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 学 秋 游 南 翔 古 镇

定龙

<p class="ql-block">  南翔镇是上海市四大历史名镇之一,历史上曾有"小小南翔赛苏城"之美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镇区现有国内鲜见的五代砖塔,还有至今仍为南翔名胜的古猗园及脍炙人口的美食~南翔小笼包。</p> <p class="ql-block">  九月十二号,十四位已经相识57年的老同学和家属相约来到南翔古镇。</p> <p class="ql-block">  南翔古名槎溪,梁武帝建国的时候,南翔还只是一个荒凉的乡村。一天,当地农民在耕地时挖到一块一丈多长的大石块,石块一露地面,就有一对丹顶鹤在石块上空盘旋,落到石块上歇脚。一个叫德齐和尚认为这里是一块佛地,决定在此建造一座佛寺。说来也怪,每天白鹤飞往哪个方向,哪个方向就有人来献款,天天如此,从不间断。不久就筹集到一大笔钱,破土动工建造寺院。505年(梁天监四年)建成白鹤南翔寺,因寺成镇,便取名南翔。</p> <p class="ql-block">  虽然游览了不少古镇,但是步入古镇,还是被古镇的美迷住了,古镇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静静的流着,古镇依水而建,杨柳摇曳垂岸,水光潋滟,典型的江南古镇特色,富有诗情画意。</p> <p class="ql-block">  走进古镇老街,那种典型南方古老小镇的感觉迎面扑来,飞檐翘角的亭子长廊沿河而建,河边有人有一搭没一搭在垂钓;廊子里的长凳上有老人闲坐,长凳上拴着狗,很安逸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天空时不时有阵雨,被洗过的万物显得更加的清新,水乡小镇透露出别样的江南风情,置身烟雨中是所有钟情江南人的情思梦幻。雨后的古镇空气湿润清新,河面薄雾似纱,水面烟腾,两岸粉墙高耸,瓦屋倒影,美极了。</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在临河亭子里小歇,边互相闲聊,边欣赏古镇美景。</p> <p class="ql-block">  古镇兴隆桥。小桥流水,楼台亭角。古镇精致得令人心动,走上那古老的拱石桥,轻轻抚摸桥身,有点微凉让人清新,空气中潮湿的水气,宛如小镇柔和的质感,温柔细腻得恰到好处。古镇的美,如一碗杭白菊花茶,温润清雅,沁人心脾,令人舒适平静。</p> <p class="ql-block">同学们在兴隆桥留影。</p> <p class="ql-block">  古镇比比皆是的南翔小笼包店铺。上海南翔小笼包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蒸熟后的小笼包,小巧玲珑,形似宝塔,呈半透明状,晶莹透黄,一咬一包汤,满口生津,滋味鲜美。南翔小笼包素以皮薄、馅多、卤重、味鲜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  好景要配美人,好食品也要代理人。这个人模水灵灵,滋润的很,签约小笼包子代理人,见人便知物有所值。打市场一定旗开得胜,吸引回头客也是必须的。 诸位还请注意临河而建的建筑物有“南翔小笼包有限责任公司”,是不是正宗百年老店我可无从考证。但是味道不错哦!</p> <p class="ql-block">  黄明贤是南翔小笼创始人。南翔小笼是南翔镇传统名产,起始于清代同治,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照片为古琦园内黄明贤石雕像。</p> <p class="ql-block">雨天游客不多,古街店铺琳琅满目。</p> <p class="ql-block">张同学亲姐妹古镇老街留影。</p> <p class="ql-block">  南翔古镇是中国江南古镇的缩影。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弥漫在每一个角落。以河为街,桥街相连,河畔筑屋,大院深宅,乌檐白墙,河埠廊迥,过街骑楼, 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古香古色,水镇一体,仿佛都在暗示着一种情致,一种氛围。</p> <p class="ql-block">  古猗园是国家4A级旅游景点,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古猗园初名猗园,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为时任河南通判闵士籍所建。取《诗卫风淇奥》"绿竹猗猗"为美盛貌,融嵇康《琴赋》"微风余音,靡靡猗猗,余音袅袅"为一炉而得"猗园"名。</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冬,洞庭山人叶锦购得猗园。次年春大兴土木重修和改建,乾隆十三年秋落成,因隔了一个朝代,改名古猗园。据清代沈元禄《古猗园记》记载,园坐广福禅院西,门对曹家浜,南临良田万顷。园中有孤山曲廊,香阁翠楼,石舫水榭,怪石假山,全是明代建筑风致。</p> <p class="ql-block">  古猗园以绿竹猗猗、静曲水幽、建筑典雅、楹联诗词以及花石小路等五大特色闻名。“猗园”的名字,从“绿竹猗猗”的意境中得名,以竹为主是古猗园的传统特色。</p> <p class="ql-block">七仙姑在古猗园留影。</p> <p class="ql-block">  古猗园的园林布局设计以及叠山、莳花均出自明代嘉定著名竹刻、盆景艺人朱三松之手。在古猗园的屋前宅后、石旁路边、临水驳岸以及粉墙边角等处常常点缀三五丛竹,与建筑、道路、假山、花木相映成趣,猗猗翠竹或挺拔端庄、或婀娜多姿、或夹道相拥,体现了园主高雅脱俗的审美趋向和追求优闲、隐逸的生活情趣。</p> <p class="ql-block">二组姐妹花在古猗园留影。</p> <p class="ql-block">  古猗园有唐代石经幢、宋代普同塔、明清建筑逸野堂、不系舟、白鹤亭、南厅、缺角亭、微音阁、小松岗等厅堂、遗迹积淀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幽幽碧水蜿蜒曲折、潋滟悦人,有曲水通幽、洞天别地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  古猗园缺角亭是抗日战争史的真实记录,承载着中国人民饱受欺凌的苦难、民族危亡的呼号、不畏艰险的反抗、团结抗战的荣光,既是苦难辉煌的见证,又是团结奋进、再造中国的精神支点。</p><p class="ql-block"> 缺角亭飞翼凌空,色调柔和瑰美,七彩俱全,建筑风格颇有特色:四根红柱顶起几何拱顶,线条流畅、气韵生动,建筑玲珑华丽。匾额“缺角亭”为书法家胡问遂所题,苍劲雄浑,与缺角亭的雄姿相吻合。</p> <p class="ql-block">  缺角亭始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又名“补阙亭”。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三省,南翔人民无不义愤填膺,由朱寿朋、陈少芸等爱国人士发起集资,在竹枝山顶建纪念亭以志国耻。缺角亭只缺东北一角象征东北三省沦陷,另三只翘角塑以三只高举的拳头,表达了抗战到底、收复失地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  花石小路依景绕行,路石花纹随景纹饰,相得益彰;楹联诗词,写景舒怀、文简意深,董其昌、祝枝山等名家书法精妙绝伦、韵味悠长。古猗园具有古朴、素雅、清淡、洗练的园艺特色及江南园林独特风格,引人探古问胜。</p> <p class="ql-block">  全园布局,主要由四面环水的两块岛地组成。以五座平桥与两岸连通,以一座曲桥使两岛相接。划分为逸野堂、戏鹅池、松鹤园、青清园、鸳鸯湖、南翔壁6个景区。</p> <p class="ql-block">  逸野堂位于古猗园西北部,是猗园老区。以逸野堂为中心,北有曲廊、幽赏亭,南有鸢飞鱼跃轩、小松冈和南厅。逸野堂四周分别有五老峰、古盘槐、小云兜和桂花林。多有古建筑,集厅、堂、廊、亭、山、水于一体,还有许多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加之百年厅堂千年经幢,可称之为古典园林缩影,也集中体现了古代园主隐逸为高、寄情山水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逸野堂建于明代,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原是园中主厅,是园主招待宾客和休息之处,因以楠木为柱,又称之为"楠木厅"。又因四面道路相通,登堂可览全园之胜,俗称"四面厅"。</p><p class="ql-block">  幽赏亭处于古猗园北隅,对面逸野堂在月光下犹如广寒宫,中秋之夜登亭远望,如置身仙境,幽情顿生,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同学们在逸野堂附近留影。</p> <p class="ql-block">  南厅位于古猗园枝山西南脚下,依竹傍水,环境幽静清雅,是一座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明代庭院。造型朴实精致,原是古代园主书房兼卧室。</p> <p class="ql-block">  古盘槐在逸野堂北侧,据说是明代园主建园时栽培,有470年树龄。小枝柔软下垂,枝条蟠曲如龙,树皮斑驳如鳞,因而盘槐又名“龙爪槐”。他曾因对植盘槐而险遭“杀身之祸”。如今这株形象古拙的沪上最古老盘槐,依然花开繁茂、果实累累。</p> <p class="ql-block">  这二位淑女比拼谁更有成熟女人的魅力,你评判一下呢?</p> <p class="ql-block">秋天雨后的古猗园色彩斑斓。</p> <p class="ql-block">  池东面的梅花厅为全木结构,墨柱紫窗,窗格精巧,均由梅花图案精雕嵌镶,飞檐古朴,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建筑,四周遍植梅花。</p><p class="ql-block"> 这对同学夫妻笑容满面,祝他们快乐、健康度过夕阳。</p> <p class="ql-block">  这位亭亭玉立的女同学已经是“70后”,祝她和参加此次聚会的女同学越活越年轻,越活越有魅力!</p> <p class="ql-block">  白鹤亭位于古猗园的中心地带,戏鹅池因池内有白鹅成群而得名。建有明代为纪念"白鹤南翔"而建的“白鹤亭”。</p> <p class="ql-block">  时代变迁,昔日白鹤成群已经不复存在,只留下不知哪位文人骚客题字的“曲溪鹤影”。</p> <p class="ql-block">  沿戏鹅池往东走,戏鹅池的北面是三面临水船型建筑,为石舫,又名不系舟,建于明代。原为园主的书画舫,前舱后楼,花窗曲槛,艄楼高耸,有祝允明题额"不系舟"三字。</p> <p class="ql-block">  原来题词后来遭到毁坏,由清代名医和鸿舫重题,舟上有清末进士廖寿丰撰书的一副对联:“十分春水比檐影;百叶莲花七里香。</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在长廊避雨留影。英英,芳芳等女同学把带来的水果、零食分给众人品赏,再次感谢哦!请各位同学仔细观察,众多同学都目光聚焦在前方,但是有一位女士好像含情脉脉在注视~那个戴眼镜,风度翩翩的他!</p> <p class="ql-block">  好男人~陈同学在小笼包创始人黄明贤石笼里取二只正宗的“小笼包”孝敬”身体欠佳的老妻。友情提示:老干部,想取小笼包,还得先练“铁抓功”。哈😊</p> <p class="ql-block">  松鹤园景区位于园区北面,区内轩、塔、厅、阁,配以松、荷、竹、梅,鹤寿松龄。景区内的“微音阁”高10米,廊门三开,三向仰视,可观赏月圆月缺奇景。建筑师们按月球四季运动轨迹,根据此地形特征,精心运算观月最佳点,设计了绘月廊。</p> <p class="ql-block">  阁前庭园中有一座10米高的唐经幢,仰莲基座,四大天王坐立其顶,典型唐代雕饰风格。始建于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唐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建成,1959年移入古猗园内。</p> <p class="ql-block">  虽然荷花已榭,但是满湖绿油油荷叶及随处可见“莲蓬头”,给湖面增添了色彩,站里在石舫上,抬头欣赏古人诗句,低头聆听雨滴在荷叶的声音及水珠在荷叶中滚动,颇有诗情画意啊!</p> <p class="ql-block">  荷花池中建有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的六面七级石塔一普同塔,是古猗园最古老最珍遗文物之一,高约一丈,六面七级,腰束莲花瓣,塔柱镌如来佛像,雕刻精美。</p> <p class="ql-block">  青清园景区建于1985年,位于古猗园最东面,是园内最大的景区,面积30余亩。景区以猗猗青竹为主,体现了古代猗园"绿竹猗猗"的特色。青清园内植竹30多种,有龟山、龟山湖、君子堂、艺苑、观月台和翠霭楼,与竹园相配,景色清秀。</p> <p class="ql-block">  龟山位于青清园与鸳鸯湖之间,高7米,面积5亩,四面环水,四周有小桥相通,如巨龟四爪。龟山之东有圆形小岛,是巨龟之首,名"龟头岛"。亭旁怪石乱卧,亭前接水,如逢六月出水芙蓉,袅娜清风指竹,意境深邃。</p> <p class="ql-block">  河边的荷风竹露亭旁怪石乱卧,亭前接水,如逢六月出水芙蓉,袅娜清风指竹,意境深邃。</p> <p class="ql-block">  南翔壁景区位于原南大门口。包括大草坪、紫藤架、南亭樟树林、大假山,其中以南翔壁为主要景点。“南翔壁”壁宽十米、高五米,雕有“白鹤南翔”的图案,形象地向游人介绍着南翔镇得名的美妙历史传说。</p> <p class="ql-block">  鸳鸯湖景区水面约15亩,以长18米,宽4米的九曲桥分隔东西两湖。九曲桥拦腰浮于湖面,与东面柳荫桥遥遥相望,桥面中部是造型玲珑剔透的湖心亭,又名镇蛇亭。湖的南面是曲香廊,又名五曲长廊,因沿湖岸犬牙交错,就曲设廊。廊底有亭,曲径通幽。穷五曲香廊,沿左岸尽头,便是楼高厅阁的茗轩。</p> <p class="ql-block">  云翔寺是南翔古镇渊源最久的名胜,史上于1500年前就撰述过这座寺庙,据记载,在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时,当地人挖地掘得巨石一块,常有白鹤两只飞栖于此。僧人德齐和尚根据“白鹤栖息,有仙禽佛地之兆”而募化建寺,寺庙建成后白鹤南飞,故名“白鹤南翔寺”。</p> <p class="ql-block">  当时寺庙规模有180亩地,远远大于现在古猗园面积。唐朝诗人杜牧的《江南春》中有一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云翔寺就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  寺兴而市旺,寺庙周围渐成南翔镇。至清康熙年间,该寺因皇帝赐额“云翔寺”而正式得名。据记载,清朝辛亥年前,该寺不慎毁于邻火。而后迭经战乱,古刹尽毁,唯有古塔两座和一对石经幢完好。</p> <p class="ql-block">  现今的寺院是2004年重建落成的,经政府批准,拨地五十亩进行重修,周围另有五十亩生态园林,重修工程将建造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殿,普贤殿,文殊殿,法堂,大背纪念堂,云水堂,钟鼓楼以及僧寮,斋堂等殿宇堂室。寺庙仿唐代建筑风格,其实恢宏,建筑色调古朴,庄重,尽显东方佛土庄严。</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p> <p class="ql-block">伽蓝殿</p> <p class="ql-block">鼓楼及观音殿。</p> <p class="ql-block">普贤宝殿</p> <p class="ql-block">文殊宝殿</p> <p class="ql-block">  檀园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嘉定四先生”之一李流芳的私家园林。当年文人墨客吟诗畅饮之所,毁于明清易代之际。于公元2011年恢复性重建,园内保留有宝尊堂、山雨楼、次醉厅、芙蓉沜等历史景点。全园布局紧凑得体,以葫芦形水池居中,厅堂环立;洞壑盘旋宛转,曲廊贯通全园,体现了江南私家园林的特色,做到了廊随桥引,步移景换的园林效果,徜徉园内,如在画中。</p> <p class="ql-block">  由于阵雨袭来,再加上同学走散,檀园擦肩而过。只拍摄了入口处。这张照片是百度寻觅而来。</p> <p class="ql-block">  檀园设计采用层层遮挡、层层透析的方法,营造曲径通幽、若隐若现的视觉效果。以水景为中心,运用“一个中心,多边延伸”的格局,用高墙与城市中喧闹的市井隔开,将山水、建筑、植物等景观采用自然式进行空间分布,在有限的空间内充分发挥“小中见大”的艺术原理,营造出“咫尺山林,多方胜景”的园林格局。</p> <p class="ql-block">  玲珑双塔,座落在南翔古镇报济桥(俗称“香花桥”)北堍解放街的两侧,沐浴在朝露暮霭之中,旧时为南翔一景,称“双塔晴霞”。</p><p class="ql-block"> 古砖塔本属云翔寺古刹的一部分,建塔的确切年代至今也许还是个迷。清嘉庆《南翔镇志》载:“两塔前人记载、题咏俱不来之及,不知建于何代?”不过有一点志书是肯定的,所谓“砖塔岿然双峙,千年物也”。后经有关专家鉴定为五代至北宋初年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当今,古砖塔在南翔乃至嘉定地区的地面文物中可算是老寿星了。砖塔的具体位置、造型,嘉庆镇志中都有详细的记载:“山门内有砖塔二,东西相望,大可三抱,三丈许,八角七级,房各有井一。”由于年久失修,塔的出檐已经脱落,塔刹、相轮全无踪影,砖木风化十分严重。在文物普查中,专家们认为古塔依旧保持了江南地区典型的楼阁式砖木结构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  1962年9月,双塔经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双塔的修葺工作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酝酿,由于砖塔固有的结局,不修随时有坍塌的可能,于是请来了上海市的专家。经实地考察、测绘,根据留存的构件,又发掘了地下实物、翻阅了有关资料,经过多次修改、反复研究,最终指定出砖塔复原方案,于1986年12月竣工。</p><p class="ql-block"> 1987年,又对砖塔周围的环境进行了整洁。塔前竖有石碑,刻有时年一百零七岁的苏局仙老人手书“南翔双塔“四个字。1980年8月,再次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修复后的砖塔高11米,底层直径为186厘米,显得更加古朴灵亭。</p> <p class="ql-block">  晚饭推杯畅饮后,同学们在KTV放歌的场景,更是真情流露。虽然群里有些同学没有参加此次活动,但是随着歌声不断在微信群里视频展现,胡福梁等也发来祝贺的问候,在不同的空间,酝酿、发酵及共享同学情深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已经二个多小时了,同学们以一首大合唱《我爱我的祖国》,心情愉悦回房间休息。</p> <p class="ql-block">女同学在酒店楼梯口合影留念。这次二天一夜有张英、郑伟南组织的南翔古镇农家乐游玩聚会已经渐行渐远,期待陈国臣、朱桂英安排同学们下次聚会哦!</p> <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8号完稿于上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