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乡村乡土记忆~擀面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面条,对于广大老百姓来说,那是最普通的家常便饭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小时候在老家,吃面条都是奶丫亲手给我去擀。那时的我顽皮、挑食,今儿个要吃细的、明儿个要吃粗的。奶丫则会不厌其烦,用她那巧妙的刀工,把面条弄的要粗有粗,要细有细,比面条机里轧出来的都均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说起擀面条,奶丫的手艺可是没的说—— 首先,她把一瓢面粉放在盆子里,加入适当的水,用手不停的搅拌,使之成面絮状。再用手反复揉摁将面絮揉成面团。面团也是有讲究的,通常是稍微硬一点儿,软了不好擀,硬了也不好切。随后,将面团放在盆子里,盖上锅盖子饧发一段时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大约是20分钟左右吧,奶丫便将饧发好的面团再次反复揉摁放至面板上,这就开始准备擀面条了——她先是用擀面杖向上,向下,向左,向右把面团擀成厚薄片,再均匀的撒上一层薄薄的干面粉(干面粉可以是小麦面粉,或是玉米面粉),随后把厚薄片的一边围绕在擀面杖上,慢慢卷起来,双手向前滚动,并按压着擀面仗推擀。大概推擀三四次,再展开,撒上干面粉,这是为了防止面皮黏连擀面杖。那时,我感觉奶丫掌握的节奏是:推滚、按压、一顿、一挫、展开、撒面……伴随着这个节奏反复数次,我会惊喜的发现,围绕在擀面杖上的面皮越来越大、越来越宽、越来越薄,几番下来,展开后的面皮早已超出了面板,搭拉到面板下面去了。这时,调皮的我会拿来小尺子,量一量,看一看,面皮好薄呀,大约是一到两毫米左右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接下来,奶丫将擀好的大面皮展开、铺平,再均匀的撒上一层薄薄的干面粉,把面皮的一边再次围绕到擀面杖上,慢慢向上推卷着,直到整个面皮全部围绕到擀面杖上,然后拿起菜刀,刀尖顺着擀面杖上围绕的面皮,从一头滑向另一头,哇……只见围绕在擀面杖上的面皮瞬间滑落下来,面板上呈现出一摞儿长长的面皮。放眼望去,那长条面皮,薄厚均匀、干净、不黏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时,奶丫的刀工就要上场了。假如我要吃细的,奶丫的刀距就拉近一点儿;假如我要吃粗的,奶丫的刀距就拉长一点儿,只听——“嗝嘚儿,嗝嘚儿”……一眨眼功夫,一摞儿长条面皮变成了粗细有匀的面条。为了防止面条沾在一起,奶丫会放下菜刀,抓起一把干面粉干脆利落的撒在面条上,并且快速抖搂开来。瞧,一大面板手擀面条就这样做好了。接下来,起锅,烧水,下面条……上世纪80年代,小小的我感觉能吃上一碗手擀面,再配上一碟自己腌制的萝卜咸菜,或是白菜疙瘩腌菜,那可真是人间美味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而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手擀面已被机器所代替,普通的手擀面条也已通过不同的烹饪方式制作出了更美味的佳肴——牛肉面、羊肉面、鸡蛋面、荞麦面,以及各种层出不穷的蔬菜面,而我最难忘的,还是奶丫那质朴、纯真的手擀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小时候,我得到了奶丫的真传,手擀面这门手艺,我是真学精了。闲暇时,我会和好面,支上板,把我的这门手艺分享给我的家人。每当软糯清香的手擀面端到母亲面前时,她总会赞不绝口、胃口大开,而其他的亲人们,则会吃的“肚儿圆圆,小小辫儿~朝向天”……</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