地人善良、淳朴及仁爱之心。</p> <p class="ql-block">  悬棺的年代起始,至今还仍是个谜团,但据推测,这些悬棺的年代并不久远,远至明代中叶,近至清代或民国。</p> <p class="ql-block">  万年冰洞,位于宁武县西50公里春景洼乡麻地沟村,海拔2300米,属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期,距今约三百万年,故名万年冰洞。</p> <p class="ql-block">  洞内制冷机制最强,储冰量最多,洞内四季冰封,万古不化,整个冰的世界。国家地质公园,全国冰洞之首。</p> <p class="ql-block"> 洞内冰柱、冰瀑、冰花、冰佛、冰钟、冰人、冰菩萨等玲珑剔透、晶莹夺目。</p> <p class="ql-block">  汾河源头属宁武县芦芽山风景区,汾河源四周九山汇聚,汾河是山西最大的河流,黄河第二大支流,神圣的生命之河,山西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三晋文明。</p> <p class="ql-block">饮水思源</p> <p class="ql-block">  汾河源头,发源于管涔山脉楼山水母洞,三晋大地最清澈透明的一泓泉水,汾源泉水流入池塘,池塘不涨不溢、冬暖夏凉,三晋文明的源头活水。</p> <p class="ql-block">汾鼎</p> <p class="ql-block">汾源阁</p> <p class="ql-block">  大禹治水浮雕</p> <p class="ql-block">  木牌坊上书“雷鸣华夏”</p> <p class="ql-block"> 雷鸣寺,始建于明正德十三年,晋西北著名古刹,汾源出水声如雷鸣而得名,又说地藏菩萨诵经如雷鸣,<span style="font-size:18px;">故称雷鸣寺。</span></p> <p class="ql-block">  宁武天池位于山西省宁武县城西南20公里海拔处于海拔1771-1849m之间的管涔山麓,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是一处高山群湖,有大小天然湖泊15个。宁武天池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期,距今有300万年的历史,是我国三大高山天池之一,世所罕见的高山湖泊。</p> <p class="ql-block">天池最早在战国时期已成为游览胜地,距今大约2300多年;天池在北魏时正式辟为皇家游览观光胜地,隋唐时期,天池游览观光到了鼎胜阶段。隋炀帝曾环天池建筑了规模盛大的汾阳宫;唐朝在天池周围设皇家牧监,每年牧战马70万匹,故天池被古人列为宁武古八景之首。</p> <p class="ql-block">  万佛寺位于宁武县城关镇西关 ,又称万佛禅寺,俗称万佛洞。背依万佛梁山,前临桑干河支流恢河。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又予扩建,始成今日规模。现存为明、清建筑风格。 寺坐北朝南,分前后两进院落,总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建有牌楼、山门、钟楼、过殿、正殿、毗卢殿、观音楼,左右为东西配殿、僧房。现存建筑除牌楼、钟楼在“文革”期间被拆除外,余皆保存完好。正殿为主体建筑,砖石混砌窑洞式无梁殿,宽16米、深8米、高10米,单檐硬山顶。殿前设卷棚抱厦,檐下置仿木构砖雕斗栱,门为石券式,殿顶琉璃瓦覆盖。殿内塑有释迦牟尼、弥陀、文殊、菩贤等坐像。主尊佛后壁及左右小龛内立佛像数十尊,高约0.3米。毗卢殿为后院主殿,面宽三间,硬山顶。其后为观音楼,重檐楼阁式建筑,悬山顶,下层为砖砌窑洞式,上层四周设廊,周设栏杆,游人可凭栏远眺。寺内保存清碑数通。宁武万佛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秘密岩位于繁峙县维屏山中,秘密寺以崖为名,故称秘密寺,又称秘魔寺。始建于北齐,清康熙九年重建,至今。《清凉山志》载:“唐代禅宗高僧木叉和尚在此藏修,始建寺”。唐代高僧木叉和尚的禅宗道场。</p> <p class="ql-block"> 秘魔寺坐东朝南。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木叉祖师塔、玄觉大师塔、普同塔、龙洞、七佛崖等。大雄宝殿供奉释迦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p> <p class="ql-block">  普同塔</p> <p class="ql-block"> 龙洞在秘密寺北2.5公里处,传说文殊菩萨指令500神龙藏修之所,民间传说:东海龙王的五个儿子上五台山讨要清凉石,被文殊菩萨用法拿于秘魔岩洞内。《清凉山志》载:“龙洞,在秘密岩,恳祷则龙现,见者非一”。“龙洞”是秘魔寺最有名的地方。古有“朝五台山不朝龙洞,只朝了半座五台山”之说。</p> <p class="ql-block"> 佛光寺位于五台县豆村镇佛光村,离台怀镇47公里,北魏孝文帝朝五台山,路宿此处,见佛光四射,随建寺,赐名“佛光寺”。唐代愿诚禅师是修葺佛光寺大殿的发起人和主持者,距今1100多年历史,从唐至今未翻新,是中国第一国宝。</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为唐代遗构,是建筑学家梁思成夫妇发现的。佛光寺为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被称为“四绝”,是稀世珍品。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p> <p class="ql-block">北魏始建祖师墓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