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华/减负与刻苦(随笔)

文学丛刊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刘文华,男,江苏三强律师事务所律师,苏州大学法律硕士,注册税务师,英语翻译,江苏省盐城市诗词协会会员,曾兼任文学平台和刊物编委、评论,创作诗歌、散文和小说,有部分作品获奖。</p> <p class="ql-block">减负与刻苦</p><p class="ql-block"> 为中小学生减负,这次决心和动作很大。有人疑惑,如此大动干戈,是否小题大做?学校担心,减负后学生成绩是否下滑?家长焦虑,减负后自己的孩子落伍怎办?诸如此类的疑虑和担心,似乎不无道理。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理念和说教均以刻苦学习为要。何谓刻苦学习?古代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典范;也有凿壁借光、照雪映书的刻苦传奇。如今,所谓刻苦学习,就是不断给学生加压、加负,直到学生不堪重负。</p><p class="ql-block"> 恢复高考以后,一拨一拨的高考大军,为了实现出人头地的梦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拼死拼活,复习迎考,发生了太多刻苦学习的动人奇迹和传闻。早期,由于高校资源严重供不应求,极其稀缺,被称为“象牙塔”。榜上有名者,可以转户口,拿工资,吃皇粮,娶城里老婆;名落孙山者,一辈子在深山,在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永无出头之日。僧多粥少,不可能每人都能分羹,幸运者只是少数。高考被戏称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拚命、不刻苦,根本挤不上这座独木桥,即使勉强挤上去,也会不慎掉进水里。</p><p class="ql-block"> 有的考生,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复习迎考。“三进山城”者有之,“四渡赤水”者有之,“八年抗战”者有之,承担的精神压力何其之大,可想而知。复习迎考者,几乎没有寒暑假,没有星期天。加之生活条件艰苦,食不果腹,营养不良,有的考生健康状况降至极限。我的一位同学,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春节也没有回家,学校伙食不好,身体透支过大,弱不禁风。功夫不负苦心人,复习三年,高考终于达线。体检时,由于体重不足,担心过不了关,就拚命吃西瓜增加体重,终于勉强过关。</p><p class="ql-block"> 那时只有高考补习班、复习班,没有现在这些五花八门的学习班、培训班。高考补习班、复习班,都是学校所办,经过批准,合法招生,有招生分数线。任教老师都是在职老师,不在外面兼职,心无旁骛;学费按规定收取,交给学校,老师不能收费;学生不需要额外付费给老师,老师勤勉尽职教学,所有知识、学问都和盘托出,毫无保留,不存在现在所谓的“课堂不教、课后乱教”的现象。</p><p class="ql-block"> 高考补习班、复习班的学习异常艰苦、异常刻苦,比现在学生的负担重多了。不同的是,现在学生的学业负担都是外在强加的,而高考补习复习的学业负担是学生自加的。我记得,复习迎考时,哪怕到了最后冲刺,除了每周一次模拟考试,老师基本不布置多少课外作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但目标只有一个,高考达线。那时,“瘸腿”考生不少,特别是英语,好多农村考生,由于英语师资缺乏,初中没有学过英语,高中才开始学英语,为了高考少丢分,只能利用有限时间“恶补”英语。我也是高中才学英语的,没想到通过短期“恶补”,高考居然考出89分的高分,后来还学成了英语翻译。</p><p class="ql-block"> “瘸腿”考生一方面通过恶补填平补齐,一方面其他科目也不能拉下。如果顾此失彼,恶补就得不偿失。我们觉得,那时的时间太不够用,哪怕一天四十八小时也不够用。现在回忆起来,真有点后怕。我经常想,如果再让我回到高考,再让我好好拼一把,我还会毫无顾忌地那样做,甚至比那时还要更加刻苦。我还是相信老师那时经常给我们讲的:“人生能有几回搏”?“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高考前的拼搏和刻苦,是我们这代人终生的财富和记忆,也是我们这代人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能够吃苦耐劳的精神支柱。我在这里姑且称为“高考精神”。</p><p class="ql-block"> 除了高考考生外,那时其他年级的学生,学业负担不是太重。现在完全不同了,从幼儿班开始,学业负担就重得不得了。我的外孙,刚上幼儿班中班,每天晚上都有作业。儿童天性顽皮,不肯学习。我外孙也是,提到学习就找借口,不是说肚子饿了,就是说要上厕所,或者说困了想要睡觉。我们不敢硬压,担心硬压有副作用,从小养成厌学和怕学的坏习惯。我们当然也不想偃苗助长,但看看一年级的教学起点,如果幼儿班没有读写和计算基础,一年级可能就跟不上。记得教育部明文规定,幼儿园不准教文化课,可是一年级的教学起点这么设定,逼迫幼儿园教文化课。在我们的教育理念里,学习就是学文化,除此以外,都不算学习。</p><p class="ql-block"> 大学已从精英教育向平民教育转化。</p><p class="ql-block"> 过去,无论好差高下,只要考上,都是是精英人才,哪怕是考上中专也堪称精英。现在,普通高中毕业生,凡参加高考,基本都能考上。即使职高生,也有对口高职院校可上。大学毕业已十分平常,没有什么高人一等之处。按理说,现在不需要很拼,都有大学可上。但实际上,大家都还在拼,不是拼是否考上大学,而是拼考上什么大学,是211还是985,是清华北大还是其他大学。高中与高中拼名校升学率、一本达线率。理论上讲,无论什么学历,无论什么学校,只要社会需要,只要能就业,有用武之地,能挣钱自立,都是人才,无高低贵贱之分。实际上,社会对差校生、职校生、自考生、第二学历,还是不太认可。</p><p class="ql-block"> 比如,公务员、事业编招考,报名起点大多是第一学历大学本科和学士学位以上。我的理解,公职岗位招考,应该对全社会、对所有公民开放,不应设定过高的学历条件。既然大专学历仍然存在,公职岗位招考的学历起点就不应是本科。还有,公职岗位招考不应设定专业限制,无论什么专业,都可以报考;也不应设定过高的政审条件,只要本人没有受过刑事处罚,都可以报考。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更不应设定过高的学历学位条件和专业限制。我参加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那时叫司法考试,当时设定的学历条件是本科,但对学位和专业没有特别要求。当时设定本科条件就有点高了,大专足够了。现在,要求必须全日制本科、学士学位和法律专业,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开放性大打折扣。我的大专和本科都是自考,也不是法律专业,甚至没有专门学过法律。2003年司法考试过关,分数不比所谓法律本科低;2005报考苏大法律硕士,分数也不比所谓法律本科低;现在做律师,也没有感到由于第一学历不是法律,而在业务方面差人一等。</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又学了会计和税务,报考了注会和税务师。这两个考试报考门槛都很低,只要大专学历或经济类中级职称即可,体现了高度开放性和公平性。这两个考试都很难,不亚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我没有发现,因为报考学历要求低而有损这个职业的队伍素质和职业声誉。相反,由于其更高的开放性,更能体现有教无类和不拘一格,扩大了选才视野,使这个职业更具吸引力和生机活力,人才的专业结构更加多样完美。</p><p class="ql-block"> 我也报考过二级英语翻译考试。以前我对这个考试不了解,凭想象认为英语翻译考试一定要求英语专业本科。看了报考简章才知道,英语翻译二、三级考试没有学历要求,没有专业要求,哪怕小学毕业都可以报考。这才是职业资格考试应有的正确做法。虽然人人可以报考,没有任何条件,但想考过关却十分不易。我不是英语专业,也没有系统学过英语,但一直断断续续在学,从未间断,而且还实际从事英语翻译。通过考试发现,游兵散勇自学的英语,无论考试分数还是实际能力,一点不比所谓英语正规军差,甚至还比他们更好。每个职业人才,仅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根据实际需要学习,在运用和实践中学习,才是真正有效和能够学以致用的学习。</p><p class="ql-block"> 国家各类考试和职业实现高度开放性和公平性,才能让学生彻底减负、根本减负。除此之外,任何减负措施,都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每个公民,无论什么学历,无论什么专业,无论多大年龄,只要想从事某个职业,都可以通过学习考试去争取,去实现,没有任何学历限制、年龄杠子和专业要求。我们曾大力提倡终生学习,快乐学历,出版了不少国外的书,但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在教育理念、考录方式、学习模式、选才机制上根本改变,终生学习成为一句空话,很难蔚然成风。学生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期,必须以学为主,但学生阶段也是身体发育成熟阶段,学业不能太重,变成负担,影响身心健康。因为一锤定音的选才体制和一考定终生的高考模式,逼迫老师、学校、家长把赌注全部押在高考上。</p><p class="ql-block"> 何谓终生学习?终生学习意味着,学习永远不晚,随时可以开始,随时可以结束。可以学学停停,也可以停停学学。学习不必拘泥局限于在校的十几年,在校可以辍学,辍学后想学习还可以回校再学。初中以前,可以不考试,不排名。如果考试,让学生自己选择考试科目,不必强求一律。初中以后,高中和大学,在校学习应该好比到饭店吃饭,吃什么饭菜,应该全由学生兴趣胃口决定。老师好比厨师,只要学生需要某种饭菜,老师都能做出来,供学生品尝。高考不分文理科,只有科目个数要求,没有必考科目,最多考四门,让学生自由选择考最强的科目。语数外、物化生、政史地、音体美等科目不应有主副之别、文理之分。一个令人不解的现象是,艺术类、体育类、外语小语种类考生,基本都是所谓文化课不太好的考生。有的考生甚至就是因为所谓文化课不太好,才退而求其次报考艺术、体育和小语种专业的。长此以往,在人们的内心里和骨子里,一提到艺术类、体育类和小语种类大学毕业生,大家都不约而同认为,此生文化水平一般。如果不分文化科和非文化科,不分主科和副科,不分必考科和选考科,就根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和偏见。</p><p class="ql-block"> 世界上没有全才,只有专才。</p><p class="ql-block"> 所谓全才,只不过是比他人知识面稍宽些而已。说到底,一个人,无论知识面多宽,还是专才,不是全才。人的生命有限,学习知识的宽度、深度有限,能够从事的工作和职业也有限,所谓全才既不可能,也不需要。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企图把学生培养为所谓全才呢?不如退而求其次,尽可能把学生培养为专才。本科毕业后,还有硕士和博士。硕和博,都有知识面宽广全面的含义。其实,与字面意义正好相反,硕博阶段的学习,知识面不是更宽,而是更专。有些刚刚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对专业之外的知识和技能一窍不通,常常闹出笑话,本不足为奇。因为,即使硕士和博士,专业之外的知识和技能,不一定比其他人更强。研究导弹的专家,对农作物的生长,不比目不识丁的老农懂得更多。</p><p class="ql-block"> 我经常看中央电视台的《星光大道》。很多唱歌选手,没有进过音乐学院,就凭对唱歌的热爱和兴趣,能把歌曲唱得很好,唱出名,唱成职业歌手,唱成自己的饭碗,很多水平甚至大大超出专业歌手和学院派歌手。其实,不光唱歌跳舞,其他各类专业和职业,如果都有类似于《星光大道》的选才平台和通道,同样会有大量出类拔萃的人才脱颖而出。假如没有《星光大道》这个栏目,这些现在已经很出名的,已经唱红全国的歌手,就会永远淹没人间,不被发现。几年前,读韩寒的《2003年通稿》,书中对现行教育理念和传统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初读时感到十分偏激,现在想来十分有道理。不妨摘引一段与大家共享:</p><p class="ql-block"> 在《语文的问题》中,作者写道:一次我收到一封读者来信,信里面是一张他们学校的语文试卷,试卷里有我的一篇文章的一个章节,文章的题目叫《求医》,然后有八个选择题。我从未想过我的文章可以入选试卷,于是很细心地完成了考卷,结果发现我只做对了三道选择题。其中一个是画线处应该填的是什么词,我不慎选错。最最荒谬的是,我居然选择错了画线句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我真弄不明白为什么中国的语文喜欢把别人的文章一字一句加以拆解,并强行加上后人的看法,或者说是出题者的看法,当学生提出不一样的观点时,会有人说:错,作者不是要表达这个意思。而且选择的文章有八成作者都是上个世纪就死了,真是死无对证了。</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我们很多文化课的学习,并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意思考的能力,而是固化了学生拘泥刻板、教条不化的思维。这样的文化课,不如少学和不学。少学和不学,至少头脑里还少些框框和定式。学了不但无用,甚至有害。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中文专业的学生,虽然语法改错和选词填空的能力不俗,但却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稿。作家群体中,尽管有部分中文毕业,但我敢说,作家群体的大部分原来的专业不是中文,而是来自其他各个五花八门的专业。我曾认真观察过,我们这个年龄以上的人,现在从事律师职业的,绝大多数原来不是学的法律。其他职业也有这种类似现象。</p><p class="ql-block"> 高素质教育的要义,不是画地为牢,把学生压垮,而是有教无类,学习自由,学习快乐,终生学习,学有所成,学能致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