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长津湖》

西江月

<h3>国庆长假中,去看了《长津湖》。</h3><h3><br></h3><h3>近两年没进影院了。上一次是2019年11月,去看美国大片《决战中途岛》。</h3><h3><br></h3><h3>人老了懒得进影院。这次进呢,是因为战史军史一直是我的兴趣点;对朝战,看过一些书,中美双方写的都有所涉猎;1992年冬,我还去过一次朝鲜,拜谒过平壤的中朝友谊塔。所以对长津湖之战,也略知皮毛。于是,昨天走进了影院。</h3> <h3>观感:这当然是个大片,音画巨制。我一直认为,抗美援朝,作为中国军队第一次,也是至今唯一一次与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的对撞,作为奉献了19.7万中国青年生命的大战,应该有一部战争大片、音画巨制予以表现。否则,对不起那么多英烈。</h3><h3><br></h3><h3>但战争大片是有许多限定性的,其中大场面必不可少,先例有八十年代拍的电影巨作《大决战》。那么在抗美援朝五次战役中,最适合拍大片的战役是哪个呢?</h3><h3><br></h3><h3>第一次战役是场遭遇战,歼敌不多,不适合拍大片。第三次战役,联合国军大退却,跑得比兔子还快,我军主要是追击,一下就追过了三八线,没有强烈对抗性大战场面,也不适合拍大片。第四次战役中我38军和50军的汉江阻击战,第五次战役中我63军的铁原阻击战,其惨烈与壮烈堪比长津湖之战,战争场面也能拍成大片,但这两战最后的结果是敌进我退,这种结果也不适合拍大片,不然电影结尾怎么弄?五次战役之后的上甘岭之战,惨烈与壮烈也有,结果也好,但此战不是大规模运动战,是营连规模的攻防战,场面上也不方便拍大片。</h3><h3><br></h3><h3>比来比去,最适合拍大片的就是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之战。此战规模大,战争场面恢宏,战斗惨烈而壮烈,战役结果是我进敌退;虽因种种原因未能达到围歼美陆战一师的战役目的,但达到了将东线联合国军逐出北朝鲜的战略目的。所以长津湖之战最适合拍战争大片。</h3><h3><br></h3><h3>不能不说,《长津湖》的制片方和编导眼光很准,选材得当。票房大卖,即是证明。先点个赞。</h3><h3><br></h3><h3>从战争场面恢宏上看,该片拍得不错,远胜前次的战争大片《八佰》。我甚至认为把仁川登陆拍得过于恢宏了,恢宏得不像是中国人拍的仁川登陆,倒像是美国人拍的仁川登陆。即使美国人自己拍的诺曼底登陆,也没有拍出过这般恢宏的登陆场。影片新兴里战斗中我军人海冲锋和美军火海顽抗的场面,基本真实再现了当年的战况实态,气势浩大,视听效果强烈。看来三大名导对好莱坞战争大片的技法学习,成绩不赖。至少在技术上,该片拍出了中国战争电影的新水平。</h3><h3><br></h3><h3>然而,也正由于是大导演,大场面,大制作,追求大票房,也就不大在乎微观真实,不大在乎细节硬伤,不大在乎情节的逻辑关系。所以,不少情节,经不起细究。试举例三:</h3><h3><br></h3><h3>其一,影片一开始描写伍千里及九兵团广大士兵在驻地浙江就被宋时轮告知要去朝鲜,此不确也。九兵团的入朝调动是分几步走的。初调动时是保密的,只有军级干部知道。然后移驻山东曲阜泰安一带,其后由朱德亲往曲阜,命令才传达到师团级干部。再然后全兵团北上沈阳,到沈后才传达到营连干部及广大战士。在志愿军第一次战役结束后,我国就还没对外公布我军入朝消息,报上登的战报是以朝鲜人民军总司令部的名义发表的,九兵团的下级军官及士兵怎么可能这时就知道自己将会入朝?</h3><h3><br></h3><h3>其二,七连送电台到志愿军总部一节,纯系赘笔,且于理不合。九兵团在东线战场,总部在西线战场。七连若从东向西送了电台,时间上就无法再回东线赶往新兴里战场,因为中间隔着海拔两千米的狼林山脉,不是我们今天多踩一脚油门就能一下子到达的高速公路自驾游。按照常理,送电台到达总部后疲劳之极的七连,应会被总部留下休息,然后就近参加西线战斗,不会舍近求远再被派往东线。东线我军有十五万人呢,其中,此时,作预备队暂未动用的26军就有近五万人,不差这一个百把多人的七连。于情于理于实际需要,都不可能有人会发出七连重返东线的指令。</h3><h3><br></h3><h3>其三,影片中伍千里、余从戎和雷公等,在激战中对夺取的敌坦克和汽车立即就能熟练驾驶并操作炮击,反以制敌。此点也不确。须知当年我军下级官兵普遍文化水平很低,而开汽车是需要一定文化并经过一定时间学习培训的,开坦克就更是如此了。所以当时军中汽车兵乃凤毛麟角,是响当当的技术兵种。如果雷公会开汽车,根本不会留在步兵中,早就去了运输车队。须知那时志愿军中司机奇缺,而且由于敌机轰炸,司机伤亡率很大。而一旦司机伤亡,就无人替代,汽车就成了摆设,这也是我军后勤不继的原因之一。而美军士兵因家中都有小汽车,所以人人会开车,司机伤亡后随便拉个兵就能替代。当然如果今天中美开战,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了。如今我国也已普及汽车,中国青年也差不多人人会开车了。至于余从戎的临阵操作坦克,还能与敌坦克互飊,双方发弹空中相撞,就几近天方夜谭了。当时我军能操纵坦克者是军中宝贝,都集中在特种兵纵队(三野四野都建有特纵,主要由重炮部队和装甲部队组成,和现在的我军特种兵不是一个概念),怎会遗珠于步兵七连?因此,我在看到这个情节时,不像是在看《长津湖》,倒像是在看《红海行动》续集。当然,吴京的熟面孔也使我产生了此种幻觉。</h3><h3><br></h3><h3>三例说完,还要啰嗦的是:长津湖之战中,有两个高光时刻,一是新兴里围歼北极熊团,二是杨根思坚守下碣隅里外小高地最后抱炸药包与敌同归于尽。影片对新兴里之战浓墨重彩,表现充分,值得点赞,但对杨根思却太吝笔墨,镜头好像不到一分钟。须知志愿军中特级战斗英雄只有两位,一位是黄继光,一位就是杨根思(特等功不等于特级战斗英雄,志愿军中特等功者远不止两人),而且杨根思入朝前就是全国著名战斗英雄,到京参加过全国英模大会,而黄继光牺牲前只是一个寂寂无名的通讯员。所以我以为,以长津湖命名的这部影片,至少应给杨根思不少于10分钟的戏份,才对得起这位英烈。</h3><h3><br></h3><h3>当然,该片编导也不容易。要想用一个七连把一个双方二十万人的大战串连起来,实非易事。因而露些破绽,失些详略,恐也是不得已而为之。</h3><h3><br></h3> <h3><b>图为在长津湖牺牲的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b></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回顾长津湖之战,我军战略上是成功的,这就是把美军赶出了朝鲜东北部。但战术有些失误之处。其大略为:</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一,预备队26军后置过远,军情紧急时不能及时到达战场,紧迫中只得违规白昼赶路,遭到美机空袭,骡马拉的重炮几乎被炸完,人员损失亦重,使26军在战役中基本未发挥重要作用。</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二,在被我军包围的柳潭里、新兴里、下碣隅里、古土里四个敌军阵地中,柳潭里敌军最多,约八千人,下碣隅里最重要,是美军陆战一师师部所在,且建有机场,但敌少,约三千人。按我军历来集中力量先打弱敌之战术原则,宋时轮司令本应先集中力量攻击下碣隅里,毁敌首脑机关和机场,打蛇七寸。可宋将军却于11月27日分兵同时攻打柳潭里、新兴里、下碣隅里等地,且攻击重点在柳潭里之强敌而非下碣隅里之弱敌。结果久攻不下,致柳敌突围收缩至下碣隅里,加强了下碣隅里防卫力量,待我军再集中攻击下碣隅里时,为时已晚,又未得手。这使陆战一师缓过劲来,得以集中力量突围而去。</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三,九兵团入朝过于仓促,致使战士大部未领到厚棉衣。而入朝设伏之后,陆战一师又并未如之前我军所预料的那样快速进入我包围圈。这是因为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用兵谨慎,不惜抗拒阿尔蒙德军长的命令,缓慢行进,稳扎稳打。他这一招,让我设伏大军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冰天雪地中等了五六天才接敌。冻饿交加,很多官兵就是在这几天中被冻死冻伤的。其原因之一是因为我军情报部门对敌军主官性格不了解,导致对敌情判断有误。倘若我知敌准确,九兵团推迟三天,哪怕推迟两天入朝,官兵就有时间在东北领到厚棉衣,也就不致造成冻死冻伤三四万多人的惨烈后果。那么,美陆战一师能否全身而退,可就两说了。因此,长津湖之战成为宋时轮将军的毕生之痛。及至晚年,将军每忆及此战,仍难免老泪纵横。</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当然,这些都是事后诸葛亮的话了。</h3> <h3><b>图为志愿军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将军</b></h3> <h3>抗美援朝,其战争烈度和艰苦度远超此前我军经历的红军时期、抗日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就说吃吧,长征时,红军吃草根树皮也只是过草地那些天,其余时间吃的比志愿军的干炒面要好些,至少有口热乎饭吃。所以彭总说:“志愿军比长征时还艰苦”。就凭这一点,也要向志愿军指战员致敬!</h3><h3><br></h3><h3>今年,抗美援朝影视作品出了两部,一部是电影大片《长津湖》,一部是电视剧《跨过鸭绿江》。比较而言,我更爱看后者,已经看了三四遍。个人感觉,《跨过鸭绿江》是迄今为止同类题材影视作品中,最接近历史真实的一部,也是建党百年献礼影视作品中真实性可比肩于《觉醒年代》的一部。</h3><h3><br></h3><h3>电影大片的感官刺激,观众当然需要;历史真实的再现,观众更需要。</h3><h3><br></h3><h3>俱往矣!硝烟已去,英灵不灭!抗美援朝中牺牲的近二十万中国优秀青年,大多尚未成婚,还没尝到人类最美好的男女之爱,还没留下后人,就捐躯异域,长眠他乡。每想及此,不觉泪湿。</h3><h3><br></h3><h3><b>草于2021年10月7日长假最后一天</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