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舅外公丁梅生,生于1916年前后,岔庙丁洼人,是我外婆的哥哥,为家中长子,他一生行医为生。今日,母亲发来一张舅外公的老照片,这是一张解放前舅外公的生活照,照片中的舅外公,风流倜傥,一身风衣、腰带、礼帽装束,在解放前的时期,无不显示出当年他就是何等的光彩照人。睹物思人,勾起了我少年时的一段记忆。</p> <p class="ql-block"> 对于舅外公,我早有写一篇关于他纪念文章的想法,苦于手头资料匮乏,加之与几位表舅联系颇少,更不能深入了解舅外公的情况,所以较为遗憾,一直无法成篇。现只能零星记录一段我与舅外公的交往经历。</p> <p class="ql-block"> 1992年,父母为了使我接受更好的教育,我离开了居住十年的岔庙乡砦矶村,随同父母迁到了岔庙乡水利站居住,由此离开老家,从村小转学到中心小学就读。从那时起,与舅外公家的距离就很近了,接触也由此开始增多。</p><p class="ql-block"> 丁洼,与岔庙小学相距不过一公里。遇到下雨阴天,为免得来回奔跑,父母偶尔会让我去丁洼舅外公家去带一顿中餐。那时因为年龄小,怕生人,记忆中也就去过没几次。从那时开始,与舅外公家中的表舅、表舅妈等等就都能认识了,唯独还是没有见过舅外公。那时我才知道,他一直一个人独居涟水县城。至于为何一个人独居涟水,我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 1995年,我进入涟水四中就读。因为父亲忙于工作、母亲操持家务,没有时间伴读,我母亲就想到了在涟水居住的舅外公,让我跟着他一起居住,照应我的生活,那时他已是79岁的高龄老人。</p><p class="ql-block"> 为了照顾我的原因,舅外公搬到了涟水四中斜对面的一户人家,房主姚龙夫妻,一个工薪阶层,一个拉客跑三轮,性格很和善,安排我们住于面东的两间平房,一间做厨房、一间当卧室,条件在当时来说已经很好了。我的日常起居就由舅外公给予照料。在与舅外公相处的日子里,他给我的感受是和蔼可亲,轻声慢语,从不乱发脾气,与人为善,房主及周边邻居都很尊重他。他对我的照顾也是格外用心,胜过对待自家孙儿。早晨,他要多躺一会,就会拿出几块零钱,说:“小林子,你去学校食堂买点吃的”;中午、晚上,那是正餐,他都会自己动手,剪剪洗洗的做我们两个人的饭菜………那时我还很好奇,舅外公切菜怎么还用上小剪刀,不用菜刀,原来那是他多年行医养成的一个良好习惯。可能在农村人看来,那是矫情,实则不然。一个人良好的习惯是根植于内心的自然流露。虽然与舅外公二人相伴的日子不长,但是给我的印象是极其深刻:他是一位旧时代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更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长者。</p><p class="ql-block"> 后来,他一直关心于我的工作与成长。2004年4月,他已经搬离到另一住处。在我成家结婚之日,他精心为我挑选了一件结婚礼物——大红台灯。可能是年纪大了的原因,加上没有通讯工具,买完礼物,他居然找不到我的住处了。一个人独自骑着自行车折腾到下午一两点钟,才找到我家,把他气得够呛!这是我们后来才知道的。88岁的舅外公,对我的事情如此上心,恐怕是自家孙儿也没有这样的待遇!现在想来,我们做事还是不够周全,应该安排专人接他才是。这盏台灯,一直伴随了我十余年。</p><p class="ql-block"> 舅外公,解放前即是一位出色的医生,解放后曾经受到过一段不公正对待,政策稳定后,一直在乡村不间断从事他的医疗卫生工作,直至退休。</p><p class="ql-block"> 晚年,舅外公因为身体原因,迁居老家。2008年,在一次意外跌倒后就一病不起,走完了他92年的人生之路。</p><p class="ql-block"> 我的只言片语,自然不能全面叙述我的舅外公,更为遗憾的是,我居然没有一张与他的合影照片。今晚在我与表哥丁磊分享老照片时,我建议他可以动手写一写,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希望早日看到他的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