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漫步西湖的“柳浪闻莺”,忽见一处“功德坊”,坊下有桥通向内里,引起我俩的好奇。</p> <p class="ql-block"> 桥两边各有一方荷塘,莲叶簇拥,雨露滴翠,荷尖嫩粉。</p> <p class="ql-block"> 走近山门,方知是钱王祠。钱王是谁?闻所未闻,但旁边的宣传牌上,却有个家喻户晓的人名,此时恰逢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并与空间站的天和核心舱快速对接,这彼此有什么机缘巧合?且看且了解吧。</p> <p class="ql-block"> 钱王祠,始建于北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是后人为纪念吴越国王钱镠(liú)的功绩而建造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称表忠观,清代以后则通称为钱王祠。</span>历经<span style="font-size:18px;">900多年的</span>沧桑,几经毁建。<span style="font-size:18px;">1957年被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文革中被毁。2003年重建,被重新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 进入门内,只见偌大一个庭院正中,伫立着一个微型宫殿。</p> <p class="ql-block"> 原来这是用来作祭祀活动的“铜献殿”,全铜铸造,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著名熔铜艺术家朱炳仁设计,为单层三重檐式,上设阿育王塔式宝顶,方正殿型为宋式风格,用铜达40余吨。</p> <p class="ql-block"> 铜献殿本体建筑体量不大,高8.4米,长宽各为4米,铜制台基长宽各为10米,计100平方米,是目前中国台基面积最大的铜殿,为世人所瞩目,尤其是台基上八海九山的铜雕,使其成为新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 与铜献殿相对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五王殿,是</span>钱王祠中最恢弘、最有气势的正殿。殿内陈列三世五王的简介和塑像。钱镠像位于正中,周围是其七子钱元瓘,钱元瓘的六子钱弘佐,七子钱弘琮,九子钱弘俶。</p> <p class="ql-block"> 钱镠(公元852年~公元932年),自幼学武,擅长射箭、舞槊,又稍通图谶、纬书。七岁启蒙,十二岁读《春秋》、《武经》,十九岁迫于生计贩运私盐,二十一岁从军枕甲提戈,在唐末跟随董昌保护乡里,抵御乱军,累迁至镇海军节度使,后因董昌叛唐称帝,受诏讨平董昌,再加镇东军节度使,并逐渐占据以杭州为首的两浙十三州,先后被中原王朝(唐朝、后梁、后唐)封为越王、吴王、吴越王、吴越国王。</p> <p class="ql-block"> 钱镠在位四十一年,庙号太祖,<span style="font-size:18px;">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经济繁荣,渔盐桑蚕之利甲于江南;文士荟萃,人才济济,文艺也著称于世。修建钱塘江捍海石塘,使“钱塘富庶盛于东南”。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闸,以时蓄洪,不畏旱涝,并建立水网圩区的维修制度,使田塘众多,土地膏腴,有“近泽知田美”之语。鼓励扩大垦田,使“境内无弃田”,岁熟丰稔。两浙百姓都称其为“海龙王”。</span></p> <p class="ql-block"> 公元932年4月,钱镠病重,同意部下推荐七子钱元瓘继位。不久,钱镠去世,终年八十一岁。朝廷得知后,废朝七日,赐谥号武肃,并命工部侍郎杨凝式为其作神道碑文,安葬于浙江临安市锦城镇太庙山南麓<span style="font-size:18px;">钱王陵。</span></p> <p class="ql-block"> 铜献殿的左右两侧是功臣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壁画和碑文的形式,反映钱氏三世五王的文治武功,</span>左表武功,右表文治。左侧功臣堂内,<span style="font-size:18px;">依序</span>展现了西陵大战、擒董昌、大战狼山江等等。</p> <p class="ql-block"> 右侧功臣堂内,展示的是疏浚西湖、筑捍海塘、纳土归宋、兴筑罗城等兴业惠民工程。</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历数钱</span>镠<span style="font-size:18px;">生平功绩的</span>表忠观碑记,居然是苏东坡所写,最突出的当属这一段:“天下大乱,豪杰蜂起。方是时,以数州之地盗名字者,不可胜数。既覆其族延及于无辜之民,罔有子遗。而吴越地方千里,带甲十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民,甲于天下,然终不失臣节,贡献相望于道。是以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舞之声相闻,至于今不废。其有德于斯民甚厚。”</p> <p class="ql-block"> 励精图治,保境安民,富甲一方,造福后人。看来钱镠这为政之道,深得苏东坡的欣赏认同,并努力效仿践行,堪称典范。</p> <p class="ql-block"> 堂外右侧有座御碑亭,碑文是乾隆题写的“忠顺贻庥”四个大字。庥,音xiū,遮盖,覆盖的意思。<span style="font-size:18px;">“忠顺贻庥”,</span>即指忠诚和顺,泽及后人。</p> <p class="ql-block"> 为纪念钱镠在疏浚西湖、兴修钱塘江捍海石塘等方面的突出贡献,杭州民间在每年的元宵节,都要举行“元宵钱王祭”的活动。自2008年起,<span style="font-size:18px;">杭州的钱氏后裔们</span>恢复举办中断了140年的这一活动,并已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杭州特有的一项民俗文化活动,也是每年杭州市欢度春节系列活动的压轴戏。</p> <p class="ql-block"> 从功臣堂走出,经过转角这棵姿容秀美的梅花树,忽见前面有几个人正在争执。</p> <p class="ql-block"> 原来是一位壮汉,看到刚出生的儿子引发了炫目<span style="font-size:18px;">红光和兵</span>马之声,疑为不祥之物,<span style="font-size:18px;">正欲将其</span>投入井中,被阿婆(婴儿的祖母)极力劝阻。</p> <p class="ql-block"> 终于,好心的阿婆挽留住了这个小生命,婴儿的乳名就叫“婆留”,这口井就叫“婆留井”。而这个<span style="font-size:18px;">婴儿,正是</span>日后戎马半生,一世英雄,被民众拥戴的钱王——钱镠。</p> <p class="ql-block"> 沿小路转到五王殿后院,又见一气宇轩昂大殿——庆系堂,上书“光泽百年”。这应该是钱镠的功业助力后人的展厅,看来刚进山门时产生的疑问,<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许会</span>在这里找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答案</span>。</p> <p class="ql-block"> 钱镠治国有略,修身治家也十分严谨,曾经两度订立治家“八训”、“十训”。“十训”即钱鏐临终前向子孙们提出的十条要求,饱含人生智慧。</p> <p class="ql-block"> 《钱氏家训》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篇章,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是钱氏家族的珍贵历史遗产,也是钱氏家族人才辈出的传家宝。</p> <p class="ql-block"> 《钱氏家训》是一部精彩的治家宝典,代代相传,世世因循,一直激励着钱氏后人。</p> <p class="ql-block"> 到了近代更是人才“井喷”。文坛硕儒、科技巨擘云集,海内外“院士”子弟数以百计,因而吴越钱氏家族,被公认为“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p> <p class="ql-block"> 看到了!山门前宣传牌上的那个家喻户晓的名人,正是此间的名门之后。</p> <p class="ql-block">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汉族,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空气动力学家、系统科学家,工程控制论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p> <p class="ql-block"> 钱学森于1934年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1935年由第七届庚子赔款公费赴美进修;1936年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西奥多·冯·卡门。</p> <p class="ql-block"> 钱学森1939年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博士学位,之后留下任教;1945年被派赴德调查纳粹德国火箭科技;1955年以朝鲜战争空战中被俘的多名美军飞行员交换回中国。</p> <p class="ql-block"> 钱学森回国效力,献身国防,志在强国,成就了“两弹一星”伟大事业,是中国载人航天的奠基人。</p> <p class="ql-block"> 钱学森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p> <p class="ql-block"> 钱学森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了无可估量的贡献,是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人物。</p> <p class="ql-block"> 从找到巧合机缘的“庆系堂”走出,耳畔却又响起<span style="font-size:18px;">“钱学森之问”。2005年,钱学森对前来看望他的温家宝总理感慨地说:</span>“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接着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钱学森之问”,是关于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我想,这个问题,答案就在那里,却远非教育本身所能践行的。</p> <p class="ql-block"> 钱镠的塑像,承载民众的拥戴。钱镠33世孙的“世纪之问”,引发国人的深思。</p> <p class="ql-block"> 注:本文背景音乐引自好友舒乐女士用古筝弹奏的《出水莲》,特此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