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国庆C2002班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一中双语C2002班

<p>——参观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策源地--岳麓书院</p><p><br></p><p> 长沙的红色文化资源独特而丰富,位于长沙岳麓山脚下、湖南大学校园内的岳麓书院,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策源地。100多年前,毛泽东寄住在岳麓书院的半学斋,深受实事求是学风的熏陶。</p> <p>  2021年10月6日,长沙市一中双语八年级C2002班的同学们齐聚于此,开启了国庆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走进红色课堂•传承红色基因。</p> <p>  在二门的背面有一匾:“潇湘槐市”,“槐市”为文化市场,是汉代读书人聚集的地方,“潇湘”泛指湖南,“潇湘槐市”是说岳麓书院是湖南文化名人、士子学者聚集的场所,引申为岳麓书院人才之盛,就有如汉代槐市之盛。</p> <p>  岳麓书院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是在南宋时期形成的。当时的社会十分动荡,民族矛盾日益加深,著名理学家张拭主教岳麓书院,由此促进了书院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张拭的父亲张浚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统帅,他自幼追随左右,参佐军务,亲临战场。张拭主教岳麓书院后,积极宣传抗金思想,并将之贯穿到教学活动和理学研究之中,深深影响了他的学生,以张拭为主形成了一个爱国主义湖湘学派团体。</p> <p>  “实事求是”四个字,源于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1917年,湖南大学前身之一的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迁入岳麓书院,校长宾步程撰写“实事求是”,并把它作为校训,制成匾额,悬挂于岳麓书院讲堂前檐,以激励学生立足客观实际,矢志追求真理。</p> <p>  青年毛泽东曾寄住在岳麓书院的半学斋,深受其熏陶。青年毛泽东强调“踏着人生和社会的实际说话”,“引入实际去研究实事和真理”。</p> <p>  1917年的夏天,24岁的毛泽东和同学萧子升,身无分文,靠着一把雨伞,历时一个多月,行程900多里,在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游学调研,沿途接触城乡各阶层人员,加深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他不但身体力行“实事求是”,更是在革命实践中,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正确方向和实现的根本途径。</p> <p>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岳麓书院的足迹,同学们认真聆听讲解员介绍岳麓书院蕴藏的红色校史文化和“实事求是”历史渊源等。</p> <p>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岳麓书院时,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总书记关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策源地的重要论述,把岳麓书院的历史地位提升到新高度。”</p> <p>  “总书记还要求,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道理,深刻领悟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p> <p>  “一座岳麓山,半部近代史。”</p><p> 百年之前,岳麓书院讲堂檐前的“实事求是”牌匾让一群“同学少年”眼前一亮;麓山脚下,怀揣经世致用思想的毛泽东、蔡和森等,成立新民学会,发出振聋发聩的建党先声。</p><p> 百年之后,岳麓书院、新民学会旧址、橘子洲头等地人头攒动,成为生动展示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以及少年同学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现实课堂。</p><p>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了解。</p>

岳麓书院

实事求是

槐市

爱国主义

思想路线

同学

毛泽东

张拭

总书记

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