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调的秋天

小风

<p class="ql-block">  今年的秋天是单调的,单调到只有雨。这雨,也让谁都没有想到,今年的秋粮还需要抢收。</p> <p class="ql-block">  自入秋以来,一场雨接着一场雨下,而且一场大过一场。时常干涸的沟渠里溢水了,有水的大河里排洪了,十年八载不用的水库溢洪道喷出了天瀑,道路垮塌、地基下陷、房屋受损、山体滑坡、农田积水……这是今年秋天最大的特征,也是农人们怨声载道的哀叹。</p> <p class="ql-block">  中秋刚过,雨势一场大过一场。受薛峰水库溢洪影响,澽水河水位暴涨,幸亏前几年整修的河堤,也经受住了一号、二号洪峰的考验。洪水裹挟着泥沙滚滚而下,直奔黄河;芝水河暴涨,黄汤似的倾泻而下,在高速大桥下形成了汪洋泽地;黄河滩平时裸露的碧绿的滩涂,也明镜似的一片一片,在云雾的迷蒙的河床上,像一双双眼睛注视着苍穹;低洼滩地更是一片汪洋,望不到边……周边的道路上,捡拾龙虾的、钓鱼的、围观的一群一堆,时常有人能钓到四、五斤或更大的鱼。各种自媒体平台,刷屏的都是雨和洪水,老天爷也好像真忘了还下着雨,一连多天,已经下成了灾难。</p> <p class="ql-block">  这对农民而言,更是一种艰难的考验。关中地区的秋粮,以玉米为主。人们常说,玉米是大颗粒粮食,再加之外有壳衣包裹,所以平常收获时就不那么紧张。由着日子,由着性子,由着家里的劳力,今天收点,明天收点,慢慢来,前后十天左右的功夫也就结束了。再加之,近几年收割机也多了,一亩地十几分钟就收获完了。金灿灿的颗粒经过晾晒、变卖,金秋就在咔咔响的人民币声中过去了。可今年这状况,农人望着地里的玉米,也泛起了难。人工掰嘛,家里、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幼,即使掏钱也找不到人手;收割机收嘛,地里软的只陷车,连续多雨导致玉米倒伏,收也收不干净。对于付出一年劳苦的农民而言,收不干净就无异于糟蹋粮食,痛心不已。有的更严重的低洼地,水已经齐膝深;河滩地,下午能看到玉米棒,第二天连顶也看不到了。这样的状况下,即使是高杆的玉米,也承受不了多雨的水灾,有的玉米开始霉变,有的已经出芽,而农民也只能在大雨中“望洋兴叹”。</p> <p class="ql-block">  在这样的状况下,勤劳的农民使出了浑身解数,想尽了办法,只要能把地里的庄稼收回来,无所不用其极。稍高点的大片地,抢着雨停的间隙,用收割机抢收;而对于其他的,只能人工一个一个掰下装在袋子里,一点一点运到地头的路上,然后再装上车,拉回家。就这样,车子还时常会陷在地里,需要多个人连推带拉才勉强出来;齐腰深水的低洼地,有的人在汽车内胎上放个大铁盆,人穿着捞鱼的皮裤,掰一盆,拉出来,再掰,再拉;有的干脆买来塑料简易船,拉着船到地里收玉米……平日里的旱地作业直接变成了水捞,玉米也快变成了水稻。有的人说,费这大的神,干脆不收了,不要了……可谁又能体会到农民对于田地、对于庄稼、对于收成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  国庆节的头两天,是这十多天来最好的天气,居然出太阳了。趁着这晴好的天气,我去了玉米地。地里的早玉米已经完全成熟。在秋分的前一天夜里,受冰雹影响,玉米杆上没有了多少叶子,但穗子却还完好。晚玉米尺八高,大多才开始结穗,已经枝叶全无,一地光杆。早玉米地里,不时传来掰玉米的嘶啦声,偶尔能听到一两句对话,但说的都是这雨、这玉米、这季节。</p><p class="ql-block"> “九月份下冰雹我还没见过……”</p><p class="ql-block"> “连续十多天的雨还未曾有过……”</p><p class="ql-block"> “这玉米收不回,小麦种不上,吃啥?”</p><p class="ql-block"> “今年的麦子种不上,要影响三年……”</p><p class="ql-block"> “咋是三年呢?”</p><p class="ql-block"> “你看,今年种不上,明年没啥收,再要收就到后年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地里成熟的玉米东倒西歪,需要一个一个的扶起来,找玉米棒,掰下装在袋子里,一个一个找,一个一个掰,满一袋大概需要20多分钟。装满的袋子放在地里,将地中间的玉米杆一个一个踩倒,垫出一条路,再开进电动三轮车,装上三五袋,很费力地运到地头的路上,卸下,然后再到地里,再装,再运,来回往返,几趟下来,地里就出现了十多公分深的车辙,最后在地头的路上把车装满,拉回家。费时、费力、费劲。这还算是相对好点的,最起码能找到人来掰。有的地方压根就找不到人,曾出现掰一亩地玉米四、五百元人工费的高价。</p> <p class="ql-block">  稍干点的地里,可以直接用收割机收,到地头装上车,拉到收购站,卖颗粒,一斤七毛九,近十亩地的玉米,卖了14000多元,这在今年,已经是最好的。</p> <p class="ql-block">  我家里也种着四、五亩玉米,平时只有父母经管着。前段时间也陆续成熟,平时家里也没劳力,父亲就拿着袋子,穿着雨衣、雨靴,连雨到地掰一袋,扛回家;再掰,再扛,如此往复,硬是把近处的一亩多地掰完了。剩下的,趁着雨停的间隙,掰了用车拉回,放在家里,去不成地里的时候,和母亲把玉米穗一个一个剥了,再一串一串挂起来,挂成了金色的风铃,成为秋天最美的一道风景。</p> <p class="ql-block">  秋收是艰难了一点,秋播也一点都不容易。往年是干旱得无法下种,但还是能勉强趁着节令播下,然后等风、等雨、等收获。而今年的地里稀软,大型机械根本无法进地,有的相对好点的,人工能够勉强播种。家乡十多年前流行的人拉梨,今年还在用着,只是多年不拉手生了,但在这个多雨的秋季,又“温故而知新”了。人在前倒着拉,地在后边退着前;犁在人前退,种在犁后埋。大有“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之境。一圈、一圈,一犁、一犁,收了秋粮种夏粮,收了夏粮种秋粮,如白天黑夜,黑夜白天般往复;如日出日落月圆月缺般轮回,人把地犁成了日子,苦焦而有盼头。</p> <p class="ql-block">  以前,家里一直养牛,村里也有不少人家养牛,不是为了经营,而主要是为了犁地种地,当劳力使。每到播种时节,村里的田间充满了吆喝声。一牛、一犁、一人、一鞭,在广阔的田野里,走成了最独特的风景。今年前季,父亲因年龄原因,虽然万般不舍但还是把牛卖了,村里最后的两头牛没有了,田野里最充具美感的风景再也看不到了。今年的秋种,我尝试着用电动三轮车来拉犁,居然犁了近半亩地,种了半亩麦子。</p> <p class="ql-block">  旱地里,拖拉机拉着旋耕机,突突突地在来回奔跑,几圈下来,一亩地也种完了。</p><p class="ql-block"> 今年三、四亩地的麦子,居然分成了人拉、车犁、机种三种方式。试想,收获的时候,可能也一样,人割、机收、脱粒,这才算完成。</p> <p class="ql-block">  这是秦岭脚下的一个小山村的秋播,而在我长期生活工作的渭北平原,麦子因为多雨地软暂时还无法下种,而时令却一刻不停缓,几天或更多天雨停地干以后,可能就会错过最佳播种期,想想这,耳边仿佛还回响着那句话:今年麦子种不上,要影响三年,再吃上新麦就要等到三年以后了……</p> <p class="ql-block">  老辈人之所以时时担忧粮食收成,那是因为他们心里始终谨记着“家里有粮,心里不慌”的格言。虽然社会经济已经发展到相当充裕的程度,但他们未曾忘记过去遭受过的年馑,未曾忘记吃不饱饭的日子,不能,也不敢。</p><p class="ql-block">  你一个城边上娃,当年为啥嫁到偏远山沟?那里能吃饱饭!这是一位大娘对我讲的她的“粮食婚姻”。</p> <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让饭碗里装满自己的粮食。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而中国农民,也正在以自己的劳动和努力,以一个玉米棒、一个麦穗也不能不收的态度践行着总书记的教导。</p> <p class="ql-block">  今年的秋天,虽然较往年艰难了不少,但农民并没有因为艰难而放弃。抢收、抢种,只争朝夕;抗洪、救灾,全力以赴,硬是以自己不屈的精神和对土地、粮食的刻骨铭心的热爱撑起了今年秋天的色彩——不能<span style="font-size:18px;">让中国人的饭碗里少一粒中国粮。虽然这个秋天单调的只剩下雨,但他们使</span>这个秋天的充满了色彩,他们,就是中国农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小成成鼎力支持国庆采风</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