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会是有关崇仁县最早的影像资料吗?

行走者

<h1><b style="font-size:22px;">  近日在看到一段视频影像资料,它是1933年由日内瓦国际联盟代表来自波兰的摄影师在第四次反“围剿”期间拍摄的。资料讲述的是蒋介石集团为了便于调动大批中央军围剿中央红军,在江西修建公路网。资料中许多信息引起了我的关注。一是蒋介石集团修建江西公路网的是在其部署对中央红军进行围剿的背景下进行的。二是拍摄的时间是1933年初。三是资料中是国民党军是国民党将领陈诚指挥的围剿大军。四是资料中出现了一条河流、一座古桥。</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看完资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不是记录了八十多年前发生在崇仁的那段历史吗?</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第四次反“围剿”战争时间是1932年冬至1933年春,与资料介绍是时间一致。反“围剿”的主战场在江西的宜黄、乐安和当时的崇仁县一带,其中著名的登仙桥战役就发生在当时的崇仁县谷岗乡,谷岗乡是1950年才由崇仁划归乐安管辖。这个时期紧靠主战场的崇仁南部由于红军较长时间在这一带活动,陆续建立起了县、区、乡、村苏维埃政权,成为了中央苏区的北部边区。县城及靠近抚州一带则由国民党控制的地区。1932年冬,蒋介石窜至崇仁,驻县政府两天,在相山书院召见其参与“剿匪”的高级将领,第一次提出臭名昭著的“攘外必先安内”的论调。1933年2月28日,“陈诚至县,部署“围剿”,调集第八十、九十两师,散驻县城、桃源、凤岗一带,以及其他14个师的部队,往返驻调,川流不息。”(《崇仁县志》1990年版第29页)。</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蒋介石 集团为了便于军队调动和大型军事装备的运输,为围剿红军创造条件,开始在江西修建公路网,崇仁县是这张公路网的一个重点。抚八线,当时叫临八线(抚州临川至吉安八都),始建于1932年4月,1933年5月竣工。崇宜线(崇仁至宜黄)、崇凤线(崇仁至凤岗)也于1934年完工。崇宜线因试车时在孤岭一带翻车停用,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58年,由人民政府修复后通车。所以1933年初,起码有临八线在处在施工中。</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资料在介绍陈诚部队调动的过程中,出现一条河流和一座古桥。河流河面较宽,其近景这一边还有较大的木船。资料画面展示的古桥是一座多拱古石桥。展示的桥体面,没有迎水分水墙,其近景处还有一巨大决口,缺口上搭建了简易木引桥。由于拍摄者紧靠桥头,因角度的问题,画面中只展示了桥的五个拱,从河面的宽度和桥基的延长背景可以看出,这五个桥拱约为全桥的一半。</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从资料中的河流宽度来看,与崇仁河宽度相近。古代在黄洲桥的背水面,南北两端都有码头。黄洲桥为九拱石桥,其拱数与资料中桥拱数量相近。另外,黄洲桥拱跨的宽度与高度,也与资料中的桥梁相近。</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第四次反“围剿”国共双方的军队活动的主要地区均在崇、宜、乐三县一带,而崇仁县又是国民党军队的主要集结地,尤其是陈诚嫡系部队。宜黄最大的河流是宜黄河,在宜黄河上古代到新中国成立前没有如此长度的石拱桥。宜黄县长度最大的石拱桥是宜黄河的支流宜水之滨的棠阴镇的观埠桥,桥只有五个拱,同时因其地处山区,画面背景也与资料中的背景不相符。乐安县最大的河流是恩江的支流乌江,其最长的古桥是湖坪镇的石陂口桥,桥有三拱,长仅38米,长度不够。湖坪镇为古代永丰县的云盖乡,离著名的千古一村流坑很近,它周围的背景也是较高的小山,也与资料的背景不一样。崇仁黄洲桥古桥建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全桥九拱,长139米。到2014年拆除重建时,古代黄洲桥也是江南一带仅有的一座九拱石拱桥。从崇仁河的宽度、黄洲桥的长度来看,都与影像资料中的河流宽度石拱桥的长度相当。崇仁河在万金陂附近由西宁水与宝塘水合流而成,自合流以后,崇仁河流经地全部是平原地貌,与资料中的河流、古桥背景相符。</b></h1><div><b style="font-size:22px;"> 另外,影像资料有一段画面,反映的是国民党军大型辎重过桥的场景,其中为了大炮能过桥,他们用木板在桥头搭建了一段临时引桥,这说明当时大炮无法由桥头直接下桥,也就是说桥头有障碍物。古代的石拱桥桥面与桥岸的连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低拱桥,由于桥拱不高,结果桥面高度与河岸高度相当,所以桥面与河岸采取道路直通的连接方式。一种是高拱桥,由于拱高,所以桥面也很高,这样桥面高出河岸很多。对于这类桥,大多采用阶梯连接的方式。在崇仁附近五拱以上的古代石拱桥最近的只有临川区的文昌桥,它是十三拱的低拱桥,所以一直都是采取直通式的上桥方式。黄洲桥是高拱桥,其建成时到临八线修建前一直都是采取两端设立台阶的方式上桥。由于两端是许多的台阶,大炮无法上桥,只好在桥的两端另外架设木板引桥才让大炮得以过桥了。</b></div><h1><b style="font-size:22px;"> 所以影像资料中的桥梁,很大可能就是崇仁的黄洲桥。另外,在陈诚部队行进的画面中出现了一幅与抗日有关的标语,崇仁在第四次反“围剿”前后是国民党军攻击红军的主要集结地,在第四次反“围剿”之后红军攻打乐安和宜黄两县城时候,国民党军有五个师在崇仁集结或者向崇仁靠拢,在崇仁的许多地方还残存有一些国民党军的标语。如今在崇仁县二小附近的老城区仍然可以找到国共双方的相关标语痕迹。</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从以上分析可以断定,这段八十多年前的影像资料肯定和崇仁有关,也许就是崇仁最早的影像资料。它的存在为进一步研究崇仁的红色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可视资料,更加形象地反映了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背景,也使我们对当时国民党军军队的兵员、配置以及行军情况有了更加清晰的感性认识。同时,它也是最早的崇仁公路建设的影像资料,对丰富崇仁公路建设史有重大价值。</b></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