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促成南北政府会谈的范熙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当我见到家中堂屋墙上挂的这大张片(1924年12月4日天津张园南北政府代表与北上孙中山一行的合影),就想起家母所讲照片后面的故事......虽然此照片已公布于世,但,后面那段鲜为人知的事,一直埋藏于心中难以释怀。至于照片后面的故事,总让我跃跃欲试但又欲言而止,始终为外公是孙中山的追随者,还是三民主义的同路人,这问题所纠结和困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民国十三年(1924.12.4)迎接北上会谈的孙中山一行合影于天津张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多年寻阅大量历史资料、查找范氏宗亲往来书信、核对外公遗留的文稿及长辈们的回忆里,总算将这一问题的来龙去脉搞清楚。现可以理直气壮地讲出照片后面的故事,坦然的告诉大家,作为新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的同路人,范熙壬为民主共和所做的一切并还原历史,告知其本来面目。 </p><p class="ql-block">范熙壬作为近代追求中国复兴之先驱,他从君主立宪的支持者,到共和国宪法的缔造者;从而拥戴“三民主义”,到成为孙中山的同路人;从留学时接触日本马列主义,并与河上肇先生一块研究马列,到独自翻译《资本论》(德文直接翻译),直至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一段丝丝入扣不断进取的砥砺征程。</p><p class="ql-block">这与他在青年时代,追求“共和”,留学期间与和河上肇先生研究“马列”,阅读理解河上肇所著《贫乏物语》、《唯物史观研究》、《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经济学大纲》,和吃透《资本论入门》等著作分割不开的。从他接触认识“马列主义”,到为此主义摇旗呐喊,后经学生李大钊的介绍,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为之奋斗终身……外公所走过的路,是与多年梦寐以求,复兴“共和”,建立民富国强的中国梦分割不开的。</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范熙申晚年和儿子摄于汉口</div><div><br></div>在促成南方(孙中山)革命政府和北方(段祺瑞)政府会谈,形成冯玉祥、张作霖、孙中山的“铁三角联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上,范熙壬所起的作用功不可没。这是促进三方合作,提早解除军阀割据,实现中国统一,建成共和国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契机。同时也是,范熙壬政治生涯中非常重要的阶段,是他人生奋斗中的一个鼎盛时期。<br>1923年在反曹锟贿选后,范熙壬在《致吴莲伯议长书》云:“军阀蠹国,酿成六月十三日政变。个中消息,有耳共闻。吾兄身为议长,宁无所知?曲直顺逆,不烦强聒,唯是熙壬心迹,有不得不为吾兄暨两院同人告者。望平心澄虑,一垂察焉……” 范熙壬此义举,得到南北方派别的大力支持,孙中山派刘成禺到北平邀请他南下,张作霖遥为声援,卢永祥也有电报请他们到上海,进行制宪立法工作。10月22日,冯玉祥将曹锟囚进中南海延庆楼后,范熙壬等议员更加为立法制宪四处奔走、呼号。为了筹集活动经费,他不惜典当自己的住宅抵押给“日本东方人寿保险公司”借以作为活动经费使用。“经费”落实后,即日组织国会议员们南下或北上,三方同时进行游说,并在上海邀请南方政府成员一道开会,终于促成奉系、皖系、孙中山(革命党人)形成反直系的“铁三角”同盟。<br>我们再回到“张园”这张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上来。按照国人自古以来的习惯,照相,特别是合影,被照相人(员)所站的位置是有讲究的,并有严格的主、次及主、客之分。人们习惯称右方(位置)为主位,左方(位置)为客位又称次位。南北政府代表在张园合影的照片中,范熙壬所站的位置明显站在右边主位上,而孙中山却站在左边的客位上。很明显,作为北方政府委派的召集人-范熙壬作为主人(代表段祺瑞的北方政府),前来迎接,由南方远道而来的孙中山,和他所代表的南方政府一行人员。<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商务部章京范熙壬1903年等候慈禧召见,黎元洪为其母祝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让我们共同回忆一下那段历史:1924年10月间直奉大战,由于冯玉祥、胡景翼、孙岳的反戈,10月23日冯玉祥回师南苑,通电停战,发动北京政变,曹锟被囚禁,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直系瓦解,奉系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张作霖、冯玉祥、段祺瑞等人致电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家大事。促成这次南北会谈,实现国家统一共和的目的。</p><p class="ql-block">国会资格审核委员会委员、国会非常议会临时主席范熙壬,的上述活动中,在促成南北政府会谈上,起到很大,很积极的重要的作用。11月4日孙中山复电张作霖表示同意北上,11月13日孙中山携宋庆龄乘“永丰”舰离开广州北上。在北上途中,11月15日,张作霖、卢永祥、冯玉祥、胡景翼、孙岳五人联名推戴段祺瑞为中华民国总执政。11月22日段祺瑞入京,24日在陆军部宣誓就职,临时政府宣告成立。</p><p class="ql-block">12月4日孙中山一行抵达天津,这天天津城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城区内张灯结彩燃放烟花炮竹,热烈欢迎孙中山为首的南方革命政府到来,作为北方临时政府代表范熙壬义不容辞带领国会议员,在“张园”举行了隆重欢迎仪式,迎接孙中山为首的北上会谈组一行,并在“张园”合影留念。作为东道主和北方政府代表的范熙壬,在本次会谈事件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无人可替。</p> 当天中午,孙中山前往海河曹家花园拜访张作霖,张作霖态度冷淡,没有出门迎接,让孙中山在客厅坐了很久。张作霖慢条斯理的出来,径直落上座,宾主之间一时无话可说。<br>孙中山首先打破僵局道:“我今天到天津,承派范熙壬等来迎接,对于这种盛意非常可感,所以特来访晤,表示申谢。”孙中山停顿了一会接着说道:“这次直奉之战,赖贵军力量击败吴佩孚,推翻了曹吴的统治,实为奉军贺喜。”张作霖傲慢道:“自家人打自家人,谈不上什么可喜可贺”。随同孙中山的李烈钧愤慨说道:“若不铲除吴佩孚,国家和人民的希望何在?如此还不可贺,则何者可贺?”<br>孙科在《八十自述》中说:“据汪精卫报告:张见孙中山先生后告汪,:‘我从前认为孙中山先生是个什么难说话的人,今日才知他是一个温厚君子。’”<br>天津会谈后张作霖回东北去了,身体欠佳的孙中山,由于旅途疲劳加上北方(天津)气候寒冷,不久旧病复发而病倒了,而且还是一病不起。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铁三角”同盟就此而告终。<br> 孙中山逝世后第三天,遗体送到北京协和医院进行防腐处理,3月26日灵柩移中山公园社稷坛大殿,举行隆重公祭大会。北平市各界人士、市民共计七十五万多人参加。在盛大公祭大会上,范熙壬代表中华民国国会撰写了《祭前大总统孙中山先生文》由于悲痛难于自拔,此“公祭文”还是外公是请人代读的。 范熙壬两个弟弟,范熙申、范熙绩各自率领海军、陆军代表,组成由范熙申任队长的护灵队,于4月2日护送孙中山灵柩(车)从公祭点到西山碧云寺中山纪念堂暂厝。1925年8月运到上海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孙中山陵永远安置在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br>八十四年后(2009年)裴高才撰写《为民喉舌•范熙壬传》时,范熙壬长子(原四子)范延中,从台湾将《祭前大总统孙中山先生文的手稿,寄回给武汉的二姐范亚维处,由后人捐出,现收藏于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京益世报》1927年4月24日载李大钊介绍范熙壬加入中共(CP)<br></div><div><br></div>家母(范亚维)在《京华寻梦话童年》中这样写道:“为了悼念孙中山先生,二叔(范熙申)代表海军来送灵,我在花园小书房听见敲门声,蓦然看到一位高大魁梧,身佩指挥刀的军官,不觉一怔,印象最深的是他军帽飞羽飘金,与父亲黑丝高冠燕尾大礼服截然不同;但他双目炯炯,气度与父亲不相上下;五叔(范熙绩)则代表陆军,参加追悼国父。他们和父亲一样牵着我的手,走进花园拜见祖母。<br> <p class="ql-block">1925年3月26日在北平中山公园举行追悼大会,那天天气特别阴暗,站在社稷坛旁父亲的心情比沉沉乌云还要沉重……由于悲痛过渡,他所写的《祭前大总统孙中山先生文》还是请人代读的。会后灵车送出大厅,父亲牵着我走出公园,目送灵车、目送执绋人员缓缓沿西长安街向西山碧云寺行进,夹道人群黑压压白花花的一片。父亲伫立良久,止不住黯然泪下。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父亲落泪。”</p><p class="ql-block">显而易见,此时的范煕壬,因是在为失去这位可靠的同盟者;走向“共和国”失去“铁三角”联盟这样的最佳契机;社稷即将又再现动荡不安时局,为上述多种因数,及多舛的民族之命而痛心疾首潸然泪下……</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共和国先驱范熙壬起草孙中山国葬祭文辗转海内外重见天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