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揽胜

鹿野

<p class="ql-block">  对滨海新区的两座现代设计风格的新建筑心仪已久,日前驱车去天津。</p><p class="ql-block"> 滨海新区图书馆的设计标新立异,充满了后现代气息,第一次在媒体上看到时就被它吸引住了。</p> <p class="ql-block">滨海之眼—摄入有限历史,放眼无限未来。</p> <p class="ql-block">  滨海图书馆的主设计师是荷兰人韦尼·马斯。他没有享誉全球的女设计师扎哈·哈迪德名气大,但是他的作品毫不逊色,滨海图书馆以流线型书架构建内墙壁,以人的眼球为核心统领整体建筑,浩如烟海的书籍蕴含的人类知识结晶聚焦于眼球,人通过眼球把智慧的眼光放射到外部世界。知识给人智慧,智慧创造世界。从建筑师标新立异的设计中感受到深邃的寓意,后现代并非止于奇形怪状。更值得称道的是滨海图书馆是一道限定条件的难题,图书馆是滨海文化中心大厦的一部分,建筑师施展才能的空间受到严格的限制,建筑师如何在有限空间里完成一件旷世之作,其难度绝非在一张白纸上创作能够相比。“滨海之眼”在这种严苛的条件下以惊世骇俗的面貌问世,十分难能可贵。</p><p class="ql-block"> 反观哈迪德设计大兴机场,简直就是在白纸上作画。哈迪德是国际建筑界追捧的耀眼明星,她的作品在国内外看过不少,她的经典作品堪称出类拔萃,在国际建筑界领一代风流,但老实说,她留在地球上的建筑并非都是精品。国人喜欢追风,哈迪德似乎成为各地重要建筑设计的首选,国内留下她很多作品,如北京的银河SOHO、望京SOHO,广州大剧院,南京奥青体育场及大兴机场等。在我这个门外汉看来,这些建筑都没有产生滨海图书馆那样的冲击力,尤其是留在京城的几个SOHO设计风格雷同,一眼可知出自哈迪德之手,但审美疲劳也悄然而至。</p> <p class="ql-block">  图书馆的电子屏幕显示着当日的读者流量。对一个200万人口的地区来说,每天书籍借阅量不足一千,虽然这个统计数字不算高,但是它的象征意义深远。在电子书籍成为阅读主流的今天,纸质书籍仍然拥有一定的读者,每天仍然有人走进图书馆,他们通过电子检索寻找需要的书籍,免费借阅,按时归还。图书馆的管理实现了数字化和网络化,极大方便了居民借阅书籍。这是一项实打实的惠民举措,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地球上的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图书馆的建设,在很多大都市,图书馆和博物馆、歌剧院一样,都是城市中心的标配建筑。对于有过多次焚书运动历史的民族来说,兴建图书馆本身就是一大善事。政府能够把钱花在不赚钱的项目上,不管出于什么动机,都应当加以称道。滨海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十分年青,40岁以下的人口占了近70%,他们是物质生活的消费主体,也是精神生活的受众主体,社会文化建设的投入,将会对居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那时滨海新区对天津的贡献将突破了GDP的狭隘眼界。</p><p class="ql-block"> 文化的投入和教育、医疗都是出于对人本身的尊重,滨海新区的文化中心向其他经济开发区提出了挑战。乐见这类善举蔚然成风。</p> <p class="ql-block">纽约朱莉亚学院天津分院,位于海河之畔,与滨海图书馆比邻而居。这座建筑包括音乐厅,教学楼和图书馆以及服务设施,是音乐、舞蹈和戏剧家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  同样是一座超现实主义的建筑,设计中规中矩,没有滨海图书馆带来的强烈冲击力。引起关注的原因在设计之外,朱莉亚学院是美国著名的艺术学院,特别以杰出的音乐教育著称,它能够屹立在海河之畔,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复杂的中美关系。两个大国最近两年急速交恶,从经贸摩擦迅速演变为全面关系紧张,然而在唇枪舌战气氛和激烈对抗情绪愈演愈烈的舞台上,依然吹来两股春风,特斯拉在中美贸易冲突最激烈的时刻,在上海投入巨资建立生产线生产先进的新能源汽车,与此同时,朱莉亚学院在天津开办第一所海外分校,这不免令习惯于单向思维的国人感到诧异。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舆论灌输下,多少人已经对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习以为常,仿佛两国关系只有两个极端选项,面对变化的大小事物,一律做二选一答题,解题何其简单,发泄何其爽气。天津朱莉亚学院再次给我们启示,两国关系有多方面多层面,政治关系具有主导作用,但是并非一切,政府关系决定外交关系走向,但民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在两国关系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天津朱莉亚学院在两国关系阴云密布的时候如期建成令人欣喜,它虽然只是一缕阳光、一阵春风,却在人们心中播种了美好和希望。</p><p class="ql-block"> 日前传来消息,天津朱莉亚学院招收的首批研究生已经入学了,祝愿海河之滨奏响的新乐章漂洋过海,走向世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地图:天津租界图。不同颜色标出的地块是列强诸国各自的地盘。</p><p class="ql-block"> 在滨海新区逗留半天后,进入天津市区,关注的重点从现代转向历史。享年一百多岁的大学问家周有光说,他经历过清末以来百年中国,以民国时期为最好。天津的历史高光时刻是民国,如今英雄豪杰和繁华盛景已如过眼云烟,但留下一大批洋房花园,五大道一带保留着很多清末民初要人的私宅,这批分布在各个租界的欧式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海河岸边的这道西洋风景线显示着天津当年的风采,进入这些名人故居如同翻开一本活的历史教科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这些名人故居里,除了末代皇帝溥仪的静园,最显赫的历史人物非袁世凯莫属。袁世凯故居是一座尼德兰风格的西洋建筑,坐落在过去的奥地利租界。这是一座双坡顶的三层小楼,建筑面积2000多平米,外带一个花园,现在花园已经无迹可寻,地面上加盖了一些新古董洋房。袁世凯故居其实名实不符,他一天也没在这里住过。袁世凯在1908年在海河东路买了这块地皮,十年之后豪宅才建成,这时袁已经归西数年,袁家子孙享用了遗产,所以称它为袁宅更贴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袁宅内陈设了很多那个时代的家具,不知哪些是原件,哪些是后来为办展览而补充的替代品。在经历了多次社会动荡洗礼后,袁宅不可能安然无恙。值得一书的是对袁的正面评价,袁宅的三楼用两面墙布置了专栏,详细介绍袁在推动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贡献,全面介绍袁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的首创举措。袁最早颁布了出版自由的法律,最先引进了警察制度维护社会治安,创办了第一所女子学校,对外顶住日本政府压力坚持不在21条上签字。他在清末民初这个重大的历史时刻,实际推动了古老的帝国向现代转型。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选择,也收到了造福社会的成果。当然他在政治舞台演出落幕前陷入皇帝梦的魔症,为期几十天的洪宪皇帝成为一生最大的败笔。</p><p class="ql-block">怎样看待这出皇帝梦丑剧,怎样全面客观地评价袁这个人,考验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人非圣贤,伟人并不例外。皇帝梦必须否定,但袁的历史地位不应一笔勾销。曾经占据主流的一本名为“窃国大盗”的小册子全盘否定袁,严重误导了大众。这类从政治需要出发的行为可以收一时效益,却毒害了社会和大众,削弱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联想到邻国日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以政治为分野,在著名的东京上野公园里,并排竖立着革命家和反革命的雕像,一边是明治维新的领袖西乡隆盛的全身雕像,另一边是为旧政权战死的军人群雕。两座雕塑都以忠义为主题。虽然敌对双方效忠的政权不同,但是道德精神超越了政治,成为可延续的民族精神遗产,构成今天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西乡隆盛后来晚节不保,因为政见不同起兵造维新政府的反,这是名副其实的叛变叛乱,即使如此,他也没有被扣上叛徒的帽子盖棺论定,官方仍然肯定他维新领袖的历史地位,大英雄的形象一直活在人心中。今天袁宅的开放和对袁的客观评价也是社会文明的一步,希望更多的民国要人故居都向社会开放,对所有历史人物都持客观评价。</p><p class="ql-block"> 顺便说个花絮。天津的名人故居大都是免费参观的,唯独袁宅收门票50元,不免想了解缘由。解说员操着哏儿都的方言讲了一段让人笑喷的故事。话说那年大领导来天津视察夜游海河,看到沿岸一片漆黑,指示开放老洋房。地方政府闻风而动,赶紧收拾老房子给天津增添了一批旅游点。开始袁宅门票仅5元,旅游团蜂拥而至,不料人多嘴杂,一些游客来到门前大呼:看看汉奸卖国贼的豪宅嘿,更有好事者把噪音发到网上,给当局不小压力,为了息事宁人,就想出高票价一招,高票价果然把旅游团挡在了门外,此后袁宅门前不再有乱哄哄的噪音。现在只有零散前来到游客购票进入,这50元花得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袁世凯有九房姨太太,子孙满堂。袁宅里展示了一张三代家谱图,他的一个孙子曾经是我们中学的体育教员,擅长水上和冰上运动,面相确有几分他爷爷的影子。他的另一位孙子袁家骝是旅居海外的大科学家,文革后期回国访问,受到当时总理的接见,他对家族流失的财产只字不提,只对受难的堂兄表示关心,此后不久,那位在天津的兄弟迅速得到“解放”,从“牛棚”回到工作岗位,得以继续为天津的建设规划发挥聪明才智。</p> <p class="ql-block">  与袁宅紧邻的一栋洋房是北洋大将冯国璋的故居。北洋三杰是袁世凯的左膀右臂,民间俗称“龙虎狗”,被称为狗的冯国璋因对袁忠心耿耿而得名。武昌起义之后,清廷被迫重新启用袁世凯,依靠北洋军南下征伐,袁世凯在河南老家运筹帷幄,冯国璋忠实执行袁命令,领大军直逼武汉却按兵不动,这一步彻底把末代皇帝玩残,袁世凯身处左右逢源的地位,不废一枪一弹使清廷退位,以和平方式结束华夏两千多年帝制历史。冯国璋居功至伟却忠心耿耿,他为了表示忠心,特意把私宅建在袁世凯眼皮底下,为表恭顺,还特意把建筑设计得低于袁宅。但是忠臣也有底线,冯国璋在袁世凯酝酿称帝时直接面见袁力图劝阻,袁称帝后,他公开站出来反对。建立共和,不是说好的吗?洪宪皇帝的短命,冯国璋等内部力量的倒戈是重要因素。</p><p class="ql-block"> 冯家这幢洋楼后来经历了戏剧性的一幕,在被收为公有后,数十家居民搬进洋楼,冯家四十几口人挤在两间房屋里,其中就有说相声的冯巩,他们从没想过收回家产,只求靠人口众多能多分到几间公房。现在洋房里的几十户人家已经搬出去,整座洋楼安置了一些政府机构和商业门店,一家西餐馆门前的广告很醒目。</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故居。从袁宅步行数百米来到梁启超故居,现在作为梁启超纪念馆供游人参观。梁启超故居有两栋二层洋楼,一座是住宅,另一座是书房,雅号“饮冰室”。住宅楼里有梁启超事迹展览,介绍梁在百日维新和民国政府时期的杰出作为,也展出有关梁氏家庭生活的资料。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杰出人物,可惜英年早逝,享年不过56岁。梁启超和这两座楼的缘分有限,梁买下这块地皮后,先建起第一座楼,那时他多在京城从事政治活动,没有多少时间住天津,十年后他盖成第二座楼即“饮冰室”书斋,他才搬到天津长住,希望在这里边做学问边享受天伦之乐。可是到1929年他在协和医院病逝,他真正如愿享受生活的时间不过三、四年。看他起高楼,谁不羡慕;待他撒手人寰,谁知炎凉?命运莫测,伟人俗人没有两样。身外之物之财,无论亿兆几多,一人既倒,富贵皆空。唯一能留下的是精神财富,它因对后人的影响而不死。儿时看到父亲书桌上摆着一套精装的“饮冰室全集”,木质的书匣十分精致,好奇时拿出来翻阅,如看天书不解其意。后来一革文化的命,那套书也进了垃圾堆。</p> <p class="ql-block">  张勋故居。读过历史教科书,会自然把张勋的名字和复辟联系在一起。他本是北洋军阀的一员干将,参加了推翻清廷的革命,却又命令全军将士继续留辫子,被称为“辫帅”。这位辫帅在民国政府建立六年之后,率部进京武力反叛,扶植溥仪废帝重新上台,这出闹剧太过戏剧色彩,没有几天就被段祺瑞赶出了北京。张勋演出了一次真实的复辟,害得我们经历了几十年反复辟的教育,当政者的政治警惕性无与伦比,芸芸众生虽然不知道复辟是个什么劳什子,却能生出恐怖仇恨之心,这戏演得真是绝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复辟只有这么短暂的一次,它是“人头落地血流成河”那么恐怖吗?</p><p class="ql-block"> 辫帅被赶出北京后,游戏似乎就结束了,复辟那一页翻篇,民国继续自己的演变轨迹,输家跑到200多里外的天津,退隐在自家私宅安度余生。隔着铁栅栏远望张勋故居,周有光老先生的话又响在耳边,民国真是有几分可爱,政治斗争无论多激烈,也就是一场特殊的游戏,愿赌服输总比你死我活要好,大不了去天津做寓公。胜利方也足够雅量,并不赶尽杀绝,不屑于把对手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民国政治角斗场上出现的这种新气象,反映出现代政治思想对那一代英雄豪杰的影响,古老帝国的天经地义悄然改变,动辄灭九族的野蛮传统开始被西方政治游戏规则撕开裂口。<span style="font-size: 18px;">奉行游戏的规则至少有一条好处,减少当权者的恐惧症,为极端权力崇拜撤火,避免不断折腾百姓。</span>遗憾的是,民国发生的这种政治文明进步长期被忽略了。张勋故居照唤起了被遗忘的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李叔同故居完全是新古董,李家老屋连同所在的整条街都被拆毁干净,数座高楼大厦取代了老街胡同。现在的李叔同故居在距离原址百米外的地方重建,整座建筑按照现代需要设计,并非原汁原味复建,比如门前的花园假山李家老宅并没有。</p> <p class="ql-block">李叔同祖父考得进士,这副门匾是李鸿章所题。李叔同祖籍浙江,但出生在天津,天津有理由视之为本地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p> <p class="ql-block">  民国多出大家,李叔同是令人仰望的文化巨星,他在音乐、美术、书法等领域都造诣深厚,对近代推广美育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审美能力做出巨大贡献,遁入空门后的弘一法师同样令人景仰。因此,虽然不喜欢新古董,还是为弘扬文化巨星的举措感到高兴。毕竟,巨星的光芒之下,文化侏儒原形毕露。</p><p class="ql-block"> 走出李叔同故居,仿佛又听到小孙女边弹边唱大师那脍炙人口的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斯人不朽,余香不绝。</p><p class="ql-block">(2021/10/1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