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树-木兰芽

清心

<p class="ql-block">  相传当年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带兵征战被困在今北京的灵山地区,弹尽粮绝,花木兰万分焦急,在山间走来走去,举目望去,山峦相连,不知何时可以闯出大山。忽然,一片片红红的栾树叶印在花木兰眼前,她顺手摘下一片,放进嘴中,有些淡淡的苦涩,两天后,发现自己没有任何反应,于是,召集将士采摘,并将采摘的栾树叶用开水煮一下,放进泉水中浸泡两日,苦涩的味道去除了,用盐水给将士们拌成凉菜,解救了断粮的将士们,为纪念花木兰,人们将栾树叶称之为“木兰芽”。</p> <p class="ql-block">  《山海经》曾经记载过这样的传说“大荒之中,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禹攻云雨,有赤石焉生栾。”</p> <p class="ql-block">  《白虎通德论》又对栾树进行了资格的表述:“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p> <p class="ql-block">  栾树的一身都是宝,木材可制家具;叶片可作蓝色染料;花果可供药用,具有清肝明目之疗效。栾树的种子还可制成佛珠,禅意浓浓,故而常常成为寺院中植树的首选。难怪有诗人称赞到——“南北依风皈地理,东西值景靓街容,根深周礼大夫树,兄长佛珠分类同。”</p> <p class="ql-block">  美丽的栾树风靡欧美、日本和韩国</p><p class="ql-block">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植物学家道斯曼(Michael S. Dosmann)研究,栾树很早就引起了西方植物学家和园艺学家的极大兴趣和关注。1747年,法国传教士汤执中将在北京采集的栾树种子寄到巴黎和俄罗斯,随后北京栾树就在欧洲落地生根、长大开花。欧洲人十分喜爱这种从遥远的东方来的美丽树种,栾树因而很快就被引种到英国、德国、西班牙等国家。1809年,美国植物学家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收到了法国贵妇泰塞(Madame de Tessé)从中国寄给他的栾树种子,他随后用这些种子育苗、移栽,从此,栾树就风靡美国和加拿大,被广泛栽植在公园和城市中,深受人们的喜爱。</p><p class="ql-block"> 经考证,日本和韩国原无栾树分布。日本的栾树可能是鉴真高僧于公元753年第6次东渡日本时带去的种子繁育出来的后代,首先在奈良和京都的寺庙中种植,后逐渐引种到日本全国许多地方。韩国和朝鲜半岛的栾树很有可能是随佛教而传入的,据考证,是由东晋时期 (317-420年) 的高僧传教时所带去的,当时普遍用黑色光亮而坚硬的栾树种子作佛珠,供僧人吃斋念佛之用。</p> <p class="ql-block">木兰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野生灌木,长于向阳山坡,谷雨前后,树枝上长满红黄相间的嫩笋芽,掰下后凉水下锅煮熟、漂洗、浸泡三天左右,以不苦为度。本品切碎凉拌、做馅、炒米饭其香味无比。它的药理功效能清热解毒,强筋壮骨,增进食欲。春季采集加工后,冷藏备用一年四季皆为鲜品。</p><p class="ql-block"> 栾树芽很象香椿芽,采后其它部位会再长出新芽,采摘野生栾树芽一般不会影响栾树的生长。鲜嫩的栾树芽采后并不能直接食用,一般的做法是先用开水煮一下,在凉水中浸泡3-5天,中间换几次水,浸泡后的木兰芽没有什么苦味、香脆可口,有嚼劲,农家院常用的吃法是凉拌。浸泡后的木兰芽可以在冰箱中存放几个月之久。</p><p class="ql-block"> 栾树的嫩芽,可食用,早已成为京西名牌野菜──木兰芽。京西木兰芽分布广泛,其中斋堂川最多。木兰芽能吃是斋堂川劳动人民的一大发明,木兰芽好吃早被京西人民广为实践,名声越来越大,已被大小饭店所接纳,野菜成了老板们赚钱的一道“名菜”。</p><p class="ql-block"> 采木兰芽有很强的季节性,北方,谷雨前后正当时,最晚不过小满。采回的木兰芽,梗金黄,叶金红,嫩生生的,质量最高。早采,浪费资源,晚采,老得不能吃。</p><p class="ql-block"> 木兰芽属甜菜类,不苦,略带涩味。采回上开锅炸(方言:开锅煮),炸好捞出,用凉水泡,泡至24小时,一天内至少换三次水,除掉涩味,便成了毫无怪味的所谓甜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