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维京故乡(副本)

平子

<h3>感悟欧洲•航行在维京海盗出没的地方之二</h3><h3><br></h3><h3></h3><h3> 第二章:维京故乡</h3><h3><br></h3> <h3>  我们乘坐的翡翠号邮轮出北海,沿着北大西洋挪威海的海岸线航行,这里的海岸线属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为挪威海域。挪威北部,与半岛上的瑞典是邻居;挪威南部,与北海上的丹麦是近邻。</h3><h3></h3> <h3>  邮轮在海上行使,抽空查看挪威历史。维京海盗出自于这三个国家,后来又跑到了冰岛和芬兰,共同组成维京老巢。</h3><h3></h3> <h3>  早在公元前1世纪之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日耳曼人就开始向欧洲中部迁徙了。他们将当地的凯特尔特人逐出,最终定居于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间的广大地区。而留在北欧的日耳曼人,则于公元8-11世纪成为著名的维京人,其中许多男人做了海盗。</h3><h3></h3> <h3>  挪威的第一位国王就是维京海盗,名字叫哈罗德(Harold),绰号“细头发”。哈罗德国王亲自侵略抢劫,同时也打击包括维京人在内的其他海盗团伙。奥勒松小城有一尊塑像,不知是否为此人。</h3><h3></h3> <h3>  挪威于公元9世纪形成统一王国,但几乎在整个维京时期都“遥尊”丹麦。当时北欧国家尚处于形成期,挪威与丹麦均为维京海盗一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常常被混为一谈,其侵略范围主要是法国的诺曼底、英国的大不列颠岛、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海岛。而瑞典的维京海盗与之不是一类,其势力范围主要是巴勒斯坦部分地区、波罗的海大部沿岸,以及芬兰和俄罗斯。</h3><h3></h3> <h3>  翡翠号邮轮7月18日到达挪威奥勒松,7月19日停泊在挪威卑尔根。此两地均为日耳曼人老巢、维京故乡。整整两天时间,我们都在维京海盗大本营浏览风景,体察当地民俗。</h3><h3></h3> <h3>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奥勒松,坐落在属于挪威的三个岛屿上,周边海岸线曲折,构成曲线美。</h3><h3></h3> <h3>  这里高峻的群山与深邃的海湾融为一体,远处岛屿此起彼伏,水天交界之处是浩瀚的北大西洋,尽管天气阴沉,却并不妨碍欣赏如画的美景。</h3><h3></h3> <h3>  奥勒松是一座非常别致的海边小城,色彩鲜艳的小楼风格一致,紧密有致地排列在老城内海的两岸,蓝色海水留下了房屋、游船安静而美丽的倒影,看起来如同印象派油画。维京海盗的生活凶残而野蛮,原以为穷山恶水出盗人,却没想到维京故乡竟如此美丽!</h3><h3></h3> <h3>  查资料,得知古代奥勒松确属于欧洲贫穷之地,农耕土地面积很少,当地维京人生活不易,主要靠捕猎海豚和鱼来进行海上贸易。</h3><h3></h3> <h3>  维京人有个规矩,只有长子才能继承财产,这就意味着其他兄弟姊妹什么财产都分不到,于是非长子的维京人就不得不外出讨生活。这部分维京人最初规规矩矩地做海上贸易,后来才发现做海盗,劫掠财富和贩卖奴隶可以很快发家致富……</h3><h3></h3> <h3>  同船旅友拍摄到岛上维京人的住房复制品,长方形的木屋没有窗户,人字屋顶长满了绿草,这叫草泥屋顶。在树木稀少的地方,维京人用草和泥土混合而做成土胚,稍加烧制做成草砖,用于垒墙。过去的奥勒松不是现在的风格,全都是木头建筑。</h3><h3></h3> <h3>  一尊年代久远的渔夫水手铜像,静静地安放在内海河边,为小城美景增添了艺术氛围。渔夫水手看起来非常年轻,头带卷边毡帽,身着长裤短衣,脚穿简陋皮靴,手持航海缆绳,用坚定的眼神目视远方,表情十分严肃。铜像之下的立柱,只有船锚和海鸥浮雕,可见其故事在本地家喻户晓,只给外来游客丢下了悬念。</h3><h3></h3> <h3>  奥勒松商店橱窗里卖一种可爱的玩具丑娃,是大眼大嘴大手大脚的丑老头儿,又粗又长的红鼻头格外醒目,有的还是一个身子两个脑袋。</h3><h3></h3> <h3>  这就是当地维京人用来保佑自己的“地精”,或者叫“山妖”,相当于中国的土地神,是吉祥物。维京人信仰多种自然神灵,还相信幽灵,不同神灵和幽灵照看着他们日常生活的不同方面,这与中国古人比较相像。</h3><h3></h3> <h3>  地精山妖是山上的小幽灵,虽然其貌不扬面,却是个面恶心善的小家伙,挪威许多神话传说里都有他。今日奥勒松人虽然早已不是海盗,却保留着浓郁的维京文化,居民们都喜欢请可爱的“地精”小老头儿来保佑。</h3><h3></h3> <h3>  爬上奥勒松山顶的阿克斯拉观景台俯瞰全城,水路弯曲,分割着五彩斑斓的城市街区,缺少蓝天白云,景色也十分壮观。</h3><h3></h3> <h3>  就连我们停泊在海港的翡翠号邮轮,此时也构成了一道美丽风景。</h3><h3></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奥勒松有世界上风格最整齐划一的民居建筑群,源于1904年初的一场大火毁掉了全城木屋。现在的房子虽然古老,却完全丧失掉维京传统风格,因为当年是德国人帮助建造的。</h3><h3></h3> <h3>  凯瑟•威廉姆二世是末代德意志帝国皇帝和普鲁士国王,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此人是奥勒松新城的始作俑者,所以直到今天,在奥勒松的公园里,还能看到德国威廉姆二世的纪念铜像。</h3><h3></h3> <h3>  德国帮助奥勒松建新城,并非没有缘故。当时德国正与英法利益发生冲突,需要挪威作盟友,而发生火灾的奥勒松是威廉姆二世常去的疗养之地,所以在火灾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德国主动提供资金援助奥勒松,由德国设计师重新规划整座城市,使用耐火的砖石材料,以及在德国十分流行的“新艺术”建筑风格。</h3><h3></h3> <h3>  德国在奥勒松建造所谓“新艺术”建筑,内涵是反对欧洲大工业时代机械所带来的粗糙风格,在实用的基础上强调建筑的外部装饰艺术。</h3><h3></h3> <h3><font color="#010101">我们在岛上看到的“新艺术”建筑与英、法、西班牙等国的不同,是德国流行的“青年风格派”,没有过分奢华和怪异,比较简洁。1879年中国青岛成为德国殖民地,那里的“八大关”也出现了“青年风格派”建筑,可见建筑艺术完全可以成为重要的审美文化方面的精神殖民工具。</font></h3> <h3>  几十年后,这些德国的“新艺术”建筑,居然成了挪威奥勒松居民的安全保护伞。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飞机对着挪威海岸线狂轰烂炸,却唯独对奥勒松手下留情,小城完好无损。德国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希特勒与威廉姆二世都是罪魁祸首,他们之间精神联系在此可见一斑。</h3><h3></h3> <h3>  傍晚告别奥勒松,天空突然放晴,仿佛故意让我们见识一下海岛真正的妩媚。</h3><h3></h3> <h3>  一艘喷水小艇,犹如白色蝴蝶之双翼,随着翡翠号邮轮缓缓转驶入北大西洋而旋转、舞翅,和我们告别。</h3><h3></h3> <h3>  小船以蓝色大海为天空,不停地飞呀、舞呀,仿佛蝶恋花一般,久久不舍离去。邮轮的目光被如此精彩的表演所吸引,看着她在海面上飘逸着、飘逸着,为我们送行……</h3><h3></h3> <h3>  再见,奥勒松!也许我们不会“再见”,但你那维京故乡“地精山妖”的神话故事,你那毫无斧凿雕饰的自然景观,给人留下了永远美丽的印象……</h3><h3></h3> <h3>  翡翠号邮轮离开奥勒松,掉头沿着挪威海岸航行,于次日清晨到达挪威另一个维京故乡卑尔根的时候,我们又见到了一片无比妖娆的大海。</h3><h3></h3> <h3>  卑尔根一年近三百天阴雨,而我们却遇上了难得的大晴天,风景真是美到了极致。</h3><h3></h3> <h3>  卑尔根是挪威西海岸最大最美的港都,坐落在挪威西海岸陡峭的峡湾线上,市区倚港湾而频临碧湾,直通大西洋。</h3><h3></h3> <h3>  整个中世纪,卑尔根都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最大港口和贸易中心,同时也是维京海盗的根据地。现在的卑尔根早已没有当年的海盗,更多的是迷人的美景。</h3><h3></h3> <h3>  老城围绕在布吕根海尼赛提克码头周围。</h3><h3></h3> <h3>  海鸥、游船和有几百年历史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楼房,构成了一幅又一幅炫彩斑斓的图画。</h3><h3></h3> <h3></h3> <h3>  有千年历史的鱼市熙熙攘攘,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最新鲜的海产品。尤其是那北大西洋的帝王蟹,体大价高,一只折合人民币几千元。</h3><h3></h3> <h3>  帝王蟹只能拆散出售,数条蟹腿价格不菲,够吃一顿,令人大开眼界。</h3><h3></h3> <h3>  码头周围,那些高低错落、色彩斑斓的古老小屋自成一区。这就是城中最古老的地方“布吕根”,位于海湾内港口的东边,是一处建于中世纪的旧城区。</h3><h3></h3> <h3>  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其便利的贸易中转站地位,使“布吕根”成为当时众多商人抢夺的码头,商人们自建的木结构建筑栉比鳞次,后来“布吕根”遭受过几次较严重的火灾,造成这些木房子严重损毁。</h3><h3></h3> <h3>  到了18世纪初,人们便集资将这里的房子修缮如初,一代又一代地保留下了这些陡峭的人字形屋顶、木条拼成山墙的彩色木屋。我们现在看到的彩木小屋,是在1702年卑尔根全城大火之后重建的,但保留了火灾前的中世纪风格。</h3><h3></h3> <h3>  如今走进这些形状各异、光影交错的古老木屋购物,沐浴在细碎的阳光和海风之中,恍如进入美丽的童话世界,感叹“布吕根”不愧为是卑尔根一张漂亮的旅游名片。</h3><h3></h3> <h3>  维京时代过后的13世纪,卑尔根的维京人早已不再当海盗,而是参加了德国的“汉萨同盟”,继续从事海上贸易活动。</h3><h3></h3> <h3>  卑尔根为汉萨同盟的标志,当年德国商人做生意的仓库,现在是汉萨同盟博物馆。</h3><h3></h3> <h3>  看网上图片,卑尔根还有个我们没有去的汉萨同盟纪念碑,纪念碑下排列的人物中有挪威维京时代的海盗国王。可见挪威今人对自己的维京海盗历史并不忌讳,十分尊重,“不光彩”只是中国人的想法。而当今中国对历史上多数帝王持否定态度,这不同的道德标准所决定的历史观,也完全不同啊!</h3><h3></h3> <h3>  圣玛莉教堂是卑尔根最古老的建筑物,部分建筑于1130年建成。</h3><h3></h3> <h3>  胡斯城堡坐落在卑尔根西海岸,据说这里最初是挪威海盗国王的故宫。我们所看到的胡斯城堡主要建造于1300年,其中哈康大会堂建于1261年,是挪威最重要的文艺复兴初期的里程碑式建筑。这座古堡被挪威哈康五世国王用于抵御外来侵略,在历次战役中证明坚不可摧。</h3><h3></h3> <h3>  今挪威女王尚在使用的避暑夏宫,坐落在卑尔根郊外一处异常美丽的绿坡山峦之间。</h3><h3></h3> <h3>  蓝天、绿地衬托着圆柱、白墙、灰色尖顶的夏宫,好像是丹麦童话中的古堡,美丽得令人炫目。</h3><h3></h3> <h3>  周边峡谷依山旁海、倒影如镜,有仙境般的旖旎秀美。</h3><h3></h3> <h3></h3> <h3></h3> <h3>  因为风景太美,我们一大家留下了此行的第一张合影。</h3><h3></h3> <h3>  挪威著名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的故居“特罗豪根”,位于卑尔根南郊远避尘嚣的海湾,那里有不亚于王室夏宫的安静和美丽。</h3><h3></h3> <h3>  格里格成名之前所居住的小屋,使用了维京人草泥屋顶。现在挪威每年都要在此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和音乐会,王室成员也常常前来助兴。</h3><h3></h3> <h3>  在卑尔根番托夫地区的密林深处,隐藏着一座维京风格的天主教堂,有八百多年历史。这座维京木板教堂原来并不在此处,而是在十九世纪末期,由卑尔根领事出资整体转移过来的。</h3><h3></h3> <h3>  木教堂十分精美,是用建造维京龙头木战船的方法建造的,据说教堂里还有许多艺术水平很高的维京木刻,充分体现出维京工匠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可惜我们未能进入到里面去看看。</h3><h3></h3> <h3>  观看外表,卑尔根夫维京木教堂几乎没有欧洲正宗天主教堂的建筑元素,除屋顶角上有一个小小的十字架,以及教堂门口小丘上有一个用石头制成的粗大十字架之外,根本看不出是天主教堂,而更像是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寺庙。</h3><h3></h3> <h3>  尤其是教堂屋檐高处上翘的龙头,那就是海盗龙舟之首,俨然压于十字架之上,轻巧而凶悍地刺向天空,这座木教堂与欧洲传统天主教堂建筑风格简直没有半点联系。</h3><h3></h3> <h3>  据查:维京人与上古中国人相似,原本并不信仰任何宗教,只崇拜天地自然界中的众多神灵。而天主教堂里总是储藏着大量食物与财宝,僧侣又不会动手反抗,所以维京人从快速抢劫英国东北海岛的修道院开始,逐渐让抢劫形成趋势,用海盗进攻方式突袭英、法、德等国所的次数越来越多,最后变成了海上入侵。</h3><h3></h3> <h3>  维京海盗“纳降”并接受了基督教信仰,是因为分得了欧洲封建领主的一杯残羹。比如法兰克国王查理,把最大的维京海盗首领罗勒封作诺曼底公爵,让其掌管土地,以换取其皈依基督教和停止入侵。之后,这位获得贵族最高头衔海盗后裔,成了英格兰国王。而瑞典维京海盗首领奥列格,则在东欧平原上建立了以基辅为首都的早期封建国家,即俄罗斯前身,这部分维京人信仰了基督东正教。</h3><h3></h3> <h3>  围着教堂转悠,据说像这样的维京木板教堂在挪威还有38座,数量真不算少。我想,眼前这座维京天主教堂的存在,充分证明维京人虽然被基督教收编,但维京故乡还是在顽强地保存自己的祖先文化,不使其断根。</h3><h3></h3> <h3>  傍晚,翡翠号邮轮驶出蓝色港湾,缓缓地离开了美丽的卑尔根,离开了中世纪维京海盗最热闹的故乡。顺坡而下的民宅,从山上一直铺到海面,鲜艳的色彩倒影在水中,从邮轮甲板上俯视,真是非常漂亮。</h3><h3></h3> <h3></h3> <h3>  蓝色的海面上,海鸥在展翅飞翔。奥勒松、卑尔根……挪威处处是美景,处处美景都蕴藏着维京祖先的丰富文化……</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2017.8.20.</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