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学习了《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这本书,在第三章提到“是师非师,是课非课 ”。在文章的开头语写到:齐白石作画求的是“在似与非似之间 ”不似,画牛像马, 画樱桃像苹果 ,叫欺世;全似,画人把每根头发都描出来, 就不叫艺术。 如同白石老人作画, 我的为师之道也再“似与非似之间”,即是师非师,是课非课。</p> <p class="ql-block"> 我在想这到底是怎样的课堂?这样还是课堂吗?我带着这样的疑惑 去读这个于永正老师写的书籍 。书中讲到“隔着讲桌和学生讲话” (霍姆林斯基 )无形中 ,师生之间总有一层隔阂 。比如我们在上课的时候,我们总是盼着学生循规蹈矩 、整齐划一, 上课认认真真的听讲 。使我们上课太像上课 ,老师的表情也比较严肃 。 如今天学生在练习的时候 我发现他们的知识点都没有做 ,让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 。于是我就摆起架子 等学生做完我再评价 ,这难道是师生之间关系平等吗 ?一整节课感觉学生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的 。但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 ,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所以我们没有去整理好自己的心情 ,根据课堂的变化随机应变 。这样的课堂, 恰恰就是“先生讲,学生听”的局面 。</p> <p class="ql-block"> 我们老师没有良好的心境、 那么如何才能上好一节课呢 ?书中讲到 在教学中 我们要实现平等对话也就是面对好动 、好问 、好说的学生 我们要理解孩子 ,他本身有儿童的天性。 第二 ,学生千差万别 ,参差不齐 坚信只有差别 ,没有差生 !于永正老师他还对自己约法三章 :比如说不倒背手,主动和学生打招呼 ,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 以前我心里总有这样的想法 ,就是应该学生先给老师打招呼 ,而不是老师去跟学生主动问好。课间尽量多和学生玩 ,我觉得于永正老师他将自己和孩子融入在一起 跟孩子一起玩 ,一起成长 、一起交谈。 这样务必让孩子跟老师之间少了一层隔阂, 学生自然而然会有心事会跟老师讲。在学生面前多讲一些笑话和故事, 这样也会使一些不愉快的事会一笑了之 。 同时我们老师也要做一个幽默的老师, 努力让微笑成为自己的名片。</p><p class="ql-block"> 想做到以上这几点并不容易 ,但是只要我们自己稍加注意, 平时多留意自己的心境 ,多用亲切的语言去跟孩子交流 相信很快就能融入孩子的内心, 老师的言行一致、 也很快让学生畅所欲言 、无所不谈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