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石林的美篇

胡石林

<p class="ql-block"> 情 系 南 疆 </p><p class="ql-block">一一原广州军区德保军械库战友 “重返南疆 祭奠英烈 ” 活动纪实之二 : 军营岁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自卫还击作战的炮火,</p><p class="ql-block"> 将我们召喚到祖国南疆。</p><p class="ql-block"> 肩扛保卫祖国的神圣使命,</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老虎洞效命疆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多少个白天</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库房装车码垛;</p><p class="ql-block"> 多少个黑夜</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哨所放哨站岗!</p><p class="ql-block"> 我们曾穿过硝烟</p><p class="ql-block"> 将炮弹药品送上前沿阵地;</p><p class="ql-block"> 我们曾冒着炮火</p><p class="ql-block"> 将烈士遗体运回祖国安葬!</p><p class="ql-block"> 我们曾在营区抓捕过越南特工,</p><p class="ql-block"> 我们曾将缴获的物资运回后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战火,</p><p class="ql-block"> 淬炼了我们的意志;</p><p class="ql-block"> 烈日,</p><p class="ql-block"> 晒红了我们的脸庞。</p><p class="ql-block"> 奉献芳华,</p><p class="ql-block"> 我们无怨无悔!</p><p class="ql-block"> 回首人生,</p><p class="ql-block"> 我们无愧无憾!</p><p class="ql-block"> 呵,老虎洞的山石花草,</p><p class="ql-block"> 见证过我们对祖国的一片深情;</p><p class="ql-block"> 老虎洞的暮霭朝霞,</p><p class="ql-block"> 谱写成我们军旅生涯的五彩华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78年10月,为抓紧做好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准备,广州军区后勤部从后勤十九、二十、二十一分部及工程团紧急抽调人员,开始组建三个野战兵站。12月,德保军械库组建,隶属后勤第二野战兵站,代号54074部队75分队;1979年3月,仓库扩编为团级单位,代号为54079部队,下辖勤务连,下半年,勤务连缩编为勤务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要说这些照片灰暗斑驳,</p><p class="ql-block"> 不要说这些照片难辩你我;</p><p class="ql-block"> 岁月的风霜雨雪</p><p class="ql-block"> 将多少人间故事淹没!</p><p class="ql-block"> 世事的兴衰沉浮, </p><p class="ql-block"> 将多少人生痕迹消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经历了命运坎坷,</p><p class="ql-block"> 经历了岁月蹉跎;</p><p class="ql-block"> 看惯了云卷云舒,</p><p class="ql-block"> 看惯了花开花落!</p><p class="ql-block"> 当年风华正茂的战士</p><p class="ql-block"> 早已鬓发如霜、皱纹似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只有那激情燃烧的军营岁月,</p><p class="ql-block"> 时常在脑海跳跃闪烁!</p><p class="ql-block"> 一张照片,一个场景,</p><p class="ql-block"> 将多少尘封的记忆复活!</p><p class="ql-block"> 一次见面,一声呼唤,</p><p class="ql-block"> 一切又生动还原、鲜活如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曾是沸腾的军营;</p><p class="ql-block"> 这里曾有燃烧的战火;</p><p class="ql-block"> 这里曾有火红的青春;</p><p class="ql-block"> 这里曾是五彩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这里曾有真诚的欢笑,</p><p class="ql-block"> 这里曾是鲜活的你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老虎洞岁月留痕:奔赴南疆。此照片是后勤十九分部447仓库开赴广西前线的战友在技工大队集中时的合影,其中调往老虎洞的有4人 :前排左2杨华光,前排右1吴培炎,后排右1李仕兰,后排中间谢思华。</p> <p class="ql-block">  老虎洞岁月留痕: 组建仓库。1978年12月底,各单位抽调人员陆续到达老虎洞,组建成第二兵站德保军械混合库 (当时因有枪械弹药、医药器材等,因此名为军械混合库) ,代号为54074部队75分队。由工程211团、445仓库、446仓库、447仓库、459仓库、785仓库、814仓库等单位抽调的干部战士为班底组成勤务连。原445仓库勤务连副连长申发龙带领的人员有李新安、张炳杰、谢万坚、周景海、郭少友、梁鉴祥、张炳田、黄宏全等9人。新组建的连队由申发龙任连长。这张照片是1979年春节勤务连同志合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老虎洞岁月留痕: 紧急收发。仓库组建后,随即进行了紧张的战前物资收发。1979年1月份,主要是整理仓库,接收各类物资;进入2月份,重点转为发出物资,将弹药发至前沿各参战部队。特别是从2月10日凌晨至12日深夜,连续3天通宵达旦,装车500多台次,发出弹药2000多吨。此后,每天都有收发任务。与此同时,从总后勤部张震部长到广州军区单印章副政委、欧致富副司令员以及军区后勤部赵力寬政委等各级首长前来仓库视察督查,战时气氛骤然紧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老虎洞岁月留痕 : 战时日记。这是蔡玉明战友保存的1979年2月16日、17日的战时日记。日记真实地记录了自卫还击作战正式打响时弹药发出、战斗进展的情况,也记录了家中亲人来信对前方亲人的牵挂和躭心。</p> <p>  老虎洞岁月留痕 : 押运弹药。德保混合库主要负责广西西线作战的41军、炮1师以及广西军区边防部队作战的弹药、医疗物资的后勤保障任务。每次发送弹药物资到前线,都要随车派出人员押运。中越边境地形复杂,山高林密,沟深洞多,道路狭窄,其中不少道路是新开辟的。运送弹药物资的车辆在狹窄崎岖的山路中通行,有时深入越南境内,非常危险。但战士们都把这看作是直接上前线的机会,争着执行押运任务。</p> <p class="ql-block">  严阵以待:进入2月上旬,随着参战部队向前线开进,我们开始对前线部队进行弹药补给;2月10日以后,收发更加频繁,夜以继日,连续几天不休息;至2月16日,前线部队已配备2至3个基数弹药。此时,部队已进入发起攻击位置,大炮已进入发射阵地,只待一声令下。</p> <p class="ql-block">  奋起还击:2月17日拂晓,我广西、云南边境万炮齐鸣,随着震天动地的隆隆炮声,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正式打响。炮火急袭之后,参战部队发起了地面进攻,突入越南境内。随着战斗打响,弹药消耗量直线上升,补给任务更加繁重。老虎洞的战友们枕戈待旦,车辆随到随发,吃饭睡觉,只能插空进行。</p> <p class="ql-block">  战场缴获:随着战事推进,我军攻入越南境内,打得越军丢盔弃甲,溃不成军,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p><p class="ql-block"> 这是等待着装车回运的战利品。</p> <p class="ql-block">  清点缴获。战时,我们押运弹药出境返回国内时,一般都要随车将伤员和烈士遗体运回国内,或者将缴获的越方物资拉回来。3月2日,梁鉴祥战友执行押运任务到123师时,正赶上123师缴获了越军那怀军械库,大批弹药需随车运回国内。41军战地记者陈朝荣抢拍了梁鉴祥清点缴获越军弹药的照片,留下了珍贵史料。</p> <p class="ql-block">  搬运装车。越军仓库里,枪枝、弹药各式各样,枪械中有中式的冲锋枪、苏式的重机枪、美式的卡宾枪;弹药中,有中国造的子弹、迫击炮弹、加农、榴弹炮弹,美国造的子母弹、手雷。梁鉴祥忙着清点移交,战士们忙着装车,先装炮弹,再装子弹和军械物资,整整装了22车。梁鉴祥将接收清单交给123师后勤军械科的同志后,高高兴兴地押着这些战利品回到老虎洞。</p> <p class="ql-block">  “冰雹 ”进京:使大家感到喜出望外的是,在缴获的炮弹中,竟然发现了苏制的冰雹火箭弹。冰雹火箭炮是前苏联秘密研制的122毫米火箭炮,发射速度快,火力猛烈,杀伤力巨大。1969年中苏珍宝岛之战时,苏军首次使用,一战成名。由于当时我们国内还没有冰雹火箭弹,遵照上级指示,梁鉴祥将炮弹押运回来后,仓库连夜将其中的1枚送往南宁前指,接着就转运北京,供专家们研究。后来剩下的46枚就由我和三个战友于5月初押运至衡阳447仓库。</p><p class="ql-block"> 依据缴获的这批冰雹火箭弹及后来通过外军购买的冰雹火箭炮原型,我军组织攻关,于1981年定型生产了81式火箭炮,并于1982年正式装备部队。2010年又在此基础上,定型生产了122毫米履带式模块化火箭炮,并大量装备部队,成为我陆军部队的主战装备。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押运缴获的冰雹火箭弹,竟为推进我军武器装备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  开设野战医药仓库。1979年2月,自卫还击作战打响前夕,为保障前线部队战时需要,仓库派出吕金民、张正国、殷忠民、傅文保开赴靖西组建药材仓厍。仓库开设在靖西中学附近,距前线不远,为保卫药材仓库安全,防止敌机轰炸,前指专门为仓库配备了两门100毫米双联高炮。</p><p class="ql-block">  这是药材组的吕金民、殷忠民、傅文保在高炮部队战友指导下,练习操作高炮,以保证紧急情况下能顶得上。</p> <p class="ql-block">  抓获特工。自卫还击作战结束后,我军撤至边境沿线。越南为了窥探我军动向,派出大批特工渗透进我国境内。当时,121师362团驻扎在棋江村,老虎洞营区旁驻扎的是7连和8连。大约是3月28日中午,我们正在吃午饭,忽然外面一阵喧闹,我出去一看,原来是连队战士抓了个越南特工。此人四十多岁,长得和我们的边民差不多,中等身材,黑黄精瘦。一问,原来此人在部队附近转悠时,被村民发现,村民不认识他,又看到他带着枪,于是报告了部队。战士们把他抓住了,绑在球场柱子上。不久,联系上都安公社武装部的人,由司机何卷光开车把他拉到德保县武装部去了。后来,又有一天傍晚,村民又发现来了特工,连队战士们紧急出动搜索,晚上还派了潜伏哨,但这一次没有抓到。 (图为资料照片)。</p> <p class="ql-block"> 举杯祝捷!1979年3月16日,我参战部队全部撤退回国,自卫还击作战胜利结束。傅文保和战友们举起斟满木薯酒的茶杯,庆贺自卫还击作战取得的伟大胜利!</p> <p class="ql-block">  评功评奖。自卫还击作战结束后,部队一方面边防御边休整,防止敌特渗透骚扰,另一方面自下而上召开战斗总结会议,总结经验教训,开展评功评奖。德保军械库在这次自卫还击作战中以“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为宗旨,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团结协作,保障有力,出色完成了自卫还击作战的后勤保障任务,受到军区通令嘉奖,保管一股荣立集体二等功,( 股长符方南,保管员刘道金、蔡玉明、谢思华),医药组荣立集体三等功(组长吕金明、组员张正国、殷忠民、傅文保);张正国、蔡玉明、黄宏全等同志荣立三等功。这是蔡玉明的立功证章和黄宏全的立功证书。</p> <p class="ql-block">  庆功祝捷。自下而上的评功评奖活动结束之后,部队和地方政府逐级召开庆功祝捷、总结表彰大会。4月8日,我作为连队代表参加了广州军区后勤部在南宁召开的庆功祝捷大会和随后召开的德保县先进代表大会,这是我出席大会的代表证。</p> <p class="ql-block">  亲切慰问。197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给广西云南边防部队、民兵、支前民工发出慰问信;接着,国务院副总理王震、方毅率领中央慰问团分赴广西南宁、云南昆明慰问参战部队、民兵、民工,召开慰问大会,接见英模代表;之后,慰问团组成分团分赴各参战部队进行慰问,进行文艺演出,庆祝自卫还击作战的伟大胜利。</p><p class="ql-block"> 使我们倍感高兴和激动的是,王震副总理亲率慰问团到了德保都安镇对我们进行了慰问。当时,在都安学校搭建了大会主席台,部队用方形雨衣铺在地上作为地毯迎接慰问团,四周山头都派部队站岗警卫,并架上机枪以防敌特袭扰。121师和我们仓库官兵都参加了。王震在大会上讲话,宣读了中央的慰问信,之后,总政歌舞团和湖南花鼓戏剧团、安徽黄梅戏剧团的演员们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图为王震副总理会见英模代表。</p> <p class="ql-block">  慰问演出:跟随慰问团到参战部队进行慰问的,还有中国京剧院、中央芭蕾舞团、总政歌舞团等中央及各省市的文艺团体。那段时间,部队驻地到处都是锣鼓喧天,喜气洋洋,到处都是文艺团体的慰问演出,那些平时只能在电影、电视里见到的名家大腕就在阵地前、操场里为大家演出,演出间隙,还和战士们面对面的交谈,饶有兴致地听战士们讲战斗故事。这种场面,使参战官兵真切地感受到了祖国人民对“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的关怀与热爱。 图为湖南花鼓戏剧团为战士们演出《打铜锣》的剧照。</p> <p class="ql-block">  赠送纪念品。中央慰问团不光给参战部队官兵和支前民兵带来了全国人民的巨大关怀和亲切慰问,还给每个参战人员赠送了一条枕巾、一个口杯和一支圆珠笔。这是战友们保存的枕巾和口杯。</p> <p class="ql-block">  二次入伍。1979年2月,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正式打响,前线作战部队急需补充兵员,中央军委、国务院于2月20日下达指令,从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五省紧急征召一批部队退伍士兵和地方的武装基干民兵补充到前线作战部队。</p><p class="ql-block"> 从2月20日中央下达指令,到2月28日集中开赴前线,只有短短的一个星期,这一方面证明了中国政府战时兵力动员的快速反应能力,另一方面证明了中国青年以身许国、浴血沙场的高度政治觉悟!</p><p class="ql-block"> “若有战,召必回”。当时桂林市的一批退伍老兵和武装基干民兵怀着精忠报国的大无畏精神,响应国家号召,义无反顾,勇赴战场。其中一部分分配到了德保军械库。</p><p class="ql-block"> 当年二次入伍、重返部队的桂林退伍老兵有: 龚满庆、秦顺连、陈桃养、陈润华、黄送球、曾卫国。</p><p class="ql-block"> 这是2020年“八一”建军节二次入伍老兵聚会照片: 前排从左至右: 秦顺连、黄送球;后排从左至右: 陈润华、龚满庆、陈桃养。</p> <p class="ql-block"> 紧急征召。当年根据中央军委指令,与二次入伍的老兵一同紧急征召的桂林市武装基干民兵分到老虎洞的有14人。这是2020年”八一”建军节,参加战友聚会的七人,前排从左至右: 熊体健、汤瑞铭、董旺喜;后排从左至右: 郑佩瑛、梁成德、易寿华、滕波。</p> <p class="ql-block">  向死而生。 2009年3月,自卫还击作战三十周年,这批战时二次入伍和紧急征召的桂林老兵聚会叙旧。当年迎着炮火向前的热血青年已是双鬓染霜、满脸皱纹,回首那段特殊的人生经历,他们充满自豪,无悔今生! 只是让他们唏嘘伤感的是,吕建华、曾卫国、吴家富、唐开荣、董翼玉等几位战友,当年没有血洒疆场,却在回到家乡后故去,战友们的聚会,没有了他们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祭奠英烈。对越自卫还击作战,12000多名参战官兵为国捐躯,长眠祖国南疆。靖西烈士陵园是中越边境24座烈士陵园之一。从1979年清明节开始,我们每年都要组织干部战士前往靖西烈士陵园为烈士扫墓。这是1981年4月,仓库组织党员轮训时,仓库政委覃登举在靖西烈士陵园给党员讲话。</p> <p class="ql-block">  学习英烈:参加培训的党员把自卫还击作战牺牲的烈士们的事迹记在日记本上,决心向英烈学习,做合格党员。</p> <p class="ql-block">  学习英模。在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中,请“侦察英雄”尤志强给大家讲出入敌境侦察捕俘的战斗故事。</p> <p class="ql-block">  侦察英雄尤志强:广东潮安人,1974年入伍,边防五师十四团侦察队队长,曾多次深入敌境侦察,3次与敌遭遇,先后毙敌2名,俘敌2名,荣立二等功3次,三等功6次,被广州军区授予“ 侦察英雄” 称号。他体格健壮,军事技术全面,心理素质超强,眉宇间洋溢着一股阳刚英武的凛然正气。</p> <p class="ql-block">  仓库车队。仓库扩编为团级单位后,成立了汽车排,最多时配备解放牌卡车15台。平时运输任务,一般由汽车排担负,战时大型的收发,则有汽车团配合。</p><p class="ql-block"> 仓库最初只配备了解放牌卡车,以后陆续增配了北京牌吉普车、红桥牌中巴客车。这是汽车排廖忠友、徐传锦、黎明、张饮三在新购的红桥牌客车旁留影。</p> <p class="ql-block">  汽车排留影:1983年9月,汽车排志愿兵廖忠友转业,汽车排的黎明(前排左)、张饮三(前排右)、谢响唤(后排左)、周长民(后排右)与廖忠友(后排中)合影。令人悲痛的是,廖忠友回乡后,一次在清理沼气池时,为救他人而中毒牺牲,这张照片是他和战友们的最后一次合影!</p> <p class="ql-block">  医务室人员合影:老虎洞仓库成立伊始,就配备了医务室,医生林近秋是从19分部447仓库调来的,不久,桂林新兵易寿华从卫训队集训完后,补充到医务室任卫生员。两人密切合作,保证了仓库干部战士日常的医务需要和身体健康。</p> <p class="ql-block">  官兵团结。老虎洞条件艰苦,干部战士上下一致,同苦同乐,亲如兄弟。这是工程师余晓江、排长熊全祉和战士们在一起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战友情深:朝夕相处的战斗生活,使来自天南地北的战友成为了生死与共的兄弟。自卫还击作战胜利结束后,郭少友、谢万坚、张炳田、龚满庆战友合影。 </p> <p class="ql-block">  营房建设。自卫还击作战前夕,仓库组建时,住的是原来的破败旧房;战后扩编为团级单位后,营房建设随即上马,由重庆后勤工程学院毕业的工程师余晓江负责设计和工程管理。这是正在施工建设中的营区。</p> <p class="ql-block">  卸车之后:自卫还击作战时,紧急收发任务频繁,装车卸车、码垛倒垛是主要的日常工作;战后不久,仓库基建上马,战士们工作量很大,一天干下来,人累得快散架。因此工作一结束,既感到疲惫又顿觉轻松。这是张饮三从乐业林场拉修建营房的木材回来,和余晓江、陈炳锋、李新安等战友们卸完木材后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山地练兵:老虎洞到处都是石头山,怪石林立,沟壑遍地。军事训练中,战士们经常利用地形地物作掩体。</p> <p class="ql-block">  蔗林设伏:德保地处云贵高原东麓,属喀斯特地貌,亚热带气候,适合种甘蔗、玉米等旱作物。一到初夏,甘蔗、玉米长成青纱帐,是天然的设伏训练场所。( 当然,要注意不能损坏老乡庄稼 ) 。</p> <p class="ql-block">   光头备战:1983年5月,边境形势趋紧,又要准备打仗了,勤务排的战士从排长熊全祉开始,一律理光头,随时准备押运物资到前线!</p> <p class="ql-block">  站岗执勤:老虎洞地处南疆,又是军械弹药仓库,安全保卫特别重要。仓库、营区哨位多,勤务排的战友除了进库工作、运送弹药,站岗放哨、保卫仓库安全就是基本职责。因此,每人每天都会轮上一、两班岗。</p> <p class="ql-block">  南疆卫士:百倍警惕,守卫南疆!栉风沐雨,青春无憾! 一一 一身戎装的何运强。</p> <p class="ql-block">  机房值班:通讯联络是部队的“千里眼”、“顺风耳”,尤其是战争环境下,没有通讯联络,部队就是聋子、瞎子,就会被动挨打。老虎洞仓库组建后,配备了一台24门交换机,上下内外联系都方便了。 </p><p class="ql-block"> 这是话务员潘元海在机房工作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野外巡线:边防一带,通讯联系主要靠有线电话。保持电话畅通,是电话兵首要职责。野外巡查线路,攀爬电杆,排除故障是电话兵的基本功。</p><p class="ql-block"> 这是话务员田志方在野外巡线。</p> <p class="ql-block">  放映电影:看电影是军营最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每周一次,尽管经常放的是看过的老影片,如《英雄儿女》、《打击侵略者》、《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以及样榜戏影片,但大家仍然看得津津有味,很多电影台词大家都记得滾瓜烂熟,随便就能来上几段。</p><p class="ql-block"> 自卫还击作战之后,一批反映自卫还击作战的电影如《自豪吧,母亲》、巜铁甲008》、《高山下的花环》陆续上映。这些影片再现了当时的战斗场景和战时生活,讴歌了参战官兵崇高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受到了部队干部战士的热烈欢迎。</span></p><p class="ql-block"> 开始是兵站电影组来人用16毫米和35毫米胶片的放映机放,后来,仓库配发了一部8. 75毫米的放映机,自己有了放映员,就方便多了,还经常到德保县租片子放。一放电影,周边老百姓都赶来看,操场挤满了人。电影一散场,看电影的青年男女就在营房旁三五成群对歌,直至夜阑方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球场英姿:打篮球,是战友们业余时间最重要的文体活动。每天吃过晚饭,战友们就会在球场上龙腾虎跃,一较高低。</p> <p class="ql-block">  球场合影:一起远离家乡,一起献身边防,是一种难得的缘分,是一份珍贵的记忆。1981年,广州战友在连队球场合影。</p> <p class="ql-block">  跳交谊舞:八十年代,跳交谊舞是一种流行时尚,老虎洞没有女伴,两个男兵也跳得有模有样。</p> <p class="ql-block">  学弹吉他: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之风吹进军营,流行文化渐起,学弹吉他一时成为时尚。业余时间,战友们也弹起了吉他。</p> <p class="ql-block">  摩托兜风:八十年代,戴蛤蟆镜、骑摩托车是青年人的时髦追求。如果佩上手枪,骑着摩托,就更是“拽味 ” 、“抖冲 ”了。</p> <p class="ql-block">  红色记忆:百色地区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百色起义的发生地、红七军的根据地。在田东苏维埃政府旧址,周晓安、彭金龙等战友在苏维埃政府的旗帜下留下了这张合影,留下了红色记忆。</p> <p class="ql-block">  游览岜蒙水库。有了自己的客车,家属上班、小孩上学就方便多了、战士们假日上街或外出参观游览也不用挤解放牌卡车了。1981年4月,仓库党员轮训时,乘车到靖西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重温 入党誓词,返回途中,组织大家到岜蒙水库 ( 今渠洋湖)参观游览,留下了这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  洞口乘凉。下洞是老虎洞营区的水源地。一天训练、工作下来,浑身汗臭。到下洞洗个澡,把衣服洗了,顺便在洞口乘乘凉,唠唠嗑,是非常惬意的事情。洞口幽幽,凉风习习,连长申发龙和战友们留下了这张浴后乘凉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浴后留影。鉴河水清似镜,两岸风景如画。在河里游完泳后,排长张炳杰(前左)与邓志光(前右)、梁迁和(后左)、何运强(后右)坐在石头上,留下了这张合影。</p> <p class="ql-block">  假日时光。平时,工作、训练很忙,没有时间休息和放松。好不容易盼来个星期天,战友们如同 “放风” 一样,纷纷请假上街,到离营区最近的都安镇上买点日常用品,顺便到小河旁、榕树下聚一聚,享受这难得的欢乐时光。</p> <p class="ql-block">  赶集归来。汽车排的同志平时忙着出车值班,难得一起休息。星期天,排长曾昭云趁着都安镇赶集的机会,带着战友们放松了一回,大家高兴地返回营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家属探亲。老虎洞地处南疆,环境艰苦,营以下干部家属不能随军。干部与家人关山阻隔,平时书信和照片是与家人联系的纽带。因此,利用家属来队,照上一张“全家福”的照片,是寄托相思的习惯做法,有时还送给特别要好的战友作纪念。1984年春节,管理员冯本财的家属带小孩来部队探亲,他拉上一家子到照相馆照了这张“全家福” ,送给熊排长作纪念。现在冯本财己因脑溢血辞世,看着当年留下的“全家福”照,战友们追忆往事,尤其珍惜今天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  战地婚礼:我原订于1979年元旦结婚,但因战推迟了。自卫还击作战刚刚结束,仓库领导特批我利用押运战场收缴物资到衡阳447仓库的机会,接未婚妻来队结婚。5月4日,我在衡阳茶山坳车站接到徐嵘,5月12日,我们在连队食堂举行了既简朴又特殊的婚礼。我和徐嵘成了在老虎洞结婚的第一对夫妻。为了纪念这独特的战地婚礼,第二天连长申发龙为我们摄下了这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  都安风光。都安是距老虎洞最近的集镇。节假日,战友们要买点日常用品,一般只能到都安街上;家属小孩来队,要带她们见识见识老虎洞外面的世界,也只能带她们去都安“开眼界”了。好在都安这边陲小镇,风光旖旎,小桥流水,老树繁花,别有景致。1983年,我家属小孩来探亲时,我带她们去都安游玩,在镇旁的小河里淌水,她们玩得可开心了。</p> <p class="ql-block">  山村牧归。德保山区,马和牛是村民们的好伙伴,既是耕作的帮手,又是出行的坐骑。一般老百姓家里,都会养马养牛。在他们干栏式的住宅里,底层圈养牲畜,上层住人。那天傍晚,我在帮战友照相时,正好山路上老乡赶着牛回家,小孩回头时,我按下快门,留下了这张“牧归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欢送战友。军营几年朝夕相处的战友,终有分别之时。难舍难分之际,战友一起照张合影,留下难忘的回忆,留下重逢的希望。1980年12月,傅文保战友退役之时,海南的战友为感谢这位大哥平日耳提面命式的教育与帮助,簇拥着他留下了这张合影。</p> <p class="ql-block">   告别军营。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履行了保卫祖国的义务,亲如兄弟的战友终将告别军营。战友分别之日,最是难舍之时!1983年9月,刚刚缩编为营级单位,一批战友刚转业、调走,又有一批战友即将退伍,战友们依依惜别,留下了这张合影。</p> <p class="ql-block">  依依惜别:脱下军装,就要各奔东西,临别分手之时,谢万坚、何运强、邓志光与两位广州战友在梧州河滨公园留下了最后的合影。就此分别,各自珍重!</p> <p class="ql-block">  撤编前的最后合影。1985部队百万大裁军,德保军械库即将撤编。昔日沸腾的军营即将人走室空,昔日熟悉的战友即将各奔东西。 再见了,军营;再见了,战友!留守的谢思华与退伍的战友离别之际,百感交集,难舍难分,留下了老虎洞战友最后的一张合影。今朝一别,何日能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