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溇港

雁游街亭

<p class="ql-block">  太湖溇港圩田系统自春秋时萌生雏形,历经两千多年发展,逐步形成了由太湖大堤、运河填塘、70多条太湖溇港、数条横塘及万顷圩田组成的成熟水利系统。其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被已故水利界泰斗郑肇经教授誉为“是古代太湖劳动人民变涂泥为沃土的一项独特创造,它在我国水利史上的地位可与四川都江堰、关中郑国渠婉美"。“水晶晶的湖州”是架构于溇港圩田之上的城市。历史上,湖州的城市形态生产方式、交通体系无不深受溇港系统的影响。由于溇港系统的作用,湖州自唐宋以来就成为我国粮、丝、渔生产发达,内河航运先进和商业贸易活跃的地区,享有“水晶宫",“天下粮仓”,“丝绸之府”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义皋古村 </p><p class="ql-block"> 汉原始二年,东汉议郎皋伯通不忍家乡遭太湖水患侵袭,向朝廷请命赴太湖南岸治水,当时治水军队驻扎在此地,治水成功之后百姓为感念其功德大义,将村名改为“义皋”,“义”是深明大义、崇尚仁义,“皋"取自他的姓,古村以世界水利灌溉遗产</p><p class="ql-block"> 义皋溇为核心,保留了尚义桥、引仙桥、常胜塘桥、范家大院、兴善寺、朱家庙等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林则徐与太湖救生局(崇善堂)</p><p class="ql-block">太湖救生局(崇善堂),遗址在太湖边的布金寺内。创建于清代道光年间,乡绅吴之杰等人倡导,名“崇善堂”。其主要职责是“设太湖救生船及舍药、施棺、惜字(将写有字的纸在湖边拾起,劝人不乱扔字纸),放生诸务”。</p><p class="ql-block">道光十六年(1836),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在湖州知府于鼎培的陪同下巡视太湖水利时,查看了正在建造的“崇善堂”,林则徐对吴之杰等人的善举大加赞赏,并于同年亲自写了《湖滨崇善堂记》。次年“崇善堂”募建完工,里人将林则徐所书《湖滨崇善堂记》刻碑立于“崇善堂”前。崇善堂的职能相当于如今的民间慈善机构和义务环保队。</p><p class="ql-block">《湖滨崇善堂记》记文先叙述了太湖的地理位置,又言及商民于湖中往来易有“倾覆之患”,然后叙述“崇善堂”之建立主要是为了救“罟船”(即渔船),并记“凡救一生者钱三缗,得一尸一缗,将覆而援、人船无恙者六缗”。而一缗钱就是一千文,就是1000个铜钱,也就是说崇善堂给救一落水者使其生还的3000个铜钱,若人死而找回其尸体的给1000个铜钱,人船都安然无恙的给6000个铜钱。而对崇善堂的地址,记文中也明确载曰位于“乌程乔溇吕祖庙侧”,吕祖庙即奉祀吕洞宾之宗教场所。而崇善堂内设太湖救生船,职责还涉及施舍药品、劝人敬惜字纸、放生等,同时还为溺水死亡者提供棺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