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游之三:古色古香颐和园,(2018-7-28)

锦上添花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颐和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占地约290公顷(2.9平方千米),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崇庆皇太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北宫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北宫门意指颐和园的北门,乾隆年间曾是清漪园的正门,坐南朝北,是一座面阔七间的两层门楼,因清漪园南面为昆明湖,没有大门,所以视北为上,故北侧宫门为正门,称“北宫门”。地铁北宫门站是北京地铁4号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烧,同治年间重建,更名为“颐和园”,并将东宫门改为正门,而北宫门则成了颐和园的北门,其名气也就远不如东宫门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颐和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帝十五年(du公元1750年),历时15年竣工,是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 静宜园、玉泉山 静明园、万寿山 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同遭严重破坏。 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以海军军费的名义筹集经费)修复此园,改名为“颐和园”,其名为“颐养太和”之义。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工程结束。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1898 年,光绪帝曾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维新思想家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园中的玉澜堂;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洗劫,翌年,慈禧从西安回到北京后,再次动用巨款修复此园。1924年,颐和园辟为对外开放公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颐和园,北京市古代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颐和园占地面积达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 分组成。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以仁寿殿为中心的行政区,是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地方。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颐和园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进入颐和园最方便的是北宫门入园,地铁四号线直达,入园要先爬万寿山,翻过山是昆明湖,坐船过去可以游览颐和园全景。</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昆明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北京城遍地古迹,颐和园是最出名的古迹之一,这座始建于乾隆时期的皇家园林,历经260多年,这里的故事仍然令人着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颐和园的前身是乾隆时修建的清漪园。如果从高空俯瞰颐和园的昆明湖,就会发现昆明湖外形很像一个寿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从高空俯瞰颐和园的昆明湖就会发现昆明湖外形很像一个寿桃这个寿桃可不一般,是乾隆爷的手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是乾隆为母亲孝圣宪皇太后过大寿而建所以,为了取个好兆头,乾隆下令把昆明湖划分成“里湖”和“外湖”。形成寿桃的形状。</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万寿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万寿山为燕山余脉,高58.59米,海拔108.94米,前临昆明湖。明弘治七年(1494)孝宗的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山前建园静寺,清初,曾作宫廷养马的草料场。乾隆十五年(1750)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于园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次年将山改名为万寿山。并将开拓昆明湖的土方按照原布局的需要堆放在山上,使东西两坡舒缓而对称,成为全园的主体。建筑群依山而筑,现存的是英法联军烧毁后慈禧重新建造的。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十七孔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十七孔桥是颐和园中著名的景点之一。它东连廓如亭,西接南湖岛,长150米,堪称中国园林中最大的桥梁。十七孔桥是一座联拱石桥。桥面下宽14.6米,桥面上宽6.56米,高7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整座桥给人以一种雄伟高大之感。这座桥共有17个桥洞,所以叫十七孔桥。在这17个桥孔中,第9孔最大,由中间向两端逐渐小下来,对称排列。水面未冻结时,桥洞与水中的倒影成纺锤形,十分美丽。</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颐和园铜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东堤岸,有一尊栩栩如生的铜牛,蜷卧在青石座上,关于这尊铜牛的传说故事你知道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尊铜牛铸造于1755年,也就是乾隆二十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传说,大禹治水,每治好一处水患便会铸造一头铁牛沉入河底,认为牛识水性,可防止河水泛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到了唐代,人们袭古人而又标新立异,便不再把铁牛投入河中,而是把牛放在河岸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乾隆皇帝在这里放置一尊铜牛,也是希望它能降服洪水,保一方平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昆明湖的东堤,比故宫城墙还要高出10米,要是遇到大雨,这一带便成了水涝之地。为防止昆明湖东堤决口,乾隆皇帝在这里放置了一尊铜牛,一是希望它镇守水土,再一个就是能观察昆明湖的水位线,随时知道水位比皇宫城墙高出了多少,以便加以防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彰显大清朝的繁荣强盛,乾隆皇帝还下令给铜牛全身镀了金,为了阐述铸造这尊铜牛的意义,乾隆皇帝撰写了一首四言《金牛铭》,用篆字体镌刻在铜牛背上。古时候,金泛指金属,所以这尊铜牛被称作金牛。</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玉带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全国各地有许多桥梁名叫“玉带桥”。其中最著名的一座位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长堤上,建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该桥单孔净跨11.38米,矢高约7.5米,全部用玉石琢成,桥面是双反向曲线,组成波形线桥型,配有精制白石栏板,显得格外富丽堂皇。其它的如江西省信丰县玉带桥,等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玉带桥在西堤六桥中是最令人喜爱的一座。它是西堤上唯一的高拱石桥,是当年乾隆从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桥身用汉白玉和青白石砌成。洁白的桥栏望柱上,雕有各式向云中飞翔的仙鹤,雕工精细,形象生动,显示了雕刻工匠们的艺术才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玉带桥拱高而薄,形若玉带,弧形的线条十分流畅。半圆的桥洞与水中的倒影,构成一轮透明的圆月,四周桥栏望柱倒影参差,在绸缎般的水面上浮动荡漾,景象十分动人。它是颐和园里著名的建筑物之一。蛋尖形桥拱,特别高耸,好似玉带。此桥旧名“穹桥”俗称驼峰桥,均以形象命名。玉带桥的造型具有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石拱桥的风格,以纤秀挺拔,轻巧为其之特色。拱高而薄,成流畅挺拔的曲线。桥身、桥栏选用青白石和汉白玉雕砌,洁白如玉,宛如玉带,故名。桥下原为玉泉山泉水注入昆明湖的入水口。也是帝后乘船至玉泉山的通道。</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颐和园“石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颐和园“石舫”,堪称中国园林建筑中的“舫之珍品”,其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每年四月初八浴佛日,乾隆皇帝都会陪他的生母孝圣宪皇太后来这里放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船体用巨石雕成,全长36米。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装饰。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设计十分巧妙。</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颐和园长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长廊枋梁上有彩画8000多幅,号称 “世界第一廊”。长廊之前是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建造的。万寿山后山、后湖古木成林,有藏式寺庙,苏州河古买卖街。后湖东端有仿无锡寄畅园而建的谐趣园,小巧玲珑,被称为“园中之园”。</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排云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排云殿地处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是慈禧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它建在一座高台上,重檐歇山,前后由21间房屋组成。殿内有宝座、围屏、鼎炉、宫扇等,平台下对称排列着供防火盛水用的四口大铜缸,俗称“门海”。 排云殿四周有游廊和配殿,前院有水池或汉白玉砌成的金水桥。殿角重重叠叠,琉璃五彩缤纷。从远处望去,排云殿与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连成了层层升高的一条直线。排云殿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体。“排云”二字出自晋朝郭璞“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的诗句,这比喻似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乾隆时期,这组建筑叫“大报恩延寿寺”,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年间重建,并改名“排云殿”。据说,开始时慈禧想把这里作为她的寝宫,但在刚落成时慈禧就得了一场病,她认为到可能是此殿距佛门侧境“佛香阁”太近,不适于长期居住,后来她才决定把寝宫改在乐寿堂,而排云殿只作为她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