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记游之“虎纠”游逛

周德峰

“虎纠”是什么?出了高铁站远远看见这两字,还欢迎来此旅游,啥意思啊?走近细瞧,原来是此地人说此地话的方言发音,意思就是福建省的省会城市——福州。辞别鹭岛厦门,我和妻乘高铁到福州,轻松散漫闲适游逛地来了个“自由行”。 福州有名的景点是“三坊七巷”,来此旅游是必到之处。 <p class="ql-block">  刚过下午四五点,游人已纷至沓来。</p> 到处都是南腔北调的游客。 一眼望去,人如潮,客如流。 <p class="ql-block">  用个成语形容,叫“摩肩接踵”。</p> 这是个始于晋唐,发达于明清, 至今仍存留基本风貌的历史文化街区。 西边的胡同叫“坊”, 东边的胡同叫“巷”, 中间是条南北向的主道,叫南后街。 在这十个有历史有文化的里巷街坊中, 先后住过许多古往今来名载史册的著名人物, 如林则徐、沈葆桢、严复和早期的革命志士林觉民等,数一数有400多位。 一个街巷出了这么多有影响的人物,这在所走过的城市中是绝无仅有的。<br> <p class="ql-block">  三坊七巷的建筑是黛瓦乌墙,</p> 高挑房檐,坊巷连通,贯穿着古今, 被专家誉为“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即便是普通民居,也建得很精致。 <p class="ql-block">  窗户花格或呈弧形四角,或三角拼成六角,</p> 都带有“虎纠”的地方风格。 有的小巷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有的则宽敞通达,任人随意逛荡。 无论是悬着金字招牌挂着红灯笼的买卖商号, 还是门扉紧闭的深宅大院, 都是福州过往历史的载体。 在街边有段古墙遗迹,名曰“泔液境”,大概是明清街巷的遗存,应该是三坊七巷里最古老的建筑,所以用玻璃罩着加以保护。 史传这巷子里有眼宋代官员开凿的古井,这在著于南宋时记录福州典故的《三山志》中是有记载的。 在过去,这里少不了有“当铺”,你看这“掌柜的”神色,见了穷人不愿搭理,那副嘴脸塑造得惟妙惟肖。 如今各种铺子都有,师傅们叮叮当当忙个不停。 这位小师傅做的银手镯十分精致,看他的认真神态和头顶发髻,猜想他下班后换上时髦衣服,说不定就是位阳光时尚的帅哥。 有家铺子专营寿山石及其刻制摆件。寿山石是专用于篆刻的名石,出产于福州东北的晋安一地,早在1500年前就已出名。寿山石分很多品种,其中以田黄尤为名贵,以克论价,动辄每克一两万元,比黄金还值钱。 福州水果店出售的南方果品, 都要削皮、切块、榨汁、装盒, 游人各取所需,品尝食用十分方便。 <p class="ql-block">  流行各地的星巴克咖啡,在这也有分店。</p> 服装铺子里,既卖牛仔也卖旗袍,向顾客推荐的裙服更有民族特色。 “佛跳墙”是源于福州的名贵菜肴,用鲍鱼、海参、鱼唇、蹄筋、花菇、墨鱼、瑶柱、鹌鹑蛋等18种原料,加上绍兴黄酒,文火熬制而成。传说有和尚闻见熬制香味,馋得垂涎三尺,忍不住跳墙出来偷吃,因之命名佛跳墙,现在成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p class="ql-block">  “肉燕”是种吃食,看去像常见的馄饨,</p> 只不过它的皮儿是猪肉经过反复捶打而成,入口格外鲜美。 同利肉燕老铺在光绪二年就有了,到现在差不多150年了,是真正的中华老字号。这是开在下杭隆平路上的分店。 天色渐渐暗了,灯光五颜六色, 越发显出三坊七巷的繁华热闹。 音乐工作者围成圈,摆弄着乐器,悠扬的民乐飘散开来,给浓郁的商业氛围添上了一缕文化气息。 福州再一个好玩的地方叫“上下杭”。 也是个旧城区,分为上和下两个“杭”。 上杭较为狭窄,以民居为多,游人稀少。 下杭有条小河,又经过整修,逛的人多些。 不过我们是上午去的, 又不是周末或假期, 因之游客稀少,稀稀拉拉的没几个人。 连店家都是懒洋洋的。 大白天的开着店门无人照管。 想来店家正养精蓄锐以待晚客。 这倒正好,遂了我们人少好逛的心意。 <p class="ql-block">  那条小河叫三捷河,桥的东头有座石桥叫三通桥。</p> 西面也有座石桥,叫星安桥。 两桥都是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古桥。 在三通桥的北首,可见“敕建万寿尚书庙”,庙前立有戴官帽持宝剑的人物塑像。 这人物是宋代的名臣陈文龙,到了明代成祖朱棣追封他为“水部尚书”,所以人称“尚书公”,据说数百年来神威显赫有求必应,因此香火鼎盛,是福州的市级文保单位。 上下杭多是民国时期建筑, 也有的带着晚清风格。 门窗的顶部多做成半圆的弧形, 有大有小,有的成连续的波状。 有的弧形凸起,演变成尖顶。 似乎有点外来洋化的味道。 <p class="ql-block">  斑驳的标语保留着那个年代的痕迹,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未及粉饰,依然清晰可辩。</p> 上下杭的房屋不少已显破旧, 有的甚至危及安全, <p class="ql-block">  有关部门的维修早已有条不紊的展开。</p> <p class="ql-block">  自由行的游逛漫无目的,走哪算哪。</p> 领略了不少"虎纠"的日常生活。 这位老兄,穿过长长的胡同去扔垃圾,看来是为了保持景区的清洁。 这个小家伙,很不情愿地被妈妈拉着手亦步亦趋。 麦当劳营业了,白衣红裤一头黄发的女郎推门而入。 年轻姑娘穿着不知哪个朝代的衣冠,盛装示人在古旧建筑前拍纪念照。 河道清洁工找个阴凉处一番小憩,花红草绿小船依依,是个分外妖娆的好去处。 正午时分,大树遮住阳光,洒下斑斑光影。 一柄红伞,伴着带手镯的美女走过石桥。 蓝伞掩映着正在三捷河边照相的女士。 利用两座楼的夹角,修了半边的凉亭,逛累的可坐下歇歇脚。 黑铁柱上擎起个大铁箱,竖在上下杭的马路边,琢磨了半天也弄不清是做啥用的。 街头有株大榕树垂下条条气根,引得北方来的游人点评再三。 出租司机说,在福州过日子,闲散松弛压力不大,是个养老的好地方。 福州还有个地方是一定要去看的——马尾的船政博物馆。 博物馆里有幅老照片,说的是“在刘公岛上操练的北洋海军官兵”。照片指的地方大体知晓,只是地形地貌改变太大,有点似是而非的感觉。 还看到过一支铁锚,有两三米长,不知是马江之战的遗物,还是洋务运动的留存。 船政博物馆出来,不远处有马江之战阵亡将士的埋骨处。 “甲午海战忠勇殉国将士名录”也用金字铭刻此处,北洋海军中多福建子弟。 <p class="ql-block">  甲午威海海战和甲申马江海战的殉国将士,“忠诚卫国”“碧血千秋”,在这里同享祭祀。</p> 在“虎纠”福州住的是白玉兰酒店,地处繁华的五一路,离三坊七巷很近,原先可能是某单位的内部招待所,现在成了服务于游客的酒店。进了有保安的院门,向左拐过办公楼就是。房间不错,隔音安静,算是地处闹市却闹中取静。酒店只提供早餐,但早餐极好,中式西式全有,一直供应到九点,而且还不贵。最好吃的是“鱼圆”,也就是鱼丸子,清汤白丸佐以细碎的小葱、香菜和咸菜末,嫩滑爽口格外诱人,这也是福州的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