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石窟艺术

玩美-毕加索美术教育

<p class="ql-block">教学目标:1、巩固上节课写生创作中正确的观察方法;</p><p class="ql-block">2、建立写生创作的作画步骤和流程:先整体后局部、先大后小、先整体印象再逐步深入刻画;</p><p class="ql-block">3、强调艺术感受,强化“艺术语言”思维:即点、线、面、色彩、肌理的综合运用;</p><p class="ql-block">教学重点:鼓励正确观察,大胆作画,建立自主作画意识。</p><p class="ql-block">课堂小结:</p><p class="ql-block">之前的三期国画以技能技法传授为主,重在模仿、理解、体验,本学期则要求学生能通过以往所学的基础知识,将笔法、墨法、色法及绘画技巧综合反馈运用于各种题材的国画创作中,考验学生的细心、耐心品质,同时,也考验学生的审美感受、思考力、观察力和灵活性。</p><p class="ql-block"> 本次课初次接触到跟人物有关的题材,难度相对较大,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整体把控能力比预想中的要好很多,但在细节和深入刻画能力上同上次课一样,有待持续提高,对绘画语言的肌理有了初步认识,缺少艺术作品绘画语言的统一性,即不敢变通,更多的是对照照片写生,不敢高于照片本身去大胆的统一画面基调,这是一个比较专业和深入的问题,希望能在后期的训练后有所感悟和提高!</p> <p class="ql-block">石窟是营建在岩石、山崖上的寺院,源于印度。由于印度所处的南亚次大陆气候湿热,雨季漫长,这些因素都不利于修行;故此在很早期,印度人就选择了在冬暖夏凉的天然岩洞中起居打坐,锤炼自己的身心。这种建筑方法其后传至中国,而佛教将之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石窟艺术是卓越的艺术珍品,它凝聚了深厚的宗教感情,体现了鲜明的时代风尚,展示了一段完整的历史画卷。石窟艺术兼得天地精华与人间灵气,融会中外的文化精粹,饱满浑厚,但并不沉重晦涩,反而其活泼的视觉形象能悦人眼目,令人抒怀赏心。莫高窟、云冈、龙门与麦积山石窟,便素有「中国四大石窟」之称。</p> <p class="ql-block">历史起源</p><p class="ql-block">石窟艺术是佛教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开始是由古印度传来的。从今天遗存的窟群来看,新疆拜城克孜尔的窟群、库车的库木土拉、森木塞姆、克孜尔尕哈等窟群,是把佛本生故事变相,画在窟顶的菱形方格内,四周则画出所供养的佛、菩萨等像。敦煌的莫高窟,根据现存最早的窟,如第二百七十五窟的窟形,是在汉民族形式居室建筑的基础上,创造了纵长盉顶式,与新疆早期石窟的形制大致相同。两壁横幅画出汉画像石式的本生故事画;在题材上,与新疆石窟的壁画大致相同。这种早期作品,还保存在新疆地方(古代西域)。</p> <p class="ql-block">石窟艺术的创造者</p><p class="ql-block">甘肃地区(十六国五凉),由敦煌莫高窟到永靖炳灵寺,再南到天水麦积崖。其早期造像、壁画的题材 与风格,完全是相同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延五年(439)统一河西以后,僧侣与信徒们许多人东迁平城。云冈早期的第十六至第二十窟,以及第七、八窟,造像的题材和风格,与河西、天水等地区早期造像的风格是相同的。这充分说明了石窟艺术是沿着由西而东的路线发展的。</p><p class="ql-block">北魏太和年中(486-499),鲜卑统治集团为了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过程,加强镇压中原人民,实行了汉化政策。反映到石窟艺术上,以云冈、龙门为中心,无论何种形象,都采取了汉族形式的衣饰。由北魏首都平城、洛阳向外发展,西至秦陇、河西各石窟,南至巴蜀,东北至营州(义县万佛堂),东南至青、徐(云门山与驼山)都受到了影响。这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历程中的一大变化。根据这样的发展道路,全国最大的石窟群,如莫高窟、麦积崖、炳灵寺、寺沟等石窟北朝中期后的造像,完全可以说受到云冈、龙门造像的影响。北朝末期,四川广元千佛崖第七十二窟的佛、菩萨等造像,与甘肃天水麦积崖中晚期的造像风格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可以说,四川地区早期的石窟造像是受到麦积崖、炳灵寺石窟造像影响的。</p><p class="ql-block">隋唐时代,虽然生产关系有某些改进,生产力有相当的提高,但最高统治者依然提倡佛教,借以愚惑人民。佛教是当时各阶级人物信仰的主要宗教之一,东西两京是全国的佛教中心。大寺院,如西京的大慈恩寺。大兴善寺、弘福寺,东京的福先寺等,都设有翻经院。而两京的大寺院,又都有当时著名画家所画的各种经变图。张彦远、段成式等人的著作,不仅记录了许多寺院壁画的题材,而且还记录了这些壁画风格上如何优美。这样就便于把这种艺术风格推广到全国各地。莫高窟中唐代各期所画的壁画,尤其初、盛唐时期的壁画,虽不能与文献中所记两京寺院的壁画相媲美,但可以肯定地说,许多画风是与画史所记各大家的风格相一致的。</p><p class="ql-block">五代和宋朝以来,石窟艺术再不像以前那样发达了,开凿的石窟也比较少,因而渐趋衰落了。不过像大足龙岗山、佛湾的造像,如《父母恩重经》的浮雕,却更接近人间气息,这是以前各代石窟造像所不能比拟的。</p>

石窟

造像

艺术

壁画

莫高窟

麦积

云冈

早期

寺院

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