栂博德一一2019波斯印象之三

连生

<h3>离开清澈的扎因代河,离开伊斯法罕,向着南方,伊朗中部的一个古城梅博德而去。出了伊斯法罕一路上车窗外全是黄色贫脊的荒漠。</h3><h3>据介绍,梅博德是伊朗中部亚兹德省北部的一座古城,距亚兹德首府约52公里,古城历史巳1800年以上,四周全是荒漠一片,它与亚兹德都被称之沙漠古城。</h3><h3><br></h3> <h3>梅博德冰屋。</h3><h3>据介绍,冰屋实际是古人将冬天的冰储放于此,供夏天使用的建筑物,冰屋即古代冷库或土冰箱。冰屋外观有点像城堡,墙体很厚,四周墙上无窗,仅有一座低窄门洞出入。据介绍,冰屋建于16世纪,用泥砖垒成。冰屋顶高约30米,长约50米。</h3><h3>冰屋内有一口上直径约20米,下直径约10米,深10米的倒圆锥形平底"大锅",斜坡上有窄台阶至底部。这口"大锅“用泥夯实,表面极为光滑,不易渗漏。</h3><h3>冰屋上方有个锥形拱顶,中间有小孔与室外大气贯通。</h3><h3>冰屋外门前左右两边各有一个长方形浅水池。每当冬季,沙漠中温差极大,晚间气温骤降至冰点以下,水池中人们倒入的水即结成了冰,白天人们将敲碎后运入室内。据称,冰块储于冰屋中可保存很长一段时期不融化,因此冰屋中还被用来储藏一些食物。</h3> <h3>梅博德纳林古城堡位于梅博德市中心。苕大的黄土夯砖垒起的古堡与城墙组成的易守难攻的要塞性防御体系,从一进入梅博德就可以看到市中心高坡上这一大片古城堡遗迹。</h3><h3>进入城堡的隔离围墙内,见有一块景区简解牌,经导游讲解与介绍,才知纳林古城堡历史竟然可追朔到公元前4000年那时期!距今已达6000年!而并非国内旅行社出团通知书所说的萨桑(萨珊)王朝时期的1800年历史。</h3><h3>笔者认为,如果梅博德纳林古城堡确是6000年前所建,几乎已与古埃及文明处于同一时期了,也许城堡因日益风化和部分坍塌的破败,也许本来就鲜为人知的历史又因时光流逝而失传与湮灭,也许由于缺少生动的文化背景,缺少神密难解之"光环",所以因为各种“也许"从而使城堡少了“名气"吧。</h3> <h3>梅博德这座传说具有6千年历史的古城堡,英文名Narein Casfle,有人译称纳林古城堡,亦有译为石榴古城堡或古要塞。</h3> <h3>没想到夯土砖垒成的城堡建筑能如石块建筑几千年不倒,虽然城堡里不少建筑,毕竟已渡过几千年沧桑岁月,因风化、失修、地震等而坍塌,而这座制高点处的古城堡内最大单体建筑仍基本保持完整,还能允许和承载游客攀登。</h3> <h3>攀登上古城堡建筑顶部平台处,鸟瞰梅博德小城全境,近处是轮廓依然清晰,但早已断坦残壁、野草盛长其中,几千年长河中尚未被湮没的古城堡;远处是满自土黄色丶以低矮楼房与平房为主体的建筑群。站在城堡之上虽略有一丝昔日雄关主宰之势,但心情中大部分还是难以表达的沧凉之感……</h3> <h3>梅博德鸽子塔。远观就是一座粗大的土黄色圆柱体。据介绍,鸽子塔伊朗各地均有,现有万余座。据传顶峰时期,仅伊斯法罕就有3000余座。</h3><h3>据介绍,伊朗人不食鸽子,建造鸽子塔目的在于观赏鸽子与收集鸽排泄物作肥料。鸽子塔用黄泥加石灰丶石膏作建材。塔内各立面上设置的密密麻麻排列整齐的一个个小方孔,每孔就是一对鸽子的"家巢"了。如今笔者参观的这个鸽子塔,据称,简直难以置信地可容2.5只鸽子!</h3><h3>据介绍,伊朗有65座鸽子塔列入了本国国家文化遗产目录。</h3> <h3>左鸽子塔景点门口有几家小商店,伊朗导游请团员们品尝伊朗冰淇淋,伊朗的冰淇淋有包括西红花(藏红花)等当地特色口味,和中东其它国家一样略偏甜了些。</h3> <h3>在梅博德古城中一条辟静的窄路上,推开一扇沿街不起眼平房的小门,里面竟有一个下沉式当地特色餐厅!</h3><h3>这餐厅深井围廊式格局,地平面上建了一层,而地下建了两层,地下两层每层中都是半开放或私密状包廂,十分像中国西北一带亦有的类似建筑,大有异曲同工之妙。</h3> <h3>沿着转弯楼梯台阶可来到底层参观。</h3> <h3>伊朗的餐厅里除了果汁之外,还有两款基本饮品,可乐与啤酒,可乐从口味到瓶子外形、标志自然都是仿境外原产地的。啤酒是伊朗户无酒精饮料,因为伊朗是个禁酒的国家,与其它伊斯兰教国家一样有此戒律。</h3> <h3>这家餐厅的“餐台(桌)“是真正伊朗特色,就如图片所示,在笔者看来就是一张低脚的大榻或榻榻米,几个人盘腿席"地"围坐,要上几个菜边吃也聊,累了靠在护栏上息会。这种习俗在中国少教民族地区亦时见。</h3> <h3>餐厅的装饰极富有民族特色风格,</h3> <h3>拜火教寂静塔,即天葬台。</h3><h3>寂静之塔位于亚兹德古城近郊的两座秃山之处,山顶有罗亚斯德教(拜火教)举行天葬的地方。</h3><h3>据介绍,天葬乃伊朗信奉古老宗教拜火教的人们对逝者的传统送别仪式,拜火教认为,人的灵魂不灭,告别的只是身躯,而身躯需回归自然。举行天葬这种风俗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上世纪1979年伊斯兰革命运动成立共和国后被废止。天葬废止后改为执行火葬制度,因此在寂静塔下不远之处特建造了一个陵园,专门给信奉拜火教的逝者使用。</h3> <h3>在近亚兹德公路边,一排土黄色围墙上一个小门内,过了卡机后便进入了拜火教寂静塔参观区了。</h3> <h3>寂静塔下有好几处外形特别的建筑物,里面卧房、橱房、卫生、起居功能齐全,据介绍,是过去举行天葬仪式时给家属临时居住使用,据说家属在此也可观察到寂静塔顶部秃鹰的情况。</h3> <h3>这里有两座几十米高的寂静塔,一座有台阶"天梯"攀登,可步行到达塔顶,另一寂静塔据传有汽车道上山,但目前未开放。骄阳与炎热烘烤着大地,虽说几十米高度,但要一口气攀登至顶也要汗流夹背,气喘嘘嘘了。</h3> <h3>塔顶上有一个大于50米直径圆形高台,四周有高高的一圈围墙,围墙上有一个向着东方的小门,意为追随太阳与光明。走上石台阶,进入围墙的小门,就到了中间有一个大坑的天葬平台了。大坑深约1中米,直径约6米多。</h3><h3>据介绍,天葬时,将亡者放在天葬平台石头地上,待天空盘旋的秃鹰食用,(拜火教认为鹰是圣物)。据传,鹰先啄吃右眼的上天堂,反之下地狱。待鹰吃完躯体只剩下骨头时,人们将骨头收集后放进天葬台中间大坑里。一种说法,骨头随强烈光照下和时间作闹下风化成粉未,回归自然。另一种说法是倒入石灰和水将骨头融化。</h3> <h3>虽然是大太阳下的白天,且这里早在四十年前就停止了天葬,头上也没有盘旋的秃鹰,但出于好奇的人们来到此,一见这天葬平台上阴影里暗黑的大坑总有点毛骨耸然之感,回顾四周,荒凉的秃山之下少有生机,唯有亚兹德古城在黄色的沙尘中若隐若现……。</h3> <h3>在中国西藏也有天葬之俗,理念与拜火教相似,据传西藏还有祖传天葬师的职业,笔者去西藏时听说西藏天葬的仪式和过程也较复杂。</h3><h3>从寂静山上下来,仿佛去了次"天堂",如今又回到了"人间"……。</h3> <h3>太巴终于带着本团来到了亚兹德古城,入住了一家市郊结合部、十分清静安宁的花园式客栈酒店。</h3> <h3>据称,这家客栈有如此好的房子,有那么好的各种植物,又有清泉引入室内与庭院,是因为这里原先是属于亚兹德市长的物业。这个颇有波斯风格与情调的庭院客栈给团员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h3> <h3>下一篇:亚兹德一一2019波斯印象之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