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留给未来的记忆 </p><p class="ql-block"> 中学毕业五十年了,前几天也聚了,忽然觉得应该写点什么了,虽然知道以自己的写作水平不足以反映我和同学们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到如今几近古稀的变化,我决定还是试试。</p><p class="ql-block"> 乡情</p><p class="ql-block"> 塔峪是我们的故乡。属于城乡结合部。 我们这拨同学大都出生于五四年左右,肖年属马。人说牛马年好种田,对于我们生活在农村,成长在农村的孩子来说,帮助父母种田、干家务是常事、必修课。家中一般都兄妹四五个,从小就担起了生活的重担。繁重的劳动,锻炼了体魄,也早早晓得了生活不易,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品德。</p><p class="ql-block"> 除了劳动,我们还要到学校学习知识。小学是在塔峪本地上的,中学要到四、五里地以外属于城市的南沟八中去上课,每天我们三、五成群结伴而行。由于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肯吃苦,又具备健硕的体魄,所以涌现出许多徳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在一些体育比赛中为八中争得了荣誉,成为学校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p><p class="ql-block"> 一晃三年,结束了中学的学习生活,我们面临着毕业的分配问题。当时国家还没有恢复高考制度。按照国家规定,我们这些农村户口的同学一律还乡。由于塔峪地区人多地少,安排不了我们这些毕业生,所以成了“三不管”的人。为了生存,我们这些人各显神通、各奔前程,参军的、当临时工的、务农的,也有少部分分配到工厂的。由于太过分散,大家渐渐失去了联系,再次相聚已是几十年后的事了。</p><p class="ql-block"> 团聚</p><p class="ql-block"> 二零一八年四月,对于我们塔峪的同学来说都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聚一聚。在当年老班长的主持下愿望终于实现了。大家从四面八方回到抚顺。相聚的场面可以用“空前”“热烈”来形容。大家热情相拥、把臂长谈,嘘寒问暖、唏嘘不已,感叹岁月如梭,感叹人生无常。七十六岁的老师也请来了,大家围坐在老师身旁,像当年课堂点名那样点起了名,叫到名字的同学像当年那样喊一声“到”,大家莞尔一笑,有的同学反映慢了一点儿,旁边的同学提醒一下,引起了哄堂大笑。点完名,每个同学都要介绍一下自己的经历,以至于大家互相加深了解。餐后大家又唱起了卡拉OK,有的同学一展歌喉,唱生活、唱爱情、唱未来,直至深夜,仍是意犹未尽。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聚会,也为下次相聚打下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再聚</p><p class="ql-block"> 二零一八年下半年,应同学们的要求在塔峪汪良的渡假山庄又搞了一次聚会。在这次聚会上又增加了“戴红领巾”、“扭秧歌”等活动项目,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晃我们到了毕业五十年的日子,尽管疫情还没有结束,大家还是决定再聚一次,虽然离我们第一次聚会已过去几年,大部分同学几近古稀,但大家团聚的愿望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几位主持聚会的同学,早早就开始张罗,请来了老师,订下了山庄,部分同学从外地赶了回来,挂条幅,买水果,像过年一样热闹。大家围坐在山庄的热炕头上,回忆起小时候的趣事,笑得前仰后合,畅谈国家抗疫的成果,不由赞叹连连。俗语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时间也是“聚时方恨快”,不知不觉东方已破晓,新的一天开始了,大家吃过早餐就要分别了。依依不舍不足以说明当时的心情,大家相约不久的將来大家再聚。就这样中学毕业五十年聚会活动画上了圆满句号。</p><p class="ql-block"> 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每每回忆起塔峪同学相聚的场景仍是久久不能平复激动的心情,从不谙世事的少年到现在两鬓斑白的老者,成长过程中有塔峪我的故乡汲与我的营养,它给我机遇,走向远方,有塔峪同学的陪伴使我自信、更加坚强。我的故乡并不是非常富裕,变化也不是太大,但它毕竟是我从小生活、成长的地方,它成了印在我骨子里的地方,我盼它乘着中国梦的改革浪潮发生如凤凰涅槃般的变化。我期待!</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文作为未来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