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J-49艺术的慰藉</p><p class="ql-block">《艺术的慰藉》是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 [英] 阿兰·德波顿 / [澳] 约翰·阿姆斯特朗,译者: 陈信宏。</p><p class="ql-block">封面:继《哲学的慰藉》之后,英伦才子 阿兰 · 德波顿 又一非传统治愈系畅销力作。全新闸释“艺术的七大功能” | 艺术与生活、哲思与情感相互交织 | 漫游在 “爱情” ‘自然“ ”金钱“ ”政治“ 四大主题。</p><p class="ql-block">封底:内容简介</p><p class="ql-block">人们常常说道,艺术非常重要,却很少有人告诉我们它之所以重要的确切原因。现在,流行文化领域的两位权威人士阿兰·德波顿与约翰·阿姆斯特朗将解答这一困扰我们的私密但平凡的难题。</p><p class="ql-block">我的工作为什么没有给我带来更多的满足感?</p><p class="ql-block">别人的生活为什么看上去更加光鲜亮丽?</p><p class="ql-block">我应该如何改善与恋人之间的关系?</p><p class="ql-block">政治为什么总令人沮丧?</p><p class="ql-block">阿兰·德波顿选择150件经典绘画、建筑与设计作品,在“爱情”“自然”“金钱”“政治”四大主题之间恣意穿插,深邃、机智、生动,他以一种全新的角度阐述艺术的功能:艺术可以是一种疗愈方式,为人生的诸多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从而安然地面对人类最终的命运。</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知名畅销书作家、哲学家、制作人。1969年出生于瑞士,现居伦敦,毕业于剑桥大学历史系,获伦敦大学哲学硕士。23岁,发表处女作《爱情笔记》大放异彩,常销200万册。1997年,出版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稳居常销书作家的地位。另著有《哲学的慰藉》(2000年)、《旅行的艺术》(2002年)、《身份的焦虑》(2004年)、《无聊的魅力》(2005年)、《幸福的建筑》(2007年)、《工作颂歌》(2009年)、《机场里的小旅行》(2009年)、《写给无神论者》(2012年)、《新闻的骚动》(2015年)等,受到全球三十多个国家读者的喜爱,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p><p class="ql-block">2008年,德波顿创建“人生学校”,以书籍、研讨会、讲座等方式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建言献策,后在伦敦、墨尔本与里约热内卢等地设立分处。2009年,他成立“人居建筑”,旨在让高品质的建筑走进大众。2009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任命德波顿为荣誉院士。2011年,他当选为英国皇家文学学会院士。</p><p class="ql-block">约翰·阿姆斯特朗,1966年生于英国,他是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哲学家、艺术理论家。著有《我想跟自己谈谈金钱哲学》《爱的22种底色》以及《寻找文明》等。</p><p class="ql-block">目录</p><p class="ql-block">007方法论</p><p class="ql-block">099爱</p><p class="ql-block">129自然</p><p class="ql-block">161金钱</p><p class="ql-block">197政治</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bd.baidu.com/ma/s/xhwn9NIU"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好书推荐《艺术的慰藉》《艺术创世记》</a></p><p class="ql-block">艺术有什么用?</p><p class="ql-block">现代世界认为艺术非常重要,是一种与人生意义极为接近的东西。尽管如此,我们与艺术的邂逅却不一定都顺利无阻。我们可能在参观过备受尊崇的美术馆和展览之后,觉得无甚感动,甚至心中充满困惑,彷佛少了些什么,纳闷着自己原本期待的那种足以改变人生的体验为什么没有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容易转而责怪自己,认定问题一定出在自己的学识或感受能力不足。</p><p class="ql-block">英国最受欢迎的才子作家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减省了这份担忧,他认为问题在于艺术界教导、贩卖与呈现艺术品的方式。二十世纪以来,由于艺术体制一直不愿回答艺术有什么用处,以致削弱了我们与艺术的关系。说来实在不公平,想要了解艺术有何用处的问题竟然被人贴上了缺乏耐心、不具正当性,甚至有点不礼貌的标签。</p><p class="ql-block">于是他联手艺术史家约翰•阿姆斯特朗整理出了≪艺术的慰藉≫ (Art as Therapy) 。在这本包含上百张珍贵精美彩图的新作中,阿兰‧德波顿选取一贯的人性视角,为我们解答了上述关于艺术的大哉问:只要对我们具有疗愈效果,就可以算是重要的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新书早知道,疗治早见效。它提到人类有各种心理缺陷,着重体现在:</p><p class="ql-block">1、我们常忘记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我们无法把握重要但稍纵即逝的体验。</p><p class="ql-block">2、我们很容易失去希望。我们对人世的负面面向过于敏感。我们经常错失正当的成功机会,只因为看不见继续坚持特定事物的合理性。</p><p class="ql-block">3、我们倾向于觉得自己孤立无援、遭到迫害。原因是我们对于遭遇多少困难算是正常怀有不切实际的观点。我们太容易恐慌,总是误判自己遭遇的问题所带有的意义。我们很寂寞──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说话的对象,而是因为我们身周的人无法秉持真诚与耐心去深切了解我们的辛苦。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结果,部分原因是我们呈现自身痛苦的方式──不论这样的痛苦是来自充满裂缝的感情关系、对别人的嫉妒还是雄心壮志不得实现──通常显得可鄙而且羞耻。我们不但受苦,而且还觉得自己的受苦缺乏尊严。</p><p class="ql-block">4、我们缺乏平衡,也经常看不见自己最佳的面向。我们不只是一个人,而是由许多不同的自我构成,而且我们也体认到这些自我有优劣之别。我们较佳的自我太常只在偶然的情况下出现,而且也都出现得太迟;在我们最崇高的抱负当中,我们总是摆脱不了意志力薄弱的问题。我们不是不知道该有什么样的表现,只是没办法将自己时隐时现的最佳洞见付诸实践,原因是这些洞见并未以具有足够说服力的形态呈现在我们眼前。</p><p class="ql-block">5、我们很不容易被了解:我们在自己眼中充满神秘,因此根本无法向别人说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也无法因为自己认为适当的原因而获得别人喜欢。</p><p class="ql-block">6、我们排拒许多能带给我们重要收获的经验、民族、地方与时代,只因它们表面上看来不合乎脾胃,无法引起我们的共鸣。我们的判断力总是肤浅又充满偏见。我们怀着强烈的防卫心态,而轻易为各种事物贴上“陌生”的标签。</p><p class="ql-block">7、我们因为熟悉而麻木,并且生活在一个强调光鲜亮丽的商业世界里。因此,我们经常对平凡单调的人生感到不满;总是担忧自己错过了真正的人生。</p><p class="ql-block">阿兰·德波顿与约翰·阿姆斯特朗告诉我们,艺术能够帮助我们因应个人最私密又平凡的难题:我的工作为什么没有为我带来更多的满足感?别人的人生为什么看起来比较光鲜亮丽?我该怎么改善我的感情关系?政治为什么如此令人沮丧?</p><p class="ql-block">本书为艺术的诠释提出一种新方法:把艺术视为一种疗愈方式,为人生的许多问题提出强而有力的解决方法。</p><p class="ql-block">1、矫正健忘:艺术能够把经验的果实变得令人难忘,而且还能不断以新面貌重现。</p><p class="ql-block">2、散播希望:艺术让我们随时都能看得到令人愉悦开心的事物。</p><p class="ql-block">3、呈现有尊严的哀愁:艺术提醒我们,哀愁在美好人生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我们比较不会对自己遭遇的困难感到恐慌。</p><p class="ql-block">4、协助我们取得平衡:艺术以异常清晰的象征体现我们良好特性的本质,引导我们发挥自己最优秀的潜力。</p><p class="ql-block">5、引导我们认识自我:艺术能够帮助我们辨识出对我们具有核心重要性,却又难以形诸言词的事物。我们可以拿起艺术作品,以困惑但认真的态度说:“这就是我。</p><p class="ql-block">6、扩展我们的经验:艺术是他人的经验透过极度精致的方式累积而成的结果。我们在艺术中可以找到其他文化的鲜明范例,因此亲近艺术作品能够扩展我们对自己以及世界的概念。</p><p class="ql-block">7、唤醒麻木的心灵:艺术能够剥开我们的外壳,把我们从习以为常的泥沼中拉出来,不再对自己身周的一切视而不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bd.baidu.com/ma/s/HHtEY9uV"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疗愈生命 | 慢科学解读阿兰·德波顿《艺术的慰藉》】</a></p><p class="ql-block">Art as Therapy艺术作为治疗</p> <p class="ql-block">艺术|《艺术的慰藉》:为什么人的某些心智和精神缺陷,只有艺术才可以治疗?</p><p class="ql-block">精华笔记 </p><p class="ql-block">艺术和哲学似乎都是象牙塔里的高深学问,远离世俗,高不可攀。但这本书却从全新的角度为我们介绍了艺术,它告诉我们:艺术并不是华而不实的摆设,而是能给生活带来慰藉的工具。</p><p class="ql-block">一:艺术的疗愈功能有哪些?</p><p class="ql-block">德波顿认为,正如我们的身体一样,人类的心智和精神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有许多缺陷。而艺术刚好可以帮助我们应对这些缺陷,疗愈我们的精神。</p><p class="ql-block">书里将艺术的疗愈功能分为七种。</p><p class="ql-block">1.1 记忆,对应缺陷:遗忘</p><p class="ql-block">从群体的角度来说,遗忘会造成历史的虚无;从个人角度来说,忘记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的事情,会让我们精神上觉得空虚、悲伤,尤其是那些稍纵即逝的体验,一瞬而过的嗅觉、触觉、视觉等,无法把握它们的时候,人便会觉得怅然若失。而艺术能够把这些珍贵的事物保存下来。</p><p class="ql-block">1.2 希望, 对应缺陷:悲观</p><p class="ql-block">希望对人非常重要,没有希望人就会悲观,变得畏难,行动力也随之下降,有希望则让人保持乐观。但人脑的缺陷在于,希望不会没有来由地发生,总是因为一些外物才会来临,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某种工具来唤起希望,德波顿说,艺术就是这样一件绝好的工具。</p><p class="ql-block">1.3 哀愁,对应缺陷:苦难</p><p class="ql-block">苦难之所以让人感到痛苦,往往是因为我们总认为这种苦难是自己独有的,忍不住无限放大它,让苦难占据我们的心灵和世界,于是孤独和自怨自艾就随之而来。而艺术独有的崇高美和超越美,却能让我们从狭隘的自怨自艾中解脱出来。</p><p class="ql-block">1.4 平衡,对应缺陷:走极端</p><p class="ql-block">这里的平衡,指的是在人类社会和自然中保持平衡。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文明,生活在文明中,我们必须遵守种种规则,必须遵循理性的要求;而自然则是浪漫的,自由的,感性的,不受束缚的。</p><p class="ql-block">只有理性,人就会像绷紧的发条一样痛苦,只有感性,则可能让我们的社会生活一团糟,无论哪一种,都会让人容易走极端,容易冲动无法自控。</p><p class="ql-block">在人类社会和自然中保持平衡,在理性和感性中保持平衡,这就是艺术的第四个功能。</p><p class="ql-block">1.5 自我认识,对应缺陷:迷失自我</p><p class="ql-block">比如,我们在家里所摆的艺术品,其实也是想用一种言语描述达不到的效果,让别人知道我们的性格。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喜欢某个盘子。我们的喜欢背后有一种感受:这个盘子就像是我内心最深处的自我。</p><p class="ql-block">艺术让我们得以认识自己,也能够让别人更加明白我们是什么样的人。</p><p class="ql-block">1.6 成长,对应缺陷:偏见</p><p class="ql-block">我们很容易被过往的经验限制,产生种种偏见或刻板印象,艺术能帮我们克服这些。它是怎么做到的呢?是通过陌生感。</p><p class="ql-block">艺术带来的陌生感,总是会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引发别样的情绪,让我们从早已规律的、几乎一成不变的日常生活中跳脱出来,发现世界的不同之处。</p><p class="ql-block">1.7 欣赏,对应缺陷:麻木无聊</p><p class="ql-block">这项功能更多的是针对现代人的生活。</p><p class="ql-block">现代社会,人类能够拥有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与此相伴随的却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程式化,私有房产、钟表、餐厅、工厂,这些文明的产物将我们的生活限制在一个固定的范围中,变得平庸而单调。</p><p class="ql-block">而艺术能够让我们在日常中发现生活的重量,更深刻地感知到自己的存在与幸福。</p><p class="ql-block">二、为了更好地发挥艺术的疗愈作用,应该如何衡量、创作和展示艺术品?</p><p class="ql-block">2.1 如何衡量艺术品</p><p class="ql-block">衡量艺术的价值应该从艺术的疗愈功能出发。</p><p class="ql-block">从微观层面,也就是单个的艺术作品来看,必须重视作品对人的疗愈效果,这一部分前面已经详细讲过;而从宏观层面来说,德波顿认为,艺术品的价值要看它是否对资本主义弊端进行了纠正。</p><p class="ql-block">这里的弊端含义丰富。德波顿重点从经济和政治层面进行了论述。</p><p class="ql-block">经济,他认为,资本主义会带来财富,但也会带来品味上的问题,这是因为,有钱人热切追求的可能是错误的事物。</p><p class="ql-block">政治,他认为,资本造成了剥削,这是肯定的。而良好的艺术应该为社会问题把脉,在艺术创作中提出锐利的提醒。</p><p class="ql-block">疗愈个体,纠正社会,这就是德波顿的艺术价值观。</p><p class="ql-block">2.2 艺术家该如何创作</p><p class="ql-block">在当今的这个时代,德波顿认为,艺术既不应该成为一种宣传工具,也不应该是一种偶然的灵感创作,而是应该以人的需求为方向。</p><p class="ql-block">2.3 艺术品应该如何展示</p><p class="ql-block">艺术展览完全可以不必理会艺术作品的流派和时代划分,而应该把它们按照疗愈功能进行分类摆放。比如,把疗愈苦难的艺术品都放在博物馆的第一层,第二层是保持平衡的艺术作品,第三层是自我认识艺术作品的展览层……</p><p class="ql-block">这样一来,整座艺术馆就成了一个疗愈场所。</p><p class="ql-block">换句话说,艺术馆的重点不是教导我们如何热爱艺术,而是启发我们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感受艺术家所表达出的情绪内容。这个差异虽然微小,但是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总结:</p><p class="ql-block">德波顿用这本书狠狠地反驳了所谓“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他说,那些将艺术束之高阁的艺术家们,给艺术带上了神秘的面纱,这会扼杀艺术本身的生命力,让它变得越来越脆弱。</p><p class="ql-block">承认艺术是一种工具并不可耻。作为一种疗愈的工具,艺术的功能可以被清晰地说明出来,艺术家应该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创作,展览馆也应该按照这种功能性的说明来布置,让艺术真正走入人们的生活当中。</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bd.baidu.com/ma/s/1f7asbOA" target="_blank">【艺术的慰藉 | 阿兰·德波顿__搜狐网】</a></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人们为什么会对艺术感兴趣?因为那是人类来到这个世界后唯一留下的痕迹。</p><p class="ql-block">——电影《无法触碰》</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sohu.com/a/228541551_156344/?pvid=000115_3w_a" target="_blank">【人们为什么会对艺术感兴趣?因为那是人类来到这个世界后唯一留下的痕迹_手机</a></p><p class="ql-block">P4-5</p><p class="ql-block">艺术有什么用处</p><p class="ql-block">艺术的社会作用指艺术作品作用于人的精神而对社会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发生的影响。也称“艺术的价值”或“艺术的社会作用”。艺术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一)审美。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美的特质,构成着艺术审美功能的客观前提。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打动人的情感,愉悦人的精神,净化和陶冶人的心灵,升华人的审美理想,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使人从中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审美功能是艺术的首要功能,艺术的其他社会功能都是建立在审美功能之上的。</p><p class="ql-block">(二)认识。艺术是对社会生活形象的反映。它通过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的图景,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风云、经济生活和社会风尚,表现各个阶级、阶层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因此,人们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获得丰富的社会历史知识,了解人生,提高观察生活和认识生活的能力。</p><p class="ql-block">(三)教育。进步的艺术作品是生活的教科书,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倾向、思想观念、道德意识、哲学观点,改变人们的人生态度,激励人们为实现人类进步的社会理想而斗争,起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作用。</p><p class="ql-block">(四)娱乐。艺术形象的艺术感染力,引发人们的审美愉悦和乐趣,“寓教于乐”、“寓教于美”,使人们从中获得精神的享受和满足。它是人们接触艺术作品的直接动因,是对欣赏者要求获得娱乐、休息和精神调剂的满足,其核心是在审美享受中的精神快感。</p><p class="ql-block">此外,艺术还有宣传功能、交际功能、疏导(渲泄)功能、个性塑造功能和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等。</p><p class="ql-block">把艺术视为工具</p><p class="ql-block">如同其他工具,艺术也能够扩展上天赋予我们的能力。艺术弥补了我们与生俱来的部分弱点,只不过这弱点是心智上的而不是肉体上的,我们可以将这些弱点称为心理上的缺陷。</p><p class="ql-block">本书要提出这项论点:艺术(包括设计、建筑与工艺方面的作品)是一种具有疗愈性的媒介,能够协动引导、规诚以及抚慰艺术品的欣赏者,促使他们成为更好的人。</p><p class="ql-block">工具是身体的延伸,可让我们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且由于我们身体构造上的不足,工具因此成为必备的要素。我们需要切割,却缺乏这样的能力,所以必须用刀子满足这样的需求。我们需要携带水,却缺乏这样的能力,所以必须以瓶子满足这样的需求。为了发现艺术的目的,我们必须要问:有哪些事情是我们的心智与情感需要做却又做不到的?有哪些心理缺陷是艺术可以提供帮助的?本书指出了七项缺陷,因此为艺术提出了七项功能。艺术当然还有其他功能,但这七项显然最具说服力,也最为常见。</p> <p class="ql-block">007方法论</p><p class="ql-block">*艺术的七项功能</p><p class="ql-block">1记忆</p><p class="ql-block">2希望</p><p class="ql-block">3哀愁</p><p class="ql-block">4重获平衡</p><p class="ql-block">5自我认识</p><p class="ql-block">6成长</p><p class="ql-block">7欣赏</p><p class="ql-block">*艺术的重点何在?</p><p class="ql-block">*什么才叫作好的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技术观点</p><p class="ql-block">政治观点</p><p class="ql-block">历史观点</p><p class="ql-block">惊吓观点</p><p class="ql-block">疗愈观点</p><p class="ql-block">*我们应该创作什么样的艺术品?</p><p class="ql-block">*艺术品应该怎样买卖?</p><p class="ql-block">*我们应该怎样研究艺术?</p><p class="ql-block">*艺术品应该怎样展示?</p> <p class="ql-block">P9 图1让-巴蒂斯特﹒勒尼奥《绘画的起源:狄普塔丝勾勒牧羊人的肖像》,1786年。我永远不想忘记你今晚的模样。——阿兰·德波顿</p><p class="ql-block">P8-10</p><p class="ql-block">1 记忆</p><p class="ql-block">首先从记忆开始谈起:我们很不善于把事物保留在脑海里。令人烦恼的是,我们的心智很容易流失重要信息,不论是事实信息还是感觉信息。</p><p class="ql-block">面对遗忘造成的后果,书写是最显而易见的解决方式,艺术则是第二种主要解决方法。有一则绘画的起源传说,所谈的正是这种动机。这则传说出自罗马史学家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 并且经常受到18、19世纪的欧洲艺术描绘,内容描述一对彼此深爱的情侣不得不分离,于是女方决定画下她爱人影子的轮廓。在害怕失去的情况下,她利用一根烧黑的树枝在一块墓碑侧边画出了一幅线条画。</p><p class="ql-block">让-巴蒂斯特﹒勒尼奥(Jean-Baptiste Regnault) 对这一幕的描绘特别感人(图1)。傍晚的柔和天色暗示了这对情侣共处的最后一天即将结束。男子心不在焉地握着一根笛子——这是牧羊人的传统象征,左侧则有一条狗仰头看着女子,为我们提醒忠贞不渝的爱。她画了一幅图像,以便在爱人离开之后能够把他更鲜明地保留在脑海里。他鼻子的形状、发丝的鬈曲、颈项的曲线以及肩膀的耸起都将历历在目,尽管届时他人已在千里之外的翠绿山谷中看顾着牲畜。</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否正确呈现了绘画艺术的起源并不重要。这件作品带给我们的洞见主要在于心理层面,而不是远古的历史。勒尼奥在此处回答的是“艺术对我们为什么重要?”这个重大问题,而不是要解开人类初次从事的是什么样的绘画活动这个微不足道的谜题。他给出的答案至关紧要。艺术能够帮助我们达成在我们人生中具有核心重要性的一项任务:在我们心爱的对象离去之后,继续将他们留在我们心中。</p><p class="ql-block">想想看我们与家人合照的冲动。我们之所以会想要拿起相机,在于我们怀有一个充满焦虑的自知之明,深知人类对于时间的流逝具有认知上的缺陷:我们终将遗忘泰姬玛哈陵、遗忘乡间的漫步,更重要的是,也终将不免遗忘那个七岁九个月大的孩子坐在客厅地毯上用乐高积木搭建房屋的模样。</p><p class="ql-block">不过,我们害怕遗忘的事物通常很具体,不只是一个人或一个场景中的随便一个东西。我们想要记住的是真正重要的事情,而我们之所以认为某些艺术家特别杰出,部分原因就是他们显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把该纪念的东西记录了下来,并且排除了其他不重要的东西。在勒尼奥的那幅画里,女子想要保留在脑海里的不仅仅只是爱人的外观形体。她想留住的是一种更加复杂也更难以捉摸的东西:对方的性格与本质。为了达成这个目的, 艺术的描绘对象必须达到一定程度的精巧细致。一个场景、一个人或一个地方都有许多元素可以记录下来,但其中有些元素比其他元素更为重要。一件艺术品——包括家庭照在内—一旦能凸显出那些珍贵但难以掌握的元素,我们就称之为一件成功的作品。也许可以说,杰出的艺术作品能够抓住意义的核心;拙劣的作品虽然也无疑能够为我们提醒过往的事物, 却无法掌握其中的本质, 而不免沦为一件空洞的纪念品。</p> <p class="ql-block">P11图2维米尔《读信的蓝衣少妇》,约1663年。</p><p class="ql-block">我们不只是看着她,而是从中得知了关于她的重要事物。——阿兰·德波顿</p><p class="ql-block">P10就这方面而言,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 确实无愧于他身为伟大艺术家的地位,因为他深深懂得该纪念哪些细节。《读信的蓝衣少妇》(Woman in Blue Readinga Letter, 图2)这幅画里描绘的那名妇女, 想必有各种不同的表情, 例如烦闷、恼怒、忙碌、窘迫或欢笑。画家可以采取各种不同方式画“ 她”,但维米尔却挑选了一个特定的情境与时刻:在她浑然忘我地想着一个远方的人物或事件之时。借着呈现出一股全神贯注的静默气氛,他传达了她的专注能力。她双手持信的动作,似乎是她特有的习惯:别人可能会张开手指撑着信纸, 她却是微微握着拳头,也许这是她儿时的笨拙动作所遗留下来的习惯。从她读信时嘴巴微张的模样,可以看出她有多么聚精会神。维米尔鼓励我们仔细观察她脸部的这个部位,方法是把她的脸安排在一张颜色与她的肌肤色调极为相近的地图前方,仿佛她的心思飞进了那张地图里。画面中明亮的光线也许有点像她的心智,表示她的心智能够在清明稳定的开朗情绪下运作。维米尔捕捉到了他的模特儿的性格核心。这幅画不只是单纯留下了一个人的身影,而是呈现了她在特定的情绪状态下是什么样的一个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其他很多问题,比如:</p><p class="ql-block">艺术的重点何在?</p><p class="ql-block">什么才叫作好的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我们应该创作什么样的艺术品?</p><p class="ql-block">艺术品应该怎样买卖?</p><p class="ql-block">我们应该怎样研究艺术?</p> <p class="ql-block">P12图3约翰·康斯太勃尔《云朵习作》,约1822年。 艺术,不尽写实的美丽想象。</p><p class="ql-block">艺术是一种保存体验的方式。我们有许多稍纵即逝的美妙体验,都需要有人帮助留存下来。约翰·康斯太勃尔(John Constable)的《云朵习作》(Study of Cirrus Cloud)邀请我们投注比平常更多的心思在个别云朵的独特纹理与形状上,观看它们的色彩变化以及聚合在一起的模样。艺术去芜存菁,协助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最具意义的事情上,哪怕只有一段短暂的时间。</p><p class="ql-block">康斯太勃尔绘制这些云朵习作,并不期待我们会因此深切关注气象学。积雨云的确切本质不是他绘制这些画作的重点。他的意图在于呈现出每天都在我们头顶上方演着的那些无声戏剧,并且强化其情感意义,让我们更容易亲近的那些现象,也鼓励我们让那些现象在我们心目中占有应得的中心地位。</p> <p class="ql-block">P21举例而言,一幅画作如果把乡下呈现为一个平静优美的享乐处所,就可能因为画面中排除了这种景象所仰赖的经济现实而受人批判(图11)。负责携带那些美酒与水果的仆人在哪里?为这些上层阶级制造收入的农民在哪里?令人担忧的是,我们一旦钟爱这一幅画,将不免忽略人世间的若干关键方面,就某方面而言,甚至是宽容了对于仆人与农民的压榨行为。</p><p class="ql-block">P23 图11 安东尼﹒华托《狩猎中的歇息》,作于1717—1718年。在这幅画里, 大部分的现实是不是都被排除在外?——阿兰·德波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兰·德波顿把艺术的功能分成七项,分别是:</p><p class="ql-block">1、记忆</p><p class="ql-block">人类对于时间的流逝具有认知上的缺陷,重要的记忆也终将走向遗忘。</p><p class="ql-block">艺术可以细致描摹记忆的细节,甚至能通过笔触、色彩等记录当下的心情与状态。</p><p class="ql-block">2、希望</p><p class="ql-block">艺术让人心情愉悦,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情绪。</p><p class="ql-block">又因为呈现的事物是缺失的,所以加倍珍惜这一份美好,也因为这份缺失而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希冀。</p><p class="ql-block">3、哀愁</p><p class="ql-block">借由艺术品领悟自身的微不足道和宇宙的浩渺无垠。</p><p class="ql-block">这种心灵状态让我们有能力解决那些突如其来的孤独和哀伤。</p><p class="ql-block">4、重获平衡</p><p class="ql-block">性格各不相同,呈现出偏向。</p><p class="ql-block">艺术让我们接触欠缺已久的性格或气质,并借此为我们歪斜倾侧的内在恢复一定程度的平衡。</p><p class="ql-block">5、自我认识</p><p class="ql-block">我们对自己并非了如指掌,我们都有情绪但自己并非都能理解。</p><p class="ql-block">艺术作品能形容那些难以言说的内心情感。</p><p class="ql-block">6、成长</p><p class="ql-block">人类通常对于不了解的事物充满戒备,艺术可以用一种兴趣盎然的方式化解这种戒备。</p><p class="ql-block">认识陌生事物,得到新的经验,获得成长。</p><p class="ql-block">7、欣赏</p><p class="ql-block">艺术可以重新激活人的兴趣,让人保持好奇,对于旧的东西也能常看常新,不断发现新的亮点</p> <p class="ql-block">P24图12乔治﹒格罗兹《社会栋梁》,1926年。</p> <p class="ql-block">P24 图13安杰莉卡﹒考夫曼《艺术家在作画过程中聆听诗的启发》,1782年。</p><p class="ql-block">这两种图画都是对现实的扭曲, 而两者也都各自有其用处。——阿兰·德波顿</p><p class="ql-block">P22-23理想化在历史上为何有很长一段时间被视为艺术的中心抱负,仍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画家若是将事物呈现得比实际上更美好,通常不是因为他们对不完美的方面视而不见。</p><p class="ql-block">我们观赏《艺术家在作画过程中聆听诗的启发》(The Artist in the Character of Design Listening to the Inspiration of Poetry)这幅画作之时,不该认定安杰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对18世纪女性的生活现实一无所知。在这幅作品里,她是企图表达自己对于和谐以及创作活动所怀有的渴求,而且考夫曼的这种渴求之所以特别强烈,正是因为她对自己与他人的失败都有深切的体验(1767年,26岁的她遭到一个假装成瑞典伯爵的反社会投机分子骗婚)。</p><p class="ql-block">我们应该要能欣赏一幅理想化的影像,而不至于将其视为以虚假的方式呈现真实的事物。不尽写实的美丽想象对于我们而言应当更加珍贵,原因是我们都深知自己的渴望在人生中获得满足的机会有多么稀少。理想化的反面——讽刺画——正可让我们得知理想化的图像对我们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性。以讽刺画为代表的简化与夸张的呈现手法,能够凸显出寻常经验中遭到忽略或者淡化的珍贵洞见,这是一般人都能够轻易认同的概念。</p><p class="ql-block">同理,我们也能够把这项概念应用在理想化的图像上。策略性地夸大美好的方面,能够产生这项至关紧要的功能:精练与浓缩我们克服人生种种艰难所必须仰赖的希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26,3. 艺术,可供哀愁与悲伤栖息的处所</p><p class="ql-block">在艺术的种种用途里,其中一项出人意料的重要功能,就是教导我们以更成功的方式承受苦难。看看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的《费尔南多·佩索阿》(Fernando Pessoa),这件作品鼓励我们深刻亲近哀愁。社会中表面上的谈话通常都显得欢愉而乐观——只要向别人坦诚自己遭遇的问题,他们通常就会立刻帮我们找出解决方法,并且为我们指引比较光明的道路。不过,塞拉的作品却不否认我们的烦忧,也不告诫我们应该振作心绪。</p><p class="ql-block">这件作品告诉我们,哀愁就写在人生的合约里。这件作品的庞大尺寸以及有如纪念碑一般的性质宣告了哀愁的常态性。正如伦敦特拉法尔加广场(Trafalgar Square)中央的纳尔逊纪念柱,认定我们会承认海军英勇行为的重要性,塞拉的《费尔南多·佩索阿》——这件作品的名称取自对哀愁拥有深切了解的葡萄牙诗人(“啊,苦咸的大海,你所含的盐分/有多少是来自葡萄牙的泪水”)——也深信我们会对这种最为阴郁庄严的情绪在人生中所占有的正当地位产生肯定与认同。与其独自怀抱着这样的情绪,这件作品宣称这种情绪是人生中普遍存在的核心特征。</p> <p class="ql-block">P28图15南﹒戈尔丁,《镜中的席芳》,柏林,1992年。升华:将苦难转化为美丽。</p><p class="ql-block">P27-30许多令人悲伤的事物,都因为我们认为自己独自承担了这样的苦难而更令人难受。我们认为自己的烦忧是一种诅咒,或是揭露了我们邪恶卑鄙的本性。如此一来,我们的苦难就毫无尊严可言,而是我们恶劣的本质所应受的惩罚。我们需要帮助,才能在自己最糟的经验里找到光荣,而艺术正能够为这些经验赋予社会性的表达。</p><p class="ql-block">直到相当晚近,同性恋大致上都被挡在艺术的大门之外。这种现象在南·戈尔丁(Nan Goldin)的作品中得到平反,因为同性恋是她创作的中心主题之一。</p><p class="ql-block">戈尔丁的作品对于其描绘对象的人生充满了大量的关注。尽管我们一开始可能不会注意到,但她拍摄一个年轻人照着镜子的照片—经过仔细观看之后,我们才意识到她是一名同性恋少女——其实是一件精心构思的作品。镜子的映照是关键所在。在照片中的房间里,那名少女其实是失焦的。我们无法直接看见她,只看到她的侧脸与一只模糊不清的手。照片的强调重点在于她刚刚使用过的化妆品。在镜子里,我们才看见她希望呈现在别人面前的形象:抢眼又时髦,她的手显得文雅而且表情丰富。这件艺术作品就像是一股亲切的声音,说着:“我看见了你希望被人看见的模样,我看见了你是个值得爱的人。”这张照片懂得人内心的渴望,那种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优雅、高尚的渴望。当然,这样的盼望可说显而易见,但在过去数百年来,由于缺乏戈尔丁这样的艺术家,以致这种盼望一直被忽视。</p><p class="ql-block">艺术可以提供一个宏大而严肃的观点,让我们检视自身处境当中的辛苦艰难。这点在浪漫主义式的壮丽作品中尤其如此,也就是那些描绘星辰、海洋、宏伟的山脉或大陆裂谷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微不足道,激起一股令人愉快的惊恐,让我们理解到人类面临的灾难相较于永恒之道是多么琐碎渺小,从而使我们更能够平心接受每个人在人生中都不免遭遇的那些无法理解的悲剧。如此一来,日常生活中的恼怒与担忧就得到了抵消。与其坚持我们被低估的重要性而企图矫正我们遭到的羞辱,我们可以借着艺术作品的帮助而致力于理解——进而欣赏——我们实质上的微不足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31我婚姻中的紧张关系以及工作上的挫折不只是我个人的问题。而是宇宙结构中的一部分。图16</p><p class="ql-block">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海岸上的岩德》。约作于1825年。</p><p class="ql-block">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借由一块引人注目的险峻岩礁、一片空无一物的海岸、明亮的海平线、远方的云朵与黯淡的天空引诱我们产生一种特定的情绪。我们也许会想象自己度过一个辗转难眠的夜晚之后,在黎明前漫步于这片荒芜的陆岬上,远离人群,独自置身在自然的基本力量当中。</p><p class="ql-block">那些不停受到灰色海水冲刷的小岩屿,过去也曾经一度与它们后方的那块大岩礁一样高耸峻峭。缓缓流动的时间,终有一天也会将那块大岩礁的棱角销蚀殆尽。水面上方的天空一片空荡,它是一片透出银色光泽的纯粹虚无,但更高处则可看见下方受到光线映照的云朵,以其变幻不定的形态漂浮而过,对我们的忧虑毫不在乎。</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没有直接提及我们的人际关系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压力与烦恼。这件作品的功能是让我们进入一种心理状态,使我们深切体认到时间与空间的广袤无垠。这件作品阴郁但不悲伤,平静但不绝望。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如果要浪漫一点,可以称之为心灵的状态,我们比较有能力解决自己面前那些冥顽、强烈又独特的哀伤,而这也正是艺术作品经常能够带给我们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P32-35,4. 艺术,让紧张心灵重获平衡的家园</p><p class="ql-block">P32-35极少有人能够真正处于不偏不倚的平衡状态。艺术可以让我们接触自己欠缺的性格,而且是已经失去的气质,然后借此为我们歪斜倾侧的内在自我恢复一定程度的平衡。认为艺术有助于让我们的情感重获平衡的认知,可回答这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每个人的美学品味为什么会差异如此之大?为什么有些人深受极简风格的建筑吸引,有些人却热爱巴洛克建筑?为什么有些人看到空无一物的水泥墙会开心不已,有些人却对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设计的花卉图案爱不释手?</p><p class="ql-block">我们的品味取决于我们的情感光谱当中哪些部分遭到阴影的遮蔽,因此需要刺激与强调。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带有特定的心理与道德氛围:一幅画可能显得宁静安详或是躁动不安、勇敢大胆或是谨慎小心、谦逊或是自信、阳刚或是阴柔、散发中产阶级或者贵族的气息,而我们对哪一种作品的偏好便反映了我们每个人在心理方面的不同缺陷。一件作品如果能够弥补我们内在的脆弱,协助我们回归中庸之道,我们就会对这件作品产生渴求。</p><p class="ql-block">一件作品一旦能够为我们提供我们欠缺的优点,我们就称之为美丽;但我们从作品中感受到的情绪或动机若是令我们觉得备受威胁,或是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我们就会将这件作品斥为丑陋。艺术可让我们的内心恢复完整。</p><p class="ql-block">不只个人能够借由艺术获取人生中欠缺的事物。群体,甚至整个社会,都能够从艺术中寻求平衡。德国诗人、剧作家与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在《论朴素的诗与感伤的诗》这篇发表于1796年的散文里阐释了这种观点。他对古希腊的艺术家及剧作家极少注意风景的现象颇感好奇。</p><p class="ql-block">席勒指出,从古希腊人的生活方式来看,这种现象其实相当合理。他们白天总是在户外度过,他们居住的地方都是邻近于海洋与高山的小城市。他说:“希腊人的内心没有丧失自然。”他接着推测,正因如此,“所以他们也就无意创造能够令他们重拾自然的作品。”顺着这一思路,可见对自然投以大量关注的艺术作品,只有在人对自然怀有特别需求的时候才会受到重视。“自然逐渐从人类生活的直接体验中消失之后,于是开始以理念的形态出现于诗人的世界当中。”</p><p class="ql-block">随着人生变得愈来愈复杂、愈来愈人工化,随着人生愈来愈多的时间都在室内度过,我们也就愈来愈渴求能够补偿此一现象的自然纯朴。席勒在最后的结论指出:“我们可以预期,愈是远离自然的国家,必然愈会受到天真现象的感动。而这个国家就是法国。”仿佛配合证实席勒的假设,法国的玛丽王后恰好在几年前在凡尔赛宫附近建造了一座伪农场,好让她观赏农民为乳牛挤奶的活动(图19)。</p><p class="ql-block">P35一栋用于纠正过度奢华的王官的农舍。图19,理查德·苏克与于贝尔。罗伯特王后农庄。凡尔素宫之小提亚继言。1785年。</p> <p class="ql-block">p35借着检视某个历史时期最受热爱的艺术作品,我们可了解那个时期特有的失衡问题。因此,当托马斯·琼斯(Thomas Jones)的意大利画作(图20)一一描绘的对象皆是高尚的衰败与历时长久的事物——以及托罗奈修道院的僧侣曾经行走于其间的宁静朴素的柱廊(图21),目前又再度受到喜爱,可以显示出现今已开发世界有多么忙碌于物质过剩。</p><p class="ql-block">p36从我们喜爱的艺术作品,即可看出我们的社会有哪些缺陷。</p><p class="ql-block">图20托马斯·琼斯《那不勒斯的一面墙》。作于1782年。</p><p class="ql-block">图21托罗泰修道院问题。普罗旺斯。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44-46,5 自我认识</p><p class="ql-block">5. 在艺术中传达自我认同</p><p class="ql-block">我们对自己并非了如指掌。我们拥有直觉、疑虑、预感、模糊的猜测与混杂的情绪,这一切都难以轻易界定。我们都有情绪,但是对于自己的情绪却又不是真正理解。不过,我们不时会发现有些艺术作品似乎掌握了某种我们体验过却从来不曾真正明确认知的感受。</p><p class="ql-block">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指出,诗的一项核心功能就是明白表达出我们含混模糊的思绪:“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却从来不曾表达得如此清晰明确。”换句话说,这类作品将我们的思绪和经验中那些游移不定、难以捉摸的部分撷取起来,编辑得更好之后,再还给我们,所以我们才终于觉得对自己有了更清楚的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45望着赛·托姆布雷(Cy Twombly)创作的这片满是刮痕而且充满联想空间的黑暗表面,有点像是照着一面镜子,而发现你的外表有个你过去不曾特别注意的细节。不过,这件作品揭示的重点不是一排臼齿,而是你的内在体验(图27)。有些情绪或心理状态(或者心灵状态)特别难以捉摸,这种情绪经常出现,但我们却无法予以厘清或检视。托姆布雷的作品就像是一面特别设计的镜子,不但能够映照出我们内心的一部分,还刻意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导至那里,并且使其显得更加明白可见也更容易辨识。</p><p class="ql-block">这件作品精准呈现出一种感觉:也就是你觉得自己好像知道自己对一件事物的感受,却又有点说不上来。这件作品将我们内心的反省当中一个充满野心与困惑的时刻加以图像化。作品表面那些纤细浅淡的痕迹,可能是黑板上被人抹掉的粉笔字迹,那些雾状的白色污渍可能是云朵,可以让人在那片模糊之中瞥见远方的星辰。</p><p class="ql-block">不论如何,重点是我们无法明确看出那些痕迹究竟是什么东西,所以我们就处在模棱两可的时刻,觉得自己似乎即将就要获得什么样的洞见。我们已在即将了解的边缘,却又还没了解。这个时刻很重要,因为接下来的结果通常不如预期。于是,我们就此放弃自我省思的过程。由于我们对爱情、正义或成功没有得到什么结论,所以我们的心思就又游移到其他事物上。看着托姆布雷的画作,能够在一个至关紧要的念头上对我们有所帮助:“我内心那个经常思索重要问题却又总是不免陷入困惑的部分,没有获得足够的认可。我没有对那个部分投以充分的关注。不过,现在我看到了自己的这个部分反映在艺术的镜子里,所以可以更加重视它。”</p><p class="ql-block">P46我们内心的一种情绪看起来可能就是这个模样。图27赛·托姆布雷《全景》。1957年。</p> <p class="ql-block">p50-55,6. 艺术,在陌生的事物中寻找共鸣</p><p class="ql-block">我们与艺术的关系当中藏有一项未受承认的秘密特征:许多最知名也最受称颂的艺术作品,都可能令我们觉得有点害怕、乏味,或者两者皆有。私底下,我们不禁觉得世界上有太多艺术作品都令人感到既陌生又反感。</p><p class="ql-block">想象一下,一个人也许会因为看见一幅描绘一位天主教圣徒陷入狂喜的画作、一个在安哥拉东部用于男孩成年礼的非洲面具,或是不列颠帝国极盛时期的一名英格兰贵族板着脸孔摆出一副傲慢姿态的肖像画(图30、31、32),而在内心感到一阵不自在。如果有人问他这些作品有什么令人厌恶的地方,他也许不会把问题归答于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技艺,而是这些作品所属的类别所引发的种种负面联想(其中许多都与他自己的人生经验有关)。举例而言,经过一番委婉的探询之后,我们也许会发现那幅巴洛克画作使得这个人联想到一个阴郁得令人唯恐避之不及的西班牙亲戚长辈所居住的公寓,他小时候每逢星期日就被迫必须去探望那个佝倭哀伤的身影。我们也可能发现,头戴高帽的人令他不禁想起三十年前就读大学期间,曾经一再遭到一群面色红润、高高在上又备享特权的历史系学生欺凌。另外,我们也可能得知非洲面具会令他回忆起先前看过的一部关于巫毒的电影,还会让他想起一个自命清高的友人,总是喜欢声称非洲在灵性方面的优越性。</p><p class="ql-block">P51我不喜欢黑暗诡异的宗教性作品。</p><p class="ql-block">图30塞巴斯蒂亚诺·里奇《圣布鲁诺的异象》,1700年。</p><p class="ql-block">在内心深处,我对非洲的问题深感沮丧。</p><p class="ql-block">图31乔奎人,安哥拉东部,摩娃娜波沃面具,</p><p class="ql-block">19世纪。</p><p class="ql-block">傲慢势利的人令我倒胃口。</p><p class="ql-block">图32约翰·字格·萨金特《里勃斯戴尔勋画肖像》。1902年。</p><p class="ql-block">对于特定艺术类型的敌意,可能衍生自真正令人痛苦的经验。那些负面时刻——特别是我们儿时的经历——所造成的问题,对人生的影响可能超乎寻常,原因是那些经历经常会在我们身上引发各种防卫性的行为。我们在个人与艺术的关系当中特别能够清楚发现这一点,但这种认知缺陷也可能造就草木皆兵的厌惧心态,从而损及我们有效又有创意的思考与行事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3接触艺术对人很有帮助,原因是艺术能够针对在我们身上引发防卫性厌倦与恐惧的疏离性事物提供鲜明深刻的例子,并且允许我们在私底下慢慢学习如何以更细腻明智的方法解决这些事物。要克服自己对艺术作品的防卫心态,有个很重要的第一步,就是以更加开放的心胸面对我们在特定情境中体验到的陌生感。要充分理解对于事物怀有强烈的负面观感是多么正常的现象。第二步则是意识到某些最受尊崇的艺术品可能来自有着光怪陆离的思维方式的人们,而你要做的是让自己适应他们的思维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56迈向化解防卫性反应的第三步,则是在艺术家与我们自己的心态当中找寻相似之处,不论这样的相似性乍看之下有多么薄弱。他们的作品也许看起来非常奇怪,但我们一旦经过充分的自我探究,还是有可能在他们的抱负里找到能够引起我们共鸣的方面。</p><p class="ql-block">不信神的我们虽然不免对带有宗教色彩的事物难以接受,却也可能曾经一度陷入恐慌崩溃的状况,而渴望有个父兄般的人物——但又与我们的父亲一点关系都没有——将我们揽在怀里,以充满权威且令人安心的口吻告诉我们一切都不会有问题,向我们保证我们一定能够度过当下的难关。那样的时刻一旦过去了,事后回想起来不免令人难堪,但我们若是愿意唤起那些时刻的回忆,即可能有助于我们对看似陌生的艺术作品产生认同感。</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方式能够协助我们学习在乍看觉得陌生的作品面前放下防卫心态,却又不必抛弃我们自己的本性,方法就是检视艺术家如何亲近彼此的作品:艺术家之间的这种做法,可以当作非防卫性反应的模范。</p><p class="ql-block">表面上看来,《宫娥》(Las Meninas图33)正是一幅画工精细的写实宫廷艺术作品。画里,那位文雅的绅士画家正在绘制国王与王后的画像——后方的镜子映照出了他们黯淡的身影——而年幼的公主以及这幅画的标题所指出的侍女,则是在一旁陪伴着。华贵的服饰闪闪发亮,肌肤的质感描绘得栩栩如生。乍看之下,这幅画与我们认知中20世纪的伟大画家所创作的作品简直分处相反的两端。对于毕加索(Pablo Picasso)这么一位充满创意又勇于实验的艺术家,这幅画有什么值得参考之处,有什么值得他注意的地方?毕加索为什么在1957年花了大半年的时间(那年他七十五岁),针对这幅历史上的杰出画作创作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版本?</p><p class="ql-block">p55我们该怎么将一件非常著名的作品消化吸收,转而为已所有?</p><p class="ql-block">图33选戈·委拉斯凯总《宫娘》、约作于1656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57-58我们该怎么想象毕加索究竟有什么用意?他矫正了什么东西?颇具启发性的是,毕加索喜欢让自己融入经典作品。与其把这幅画作视为只能怀着崇敬的眼光远远欣赏的神圣作品,他却任由自己尽情玩耍这件作品,并且把玩耍视为亲近这件作品的正当方式,而不是陷入无知又缺乏深入理解的可悲后果。毕加索的版本具有一种天真烂漫的特质。他自己的两个孩子当时正值十岁与八岁,经常在他的工作室里跑来跑去。</p><p class="ql-block">前景的小狗有点滑稽;人物的手臂都从身体上直直向外伸出,手只是指头而已。在迭戈·委拉斯凯兹(Diego Velázquez)的画笔下,一个小孩(那名小公主)身在那个极度世故、奢华又充满权势的世界里,散发出令人感动的甜美与天真。毕加索以更加纯真的方式重新想象了这幅画。在委拉斯凯兹的作品里,活泼单纯的感觉几乎淹没在精巧的画工当中,毕加索则是重新强调了那股感受。</p><p class="ql-block">在原作里,这些形状从属于写实的描绘,只是那个厅堂以及厅堂里种种物品的外型。不过,毕加索却为这些几何形状赋予了独立的生命。换句话说,他从中撷取出自己喜欢的主题,然后加以扩张开展。毕加索不是要摹绘委拉斯凯兹的画作,而是在这幅画作前面展现自己的本性,就像健康的友谊可让两个人在彼此面前自在表现出真实的自我一样。</p><p class="ql-block">邂逅自己一开始觉得厌恶的艺术作品可让我们在心理成长方面获益匪浅。我们一旦发现自己如何能够在看似具有威胁性的作品面前保持自我的本性,就能够有所成长。至于成熟,则是拥有了解决的技能,可以从容面对先前令我们感到惊恐的作品。我们变得不那么脆弱,不那么容易受到惊吓,因此也就比较能够解决真实的状况。</p><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像罗马剧作家特伦斯(Terence)那样宣告:“我是人,我关心人间的一切。”这句话表达的正是这种能力:即便在与自己的直接经验以及文化相距遥远的领域当中,也能够找到引起自己共鸣的部分。</p><p class="ql-block">乍看之下,显得陌生的艺术作品其实相当珍贵,因为这种作品所传达的观念与态度是我们在平日熟悉的环境中接触不到的,而且我们必须接触这些不同的观念与态度,才能彻底接纳我们的人性。在一个极度强调世俗观点或平等主义的文化里,许多重要的思想都不免流失。我们平日的规律生活,也许永远无法唤醒自我当中的重要部分。</p><p class="ql-block">除非受到艺术的刺激、挑逗或鼓动,否则这些部分将一再处于沉睡的状态。陌生的艺术作品可让我发现自己内心的一股宗教冲动,或是在我的想象当中发现一个崇尚贵族的方面,或者发现自己对成年礼其实怀有渴望——而这样的发现能够让我更进一步了解自己。我们需要的各种事物并不是在任何地方或者任何时代都明显可见。唯有在陌生的事物中找到能够引起自己共鸣的点,我们才有可能成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bd.baidu.com/ma/s/opYhYWZv" target="_blank">【艺术馆怎么展示产品】</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bd.baidu.com/ma/s/4L7OGbA1" target="_blank">【艺术品要怎样展示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__搜狐网】</a></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p88艺术品应该怎样展示?</span></p><p class="ql-block">现在,大型美术馆与公共画廊是我们体验艺术的核心场所,它们是我们最有可能花时间亲近个别作品的地方。这些场所构成了我们的期待,也引导了我们的观念,对于自己在这些场所里应该做些什么,以及面对艺术该有什么行为表现。几座杰出的美术馆(比如,卢浮宫、大都会美术馆、泰特美术馆)更是全世界极具权威、极受信任也极吸引人的地方。</p><p class="ql-block">然而,这些机构对于艺术却传达出一套非常复杂又含混不清的讯息,以致经常削弱了艺术的潜力。第一个问题就是艺术作品的说明文字。大多数人看到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都会本能地将目光投向一旁的说明文字。虽然偶尔有些艺术行家对这种行为不表赞同,但观众会这么做其实相当合理。说明文字的目的在于提供有用的信息,以便让观众亲近艺术作品的活动能够更有成效。说明文字带有这样的承诺:“好好读我,这样你就能够从我伴随的作品中得到更多收获”。</p><p class="ql-block">就目前而言,大多数的说明文字都把重点放在提供风格或历史方面的信息。在纽约的大都会美术馆,佛兰德斯描绘基督向圣母玛利亚显灵的画作,标示了这样的说明文字(图48):</p><p class="ql-block">以前的画室经常针对因为灵性力量或作者及持</p><p class="ql-block">有者地位崇高而备受重视的作品制作仿画。这类因素促使卡斯提尔女王伊莎贝拉(Queen Isabella of Castile)下令仿作罗吉尔·凡·德尔·维登(Rogier van der Weyden)的《圣母玛利亚祭坛画》(Mary Altarpiece,现收藏于柏林的画廊美术馆),因为她的父王胡安二世在1445年将这件作品送给了西班牙布尔戈斯附近米拉弗洛雷斯的卡尔特修道会。这幅画是伊莎贝拉的三联画当中的右侧画板。从文件纪录与技术证据判断,可能是由她的宫廷艺术家胡安·德·佛兰德斯(Juan de Flandes)绘制。中央与左侧的画板至今仍留在伊莎贝拉的埋葬地点,格拉纳达的王室礼拜堂,因为她在1504年去世之时,把这件三联画遗赠给了那座教堂。</p><p class="ql-block">P89找不到适当的说明文字吗?图48胡安·德·佛兰德斯《基督向圣母显灵》。1496年。</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y.mbd.baidu.com/r/unxyqpreyk?f=cp&rs=674455077&ruk=BQiYm9atkv9gopDiV8qaeQ&u=0ce1b7e9bab3c645" target="_blank">【《基督受难图》—胡安·德·弗兰德斯】</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inlue.com/icontent/214342760951.html" target="_blank">【一件百年前震惊世界的圣母显灵事件】</a></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基督向圣母显灵</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bd.baidu.com/ma/s/lzs2LRVQ" target="_blank">【里约热内卢基督像_百度百科】</a></p><p class="ql-block">曾经认为这幅画具有“灵性力量”,说明文字中提到这一点只是为了解释,这么一座声誉崇高的美术馆为什么只展示了这幅画的仿作而不是原作。我们也许可以另外撰写这么一段说明文字:</p><p class="ql-block">这幅画呈现了一对母子之间一场令人震惊的相遇。</p><p class="ql-block">母亲虽然在先前看过儿子遭到羞辱遗弃,但尽管这一切发生了,儿子终究又回到了母亲身旁。她以为自己已经失去了他,但他现在就在她面前。</p><p class="ql-block">这则圣经故事将一个普世性主题的戏剧张力拉到</p><p class="ql-block">最高程度。在母亲的眼里,她的儿子是完美的:他是古往今来最重要的一个人。然而,世人却排挤他。他的苦痛就是母亲的苦痛。她无力帮助或保护自己的儿子,没有办法保护他平安。他离开母亲身边,必须走入世界追求自己的任务。我们看到了所有母亲都渴望的结局:种种恐怖终将结束,未来世人将敬爱她的儿子,就像她那么爱他一样。这是一幅描绘母子柔情的作品,但是也不回避冲突或悲伤:这幅画告诉我们,冲突与悲伤正是爱的中心元素。</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幅情感表达得非常内敛的画作。母亲和儿</p><p class="ql-block">子没有拥抱,而且儿子很快就会离开。这一场景是否经常出现?</p><p class="ql-block">这幅画告诉我们,这种回归(以及存活下来)的</p><p class="ql-block">时刻虽然稍纵即逝又极为罕见,在人生中却具有至关紧要的重要性。这幅画希望世上的男人都能够了解——以及打电话给——自己的母亲。</p><p class="ql-block">美术馆的问题不只出在说明文字,也延伸到展览室的安排以及馆内观众动线的整体理念。在当今的大型美术馆里,展览室的名称通常都带有太浓厚的学术及历史色彩,正合乎其策展人所受的教育。所以,我们可能会从“北方意大利画派”的展览室走到“19世纪”,途中还经过“启蒙时代的艺术”。这种做法反映出一种学术性的分类态度,就像“美国小说”或者“从寓言到写实主义”这类文学课程一样,而不是把焦点放在观众的需求上。</p> <p class="ql-block">099</p><p class="ql-block">爱</p><p class="ql-block">*我们爱人的能力有没有可能经过学习而进步?</p><p class="ql-block">*如何成为出色的爱人</p><p class="ql-block">*注重细节</p><p class="ql-block">耐心</p><p class="ql-block">好奇心</p><p class="ql-block">坚韧不挠</p><p class="ql-block">感官享受</p><p class="ql-block">理性</p><p class="ql-block">观点</p><p class="ql-block">*情欲冲动</p><p class="ql-block">*如何让爱长久持续</p><p class="ql-block">*勇敢踏上爱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e.mbd.baidu.com/r/unEdDBCkKc?f=cp&rs=2706423590&ruk=BQiYm9atkv9gopDiV8qaeQ&u=2c8367f1b6ade4d7" target="_blank">【《伦敦雾》:走进伦敦雾,看尽伦敦和雾相爱相杀的120年】</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bd.baidu.com/ma/s/GsjoJER0" target="_blank">【乐观和爱,才是生活的解药__搜狐网】</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i.mbd.baidu.com/r/unEVE16ZVu?f=cp&rs=3362260940&ruk=BQiYm9atkv9gopDiV8qaeQ&u=2f83a457dc78df2b" target="_blank">【夜幕下的伦敦,惠斯勒的画作《蓝和金的小夜曲:老巴特西桥》】</a></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101我们虽然见过这样的雾,却向来不曾多加注意。 图56惠斯勒《夜景:巴特西的河 流》,1878年</p><p class="ql-block">▲惠斯勒《夜景:巴特西的河流》</p><p class="ql-block">这句话并不是说伦敦真的没有雾,而是人们从未发觉雾景有任何趣味。直到艺术家创作了这幅作品,人们的观点才发生了改变。这就是:杰出的艺术作品能够让平凡的事物散发高度魅力。</p><p class="ql-block">欣赏艺术品,教会我们成为善于热爱的人:热爱河流、热爱天空、热爱石头。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成为懂得热爱别人的人。</p><p class="ql-block">没有完美的爱,但我们可以学习更好的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100-102*我们爱人的能力有没有可能经过学习而进步?</p><p class="ql-block">爱应该是人生中一个愉悦的部分,但最容易被我们伤害,也最容易伤害我们的人,却正是我们所爱的对象。爱侣之间彼此伤害的残忍程度,连针锋相对的敌人也望尘莫及。我们希望爱能够为我们带来大量的满足,但有时候爱却不免充斥了冷落、得不到回报的渴望、恶毒的恨意与遗弃。我们因此心情低落或心胸狭窄、唠叨不休或愤怒不已,从而在自己也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摧毁了自己的人生以及我们过去声称自己心爱的人。</p><p class="ql-block">艺术能够帮助我们吗?</p><p class="ql-block">17世纪法国道德家法兰索瓦·德·拉罗希福可(La Rochefoucauld)说过一句名言,认为“有些人如果从来没听过世界上有‘爱’这种东西,一辈子绝对都不会坠入爱河”。这句话除了让我们对自己盲从的模仿倾向感到莞尔,也为我们指出了一种在爱以外的领域也观察得到的真实现象:我们拥有各式各样的不同情感,而且我们认定哪些情感应该受到认真看待,哪些又该置之不理,这是社会影响造成的结果,而不是个人独自做出的选择。随着外在提示的引导,我们因此认为某些情感特别重要,对其他情感则是予以压抑或忽略。不论拉罗希福可怎么说,这种现象并不必然不好。</p><p class="ql-block">以18世纪为例,浪漫主义诗人把乡间漫步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乐趣,重新塑造成心思敏锐的美好人生所不可或缺的一项核心体验。20世纪的女权主义把父权态度变为一种不可接受的情形,并且指出这种态度无所不在,即便在爱侣之间的独处时刻也不例外。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把种族歧视从一种寻常无奇的态度转变为一种最卑劣的感受。浪漫主义、女权主义和民权运动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变革了我们认为自己的哪些情感应该受到注意,又有哪些应该避免。</p><p class="ql-block">我们如果认同引导人类情感是创造文明社会的一项重要元素,就应该承认文化—连同政治——是达成这种效果的核心机制之一。我们聆听的音乐、观看的电影、居住的建筑与挂在墙上的绘画、雕刻和照片,正是我们细腻的引导者与教育者。</p><p class="ql-block">将近两个世纪之后,王尔德针对当代最流行的艺术家提出一项格言,将拉罗希福可对于爱的观点套用在艺术上:“在惠斯勒(Whistler)的画作出现之后,伦敦才开始有雾。”王尔德的意思不是说以前的人都没有看到弥漫于英国首都河流上的浓重水气,而是人们从不认为雾景具有任何趣味或令人兴奋之处,直到一位艺术家借着自己的才华提升了雾景的地位之后,这种现象才发生改变(图56)。杰出的艺术作品能够让平凡的事物散发出高度魅力,例如美国路边餐馆的食客[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在肌肤的衬托下更显艳丽的丝绒(提香)、现代工业的宏伟[安德烈亚·古斯基(Andreas Gursky)],以及地景上排列优美的石头带给人的共鸣[理查德·朗(Richard Long)]。</p><p class="ql-block">举例而言,在一个宁静的午后,我们身在阿姆斯特丹附近的一条河上,云朵在天空中缓缓飘过(图57)。并不是说我们在还没看过萨洛蒙·凡·雷斯达尔(Salomon van Ruysdael)的画作之前,绝对感受不到这幅景象的优美;我们心中也许偶尔会涌现一股稍纵即逝的模糊感受,但不是遭到我们置之不理,就是随即被遗忘。雷斯达尔的油画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一项脆弱的体验上,为这项体验赋予更高的地位。这幅画声称这种氛围也具有其重要性,并且协助我们体会原因何在。天空开始在我们的人生中扮演比较重要的角色;对这种天气的喜爱也许会成为我们自我认同的一部分,于是我们可能会把这种天气称为雷斯达尔式的天气,借此向那位协助我们认真看待这种天气的人物致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102我们开始看见艺术家为我们指出的事物。</p><p class="ql-block">图57雷斯达尔《河景》,1642年。</p><p class="ql-block">举例而言,在一个宁静的午后,我们身在阿姆斯特丹附近的一条河上,云朵在天空中缓缓飘过。并不是说我们在还没看过萨洛蒙·凡·雷斯达尔(Salomon van Ruysdael)的画作之前,绝对感受不到这幅景象的优美;我们心中也许偶尔会涌现一股稍纵即逝的模糊成受,但不是遭到我们置之不理,就是随即被遗忘。</p><p class="ql-block">雷斯达尔的油画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一项脆弱的体验上,为这项体验赋予更高的地位。这幅画声称这种氛围也具有其重要性,并且协助我们体会原因何在。天空开始在我们的人生中扮演比较重要的角色;对这种天气的喜爱也许会成为我们自我认同的一部分,于是我们可能会把这种天气称为雷斯达尔式的天气,借此向那位协助我们认真看待这种天气的人物致敬。</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3g.163.com/dy/article/EO2IOD3P0521E48C.html" target="_blank">【艺术的慰藉:人生并非存在于其他地方_手机网易网】</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102-104因此,艺术的其中一项宗旨就是教导我们成为善于爱的人:懂得热爱河流、热爱天空、热爱马路、热爱石头(图58)。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成为懂得热爱别人的人。</p><p class="ql-block">若要示范艺术在爱这个方面所具备的疗愈特质,我们可以想象一组特定的作品经过系统性的安排——也许在一本书里,或是一套明信片、一个网站,还是一整座美术馆——由此凸显出我们如果想要爱别人所应当采取的态度。这组作品可以先向我们展现对爱人心怀感激的情感看起来是什么模样,例如尼古拉.皮萨诺(Niccolo Pisano)的作品中就有很多这种例子。在《牧歌:达夫尼斯和克洛伊》(An Idyll:Daphnis and Chloe,图59)这幅画里,皮萨诺让我们想起爱苗初萌的时刻,想起自己在那个时候能够多么深切感受到对方的甜美与魅力。在达夫尼斯眼中,克洛伊是那么珍贵,以致他几乎不敢碰触她。他可以鲜明感受到自己满腔的爱意、正人君子的秉性以及对未来的期盼。他希望自己能够配得上她;他不知道她会不会爱上自己,于是这种不确定性更强化了他的细腻体贴。在他眼中,她绝不是理所当然的属于他所有。这幅画展现了我们应该如何欣赏自己所爱的人。这种态度若是在一篇哲学论文里以文字描述,也许不会引起我们这么认真的看待,但这幅画传达出来的美感应该能够帮助我们注意到这种态度,并且受到这种态度的说服。一个人若是身在一段长期的感情关系中,与对方共同生活了许多年,经历过因为金钱、养育子女和假日休闲活动而引发的种种冲突,也因为长久以来的习惯而在对方身上再也感受不到惊喜,那么这个人显然特别需要观看这幅画,原因是这件作品具有一股力量,能够让我们重拾自己遗忘已久的柔情。</p><p class="ql-block">能够让我们对爱一个人的重要方面产生体会的画作,并不需要具有显而易见的浪漫色彩。这种画作只需纯粹凸显特定的心理状态,即可协助我们记得爱的部分特色,并且对那些特色保持敏感。鉴于我们在一段感情关系中有多么容易感到烦闷,进而渴望新鲜亮丽的事物,彼得·德·霍赫(Pieter de Hooch)描绘代尔夫特一座庭院的画作也许有助于强化我们忍受成熟的爱,因为这幅画以深切欣赏的眼光呈现了一个平静朴实的时刻(图60)。举例而言,看看右侧墙上那个老旧的门扇,或是支撑着棚架的歪斜木杆(而且还经过修补)。这些物品都远远称不上完美。这家人如果有多一点钱,很有可能会把这些东西换新。不过,这绝对不是一幅描绘物质匮乏的画作。我们可以说这幅画是把焦点集中在安于现状的艺术上。这家人虽然没办法换一扇新的门,却能够把庭院保持洁净。而且,霍赫也相当喜欢那扇老旧的门,还有褪色的砖块以及堆肥桶上已经弯曲的木板。这些物品其实不丑陋,只是不符合一切物品都应当新颖完善的要求而已。这种情形就像是一场已经度过几十年的婚姻一样。霍赫懂得如何以相反于我们日常生活中若干不良模型的方式,形塑我们对爱的回应与期待。</p><p class="ql-block">P103艺术作品教导我们成为善于爱的人</p><p class="ql-block">(热爱花岗岩、板岩与石灰岩构成的线条与圆圈)。图58理查德·朗《驯鹰飞行路线》,2001年。</p><p class="ql-block">P104这幅画让我们回忆起自己在初次约会时,其实非常明白自己有多少应该感激的事物。</p><p class="ql-block">图59尼古拉·皮萨诺《牧歌:达夫尼斯和克洛伊》,作于1500-1501年。</p> <p class="ql-block">P105这幅画让我们回忆起自己在初次约会时,其实非常明白自己有多少应该感激的事物。</p><p class="ql-block">图59尼古拉·皮萨诺《牧歌:达夫尼斯和克洛伊》,作于1500-1501年。</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360doc.cn/mip/888979999.html"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乐观和爱,才是生活的解药】</a></p><p class="ql-block">▲尼古拉·皮萨诺《牧歌:达夫尼斯和克洛伊》</p><p class="ql-block">爱苗初萌的时刻,画中达夫尼斯看向克洛伊的眼神细腻体贴,满腔爱意忍不住伸手,却又小心翼翼不敢触碰。</p><p class="ql-block">像不像一开始初生爱意的你?这幅画展现了我们应该如何欣赏自己所爱的人,或许你也会因此,重拾自己遗忘已久的柔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06一幅向整洁环境致敬的作品。图60 彼得·德·霍赫《庭院中的女人和小孩》。1658年。</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r.baidu.com/r/uov753Twqs?f=cp&u=669c311c58112aa9" target="_blank">【图60 彼得·德·霍赫 《庭院中的女人和小孩》.1658年 - 百度】</a></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07*如何成为出色的爱人</p><p class="ql-block">刻意努力成为一个出色的爱人带有一种鄙陋而且荒谬的意味。在我们的想象当中、这么一个人也许会去上课学习如何高雅地开启香槟瓶盖或者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种做法之所以会引起负面的联想、原因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崇尚浪漫的时代,把真诚的爱与自发性的行为画上等号:我们对自己在爱情当中的所作所为愈缺乏意识、愈欠缺训练,我们身为爱人的评价就愈高,也愈值得信赖。“老练”的爱人不免让人觉得有些引人怀疑而且令人不安的地方。可惜的是,成功的感情关系如此之少、显然不足以支持我们这种自然主义的天真信念。爱显然不是一种想得愈少、练习得愈少却反倒能够表现得愈好的活动。不过,如果说爱应该要有些事先的思虑、那么我们究竟该在事前演练些什么?而且这一切和艺术又有什么关系?</p><p class="ql-block">懂得如何爱一个人与仰慕对方是两回事。仰慕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只需要有活跃的想象力即可。问题总是在我们打算建立共同的生活之后才会出现。这样的生活可能包括家庭、子女以及经营事业与管理家务、而与我们共事的伴侣则是一个我们原本从一段距离外感到欣赏的对象。一旦建立起了这样的生活之后,我们才需要仰赖那些极少会自然出现而且通常能够获益于一些练习的特质:认真聆听别人说话的能力、还有耐心、好奇心、毅力、感官享受与理性。</p><p class="ql-block">艺术可以对这类特质发挥有用的引导效果。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所带有的要素,为什么能够堪比为促使感情关系成长苗壮所需的元素、是有深刻原因的。因此、这也就是为什么欣赏艺术有助于我们成为更好的爱人。在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中、善是一种能够转移的元素、不论存在于人身上、一本书还是一张椅子的设计里、基本上都不会改变。此外,认出一个领域里的善、不但可让我们更容易察觉其他领域的善,也有助于我们在其他领域里发挥善性。在一座未来的美术馆当中、“爱的展览室”也许能够善用艺术资源、引发我们对以下部分特质的仰慕。</p> <p class="ql-block">P108*注重细节</p><p class="ql-block">耐心</p><p class="ql-block">好奇心</p><p class="ql-block">坚韧不挠</p><p class="ql-block">感官享受</p><p class="ql-block">理性</p><p class="ql-block">观点</p><p class="ql-block">P109我会注意你的整体。图61雨果·凡·德·古斯《牧羊人的朝拜》(右图为局部放大),约作于1475年。</p><p class="ql-block">乔尔乔内《牧羊人的朝拜》是文艺复兴盛期最精美的基督诞生画之一。圣家族在黑暗洞口接受牧羊人的朝拜,沐浴的柔和光线意喻基督把光明带给世间,玛利亚身着华丽的红蓝相间的织物。威尼斯淡金色的天空色调,和浓郁的田园氛围,让这幅基督诞生画与众不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360doc.cn/mip/459300623.html" target="_blank">【雨果·凡·德·古斯HugoVanderGoes】</a></p><p class="ql-block">雨果·凡·德·古斯 Hugo Van derGoes (1440-1482年)尼德兰画家,荷兰画家,生于1440年,卒于1482年/1483年,和汉斯·梅姆林是同时期的著名画家,是荷兰早期画家中重要的几位代表性人物之一。胡果·凡·德·格斯出生在比利时的根特市,1467年加入了画家行会,并成为了一名老师,在查尔斯王子婚礼的筹备时期,胡果·凡·德·格斯参与了布鲁日的修饰绘制工作。1475年,胡果·凡·德·格斯加入了修道院,成为了一名修道士,但是,与此同时,仍然坚持作品的创作,直到死去。胡果·凡·德·格斯虽然早逝,但是留下来的作品却很多,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哀悼基督》。宗教色彩强烈,是当时社会背景的很好的反映。胡果·凡·德·格斯的代表作有:《国王朝拜》《哀悼基督》《耶稣受难》等等。</p> <p class="ql-block">109图61:雨果.凡.德.古斯的《牧羊人的朝拜》,约作于1475年</p><p class="ql-block">在一座未来的美术馆当中,“爱的展览室”也许能够善用艺术资源,引发我们对部分特质的仰慕。</p><p class="ql-block">108注重细节</p><p class="ql-block">注重细节</p><p class="ql-block">我们经常说一件艺术作品是“投注满腔的爱”所造就的成果。这种观点不但可让我们对特定艺术作品获得珍贵的洞见,也有助于我们洞悉爱的本质。在雨果.凡.德.古斯的《牧羊人的朝拜》(图1)当中,画面下方的两瓶花只是这幅大幅作品当中小之又小的一部分,但古斯仍然投注了大量心思仔细描绘每一朵花和每一片叶子。在他眼中,每一片花瓣似乎都值得个别的赏识。</p><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想象他对自己作画的对象充满了亲切的关怀,而这也正是被爱的感觉。他仿佛一一询问着每一朵花:“你的独特性格是什么?我是认识真实的你,而不只是对你怀有粗略的印象。”在绘画中,这种关怀成了一种敏锐的观察力,仔细探究花朵每个部位的确切形体以及光影的形态。这种看待花朵的态度之所以动人,原因是这种做法在一个小地方鲜明实现了一种深切的关注——我们不但渴望获得别人的这种关注,也希望自己能够给予别人这样的关注。</p><p class="ql-block">古斯那个时代的主流文化促使他注重每一个细节,并且一一赋予基督教宇宙观中的象征意义。白色的鸢尾花象征纯洁,玻璃瓶里的七对紫色花朵则代表基督生前所说的最后七个字。古斯自然而然地认为细节与宏大主题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这种小与大之间的关系可能也存在于我们对另一个人的感受当中。当我们的爱人以某个特定方式低下头时,我们也许会因此深感兴奋,因为这个姿势代表了我们对她的性格中深深爱慕的一种迷糊又微带羞赧的部分。我们的爱人若是在地图上找不到格陵兰的位置,这片刻之间的猜疑可能显得极为迷人,原因是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他务实的本性,也可看出他心中对事物的轻重缓急有着明确的区分:对他而言,格陵兰位于何处从来就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而我们也深深欣赏他这种只把真正重要的事物放在心上的坚持和勇气。</p><p class="ql-block">我们渴望找到一个人,能够对我们性格的细节、身体的姿态以及地理知识的癖性怀有深切的关注,就像古斯深切关注那些鸢尾花的光影一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111理查德·朗的作品让我们得以进入耐心的心理状态。图62理查德·朗《水痕》,1989年。</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bd.baidu.com/ma/s/dkO77XcS"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理查德·朗 Richard Long | 大地行走笔记__搜狐网】</a></p><p class="ql-block">110图62:理查德.朗《水痕》,1989年</p><p class="ql-block">耐心</p><p class="ql-block">最重要的教训不一定复杂。实际上,这种教训很可能非常简单。举例而言,理查德. 朗找出了各种方法向我们提醒耐心的价值(图62 ) 。问题不是我们在智识上否定了耐心的重要性,也不是我们宣称耐心毫无价值,纯粹只是我们在日常生活的喧哗混乱当中,经常忘却了自己真正的信念。</p><p class="ql-block">祥和的灰色与黑色、如同树木与河流般的图案,在画面中都清晰可见。几条主要的线条朝着页面上方延展,不断分支而变得愈来愈细(也可以说是许多细微的线条朝着页面下方延伸,不断相互聚合而变得愈来愈粗)。我们不获得任何发现,画面里没有任何奥秘。不过,当我们仔细观看,即可明确看出每一条线条的走向,哪条线与哪条线聚合,分支又在何处。这样的观看非常缓慢,而且具有抚慰人心的效果。理查德. 朗在这件作品中纪念的徒步之旅也许就像是这样。他踏上的不是一场发现之旅,我们早就知道如何从葡萄牙走到西班牙。</p><p class="ql-block">画面里的字体与文字清楚明白而且直截了当。耐心不是一种激动的反应。实际上,耐心是一种不需要兴奋刺激、不需要立即的满足,而能够在看似无聊或乏味的事物当中坚持下去的能力。理查德. 朗的艺术成就是将耐心当中这些缺乏浪漫色彩的方面,与一项能够激发想象力的活动结合起来;徒步横越伊比利半岛,从大西洋岸走到地中海,从一片海洋走到另一片波光粼粼的海洋——这是一幅充满诗意的景象,能够为人带来浪漫的满足感。这件作品的中心陈述将瓶中倒出的水比作瀑布。前者微不足道,后者却是雄浑宏伟。不过,瀑布其实也是由水滴累积而成:这是不断重复所带来的奖赏。</p><p class="ql-block">理查德. 朗无意说服我们,而是企图让我们注意到一项显而易见但经常遭到忽略的真理:美好的事物通常含有平庸的成分。这是我们必须一再内化的观念。我们每天都必须重新体会这项枯燥的事实,直到习以为常为止。</p><p class="ql-block">这件作品为我们上了一堂爱的课程,其中宣讲了在现实生活中维系以及滋养爱的一个核心特质:良好的感情关系缺少不了耐心。我们必须放弃立即的满足(在争吵中获胜、让对方感到内疚、按照自己的意思行事),因为这样的放弃就象水滴一样,经过大量的累积之后,将可让一对伴侣完成他们共同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111【看懂艺术的人,会过的更好吗?</p><p class="ql-block">画家:理查德·朗</p><p class="ql-block">作品:《水痕》</p><p class="ql-block">祥和的灰色与黑色,如同树木与河流般的图案,几条主要的线条向上延伸,不断分支而变得越来越细。好像除了以上的发现,我们不会获得任何别的发现,画面里似乎没有任何奥秘。不过当我们仔细观看,却能看出每一条线条的走向,哪条线与哪条线聚合,分支在哪里,这样的观看缓慢而且具有抚慰人心的效果。</p><p class="ql-block">画面里的字体与文字非常明白清楚。耐心不是一种激动的反应,实际上,耐心是一种不需要兴奋刺激,不需要立即的满足,而能够在看似无聊或乏味的事物中坚持下去的能力。</p><p class="ql-block">理查德无意说服我们,而是企图让我们注意到一项显而易见却经常遭到忽略的真理:美好的事物通常含有平庸的成分,以及,维系良好的感情关系需要耐心。</p><p class="ql-block">P.S:艺术的七大功能:</p><p class="ql-block">记忆、希望、哀愁、重获平衡、自我认识、成长、欣赏。</p><p class="ql-block">这七项功能正对应着我们的七种心理缺陷:</p><p class="ql-block">健忘,容易绝望,觉得孤立无援,失衡,怀疑自我,缺乏经验,因为熟悉而麻木。</p> <p class="ql-block">112-113你不知道,但我打算找出来。图63:达.芬奇《胎儿研究》,作于1510-1512年</p><p class="ql-block">好奇心</p><p class="ql-block">达. 芬奇针对婴儿在母亲子宫里的成长过程所留下的那些极度优美的笔记与图示(图63 ),能够让我们在爱方面学到一件重要的事情。这些笔记在重要之处不在于补足我们对怀孕过程的了解,而是在于其中所体现的心理特质。</p><p class="ql-block">达. 芬奇是心怀好奇的典范。那个时代对各种事物的运作方式感到史无前例的高度兴趣,而他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好奇心能够认真看待无知,也有足够的自信坦承自己不懂的东西。好奇心能够察觉自己的无知,并且着手改变这种现象。达. 芬奇留下一页如此精致优美的探究笔记,把好奇心呈现为一种高雅的成就。他不是在窥探、多管闲事或者骚扰别人。他的探索意志是井然有序的。他想要了解:不只是要获取一些零碎的事实,而是想要知道某种重要的事情。于是他把自己的洞见呈现于一个简洁明晰的纸上。</p><p class="ql-block">在每一段感情关系当中,我们都不免担忧自己心爱的对象会对我们怀有误解或者不切实际的想象,而没有对我们进行适切的探究。一旦我们的伴侣自以为了解我们的需求与烦恼,实际上却不是如此,我们就不免感到懊恼。他们没有努力了解,他们没有怀着满腔的关爱细心找出我们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体验,而只是对我们说:“你的问题是……” 或者“你需要做的是……”于是我们不禁深感失落,因为这些评论不是愚蠢,只是不合乎我们的需求而已。这些评论很有可能适用于别人身上(我们另一半的前伴侣、他们问题重重的兄弟、或者他们的父亲;我们若不用心探查当下的实际情形,通常就会以过去的认知投射在目前的状况上)。达 . 芬奇教导我们应该用心体察自己的经验,观看自己眼前的实际事物,并且尊重这个世界上真实的多样性与个别性。</p> <p class="ql-block">114这件作品教导我们如何面对出乎意料的状况,而不必陷入恐慌。图64:朱迪斯.克尔《老虎来喝下午茶》,书中插画,1968年</p><p class="ql-block">坚韧不挠</p><p class="ql-block">朱迪斯. 克尔的《老虎来喝下午茶》是一本可爱的童书,故事内容讲述一头老虎出乎意料地前来和一个名叫苏菲的女孩还有她的母亲一起喝茶。你一定以为她们会因此陷入恐慌,但她们对家中来了这么一个体型巨大而且通常极为凶猛的访客却丝毫不以为意。她的反应正是一种细腻的邀请,鼓励我们依循她们的做法调整我们自己的行为。面对许多我们认为恐怖的事情,也许我们根本不需要慌乱。当然,老虎食量很大,所以什么都吃,但是没有吃掉苏菲和她的母亲。唯一的问题是爸爸下班回家的时候,家里没有任何食物可以吃了。不过,没有必要因些感到绝望和气馁。这对母女纯粹就是尽力喂食这头巨兽。等到爸爸回家之后,他们决定到附近一家香肠好吃的餐馆去吃一顿简单的晚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则讲述坚韧不挠的故事。人生不免会遭遇不顺遂而且大出意外的事情,但世界不会因此而毁灭。问题可以找出解决的方法,出乎意料的事情也可以设法适应,危机也可能是转机。这则故事的英雄是苏菲的父母,因为他们平静的表现显示他们是可以信赖的对象,不会脆弱胆小,不会轻易激动或暴怒。</p><p class="ql-block">这种随遇而安的精神深深弥漫于这本童书里。 插画中的餐桌摆设、人物穿着的服装、他们的发型,甚至是夜间的街道以及他们造访的餐馆,全都体现了同样的目的。 这本书简单、直率又朴素的特性,代表了这样的含意: 我不会被小问题击倒,我不会自不量力而疲于奔命。 我知道哪些事情才是真正重要,也知道哪些事情不必放在心上。 这也是爱的一种表现。</p> <p class="ql-block">115感官享受 为生活重新注入活力的理想地点。图65奥斯卡·尼迈耶.卡诺阿斯之屋,1953年。</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i.mbd.baidu.com/r/uo2uusWReo?f=cp&rs=1899360332&ruk=BQiYm9atkv9gopDiV8qaeQ&u=44aab492de7fb930" target="_blank">【这是一份书单,也是一副“人生解药”】</a></p><p class="ql-block">感官享受是毫不羞郝地享受触摸以及身体的活动。</p><p class="ql-block">如果说我们能够轻易沉浸于这种享受当中,自然是很好的事情;但实际上,在感情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从容自在的感官享受——随着音乐摆腰扭臀,以及相互爱抚——却可能少之又少。我们因为必须保持自尊,也担心自己会显得荒谬可笑或是遭到拒绝,而不免扭扭捏捏。对方会不会响应我们的抚触?我们如果舞动身体,我们的动作会不会流畅迷人,还是会表现出一副手脚不协调的笨拙样?</p><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我们可能也会觉得自己很难转换心态。</p><p class="ql-block">毕竟,我们在感情关系中必须解决种种问题:例如,设法说服伴侣改变他们对于家务分配的态度,针对子女的学校所存在的严重问题与伴侣取得共识,或者控制自己容易陷入烦躁或阴郁情绪的倾向,怎么可能一回头就立刻放任自己陶醉于自己的肉体所散发出来的甜美诱惑,或者即便在自己的身材不足以引人仰慕的情况下,仍然觉得自己有权享受这样的欢愉?</p><p class="ql-block">奥斯卡.尼迈耶(Oscar Niemeyer)的卡诺阿斯之屋(Casa de Canoas,图65)精心打造了一个环境,目的就在于帮助我们解决这类烦恼。这幢住宅把感官享受重新定位为成熟练达的人生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其认定感官享受可能是年轻、败德或美貌人士的专利,尼迈耶反而创造了这么一个地方,就算你是会计师或者服务于基础设施部的公务员(一个负责任而且工作认真的上班族,满心注重技术与管理方面的问题),也还是能够尽情享受自己的肉体。你可以一边从事着有助于扩展心智的交谈,同时也轻柔地探索着爱人的膝弯;或者先在温暖的树荫下充分品味一个吻之后,再接起一通电话会议,讨论令人忧心的区域销售预测数字。那些玻璃与石头一方面促使我们觉得优雅练达,同时又让我们能够表现出天然的自我。</p><p class="ql-block">这幢住宅有点像是一个充满自信又善于鼓励人的朋友,在适当的时刻向我们低语几句抚慰人心的话语。这幢住宅让我们以比较宽容的眼光看待自己,让我们感受到正常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模样。这幢住宅面对肉体享乐的态度轻松自在,也将其获得这种享受的方式传给我们。感官享受是性生活中一个偏远荒僻的领域,也因为这层关系而同时显得极为迷人又充满威胁性。我们可以想象一对爱侣在这幢住宅里获得充分的安全感,而能够在多年来的拘谨生活之后再次点燃生活中的甜蜜。这个地方可以让他们比较容易从当前的相处状态迈向比较冒险、激烈而且戏剧性的方面,然后再回到生活中的其他部分。这是一座希望的殿堂:在这里,我们可以大胆享受生活,而仍然是充满善性的人,并且拥有良好的感情关系。尼迈耶的这件作品非常仁慈,因为这栋房子并不假装我们能够轻易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文化使我们对自己达不到这样的成果感到羞愧;这幢建筑认真看待我们难以做到这一点的现象,并且竭尽全力为我们提供帮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15</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sohu.com/a/306375129_174080/?pvid=000115_3w_a" target="_blank">【【川谷堂】56年前,为了向奥斯卡·尼迈耶致敬所建的白色房子,如今依然很超前!_手机搜狐网】</a></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21情欲冲动</p><p class="ql-block">爱的其中一项矛盾,就是这种感觉经常由人的外貌引发,却又不该仅从外貌而来。这么一来,我们就面临了一个难题:我们应该多么重视外貌?在爱的感觉里,美貌到底是完全无关紧要,还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历史上,许多哲学理论与宗教都曾对我们的外在形貌宣战,声称真正的价值必定存在于其他地方,在我们的灵魂与心智当中。我们对肉体的罪恶感与羞耻感不是基督教发明的,而是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倾向。</p><p class="ql-block">艺术有一项传统能够为我们提供一条摆脱这个难题的道路。古希腊的艺术作品是所谓的宗教信仰在西方世界中最早也最直接的表现。这点不只是就显而易见的信仰差异而言——希腊人本来就不是基督徒——而是针对他们看待肉体魅力的态度。</p><p class="ql-block">相较于基督徒,古希腊人看待众神的态度颇不寻常,因为他们不但重视众神内在的杰出品质,也同样注重外在的优点。阿波罗是光明、真理与医药之神。在希腊人的眼中,他既然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与如此美妙的能力,自然也一定拥有合乎理想的美丽胸肌以及优雅的姿态(图68)。与此相反,有些早期的基督教思想家——最著名的是德尔图良(Tertullian)——声称耶稣必然相貌丑陋,这样他的灵性价值才能独立于任何外表的魅力之外。相较之下,宗教思想信任外貌的美,对于人类的外形所带有的承诺也抱持乐观态度。“美”的希腊文“kalon”并没有区分肉身的美好与内在的善良:好的事物必然也有美丽的外表。然而,到了当今的时代,这种观念却只存在于非常有限的领域里,例如服装方面。如果有人说:“我有一条很好的长裤,可惜看起来很丑。”听起来一定会让人摸不着头脑。希腊人看待人的外貌,就像我们看待服装的样式一样:在希腊人眼里,阿波罗的智慧与高尚就呈现在他的脸庞上,在他的披风垂挂于手臂上的模样,以及他后方那条腿以拇指轻触地面的轻盈姿态当中。在希腊人的心目中,这些外表特征并不是微不足道的事物。他们认为一个极度令人景仰的人看起来就应该是这个模样。</p><p class="ql-block">自从古希腊以来,有不少艺术家也追随了宗教思想的精神,其中包括波提切利、提香、克里姆特以及毕加索(图69)。他们传达给我们的讯息,就是我们不需要把肉体和心灵区分开来,我们外表的皮囊并不令人羞耻,也不与所谓的“高尚”价值观互相冲突。这种观念也许属于艺术史上的一项运动,却也见证了我们心灵中不同思绪的一种成熟整合。古希腊人想必会对现代社会区别色情与艺术的做法感到不解。对他们而言,纯粹只有杰出与拙劣的艺术作品而已。按照当今的分类方式,艺术作品要求我们在观看的时候必须抛下道德、美感与智慧,但宗教艺术家带给我们的教训是,我们不该必须在性与美德之中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性可以用来支持——而不是破坏——我们的崇高价值观。</p><p class="ql-block">在基督教艺术史上的少数几个明智时期,即便是基督教艺术也懂得肉身的欲望不必是善的敌人,而且只要受到适当的引导,也有助于增强善的活力与强度。在弗拉.菲利波.利比(Fra Filippo Lippi)或波提切利绘制的祭坛画当中,圣母不但打扮迷人、身处优美的背景前方,而且她的相貌也深具魅力。此外,尽管艺术史的讨论与美术馆的收藏目录通常不会谈到这一点,但这些画作中的圣母通常是个引人遐想的美女(图70)。基督教艺术家刻意追求这样的效果,并不是要反驳他们的宗教针对性魅力所提出的告诫,而是申明性魅力也可以用来倡导教化。如果要说服观众相信圣母玛利亚是古往今来数一数二的崇高人物,她是仁慈、自我牺牲、亲切与善良的化身,那么以最为隐晦细腻的方式为她描绘出深具吸引力的相貌,应该有助于达成这个目标。</p><p class="ql-block">通过这类作品,我们能够对人性获得一种比较全面的理解。在这种理解当中,我们的理解能力、对于亲密情感的需求以及对于稳定的家庭生活的渴望,并不是各自朝着不同方向发展的力量。这类作品之所以重要,原因是在我们自然而然的想象当中,肉体与心灵的和谐融洽正是最美好的爱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感情关系开始之初的那段通常颇为短暂的热恋期,我们的荷尔蒙确保了肉欲和道德仰慕的一致性。而艺术可以是重新召唤并且长期维系这种理想状态的关键工具,也应该扮演这样的角色。</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bd.baidu.com/ma/s/4kgAMuW8" target="_blank">【人能控制自己的长相吗?】</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2崇教相信,众神不仅需要拥有内在的善,也必须要有线条完美的大腿。图68《美景宫的阿波罗》(图中所示是罗马时代的仿作,公元前4世纪的原作已经佚失)</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360doc.cn/mip/895450630.html" target="_blank">【美景宫】</a>美景宮(Schloss Belvedere)与美泉宫、 霍夫堡皇宫并称为维也纳3大宫殿。位于维也纳旧城区东南方的贝维德雷宫, 德文的意思是美景宫,过去是哈布斯堡王朝军事天才 – 欧根亲王(Prinz Eugen von Savoyen)的住所,他死后宫殿卖给Maria Theresa. 整个美景宫都是欧根亲王为了显示他对两大敌人的胜利,一个是奥斯曼的苏丹们,一个就是法兰西的太阳王路易十四。美景宫的屋顶代表落败的奥斯曼的帐篷,花园则是意图彰显超过凡尔赛宫的荣华,而屋顶内饰的壁画则将他绘成阿波罗。维也纳(德语:Wien;英语:Vienna),位于多瑙河畔,是奥地利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全国9个联邦州之一,也是欧洲主要的文化中心,被誉为“世界音乐之都”。<a href="https://mbd.baidu.com/ma/s/duGuonvS"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18px; -webkit-text-size-adjust: 100%;">【维也纳_百度百科】</a></p><p class="ql-block">这也是我们的面貌。图69毕加索《牧神与女祭司以及远方的牧神争斗》,1968年。</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sohu.com/a/123335377_534761" target="_blank">【毕加索丨作品大全(高清630张)_手机搜狐网】</a></p><p class="ql-block">123肉身的美貌可以强化——而不是削弱——我们对仁慈与美德的追求。图70波提切利《读书的圣母》。1483年</p> <p class="ql-block">124如何让爱长久持续</p><p class="ql-block">感情关系中最令人沮丧的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在短短的时间内,便会对自己原本深切感激上天赐给我们的对象习以为常。我们以前只要看到对方的手腕或肩膀就可能兴奋不已,但现在那个人即便全身赤裸地躺在我们面前,也无法引起我们丝毫的兴趣。</p><p class="ql-block">若想知道我们如何能够对自己的伴侣重拾重视和爱意,也许可以仿效艺术家学习重新看待熟悉事物的方法。爱人与艺术家面对的是相同的人类缺点:一种普世存在的倾向,易于感到乏味,易于宣称自己所知的人与物没什么有趣之处。有些经典艺术作品具有一项引人注意的特色,能够让我们对自己感到厌腻的事物重获热情;这些作品能够唤醒我们因为习以为常而忽略的经验当中所潜藏的魅力。欣赏这类作品能够重新点燃我们感恩的能力。</p><p class="ql-block">一个小孩清洗着身体、黄昏时分渐趋黯淡的光芒、一棵枝叶茂盛的树木受到风的吹拂、深夜一座西部大城里的一家平凡无奇的餐馆,多亏有艺术,这类景象因此能够再次感动我们。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懂得如何将我们的注意力导引向世界上最温柔、最启发人心也最神秘的方面。这样的艺术家帮助我们将自己容易感到轻蔑的态度放在一旁,学习在我们的周遭环境中找出霍赫、霍珀、塞尚或伦勃朗在他们周围看见的东西。</p><p class="ql-block">芦笋除了是一种食材以及可供出售的蔬菜,它对19世纪的法国民众而言并无其他值得注意的地方。不过,马奈却在1880年为几根芦笋画了一幅充满柔情的作品,而让世人发现了这可食的多年生开花植物具有的宁静魅力。马奈的笔触虽然精致细腻,却没有美化这种蔬菜。他没有利用艺术为芦笋赋予原本不存在的特质,而只是揭露出芦笋原来就拥有但向来遭到忽略的价值。在我们眼中只是一根平凡的茎梗,马奈却注意到并且记录下了其中个性,画出了每根芦笋特有的色泽与色调变化。借着这样的做法,他为这种卑微的蔬菜挽回了应有的地位。所以,即便到了今天,只要在他的画作前面,我们还是能够从一盘芦笋中看见美好人生的理想。</p><p class="ql-block">要避免一段持续已久的感情关系陷入自满,我们也许可以学习马奈看待芦笋的眼光,同样以想象力转变伴侣在我们眼中的形象。我们应该试图拨开习以为常的表面,找出藏匿在底下的美与善。我们也许因为太常看见我们的伴侣推着婴儿车、咆嘟着电力公司或者在下班后无精打采地回到家,以致我们忘了对方身上仍然存在着其他方面。在那些方面当中,他们还是同样的热爱冒险、鲁莽冲动、活泼俏皮、聪明伶俐,更重要的是也深深值得爱。</p><p class="ql-block">125图71爱德华.马奈《芦笋》,1880年。马奈描绘芦笋的方式,可让我们学习如何看待持续已久的感情关系。</p> <p class="ql-block">126-127勇敢路上爱的旅程</p><p class="ql-block">爱一旦令我们失望,最大的一项风险就是别人会忍</p><p class="ql-block">不住说些乐观的话来安慰我们。为了减轻我们的痛苦。</p><p class="ql-block">他们总是喜欢向我们保证幸福就在下一个转角、我们的痛苦不会持续太久,而且我们的前爱人根本不值得我们流泪。与其聆听这种大错特错的陈腔滥调,我们应当追随弗雷德里克·埃德温·丘奇(Frederic Edwin Church)这样的榜样(图72)。他大可画出一幅令人安心的景象,例如一艘船在一个平静的夜晚安然航入港湾,背景中则可看见一座远方的岛屿。换句话说,他大可向观众传达一切都不会有问题的讯息。然而,他的画作却明白呈现了旅途的风险,让人看到真实的危险耸立于眼前。他引导我们以较为正确的眼光看待勇气——旅程虽然壮丽动人,但其中的风险必须受到承认,而且解决风险的能力也必须受到表彰。</p><p class="ql-block">丘奇这幅画作正适合挂在一所海军学院的墙上。可惜我们目前还没有感情关系学院,否则必然可对人类有所帮助。不论如何,如果有这么一所学院,一定也会想要让我们学到同样的教训,并可借着艺术作品的帮助达成这项目标。与其针对失败的感情关系说些毫无用处的抚慰话语,这种学院将会把注意力集中于我们在爱里追求成功所必须正面回答的难堪问题。你哪里弄错了?你应该如何在事前预见这些问题?你当初该怎么设法矫正出错的状况?下次你又打算怎么做?我们为爱所做的准备,在严谨程度上绝对不能逊于为了出海航行所做的准备。</p><p class="ql-block">我们要艺术帮助我们捕捉一项关联:一方面是承认困难的存在,另一方面则是成功达到我们珍视的目标。航行绕过好望角是一件令人思之生畏的事情,但我们若是全心投入于获取达成这项目标所必需的技能,那么这件工作就比较可能顺利进行。我们必须坦率评估这件工作的本质与危险,才能辨识出自己究竟需要哪些技能。我们的文化相当偏颇,对于航行穿越结冰的海面需要哪些技能诚实至极,但面对爱却是极度感情用事。在航海方面,相关知识乃是经由一个个世代的严谨报告与分析缓慢累积而来:上一次发生了什么问题?怎么样能够帮助我们在未来避免这个问题?不过,一旦谈到最重要的事情——如何找寻以及维系爱情——我们却是非常腩腆。艺术在这方面扮演了至关紧要的角色,能够针对爱的教训创造相关影像,并且将这样的影像保持在我们的脑海里。在爱当中,观念、习惯、态度与洞见就相当于航海中的锚、六分仪与索具。在理想中的未来文化里,所有人都必须先取得以及学习使用正确的装备,才能进入生活闯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珍贵的旅程必然不乏艰困考验。图72弗雷德里克·埃德温、丘奇《冰山》,1891年。</p><p class="ql-block">鼓起勇气</p><p class="ql-block">弗雷德里克·埃德温·丘奇的《冰山》</p><p class="ql-block">画家没有给我们一幅平静的夜晚中的一艘航船,反而选择了巍峨的冰山,他的画作明白呈现了旅途的风险,让人看到真实的危险耸立于眼前。</p><p class="ql-block">道理就是:我们需要以正确的眼光看待勇气——珍贵的旅行必然不乏艰困考验。</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bd.baidu.com/ma/s/6G909S8S" target="_blank">【看懂艺术的人,会过得更好吗?__搜狐</a></p> <p class="ql-block">129自然</p><p class="ql-block">*把自然的魅力铭记在心</p><p class="ql-block">*南方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预期秋季的来临</p><p class="ql-block">*美感的认定</p><p class="ql-block">*新一代的自然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130把自然的魅力铭记在心</p><p class="ql-block">我们对于自然界美丽迷人的观念极为熟悉,以致我们经常忘却这一点:在人类史上,以及在我们自己的经验里,自然的优美向来并非显而易见。有时候(例如在一个生活艰苦的苏格兰佃农眼中)自然界甚至可能看起来像是我们的敌人。不过,大体上而言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喜欢自然,只是其他关注通常比较急迫,或者能够带来比较立即的回报。不少事物都一再提醒着我们自然的魅力:例如一张照片,呈现出巴西与阿根廷边界上的伊瓜苏瀑布;或是一张明信片,画面里的景色是从阿尔卑斯山脉一座翠绿山谷中望见的少女峰。这些图像可能一眼就令人深受吸引,但有人要求我们说明这样的画面为什么对我们重要,在我们的人生中具有什么意义,我们却可能很难提出适当的答案。我们与自然的邂逅之所以重要,原因可能是这些事物提醒了我们,自然向来都是一种我们有意更深入接触,却极少有机会实际投入注意力的对象。</p><p class="ql-block">我们在看待自然方面有些心理缺陷。自然本身并不会积极宣扬自己的力量,而我们则无法将自然当中最佳的部分独立出来,也不一定看得出自己在自然当中获得的体验所具有的重要性。在这方面,我们也可以转向艺术求助。</p><p class="ql-block">艺术是优秀的观察所留下来的纪录,并且鼓励我们模仿其精神,就算只有极少数人因此致力于复制艺术的产品也没有关系。过去三十年来,英国艺术家汉密斯·伏尔顿(Hamish Fulton)不断记录自己在世界各地漫步的经验,列出那些徒步之旅的时间、地点、路线以及主要的天气状况(图73)。这些数据以庄重正式的字体印在大幅的装框照片上,有些作品的高度与长度可达数米。由此造成的效果相当不协调。在我们的预期当中,这种做法应该是用于纪念一场战役或是国家政府的施政成果。而这些作品纪念的对象仅是一个平凡人物从事的一场徒步之旅,用意就是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这种活动的价值。伏尔顿没有告诉我们,在他走出京都北部市郊,绕着比以山行走的时候,心里究竟想着什么,或者有什么感觉。说来奇特,我们只能自行想象。他关注的对象是比较基本的要素。他在作品中采用庄重精致的字体以及简短精确的文句,传达了他认为他自己以及我们的徒步之旅所应当受到的敬重。他要我们重新体认到,有些徒步之旅(“沿着环状古道绕过山丘”)可以是人生中的核心事件,外在的游荡漫步有助于促成内心的转变。</p><p class="ql-block">有些比较写实的作品,则是更仔细引导我们的认知,从而进一步促使我们为自己与自然的邂逅赋予重要地位。在《一条上坡步道》(A Rising Path,图74)这幅小型画作里,让·巴蒂斯·卡米尔·柯罗(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着眼的效果正与伏尔顿相同,只不过伏尔顿采取概略性的手法,写出一行行有如纪念碑文的字句,柯罗则采用了精准的描绘手法。他虽然一样也是指出自然的重要性,却同时让我们能够明白看见那条步道与周遭的草木到底有哪些特质感动了他。</p><p class="ql-block">画家不只是纯粹再现刚好在他们周围的事物。在画布的限制下,他们必然只能凸显某些特征,并且省略其他事物,从而以特定方式引导观众的目光。柯罗促使我们欣赏受到包围的感觉:我们可以感受到绿草如茵的山丘在我们面前隆起,也能够鲜明体验到画中平静安详的氛围。他喜欢沙土步道两侧的岩石以及繁茂的草木,所以这些特色受到了强调。同时,也要注意他省略的东西:这幅画里没有焦点准确的事物,没有精准的树叶形状,步道上也没有小石头。柯罗通过这幅画告诉我们的是,令他感到着迷的是这个地方的整体氛围与特性,而他也希望这点能够令我们感到欣喜。换句话说,如同任何一位杰出的风景画家,柯罗也试图界定——从而协助我们了解——自然的某个方面为什么会深深吸引他。</p><p class="ql-block">借着比较柯罗和另一位杰出艺术家的画法,我们即可更明确地知道看待以及热爱自然的方式可以有多少种不同途径(图75)。克洛德·洛兰(Claude Lorrain)无疑也喜爱乡间,并且与柯罗有不少类似的兴趣:二人都喜欢树丛、山丘与飘荡着白云的天空。不过,洛兰对距离特别感兴趣。他喜欢透过一丛树木瞥见远方的地平线。近景与远景的并置令他深感着迷。他热爱层层叠叠的山脊线,愈远愈化为一片模糊的蓝,几乎与黄昏或清晨的天空难以分辨。</p><p class="ql-block">我们所谓风景画家的风格,指的就是他们聚焦于自然的某些方面。欣赏艺术的目标不是要教导我们对自然景色产生与某一个画家一样的反应,而是要让我们受到画家的创作方法所启发,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厘清自己特别喜欢自然的哪个部分,然后认真看待我们在那一部分的经验,并且仔细筛选我们着迷的对象。如此一来,自然在我们的想象中即可成为一股更长久而且具有疗愈性的力量。</p><p class="ql-block">对于出外漫步小题大作,但这是良性的小题大作。图73汉密斯·伏尔顿《十场由京都往返的一日徒步之旅》。1994、1996年。</p><p class="ql-block">这幅画呈现了自然当中若干可爱的事物。图74让·巴蒂斯·卡米尔·柯罗《一条上坡步道》,1845年。</p><p class="ql-block">图75 克洛德·洛兰眼中的自然。克洛德·洛兰《雅各布与拉班和他的女儿们》,1676年。</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360doc.cn/mip/881326564.html" target="_blank">【法国画家让·巴蒂斯特·卡米尔·柯罗 (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作品】</a></p> <p class="ql-block">《雅各布和拉班的女儿》</p><p class="ql-block">《 Иаков и дочери Лавана)》</p><p class="ql-block">现珍藏于巴黎卢浮宫,</p><p class="ql-block">作者:路易斯·高菲耶(1761拉罗谢尔-1801佛罗伦萨)</p><p class="ql-block">画中故事大概意思,圣经里面的故事,雅各布为了娶拉班的小女儿,打工七年,但是拉班把大女儿给了他,没办法又打工七年,才把小女儿娶到。画中俩个女儿刻画得太漂亮了,小女儿的服饰也经典时尚,即使今天穿出去一样是潮流尖端,画家对男人雅各布的腿绘画,显得健壮有力,对俩个女儿手臂设计又显得白皙妩媚,画家人物刻画精准,颜色也处理的白里透红,我见犹怜。确实是世界名画。</p> <p class="ql-block">152美的认定</p><p class="ql-block">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对我们有所帮助的做法,就是认为这种光鲜亮丽的事物总存在于其他地方,即便是我们现在透过艺术的眼光而能够看出其价值所在的领域,昔日也曾经不免有过这种感觉。已有许多人告诫过我们,我们其实不该怪罪自己所处的境地,而应该意识到我们这样的感受是因为艺术家尚未在这方面帮助我们睁开双眼,察觉我们所处境地的美丽之处。举例而言,我们虽然习惯认为高山本身就具备迷人的魅力,但这其实主要是艺术家长期以来的努力所造成的结果。</p><p class="ql-block">1844年,美国作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发表了一篇名为《诗》(The Poet)的散文,埋怨文学与绘画的传统倾向总是只在田园景色以及尚未受到破坏的平静自然环境中寻求美感。他感叹道,尽管工业革命已经深深扎根,抱持怀旧态度的诗人却对愈来愈常见的铁路、工厂、运河、仓库与起重机深感嫌恶,认为这些事物纯粹只是视觉上的干扰,破坏了我们生存其中的这个世界。他指出,相较之下,“真正的诗人却认为这些事物也属于自然的宏大秩序里的一部分,就像蜂巢或者蜘蛛的几何形蛛网一样。自然界很快地接纳了这些事物,对于滑行的列车也给予不亚于其他自然生物的关爱。”爱默生鼓励我们以不带偏见的眼光看待这些事物,不要只想从中找出证据以支持我们当前习惯的观点,而是要放开心胸,认出其他形态的美。</p><p class="ql-block">现代艺术家面对的挑战,就是如何促使我们睁开双眼,看见现代景色的魅力。所谓的现代景色,主要是充满科技与工业特征的景色。提到水塔、公路或造船厂,我们直觉的反应就是认为这些事物根本没有任何美感可言。然而,我们要是就此止步,而不再进一步探究,将会陷入多大的错误。艺术家在过去曾经致力于协助我们欧赏未爱污染的自然志美,现在也率先引导我们发掘现代景色的独特老美。</p><p class="ql-block">这种做法的首要倡导者是一对摄影师夫妇,他们成年人生的大半时间都在深具影响力的杜塞尔多大艺术学院教书。贝歇夫妇将他们的创作精力投注于为先前不曾受到太多注意的工业景色拍摄美丽而简约的影像(他们只在阴天拍照,以兔画面中出现阴影,图88)。从他们摄影集的书名,即可看出他们对工业事物的特殊兴趣:《水塔》《鼓风炉》《宾州卸煤场》《煤气槽》《工业建筑的正面》《矿井塔》《工业景观》《工业建筑的基本形态》《冷却塔》与《谷仓》。他们的作品遭到数十年的忽略之后,终于流行了起来。他们在组约买下一间画麻、组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购了他们的部分作品,而且他们现在也稳居20世纪时笔艺术家的地位。他们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教导过的学生[安德烈·古斯基、托马斯、鲁夫(Thomas Ruff)、托马斯·斯特鲁特(Thomas Struth)、坎迪纳.霍夫(Candida Hofer)与埃尔格.埃塞尔(Elger Esser)又更进一步传播了他们的名望。多亏这群摄影师,现在若是有人在一座水塔前停下脚步,针对其美感提出评论,已经不再会让人觉得有任何异常之处(在1950年那时可不是如此)。</p><p class="ql-block">古斯基发现萨勒诺海港深深令他着迷,并且充满出人意料的美,于是他的照片邀请我们分享他的这项体验(图89)。我们非常习惯忽略这种地方,以致在艺廊里看见一张港口的照片也足以令我们大感讶异。我们极少会纳闷商品是怎么来的,也通常不会想到商品是如何送到我们的生活中——除非我们偶尔在一包薄荷糖的包装上看到广东深圳的地名,或是在一双新袜子上看到印着“厄瓜多尔制造”的商标,而意识到这些商品经历过一段浩瀚神秘而且引人好奇的旅程。古斯基懂得怎么彰显这样的暗示。</p><p class="ql-block">学习在这里也能够发现美感的存在。图88贝歇夫妇《水塔》,1980年。</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bd.baidu.com/ma/s/GDYKNZIP"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带你从美学角度审视水塔!__搜狐网】</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工业之美。图89安德烈·古斯基《萨勒诺》,1990年。</p><p class="ql-block">155一艘货轮的巨大门扇缓缓打开:船上装载着上千辆中型房车,在当下全都显得完美无瑕而且一模一样。但在不久之后, 时间的磨练将会为每一辆车赋予独特的个性。有些车子将会成为死伤与悲剧的发生处;有些车子则会是行动音乐厅;其中一辆车也许会目睹一幕充满激情的和解场景,看着一对爱侣经过多年的尴尬疏远之后,终于向对方坦承彼此心中的爱意与哀愁;在另一辆车里,一个孩子将会在前往参加网球赛的途中狼吞虎咽一个三明治,然后在那场比赛中踏上前程远大的体育之路。如此多的车辆聚集在一起, 让我们得以看见这个时代令人惊异的富足与创造力。</p><p class="ql-block">货柜里装载着许许多多的添加物质。这些物质虽然不曾受到颂扬,却在许多细微的方面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舒适:例如,让牙膏保持液态的多元醇、遏止洗洁剂腐败的柠檬酸、增进早餐麦片甜味的糖代用品、用于制作肥皂的三硬脂酰甘油,以及避免肉汁凝结的三仙胶。</p><p class="ql-block">一旦提到经济,我们想到的通常是一堆堆数字:国内生产毛额上升、就业率下降。但我们几乎完全不知道这些数字背后的运作过程(包括供应链、化学与机械方面的运作),对于古斯基带领我们观看的这些港口也一无所知。</p> <p class="ql-block">156新一代的自然艺术家</p><p class="ql-block">用心以适当的观点看待世界。图90丢勒《一大片草皮》,1503年。</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bd.baidu.com/ma/s/PPuiY7Ih"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世界上第一幅水彩画《一大块草皮》由16世纪德国丢勒创作__搜狐网】</a></p><p class="ql-block">世界最早的水彩画</p><p class="ql-block">世界最早的水彩画《一大块草皮》,它是世界上第一幅水彩画,是德国画家丢勒所画。丢勒原名阿尔布雷特•丢勒,他是16世纪德国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对画画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天赋,据说他13岁就能把自己的肖像画得很好。有人甚至把他和达•芬奇放在同样的地位上,可见他在绘画史上是相当有影响力的。丢勒一生画笔不辍,有很多作品。他是一位多才的画家,在绘画、版画、木版画和铜版画设计方面都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这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有:《启示录》《小受难》《海怪》《浪荡子》《亚当与夏娃〉〉《骑士、死亡与恶魔》等。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不可埋没的功绩,那就是创作了世界上第一幅水彩画《一大块草皮》,</p><p class="ql-block">在这以前从来没有人画水彩画,最多就是在素描上作些水彩色的补充。真正的水彩画创作是从丢勒开始的,丢勒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水彩风景画,并且反响不错。</p> <p class="ql-block">161金钱</p><p class="ql-block">*艺术能够引导我们改革资本主义</p><p class="ql-block">*品味的问题</p><p class="ql-block">*批评家在品味教育中扮演的角色</p><p class="ql-block">*迈向开明资本主义</p><p class="ql-block">*开明的投资行为</p><p class="ql-block">*艺术家的职业忠告</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o.mbd.baidu.com/r/uoIwlyNO9i?f=cp&rs=2907945557&ruk=BQiYm9atkv9gopDiV8qaeQ&u=b5254d93668b49bb" target="_blank">【像夸美纽斯那样去思考与发现】</a></p> <p class="ql-block">164品味问题</p><p class="ql-block">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其核心运作方式是借着在消费者能够自由从事购买选择的市场里,版卖商品与服务以追求利润。生产者只致力于提供消费者愿意付费购买的东西。就这点而言,资本主义的优劣程度其实取决于消费者的品味。与其遗责企业的邪恶,我们自己也应该背负部分的批评。资本主义的许多问题其实都可以归结为消费者选择或品味的缺陷。</p><p class="ql-block">我们如果忍不住感叹拉斯维加斯的赌场大厦所呈现出来的低俗品味,或者一想到低价汉堡店使用的肉品质量就不禁感到可怕,那么我们绝不该只是遗责这些企业的老板与主管(图93)。劣质食品的销售量那么大,或是有那么多人想要住在那种无聊的度假村里,并不是那些企业经营者的错。许多电视节目的内容虽然都空洞愚蠢,但这些节目的制作人也不是一心想要制作这种质量低劣的娱乐。他们其实是为我们服务,只要能够赚钱,就愿意提供我们想要的任何东西。问题是,有太多人都热切追求错误的事物,也乐于为这些事物买单。</p><p class="ql-block">所谓的“错误”是什么意思呢?其中一个答案的重点在于外部性,在于若干企业对社会造成的隐藏成本。赌场可能导致沮丧,家庭问题以及酗酒行为,但拥有赌场的私募投资集团却不必为赌场造成的问题支付代价。劣质汉堡肉可能导致肥胖,也可能有害健康,但医药费却不会出现在这些公司的损益表上。这类讨论的范围,也可以扩展到地球上各式各样的苦难。</p><p class="ql-block">不论这些外部性的议题有多么重要,都没有触及我们原本的偏好为何错误的这个中心问题。除了前述的外部性,还有另外一种“错误”:也就是觉得这类产品不合乎人类最高的潜力,对于特定类型的食品、休闲度假村或电视节目的热爱,有辱我们身为人所具备的适当能力。这种在心中挥之不去的认知,促使我们对外部性的敌意更加强烈。我们特别介意外部性的问题,原因是自然环境、身体健康、税收与劳工的牺牲,都是出于某些极度卑劣的事物。海洋的暖化如果是我们最崇高的努力所带来的副作用,那么这样的现象就只是令人遗憾。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钱与品味一旦脱节,就会导致这样的结果。</p><p class="ql-block">图93拉斯维加斯撒宫饭店大厅,1966年。</p><p class="ql-block">金钱本身不足以带来任何保证。</p><p class="ql-block">图94“爱的代价”宅邸(现已拆除),西澳珀斯,1990年。</p> <p class="ql-block">用色彩涂抺生活[强]用色彩涂抺生活,给生活涂上一抹色彩,生活会越来越好吗?生活就是生活,生活没有色彩。生活还是生活,用艺术的眼光看待生活,生活就有了艺术的色彩。生活,需要艺术,艺术地生活,生活艺术。2021.10.6于杭州国大</p> <p class="ql-block">197政治</p><p class="ql-block">*政治艺术</p><p class="ql-block">应该追求什么样</p><p class="ql-block">的目标?</p><p class="ql-block">*我们有什么可以引以自豪?</p><p class="ql-block">*我们该致力成为什么样的人?</p><p class="ql-block">*为查禁行为提出辩护</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改变世界吧</p> <p class="ql-block">234附录:艺术的任务</p><p class="ql-block">一项假设性的委托策略</p><p class="ql-block">在人类史上的大部分时间,艺术家都只负责创作艺术品,但不必决定那些作品所代表的意义。在西方世界,艺术的使命就是宣扬基督教。所有的艺术家都需要预先建立主题,然后依此竭尽心力进行创作。艺术家仍可发挥个人特色,但一套共同的限制条件节制了个人的表现(有时也可能反而予以强化)。</p><p class="ql-block">相较之下,我们的时代则是信奉原创性。这种假定有时候颇为危险,因为纯粹的新奇就有可能因此被误认为是杰出的艺术表现。许多优秀的艺术家都精通于创作艺术品,却不太善于设定艺术品的目的。本书的主张是我们应当重新定义艺术任务的概念。我们定义的艺术任务将不是为了达到任何超自然目的,而是完全聚焦于人类的需求。我们将邀请艺术家理直气壮地执行一种教诲性的任务:协助人类寻求自我认识、同理心、慰藉、希望、自我接纳与满足感。“艺术探讨的内容是什么?”以及“艺术有什么目的?”这类问题将不再显得晦涩难解。当然,往后的艺术家还是会有重要性高低之别,但他们创作的目的将会明显可见,而且他们为社会带来的效益也将比较容易理解以及辩护。</p><p class="ql-block">1.爱的美德</p><p class="ql-block">内容:这种作品表现出个人与别人建立健康的感情关系所需的特质,包括(但不限于)宽恕、耐心、牺牲、和善与想象力。</p><p class="ql-block">目的:矫正一般人认定爱的本质乃是自发性的信念。呈现“经营”感情在实际上可能需要付出的努力,聚焦于能够引导日常行为的理想。</p><p class="ql-block">2.爱的冲突</p><p class="ql-block">内容:这种作品描绘感情关系中造成争吵的主要原因,促使观众接受日常生活的复杂性与行为,鼓励他们接纳自我,并且对别人发挥同理心。子题也许可以包括:感情关系的进程、争吵的阶段以及离婚的哀伤。</p><p class="ql-block">目的:向观众提醒感情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煎熬挣扎,而不是媒体习惯聚焦的灾难性事件(例如离婚或谋杀),并且减低一般人心中那种令人痛苦的寂寞与内疚感。这种作品将会让我们对自已努力维系感情关系的行为感觉不那么能课可笑。</p><p class="ql-block">3.性</p><p class="ql-block">内容:性的图像将连结人性的其他方面,从而展示出人如何能够一方面保有完整的人性,同时又充分承认自己的性需求。</p><p class="ql-block">目的;这种作品为人提供了色情作品以及新基督教着耻感以外的其他选择,驱使人以更为适切的方式融合性与智慧,尊严与关杯。</p><p class="ql-block">4.悲伤与焦虑</p><p class="ql-block">内容:这种作品将会为太过耽溺于自身间题的自我心态,提供宏观看待事物的观点。</p><p class="ql-block">这种作品将利用规模的对比让人重新意识到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并且借由果焦于自然而促成一股为人的内心带来平静的敬畏感,强调自然界与我们的渴望及担忧毫无关联,也摸不关心。</p><p class="ql-block">目的;矫正我们失焦的观点,激发平静坚忍的心态。</p><p class="ql-block">5.心神不定与嫉妒</p><p class="ql-block">内容:这种作品为日常生活中遭到忽略的美丽与迷人之处发声。</p><p class="ql-block">目的:驳异当今这个商业社会的媒体对光鲜亮丽的事物投以过度关注的错误做法,致力为备遭鄙夷的平凡生活赋予迷人的光果。</p><p class="ql-block">6.希望</p><p class="ql-block">内容:这种作品重新将注意力集中于一套与希望有关的脆弱特质,即想像力,创意,适度的天真、信心与活泼心态。</p><p class="ql-block">目的:把我们拉出泥沼,摆脱例行公事,内心的了无生气,贫思以及刻意的愤世嫉俗。</p><p class="ql-block">7.人生阶段</p><p class="ql-block">内容:这种作品呈现人的一生,把我们描绘为受制于时间的动物,同时也呈现出这种特质具备的种种意涵。艺术家能够以系列作品阐明人生不同阶段的个别特征;例如,青春期十二苦,中年期的渴望,老化的哀伤等。</p><p class="ql-block">目的:协助我们克服自己难以想象其他人生阶段的短浅目光。这种作品将促使我们把人生视为一个整体,只不过是由个别的阶段构成。</p><p class="ql-block">8.勿忘死亡</p><p class="ql-block">内容;这种作品将以恐怖或直戴了当的方式提醒我们人生的终点。</p><p class="ql-block">目的;不是要把人生变得毫无意义,而是鼓励我们把自己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物铺记在心,因为我们极易在日常生活的杂务烦心下而忘却真正重要的事物。</p><p class="ql-block">9.工作的乐趣</p><p class="ql-block">内容:这种作品可让观众体会到工作的创意、合作、巧妙与美感。</p><p class="ql-block">目的;矫正我们对自己职业领域以外的其他工作缺思理解的无知状态,并且展现那些工作过程能够为人带来的神益。</p><p class="ql-block">10.工作的苦楚</p><p class="ql-block">内容:这种作品凸显劳动扼杀人性的现象、人类苦难遭到数字掩盖的情形、为了庸俗的目的而对地球资源的掠夺、内心平静遭到的破坏,以及伪善与残酷的无所不在。</p><p class="ql-block">目的:唤起众人意识到商业机构可能加诸人类身上的代价。矫正数字对于现实的抽象化。</p><p class="ql-block">11.异常</p><p class="ql-block">内容:这种作品描绘异于寻常的生活形态,乍看之下可能会对观众认知里的正常造成威胁或质疑。</p><p class="ql-block">目的:让我们重新看见彼此的人性。提供一个背景,让表面上看来相互对立的群体能够展开政治协商。</p><p class="ql-block">12.自豪</p><p class="ql-block">内容:这种作品精确指出社群或国家当中真正值得自豪的方面,在国家生活中挑选出若干特质予以理想化,并且对于能够找到以及颂扬国族特征的物品与场景——例如路标或傍晚的天色——特别敏感。</p><p class="ql-block">目的:矫正我们对自己的国家感到沮丧的倾向,鼓励一种明智的集体自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艺术家的任务是寻找美,我们的任务是欣赏美!</p><p class="ql-block">所谓艺术学,通常意义上是指研究艺术整体的科学,即艺术学,是指系统性的研究关于艺术的各种问题的科学。</p><p class="ql-block">进一步讲,“艺术学是研究艺术性质、目的、作用任务和方法,它是带有理论性和学术性的成为有系统知识的人文科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