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内蒙古清水河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黄河与长城握手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老牛湾位于晋陕大峡谷入口处。这里是长城,黄河唯一并行的典型地段。河面最宽处不过百米。</p><p class="ql-block">内蒙古老牛湾景区位于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距呼和浩特160公里,距包头170公里,这里是摄影家们公认的折摄老牛湾的最佳位置。并且形似牛头的山坡坐落在内蒙古一侧,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个著名的睡在然景观——牛鼻孔,山崖下面有一个自然形成的山洞,透过山洞就可以看到绝壁之下的黄河水湾,风光壮丽、秀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牛湾三面环水,一面连山,呈牛头形状。各种石头建筑根据地势而建,石窑石屋比肩而居,石墙石院随形而就;石碾石磨,石杵石臼随处可见;石人石马、石仓石柜触手可得。近年来,市旅游局大力发展此地旅游业,建设和完善旅游设施,已经成为不少游客青睐的旅游目的地。</p><p class="ql-block">(文字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黄河与长城在这里握手,黄河几字湾,壮美敕勒川</p> <p class="ql-block">神牛广场</p> <p class="ql-block">黄河第一湾</p> <p class="ql-block">老牛湾旅游,黄河几字湾最美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观众在看黄河几字湾宣传手册,左面是老牛湾,右面是黄河中上游分界点托县河口。</p> <p class="ql-block">老牛魂</p> <p class="ql-block">老牛湾堡</p> <p class="ql-block">老牛湾里的游船,一道最美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地质~花岗岩</p> <p class="ql-block">古瓷窑遗址</p> <p class="ql-block">地质分析~木纹石</p> <p class="ql-block">纤夫广场</p> <p class="ql-block">内蒙古黄河几字湾旅游季开幕式,在国庆节十月一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内举行</p> <p class="ql-block">开幕式歌舞表演</p> <p class="ql-block">本次活动在首府呼和浩特举办,就是要为打造“美丽青城、草原都市”亮丽风景线增添光彩,奏响呼和浩特“打造区域休闲度假中心”的交响乐,开启了“建设北部敕勒川草原景观文化旅游带和南部黄河景观文化旅游带”的新征程。黄河蜿蜒流淌,绵延万里,不过,你们知不知道天下黄河究竟有几十几道湾?也许,很难数清天下黄河究竟有多少到湾,作为呼和浩特人,我想自豪地说:呼和浩特与鄂尔多斯市、忻州市所在的老牛湾就是“天下黄河最美的一道弯”。</p><p class="ql-block">(文字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人民红启动仪式在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内举行</p> <p class="ql-block">国旗飘扬</p> <p class="ql-block">清水河踢鼓子秧歌</p> <p class="ql-block">古老而又淳朴的清水河地区,因地处黄土高原丘陵区,山大沟深,出行不便,过去与外界交流困难,曾一度较为封闭。这里特殊的生活环境,演绎出许许多多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民间娱乐中的踢鼓子秧歌即是其中独具风情的一种。</p><p class="ql-block">踢鼓子秧歌是一种踏着鼓点以舞蹈形式在开阔场地上表演的民间文娱活动。它应起源于人们田间地头劳动生产的实践活动,是由古代祭祀神农,祈求丰收等一类祭祀活动慢慢演变而来。这类秧歌各地都有,只是舞蹈的步法有别而已。就踢鼓子舞的起源,在清水河有多种传说。一种说法是北宋朝廷要招安梁山好汉,但阮氏兄弟不愿意接受招安,回到老家,朝廷和地方政府对阮氏兄弟不放心,生怕他们再举闹事,决定将阮氏家族满门抄斩,阮氏兄弟得知消息后,便化妆出城外逃,让中青年男人扮成头对鼓子和二对鼓子,年轻女性扮作拉花的,老弱病残紧跟在后,其他中壮年男子扮作敲锣打鼓者,阮小七敲敲打打从家乡出走。也有一种说法是,梁山好汉三打祝家庄时进庄侦察时的扮相。还有一种说法是清代早期,当地民众庆祝丰收举办“酬酒庙会”,唱“谢茬戏”时一位义士邀约各路男女英雄豪杰,为保一方平安而表演的节目,之后,便将这次活动过程编为一种固定程式以纪念。</p><p class="ql-block">据《清水河县志》记载,清水河踢鼓子秧歌兴起于清代末期,韭菜庄、北堡、小庙子等地较为流行,至今一些村子每年正月里仍有串村表演习俗。踢鼓子秧歌踢着鼓点以舞蹈形式表演,最初是用锣、鼓、钹、镲等纯打击乐器伴奏,后添加了唢呐、笙等乐器。严格讲全过程需108人,后来二三十人也可表演,现一般为16人,分前八架和后八架两组。前八架由对鼓子和二对鼓子组成,分别为男女各2人,男演员叫踢鼓子的,女演员叫拉花的。头对鼓子分上手和下手,上手方位居左,称引场子,下手为副,方位居右,跟着上手表演。头对鼓子(男角)着装为老生打扮,头扎包巾,佩英雄花,上衣应穿有花纹的黑色衬衣,下衣应穿黑黄或绿彩裤。二对鼓子(男角),化妆似戏剧中的武生,黑三缕须、彩色包巾红彩裤。拉花的以花旦装饰,腰系裙子,一手彩绸,一手花扇。后八架即排在前八架后面分左右依次排列,角色有封公稷(道人打扮),络毛的(小丑)、毛小(小丑副手)、毛女、少女角色、官先生、鹤发白髯老者(父辈),壮健老妇(母辈)。这些角色的作用是点缀与衬托,表演时形体动作较前八角显得幽默。络毛的是后八架中表演的核心,为了能显示其特殊性,他能隐能现,灵活而不受限制,以其滑稽调皮传递信息。踢鼓子秧歌表演形式统称跑场子,场子的名字多以古代作战阵图命名。有天地牌子、单偷营、双偷营、跳四门、梅花阵、引魂阵、五雷阵、八角楼、小场等形式,舞蹈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踢鼓子秧歌也不纯粹为舞蹈,也有歌唱,歌唱音乐没有定式,清水河各地踢鼓子配乐也不尽相同,有采用北路梆子腔的,有用道情调的,还有用朔州大秧歌调的,唱词多为四六句。早年时内容是有区别的,到广场表演、进寺庙敬神、入民居拜年,踢、唱各有各的套路,但相同的是无论到哪儿,踢鼓子的锣鼓响器一动,都要敬纸烧香放炮。现在,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个别不适时宜的已被取舍,在保留传统的前提下,又融入现代元素。 </p><p class="ql-block">(文字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清水河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清水河土特产品种</p> <p class="ql-block">武川莜面</p> <p class="ql-block">老绥远烧麦</p> <p class="ql-block">托县炖鱼</p> <p class="ql-block">用莜面做成的庆祖国72周岁生日画</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