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报恩寺-深山里的小故宫

玛瑙

<p class="ql-block">报恩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始建于明英宗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正统十一年旨准改建为报恩寺,建成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是明代龙州宣抚司世袭土官佥事王玺,王鉴父子前后花了20年时间修建而成的,距今已经有600多年历史,报恩寺是迄今为止中国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宫殿式佛教寺院建筑群,是平武地区古代历史文化艺术佛教遗迹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报恩寺坐西朝东,占地面积27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由山门,金水桥,天王殿,钟楼,大雄宝殿,华严藏,大悲殿,碑亭,万佛阁等主要建筑构成。所有建筑沿着一条300米长的中轴线排列,分成前后三个院落,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结构合理。据说大明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王玺带领下辖番人首领进京朝拜进贡时,曾目睹过北京紫禁城的金碧辉煌,极为向往因而重金聘请了20多名参与修建北京紫禁城的工匠来平武,又广招当地能工巧匠,按照宋代《营造法式》精心施工,连整体布局建筑风格都是和紫禁城一脉相承,故被当地人称为“深山小故宫”。</p> <p class="ql-block">穿过广场,迈上高高的台阶,两侧须弥座平台上各立有一尊技艺精湛的花岗岩石雕狻㹸,身高3米。相传狻猊为龙王第五子,形如狮,喜烟好坐。雌雄狻猊左右对峙,姿态威武,即显示了佛门的气派,又象征着镇邪与吉祥。</p> <p class="ql-block">据说佛祖见它们有耐心,便收下了当了坐骑。</p> <p class="ql-block">这是报恩寺的山门,面阔五间,进深两间,殿高8.66米,单檐悬山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进山门的台阶下有两块石碑,这块是光绪二十二年有龙州县正所立</p> <p class="ql-block">这块是光绪二十四年龙州府正所立</p> <p class="ql-block">山门两侧的八字琉璃墙</p> <p class="ql-block">山门两侧八字墙上的浮雕</p> <p class="ql-block">山门内两侧稍间,各塑有明王神像一尊。左边的明王四头八臂。</p> <p class="ql-block">右边的明王三头六臂。这两尊神像,手上都持有各种武器,背负火焰,脚踏大自在天(印度教里湿婆神,佛教将它定为天魔)和乌摩妃(印度教里湿婆神的后妃),表示可以医治人间诸种烦恼。</p> <p class="ql-block">山门前的匾额“敕修报恩寺”,是明代三大才子之一,著名文学家杨升庵所写,被誉为“蜀中第一名匾”。据说杨升庵娶了王玺的曾孙女,这块匾杨升庵到平武迎亲时题写的。</p> <p class="ql-block">跨过山门,走进报恩寺的第一进院落,迎面是天王殿。门前有三座石拱桥,跨度8米。中间桥面铺设团花图案的白色琉璃砖,两侧桥面铺设小青砖。桥身四周和桥道两侧均安装有雕刻精美的石护栏,望柱上雕刻火焰,云纹,栏板上浮雕人物山水楼阁花卉图案,桥头抱鼓石雕工艺精致。桥下常年储水,以做消防用。</p> <p class="ql-block">当地人称其为金水桥</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2间,殿高13米,单檐歇山顶式建筑。天王殿的门匾,两侧各有一座牵链托匾力士泥塑,也很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内南北稍间佛台上有明代彩塑四大天王神像。像高四米,胸宽一米。</p> <p class="ql-block">这些神像,神态各异,形象生动。</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的右侧有座钟楼,高13米,2层,总面积152平方米,为16柱重檐歇山顶式建筑,绿色琉璃瓦屋顶。正面檐下悬一横匾,楷书“天音醒世”四个金字。钟楼脊梁悬挂一大一小两个铸铁钟,大钟约5吨,小钟约2.5吨,均为明朝铸造。钟声洪亮,轻轻一击,便能声响数里。</p> <p class="ql-block">这是钟楼里的小钟</p> <p class="ql-block">这座造型别致的小亭,位于钟楼和石拱桥之间。亭内有一口水井,名范公井。范公名辂,是明武宗时的御史。因直谏被贬为龙州宣抚司经历。在发配平武期间,他见报恩寺僧众吃水困难,便慷慨解囊,挖凿了这口水井。井深17米,工程艰巨,设计考究,游客可凭栏观望天光云影,蕴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的南侧,王玺的土司官衙,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单檐歇山顶,上明造,穿斗式梁架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通高7.5米,廊宽2.3米。原在平武宾馆后面,1987年因建设需要经四川省政府批准,迁入报恩寺。</p> <p class="ql-block">现在官衙里陈列着王玺家族墓地发掘出来的部分文物。</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位于报恩寺的第二进院落,是报恩寺的中心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殿高19.9米,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地面铺有琉璃花砖,殿内供奉三身佛(指释迦牟尼的三种佛身),佛像通高9米,后面有头光和背光,佛像均附于背屏之上。</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居中的是释迦牟尼法身佛像,名为“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佛龛前面供奉有一块“当今皇上万万岁”牌位,高约两米,由金丝楠木雕琢而成,边缘透雕九条云龙,是王玺及龙州官民向皇帝“祝延圣寿,报答皇恩”的标志,是报恩寺的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的九龙牌位</p> <p class="ql-block">左边是释迦牟尼的报身佛,名为卢舍那佛。““结跏趺坐,左手安放于膝上,右手结施愿印”。</p> <p class="ql-block">右边是化身佛,也叫应身佛,是佛为超度众生而随机呈现的各种化身。</p> <p class="ql-block">这是三身佛背后的“三大士”彩塑墙,面积有123.17平方米。记述的是佛教中最受尊崇的观音,文殊,普贤三位菩萨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事迹。三大士彩塑端庄肃穆,神态安详,引入入胜,体现了明代精湛的营造工艺和古代工匠惊人的才艺。可惜由于年代久远,地震影响,自身重力,彩塑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外倾,空鼓,剥落,开裂等现象,现已经停止参观,正在进行修复(此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大悲殿,位于大雄宝殿的北侧。</p> <p class="ql-block">大悲殿里的千手观音,全身贴金,头戴宝冠,身披箐纱,缨络垂地,赤双脚,立于仰覆莲花座上,体态柔媚,高大,气势庄严。观音正身由一棵千年楠木精雕而成,高9米。观音身后呈扇状密布1004只手,前后参差,左右环绕,上下重叠,互不遮掩,悬空拍成15道圆弧,千姿百态,美妙绝伦。1004只手里还分别拿着不同的佛门法器,设计之别致,制作之精巧,完全可以与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里的千手观音媲美,是仅次于承德避暑山庄和北京雍和宫的全国第三大木刻雕像,为报恩寺六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悲殿的墙壁上,还有观音成道故事泥塑。</p> <p class="ql-block">大悲殿的善财童子彩塑,至今色彩艳丽。</p> <p class="ql-block">华严藏,位于大雄宝殿的左侧,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殿高16.5米,五檩木架,十六柱重檐歇山顶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华严殿内放置了一座通高11米,直径7米,占地面积22.06平方米,八角七层佛塔型的转轮经藏,其实就是一种可以转动的储存经书造像的书架。它的中心有一根立轴,用手推动,可以缓缓转动,堪称木制结构中的珍品。转轮经藏是南朝梁善惠大士首创,时间为公元497年-569年之间。欧洲直到15世纪才出现类似的构造,所以说转经经藏完全是中国人的独特创造。后文成公主传到了吐蕃,藏地才开始有转经论,但和内地的转轮经藏不一样,不是储存经书造像,而是在转经筒上刻着经文。据介绍此转轮经藏的建筑结构,完全是按照宋代《营造法式》规定比例修建的,由藏轴,藏针,梁枋框架,板壁,天宫楼阁构成。但也结合了一些地方手法,以便与报恩寺其他建筑配套,达到整体协调的目的。佛教认为转动经藏一圈,就表示诵读六字真言经文一遍,有消灾祈福之效力。所以转轮经藏在保存佛经的同时,还具有给不认字的穷苦百姓弘扬佛法积累功德的作用。记得我们2004年国庆去时,信徒可以自己去推动转轮经藏,那天真是人头攒动。现在用栏杆围了起来,不容许人靠近了。</p> <p class="ql-block">报恩寺的这座转轮经藏,皆由楠木制成,结构复杂,制作奇特,工艺精巧,雕饰繁杂,巧夺天工。经藏上有各种佛像,彩绘,木雕,都精美绝伦,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价值。据了解我国的佛道教寺院中,转轮式经藏本就稀少,现仅存有四座。如河北正定隆兴寺北宋转轮经藏,北京智化寺明代转轮经藏,四川江油云岩寺宋代道教转轮经藏,北京颐和园万寿山和山西五台山塔院寺清代转轮经藏。而平武报恩寺是国内现在保存最好的一座转轮经藏,还是全国唯一还能转动的转轮经藏,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座转轮经藏,是报恩寺六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华严殿中大柱上有四条长七米的泥塑四爪蟠龙,十分精美。经藏的底座束腰上还雕有八条游龙,出没于波涛之中,左右柱子上也各有一条泥塑小蟠龙。据说报恩寺有大大小小9999条龙,在报恩寺所有建筑的柱额梁坊,天花藻井,脊饰瓦当,香炉匾额,柱纽铜钟等各处,或绘或塑,或铸或刻,都可以看到龙的形象,真是千姿百态,玲珑生动。再加上大雄宝殿的“当今皇帝万万岁”的龙座,共计有1万条龙,故又被称为“深山龙宫”。这古代工匠用灵活的双手,娴熟的技艺,巧妙的构思塑造出的万条神龙,也是报恩寺的六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所在的第二重院落,三座大殿的两侧,都有斜廊和东西庑相连。据介绍这是明代常用的结构方式,现在遗物已经非常罕见了。</p> <p class="ql-block">报恩寺第三重院落里,居中的是万佛阁,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阁高24.05米,30柱三重檐歇山顶建筑。</p> <p class="ql-block">一楼神坛上泥塑佛祖讲经和十大弟子像,坛前泥塑王玺,王鉴父子像。</p> <p class="ql-block">佛祖十大弟子像</p> <p class="ql-block">楼上木制神坛上供奉木雕佛像七尊,称为“七佛”,但现在没有开放。楼上楼下,左右和后三面墙上,满绘壁画“礼佛图”。</p> <p class="ql-block">万佛阁左右两侧,有两座造型别致奇特的十六柱重檐攒尖顶碑亭。上层檐为八角型,下层檐为四角型。飞檐条条展翅,玲珑精巧,斗拱层层递收,奇巧华丽。亭顶覆盖着绿色琉璃瓦,檐下十六根金柱有明显的卷刹和侧角,缓和的曲线让柱子轮廓y显得丰满柔和。每个檐下都挂着铎铃,在山风的吹拂下叮当作响,悠远飘渺。两座碑亭里各立有一座五吨重的巨碑,至今碑文还清晰可见。右侧碑亭为“九重天命碑”,石碑正面上刻着:“即是土官不为例,准他这一遭”的明宗御笔圣旨。背面刻着敕修报恩寺的建制沿革。</p> <p class="ql-block">左侧碑亭的石碑为“万乘皇恩碑”,正面刻着皇上恩准修建大报恩寺下属十四个小寺院的名称。背面刻着《敕修报恩寺记》,碑文记载了王玺修建报恩寺的缘由,目的和规模概括,赞颂了王玺修建报恩寺的功德伟业。这两通碑文,通体端庄雄浑,文词古雅富丽。</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和万佛阁的明代珍贵壁画,现还保存有300多平方米,都绘制于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有帝王君主,天神仙女,天王力士,寺庙僧侣等各种人物画像,有的竟高达3米,左顾右盼,栩栩如生。周围配以流云仙气,与阁内供奉的金身三世佛前后呼应,动静相衬。这些壁画色彩华丽,大量了使用沥粉堆金工艺。构图饱满,采用极为细致的工笔技法,是典型的明代中期官式壁画风格,但又带有明显的地方色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以媲美北京法海寺壁画,也是报恩寺六绝之一。可惜也受各种因素影响,造成墙体后倾,空鼓,脱落,变色,出现酥碱虫害,还有过去用水泥不当修补,现在已经关闭停止参观,正在组织力量进行修复。</p> <p class="ql-block">报恩寺所有建筑的柱梁椽檁,全部采用的是珍贵楠木,具有不被虫蛀,不结蛛网的奇特效力,这在全国范围内是独一无二的。</p> <p class="ql-block">报恩寺里大量使用补间铺作,斗拱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密密麻麻,形成上大下的托架,除了承重平衡作用外,更多的是为了装饰美观。这些斗拱均为珍贵楠木制作,工艺精细,造型美观,花样繁多,共有36种样式,2763朵,如花篮如云朵,因而被称为“斗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据专家考证,报恩寺具有高度的抗震技术,被称为“震不垮的报恩寺”。1976年平武是7.6级大地震的震中,周围房屋建筑损毁严重,而报恩寺巍然挺立。2008年5.12映秀8级大地震,报恩寺主体建筑仍然完好如初。关键原因就是报恩寺所有木制结构都是采用榫卯结构,各殿天花以下的露明部分,均用《营造法式》规定的官式做法,天花以上的则用穿斗做法,没有用一颗铆钉。这样整个建筑构架的节点就不是刚接,而是具有一定的刚度协调性。遇到地震时结构之间“晃而不散,摇而不垮”,从而消耗了地震带来的能量,这和现代建筑的梁柱框架现浇结构很相似。</p> <p class="ql-block">报恩寺的各个大殿都装饰华丽,梁柱藻井,额枋斗拱,花板雀替各处都装饰着彩绘,色泽鲜艳,光彩夺目,工艺讲究,设计精美。这是天王殿内的正中十个藻井,彩绘图案都非常精美。</p> <p class="ql-block">这是万佛阁一楼的藻井,满绘云龙花卉祥兽彩绘。</p> <p class="ql-block">王玺修建报恩寺为何要经朝廷同意?据历史记载,明代对民间修建寺院管控极严,必须要皇帝亲颁谕旨才行,以此彰显儒家独尊的地位。报恩寺碑亭的《敕修报恩寺碑铭》中写道,王玺因为朝廷赐予祖上的经书无处收储,才奏请朝廷拟修寺庙一座。最后王玺父子把这座家庙性质的寺院修成了小故宫,本是明显的以下犯上的僭越行为,因此惊动了朝廷,遭到当朝众臣的弹劾,那为什么明英宗会网开一面,特意颁发了一道极为人性化的圣旨:“即是土官不为例,准他这遭”?</p> <p class="ql-block">王玺为何要修建报恩寺?报恩寺碑亭的《敕修报恩寺碑铭》中写道,王玺理由是龙州境内的观音院规模太小,年久失修,明太祖赐予祖上的一套《大藏经》无处收储,才奏请皇帝自愿拿出朝廷赏银修寺庙一座,以朝夕“祝延圣寿”。据专家考证,当时龙州地区土司有四家,势力最大的是土司薛氏,其次是付土司李,王玺仅为佥事。但王玺平叛有功,受到朝廷嘉奖,势力日益强盛。宣德年间,薛土司曾奏请朝廷在龙州修了一座佑圣宫作为家庙。而王玺修建报恩寺,主要目的是宣扬家族功德,巩固王氏地位,明显有与薛土司一争高下的用意。</p> <p class="ql-block">最后王玺父子把这座家庙性质的寺院修成了小紫禁城,本是明显的以下犯上的僭越行为,当地有民谣称“番王要登基,大兴土木建宫殿”,因此惊动了朝廷,遭到当朝众臣的弹劾。那为什么明英宗会网开一面,特意颁发了一道极为人性化的圣旨:“即是土官不为例,准他这遭”?</p> <p class="ql-block">我想第一个原因是古代龙州的重要战略地位。古辖境包括今平武青川两县和江油北川部分地区,是羌藏汉等民族杂居的边陲重镇,涪江上游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地势险要,环境复杂,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当地少数民族历来又有“时服时叛”的凶悍传统,宋代不得不“因俗抚循,择人为理”,设立“土官治土人”的特殊管理体制—土司制度,允许当地长官固守一方,可以世袭罔替,明清两代均延续这种土司制度。所以宋英宗为了边境的稳定,才有意放了王玺父子一马吧?</p> <p class="ql-block">第二个原因是王玺家族对朝廷的忠诚。龙州王玺的祖先王行俭,为南宋末年进士,宋理宗绍定二年封为龙州三寨长官司(即土司),子孙世代相袭,镇守一方。元军攻击四川腹地时,王行俭拒不投降竭力抵抗,直到宋王朝灭亡才归顺元朝。明王朝建立后,王氏家族纳土归降,得以继续保持土司世袭权利。王玺是第十代土司,英宣德年间,松潘少数民族两次叛乱,王玺奉调出征,很快平叛。宣德九年朝廷褒奖王玺,将龙州升为宣抚司,王玺由从七品土判官,越级升为从六品宣抚司佥事,并封昭信校尉,故得到英宗的恩宠。</p> <p class="ql-block">但这个“土王修宫殿想谋反”的传说,却流传日久,被后世之人广泛相信。四川省人大副主任张秀熟,平武人,他幼时常到报恩寺游玩。1981年他曾写的《回乡杂吟》中,第六首诗曰:“报恩寺拟帝王宫,宝殿长眠夕阳中。六百年见重光日,方信人民是大雄”。四川省人大副主任,著名作家马识途和诗曰:深山惊见帝王宫,还听铜铃夕照中。旧时土王随逝水,神州十亿是英雄。记得我们2004年第一次去报恩寺游览时,就听当地导游这样解说过。</p> <p class="ql-block">2004年我曾来过报恩寺,时隔17年再次走进这座深山古刹,只见古木参天,气象森严,斗拱承托出斜昂,飞檐凌空翘角远,仍然精美绝伦,金碧辉煌。报恩寺1956年就被列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报恩寺完全严格按照宋代《营造法式》中的官式手法建成,现在还保留着明初建成时原貌,被专家誉为“明初罕见之遗构,独具匠心之杰作”,处处体现了宋元与明清建筑的上下传承关系,因而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作为教学科研基地。报恩寺历经600多年的风风雨雨,有幸躲过天灾战火和十年浩劫,给后人留下了这么精美绝伦的建筑精品,真是中华文化遗产的一大幸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