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德国历史(7)~从伯爵宫历史照片,看二战结束时的德意志民族精神(副本)

平子

<h3>感悟德国历史(7)~从伯爵宫历史照片,看二战结束时的德意志民族精神</h3> <h3>说明:韦恩城堡博物馆所展示出来的德国战后状况——迅速恢复社会秩序,无私接待难民同胞,克服贫穷困难而无怨无悔……德国究竟是什么性质的国家?也许这样的国家并非是英美那种典型的“资本主义”,而有可能创造出奇迹。</h3> <h3>威斯巴登和韦恩小镇在二战中并未受到英美苏飞机轰炸,这是其保留下原汁原味的中世纪精品建筑的原因。</h3><h3> 为何没有受到轰炸?不仅因为这里并非德国工业基地,又是宜守难攻的山林地带,更重要的原因——威斯巴登被美军占领,并成为美军总司令部,韦恩成为美军驻地。盟军总不能自己炸自己吧?当然,这一切都发生在1944年的诺曼底战役胜利之后,英美同盟国军深入到德国领土之中 。</h3> <h3>当时美军从飞机上拍摄了大量地形照片,无意中为当地保留下来二战中的小镇地图。而且还留下了一些美军与当地老百姓“皆大欢喜”的故事。</h3> <h3>由于食物极度缺乏,当地孩子们很快就与美军接触,以便可以得到巧克力和口香糖。现在博物馆里藏有学校的供餐凭证。因为当时饥饿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美国人就在学校对学生组织供餐,于是来自美国的阿姨被德国孩子们当成了“圣诞老人”。</h3><h3> 一位美军军官回忆,自己住在当地人家里,有一天问女主人是否可以帮忙洗衣服和熨烫衣服?结果士兵送来肥皂,并用食品代替付钱。</h3> <h3>博物馆里美军坦克开进韦恩城堡庭院的历史照片,令人产生出时代穿越之感。那块地方现在是美丽而幽静的草坪,每当走过,都忍不住会多看上一眼……</h3> <h3>战争尚未结束之时,英国皇家空军投放了大量的“传单炸弹”,而陶努斯地区事实上只剩下妇女、老人和儿童。传单上写“我们的斗争不适合你或你的孩子,但希特勒的武装和非武装无法区分!”“你们选择报效的希特勒已经在恐惧中,此刻正在愤世嫉俗……”</h3> <h3>有趣的是,英国人的有些传单是1942年左右镇上一名日耳曼反战鞋匠制作的。他经常通过收音机偷听伦敦广播电台,妻子为他“放风”,以确保街上听不见收音机的声音。直到当地盖世太保发现的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处于严重的危险之中。</h3><h3> 但是在战争结束之后,收音机等凡是有可能作为“发射器”的物品都要接受处置,因为也属于纳粹“国家社会主义的象征”。</h3> <h3>当时无论公共场合还是私人家庭,所有纳粹标志或希特勒的敬礼都被禁止。所有房屋上的帝国之鹰、万字符号,都要从房屋立面的装饰中处理掉。哪怕是文件题头或者一根小小的别针,都要认真处理。管理城市的各种圆形印章来不及处理,于是就保留外圈文字,中间切割掉帝国之鹰的爪子,只留鹰的上半身,因为那鹰爪正抓着纳粹的万字符号。直到新印章制出后,才替换掉这种旧印章。</h3> <h3>随着德国纳粹政府于1945年8月8日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结束,但是陶努斯地区是3月5日“解放”的。所以从当年6月7日开始,在美军的监督下,法兰克福广播站开始运作,第一份出版的黑森州报纸,是《法兰克福报》。</h3> <h3></h3><h3>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和“波茨坦协定”,所有在第三帝国政府担任的公职都被撤销,所有担任公职的人员都要填写一份131个问题的问卷。陶努斯地区的每个德国人,都要填写自己长达18年的历史。盟军军事当局分5个类别定战争罪,整个西德有362万人受到影响,1667个罪魁祸首中,美国占领区就占了1654个。</h3><h3> 不料这样的严格审查只进行了一年多,1947年对共产党苏联的冷战成为美国关注的焦点,于是美国就不再审查了,大批正在接受审查的纳粹分子被“洗干净”,“撕掉”纳粹时代的身份证之后,转眼就获得了西德国家的新居民身份证。</h3> <h3>战败后,德国按理应该立即处于无政府状态,一片混乱。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h3><h3> 盟军军事当局于1944年就在美国印制了过渡性货币,战争刚一结束就开始流通。刚开始德国市场没有任何商品可供购买,但随着新货币推出,制造和贸易业务立即调整,购物者又开始“全力以赴”了。</h3> <h3>从二战开始的1939年8月27日,第三帝国政府就宣布不再提供食品和消费品,农民自给自足,城市居民在经销商那里注册名单,食品卡以28天为一个周期,到战争结束时候,共发放了75个周期。由于战后粮食持续短缺,粮食卡系统仍然继续,一直持续到1950年。</h3><h3><br></h3> <h3>政府控制牛的出奶量和其他农作物,就连屠宰也要注册和批准。</h3> <h3>有一张照片显示韦恩村庄治安官带着他的羊群到威斯巴登放牧,结果威斯巴登市长于1946年8月5日给他留言,说军政府为了当地苦难的人口,已经完全禁止在这里放牧,强烈建议他带着自己的羊群离开……</h3> <h3>战争刚刚结束时,德国大部分制造业被毁,到处缺乏工匠,原材料短缺。为了渡过难关,德国人将所有能回收的东西统统回收,小到学校笔记本、打印吸水纸。</h3><h3> 过去的希特勒青年团提出口号: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是宝贵的资源!于是废弃的枪支、弹药、飞机,都变成了生产老百姓日常生活用品的好材料。而制造飞机的高级优质铝材,过去是不可能用来做成家用烧饭平底锅的。</h3> <h3>战后煤炭供应及其紧张,陶努斯农民发明了木制保温箱,把烧开的土豆连锅一起放入保温箱,用长时间的余热把土豆捂熟。</h3> <h3>战后咖啡成了奢侈品,价格飞涨,采购困难。为了继续饮用这种熟悉的饮料,陶努斯农民发明了“大麦咖啡”,即将大麦放在炊具上适度加热,然后搅拌烘烤,再研磨,煮后不过滤就倾倒。为了味道圆润,还添加了烤菊苣根。他们给这种咖啡冠名“法国假咖啡”。看来几百年德法之间进行各种战争,使得德国农民这时候还要把“屎盆子”往法国人头上扣。</h3> <h3>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1945年8月二战刚刚结束,东普鲁士(东欧的捷克波西米亚、波兰)就有大约1200万人逃往包括黑森州在内的普鲁士地区。1946年2~10月就有6400人到达陶努斯地区,这个数量是陶努斯地区人口的一倍以上!</h3> <h3>博物馆展示了一个干透的面包和一副刀叉银餐具,讲述了一个关于逃生的动人故事。</h3><h3></h3><h3> 就在二战结束之前,苏联红军即将占领东普鲁士,一位日耳曼老祖母当机立断,独自带着她3—14岁的4个孙辈逃往普鲁士的陶努斯地区。为了沿途不被发现,她把家里一套银餐具烤在面包里藏了起来,一直带到了现在安居的韦恩小镇,后来其中的一把银勺被孙女弄断,老人就把剩下的银叉和银刀捐献给了博物馆。这样真实的故事,好令人唏嘘!</h3> <h3>陶努斯居民在物资及其匮乏的条件下热情接待难民同胞。地区行政官指示各社区市长:经验表明难民在抵达之时已经几天未吃食物,必须确保他们在抵达时候,社区给予一顿热饭。社区还要求大家使难民有吃的和住的,说,非常时期,不得不让一家人住在一间屋内。</h3> <h3>看来德国政府早就严格控制“宅基地”建房。政府从公有财产中拿出一部分土地作为宅基地,以优惠的价格提供给难民,使得难民在一年内得到安居。</h3><h3> 这令人想起两德合并之时,西德老百姓自发站在柏林墙边给东德同胞发放马克。即便是现在,就连住在西德的孩子上幼儿园,家长都要缴纳“支援东德建设费”。再想到现德国总理默克尔对待中东难民的糊涂态度,过去一切不解都释然了。</h3> <h3>博物馆还展示出一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平时期的照片。有1949年的体育社区入学,有1950的运动员即将上场踢足球,有1961年的小学校取消复试教学,有美女在杂货店门前展示最新款式的裙子,有农民在田里使用干草摊草机器……那就是战后30年,贫穷的西德经济又重新快速增长的“奇迹”时代!当然,这种发展得到了美国的经济援助,但无论如何与西德人民的勤奋努力分不开。</h3> <h3>韦恩城堡博物馆所展示出来的这一切,都令我特别吃惊——战后迅速恢复秩序而遵纪守法,无私接待难民、勤劳勇敢而富有智慧……这样的国家和人民,团结同胞,不怨天尤人,是有可能创造出奇迹的。</h3> <h3>德国现在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国家?也许并非英美那种典型的“资本主义”。</h3><h3> 德意志联邦国家宪法将(不违反宪法的)人权放置第一位,将“民主、共和、社会福利、联邦”四项作为国家宪法的基本原则,取消有立法权的议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而建立国家宪法法院来确保宪法的贯彻执行。这些变化,也许是因为纳粹曾经用所谓“国家社会主义”来灭绝公民人权,现在的德国接受惨痛历史教训,作出修正。</h3> <h3>德国的经济基础,目前也算是私有与国有的“混合经济”吧。许多德国人自认为是“社会主义”国家,但他们所理解的社会主义不是生产资料以公有为主,而是必须保障所有人的平等权利,保障所有人的社会福利,这些公民权利绝不能被“资本主义”侵犯,这能否算是“德国特色社会主义”呢?</h3> <h3>只有尊重自己历史文化的国家,具备种族自信的民族,坚持走自己国家民族的发展道路,才会受到世界各国尊重——哪怕曾经犯有罪恶!中国应该全面总结经验,摒除自卑、自大和狭隘,从德国的历史教训中获得裨益。 2019.3.14.</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