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歌剧《卡门》与作曲家比才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卡门》是法国作曲家乔治•比才于 1873~1874年所创作的四幕歌剧,其脚本是由剧作家梅亚克和阿莱维根据法国著名作家梅里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小说短短十四万字,勾勒出了世界文学史上最独特的一朵“恶之花”卡门,被世人称为“不能增减一字”的经典名著。我个人认为,实际上小说《卡门》和作家梅里美是因歌剧《卡门》的成功才名声远扬的。</p> <p class="ql-block">(法国 1970 附捐邮票 面值0.4+0.1法郎 主图是梅里美肖像,背景为卡门和斗牛场)</p> <p class="ql-block">(塞拉利昂 2015 小全张 四枚邮票自左至右依次为:比才、女主角卡门、男主角唐•何塞、斗牛士埃斯卡米洛、剧作家阿莱维和梅亚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梅里美(Merimee 1803-1870)是一位历史学家和短篇小说家,他生于巴黎,父母亲均是画家。大学法律专业毕业后,即转向自己喜欢的文学与诗歌。创作《卡门》的灵感源于其游历西班牙时,从招待他的女伯爵那里听到一则“西班牙黑帮老大刺杀情妇”的传闻故事,小说完成于1846年。梅里美精通数国语言,对历史、考古、神学等造诣颇深。他的文学作品数量不算多,曾经发表过历史题材小说《查理九世》,最著名的作品当属小说《卡门》了,由此也奠定了他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路易•拿破仑称帝以后,梅里美在旅行西班牙时所结识的蒙蒂霍伯爵夫人(Comtesse de Montijo)的女儿嫁于皇帝,梅里美在得到女伯爵的帮助后,得以被任命为上议院的议员(有的书上说是梅里美女儿嫁给了皇帝,实际是错误的),从此梅里美经常出入宫廷,文学创作活动也逐渐停止。</p> <p class="ql-block">(法国 1970 极限片 梅里美逝世百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卡门》讲述了十九世纪初,发生在西班牙塞维利亚的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吉普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充分展现女性魅力,引诱龙骑兵下士唐•何塞坠入情网,唐•何塞不但为卡门而抛弃了温柔善良的农村未婚妻米卡埃拉(小说原著里没有这个角色,是由比才和歌剧的脚本作者添加进歌剧里的),而且因为放走了与女工们打架而被拘捕的卡门,被部队关了一个月的禁闭,禁闭到期后不得不离开部队,追随着卡门并加入了卡门的走私团伙。然而卡门却又移情别恋于斗牛士埃斯卡米洛。唐•何塞苦苦恳求卡门回心转意,却遭到她的冷眼拒绝。在斗牛场上,当卡门为斗牛士埃斯卡米洛的胜利而欢呼跳跃时,唐•何塞于绝望之中,持匕首刺死了卡门。唐•何塞和卡门这对从出身经历到生活观念、脾气性格皆不相同的青年人,从一时的激情,到彼此间情感和意识的隔阂,再到无法弥补的感情决裂,最终以凶杀结束了爱情悲剧,整个过程被作曲家比才以极其浓烈而又精湛的音乐语言刻画得令人心悦诚服。</p> <p class="ql-block">(马尔加什 1988 邮票画面是歌剧最后一幕唐•何塞刺死卡门的情景。右上角为作曲家比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卡门》就像是一部生动的音乐“文学”,浓笔重彩地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吉普赛女郎卡门(Carmen)、龙骑兵唐•何塞(Don Jose)、围绕在卡门和唐•何塞之间善良而纯朴的米卡埃拉(Micaela)、斗牛士埃斯卡米洛(Escamillo)、烟厂女工们、走私贩们、士兵们和孩童们。整个作品刻画人物十分逼真,每个角色都是鲜明性格的写照。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p> <p class="ql-block">(法国 1960 首日封 左面图案为歌剧《卡门》场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卡门》是一部带有现实主义特征的歌剧,塑造了卡门这样一个充满感性魅力但又具有可怕破坏性的“宿命女性”形象。一群生活在山间田野、穷街陋巷、工厂、酒馆的女工、士兵、走私犯等社会底层人物被比才推上了法国巴黎歌剧的舞台。卡门这个热情泼辣、性格刚烈、浪迹天涯而放荡不羁的吉普赛姑娘,被作曲家用细腻、贴切,富有同情心的笔调刻画得栩栩如生。由于《卡门》题材的新颖和风格的独特,给巴黎上层社会道德观念和欣赏趣味带来了强烈冲击。 歌剧于1875年3月3日于巴黎喜歌剧院首演,当日的观众对这样一部一反常规、放肆大胆的歌剧感到惊讶。《卡门》上演之初即遭到了尖刻的抨击,讥讽嘲笑之声不绝于耳,首演失败,给比才带来精神上沉重的打击。</p> <p class="ql-block">(圣马力诺 1999 《卡门》第一幕和第 四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但在舆论过度抨击之后,《卡门》的艺术价值逐渐被观众喜爱和接受,舆论的观点也慢慢起了积极的变化,《卡门》在巴黎连续演出了近百场次。 1875年10月,《卡门》在维也纳歌剧院公演获得巨大的成功,从此,《卡门》席卷了欧美各大剧院,先后在英、美、俄、德、比利时和意大利陆续上演,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巨大轰动。德国大哲学家尼采有生之年观看了36遍《卡门》,他高度赞誉《卡门》是歌剧艺术“完美无缺的永恒典范”,称比才是“地中海的太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德国 2000 小版张 尼采逝世百周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卡门》在世界各地大获成功之时,法国的马赛、里昂、波尔多等多个城市也刮起了《卡门》风暴,到1904年为止,仅在首都巴黎一地就上演了一千场《卡门》,创造了歌剧史上的记录, 1904年12月,在巴黎举行了歌剧《卡门》上演1000场的纪念公演。时至今日,《卡门》仍在创造着记录,是世界歌剧舞台上上演次数最多的歌剧。然而,这一切,作曲家比才却无法亲眼看到了,因为就在歌剧《卡门》在巴黎上演到第33场的那天晚上(1875年6月3日),比才因病与世长辞。(当天晚上在演出《卡门》“预言”一幕时,第一位饰演卡门的演员赛丽斯汀•嘉莉•玛丽,也巧合地昏倒在喜歌剧院的舞台上)。</p> <p class="ql-block">(乌拉圭 2000 歌剧《卡门》公演125周年,右面的一枚是纪念作曲家比契尼的歌剧《托斯卡》公演100周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巴黎喜歌剧院初建于路易十四统治时期的1714年,坐落于法国巴黎的布瓦埃尔迪勒广场(Place Boieldieu) ,是法国最古老的歌剧院之一,这座历史上曾经两次被毁于大火 (1838和1887年)的歌剧院在法国乃至整个欧洲极负盛名。剧院第三次重建历时11年,于1898年建成。竣工后首场演出的是德彪西的《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也是该剧的首演)。在整个十九世纪里,比才、奥芬巴赫、多尼采蒂、奥伯、马斯涅等著名音乐家的作品,经常在喜歌剧院上演,它是许多著名歌剧的首演之地,如:唐尼采蒂的《军中女郎》、德里布的《拉克美》、比才的《卡门》、托马的《迷娘》、马思涅的《曼侬》、奥芬巴赫的《霍夫曼的故事》等等。</p> <p class="ql-block">( 意大利 1948 明信片 邮票是纪念意大利作曲家多尼采蒂逝世100周年,盖意大利贝尔加莫市邮戳,另盖有 GAETANO DONIZETTI “即:葛塔诺•多尼采蒂”1848-1948 的纪念邮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法国 1980 丝绸首日封 奥芬巴赫逝世100周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卡门》是一部以合唱见长的歌剧。剧中的合唱有十多首。第一幕中换班的士兵到来时,一群高矮不等的孩子们在前面模仿士兵们的步伐开路,孩子们在轻快的2/4拍子、d小调上欢快地唱起了《我们和士兵在一起》的进行曲。;还有烟厂女工的吵架合唱,欢快热烈的节日合唱,第三幕的《纸牌三重唱》是全剧中最精彩的场面,也是最精彩的歌曲;《斗牛士之歌》的领唱与合唱,无不富于生活的气息,刻画出浓厚的乡俗民情,生动逼真,绚丽多彩,尤其是《斗牛士之歌》节奏有力、威武雄壮、粗犷豪放、振奋人心。</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 1960 斗牛士雕刻版邮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卡门》四幕歌剧剧情:</p><p class="ql-block">第一幕,在欢快的开场中,引出奔放泼辣的吉普赛姑娘卡门(著名的咏叹调“哈巴涅拉”)。龙骑兵下士唐•何塞受到卡门吸引,但未婚妻性格温顺,心地善良,他因此陷入矛盾。卡门因和他人发生冲突被拘捕,她通过施展女性魅力,诱使唐•何塞违规释放了她。</p> <p class="ql-block">(第一幕:在烟厂门口, 唐•何塞和卡门相见, 摩纳哥 197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二幕,在酒馆里,斗牛士埃斯卡米洛上场(著名男中音咏叹调“斗牛士之歌”),想追求卡门,但卡门表示已另有所爱。走私贩和卡门商量走私计划(一首极其生动的五重唱)唐•何塞来到酒馆,他因为私放了卡门被关押了一个月,刚被释放出来。卡门为他打起响板跳起舞。唐•何塞唱起《花之歌》,表达对卡门的爱情。他为了卡门而加入了走私贩的团伙。</p> <p class="ql-block">(第二幕:在吉普赛的酒馆里, 摩纳哥 1975)</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三幕,唐•何塞感到,卡门已对他心生厌烦,经常和她发生争吵。卡门和女伴用纸牌算命,预感到死亡的命运(“纸牌”三重唱)。斗牛士上山来找卡门,,他告诉唐•何塞自己爱恋着卡门,于是唐何塞与之发生争斗。</p> <p class="ql-block">(第三幕:在走私团伙的巢穴里, 摩纳哥 1975)</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四幕,卡门前来斗牛场观看埃斯卡米洛的斗牛比赛,与唐•何塞相遇。唐•何塞苦苦哀求卡门重归于好,但卡门冷眼相待予以拒绝。斗牛场内当埃斯卡米洛获胜,当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响起时,绝望中的唐•何塞却将卡门刺死在场内。</p> <p class="ql-block">(第四幕: 塞维利亚斗牛场 摩纳哥 1975)</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卡门》全剧情节生动紧凑,人物性格鲜明,音乐风格干净洗练,率直明快,作曲家比才以生动鲜明的音乐语言,塑造出众多的艺术形象,集中刻画出卡门温柔热情、泼辣直率、放荡不羁、傲慢残忍、狡黠诱惑、追求自由、我行我素等多钟不同的性格。剧中进行曲、舞曲、咏叹调交替出现,乐曲爽朗明透,炽热流畅,洋溢着浓烈的西班牙风情。比才运用充满活力的节奏、新颖动人的和声、生机勃勃的旋律,达到了最强烈的戏剧效果,把作品的主体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他通过对卡门独立不羁的性格刻画,强烈而又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个性解放的思想,满腔热情地讴歌了人类对自由的渴望。《卡门》是比才的巅峰之作,他把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扣人心弦的戏剧矛盾冲突及法国喜歌剧传统表现的手法溶于一炉,使《卡门》成为了世界各国歌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剧目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马尔加什 1988 小型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俄罗斯伟大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在巴黎观看了歌剧《卡门》后,评价说:“当我看《斗牛士之歌》最后一场时,总是不能止住泪水,一方面是观众看见斗牛士时的狂呼,另一方面却是两个主人公最终死亡的可怕悲剧结尾,这两个人不幸的命运,使他们历尽辛酸之后还是走向了不可避免的结局。”</p> <p class="ql-block">(前苏联 1958 柴可夫斯基肖像,有齿和无齿邮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法国女中音歌唱家赛丽斯汀•嘉莉•玛丽(Celestine Gallie-Marie 1837-1905)是第一位饰演卡门的女演员。</p> <p class="ql-block">(马尔代夫 2018年 小型张 比才和嘉莉•玛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据说她在出演前的排练阶段,对自己第一幕出场时所唱的曲子《爱情像一只自由鸟》感觉不够动人,向作曲家比才提出了修改意见。比才同意并接纳了这位歌唱家的建议,反复修改了十三遍,终于使玛丽达到了满意的程度。可以说这首为全球歌剧界广为演唱的曲子,也凝聚了玛丽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马尔代夫 2018 比才和嘉莉•玛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卡门》虽首演失利,但这部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在以后140多年演绎的过程中,却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卡门诠释者,她们中既有女高音也有女中音。总体而言,由卡拉斯(希腊)、安赫勒斯(西班牙)、 埃玛•卡尔维(法国)、普莱斯和诺曼(美国)为代表的女高音版《卡门》,在演绎的完善性与信服度上,要逊色于由霍恩(美国)、贝尔冈扎(西班牙)等领衔的女中音版《卡门》,尤其是贝尔冈扎,更以对卡门形象精湛而独创性的塑造而成为20世纪不朽的经典。</p> <p class="ql-block">(几内亚 2015 纪念比才逝世140周年,小全张上面两枚邮票是饰演卡门的希腊籍全球最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玛丽亚•卡拉斯Maria Callas1923-1977; 下面两枚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卡门扮演者之一法国女高音歌唱家埃玛•卡尔维Emma Calve1858-1942。小全张边纸上是歌唱家饰演的比才另两场歌剧的造型,一个是《 波斯漂亮的女孩 La Jolie Fille de Perth 》;另一个歌剧是 《采珠人 Les Pecheurs de Perles》)</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美国戏剧-抒情女高音杰西•诺曼Jessie Norman 1945-2019 《卡门》女主角扮演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几内亚 2015 小型张 邮票内的是比才和饰演卡门的希腊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邮票外的也是饰演卡门的委内瑞拉籍的加纳利群岛女中音歌唱家南希•法比奥拉•埃雷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罗马尼亚 1964 女歌唱家投多莉妮 Teodorini 1857-1926,右上方是投多莉妮扮演卡门的剧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卡门》是法国歌剧史上的里程碑,它开辟了音乐的新风格。歌剧中许多著名的曲目都已经成了经典,例如:《爱情像一只自由鸟》、《塞维利亚老城墙边》、《花之歌》、《斗牛士之歌》等等。</p> <p class="ql-block">匈牙利 1967年 《卡门》第二幕里,唐•何塞为表达对卡门的爱慕而唱出《花之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奥地利 1969 邮票画面是被囚禁的卡门引诱唐•何塞时,唱出了另一首著名的咏叹调《塞维利亚老城墙边》,是一首西班牙舞蹈节奏的迷人曲子,旋律热情而又有几分野气,表现了卡门的直率和泼辣。图中卡门由美国女中音歌唱家马黛拉 Jean Nadeira饰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世界上许多久负盛名的芭蕾舞剧院将比才的歌剧《卡门》改编成芭蕾舞剧,并取得了成功。不同舞蹈家创造并演绎了不同的芭蕾舞剧《卡门》的版本。如法国著名芭蕾舞编导罗兰•佩蒂(Roland Petit)和智利芭蕾舞编导玛希娅•海蒂(Marcia Haydee)的版本,以及由一代国际芭蕾舞巨星、古巴的芭蕾舞宗师阿隆索执导并主演的古巴版芭蕾舞剧《卡门》,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p> <p class="ql-block">(古巴 2016 芭蕾舞一代宗师阿隆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艾丽西娅•阿隆索(Alicia Alonso,1921-2019)出生于古巴首都哈瓦那,1931年在古巴专业音乐艺术学会的芭蕾舞学校学习,之后,她到美国芭蕾舞学校继续深造。1938年她开启了自己芭蕾舞职业生涯,首演了百老汇的音乐剧《你眼中的伟大女性和明星》,她先后在纽约芭蕾舞团和美国芭蕾舞剧院表演,成功演绎了《天鹅湖》、《吉赛尔》、《卡门》等许多芭蕾舞剧的女主角,成为享誉世界的一代芭蕾大师。</p> <p class="ql-block">(古巴 2016 小型张 阿隆索主演的《卡门》女主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48年,阿隆索回自己的祖国创建了第一个芭蕾舞团,当时整个哈瓦那都为该芭蕾舞团的精湛的演艺而轰动。1959年受菲德尔•卡斯特罗之邀,阿隆索重返哈瓦那,组建了古巴国家芭蕾舞团和舞蹈学校,在她的主持下,古巴芭蕾舞团已经成长为世界十大顶尖芭蕾舞团之一。</p> <p class="ql-block">(古巴 1988 国家芭蕾舞团所在地:哈瓦那国家大剧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巴 1976 国际芭蕾舞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古巴国家芭蕾舞团,总部设在哈瓦那的古巴哈瓦那歌剧院(Great Theater of Havana)。从芭蕾舞团创立到成为世界最具声望的舞蹈团体,在这铺满鲜花的路上,阿隆索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和辛勤的汗水,一直到她耄耋之年,且双目失明并受到腿部疾病的折磨,仍孜孜不倦地关心、操劳着剧团的发展。2019年10月27日,由于心血管疾病的恶化,阿隆索谢幕在她98岁的高龄上。哈瓦那为她举行了隆重的国葬。</p> <p class="ql-block">(古巴 2016 小型张 阿隆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说到舞剧《卡门》,不能不提弗拉明戈舞蹈剧《卡门》。西班牙马德里弗拉明戈舞剧团是世界最正宗的弗拉明戈舞蹈剧团。它是西班牙唯一一个国宝级舞团,是西班牙首屈一指的国家名片。该舞团有六百多部保留剧目,他们把歌剧《卡门》移植为弗拉明戈舞蹈剧《卡门》,是史上众多舞剧《卡门》最为成功最顶级的版本,已在全球巡演了3千多场,是该团建团50多年来,演出场次最多的舞剧,成为全球巡演场次最多的《卡门》,这是弗拉明戈的世界记录!</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 2000 小型张 Sara Baras:当今国际舞坛上身价最高的弗拉明戈女舞蹈家,被称为“弗拉明戈舞女皇”和“塞维利亚皇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伟大的作曲家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 1838-1875)于1838年10月25日生于巴黎,父亲是一位声乐教师,母亲是钢琴师,舅舅是著名的歌手兼音乐教育家。生在音乐世家的比才,自幼便显示出音乐天赋,具备了音乐家的全部素质:反应敏捷、音感精准、兴趣广泛、记忆超群,他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和总谱的阅读能力和记忆能力曾使当时的著名作曲家李斯特感到震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土库曼斯坦 2000 比才肖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梵蒂冈 2011 李斯特肖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比才的父亲一心希望他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家,然而早期的比才却更喜欢文学而不是音乐,以至于其父母亲不得不把家中的文学书籍都藏了起来,好让他专心致志地学习音乐。即便如此,比才也从未失去对文学和其他艺术的热爱与钻研,这让他扩展了视野和想象力,为未来的音乐创作,汲取了丰富的素养,奠定了深厚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马尔代夫 2018年 比才肖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比才4岁开始学习钢琴,当父亲教他基本音乐知识时,惊讶地发现:儿子早已懂得了许多。比才9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钢琴、风琴和作曲,师从作曲家阿列维(也是他未来的岳父),成为当时该院最年轻的学生。在校期间,受到了作曲家古诺的教诲和影响并创作了《第一交响曲》。纵观其一生,古诺对于比才日后的创造和发展影响很大。</p> <p class="ql-block">(阿尔巴尼亚 1993 古诺逝世百周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比才在音乐学院里的各项学习都名列前茅,屡次在学院举办的各种比赛中获奖,他不仅是全校年纪最小的,也是最优秀的钢琴学生。除钢琴外,他还是管风琴、和声学和作曲专业最出色的学生之一。1857年毕业时,凭着一部独幕轻歌剧《米拉克尔博士》获得了令人垂涎的罗马大奖,赢得了赴意大利深造三年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中非共和国 2013 上边邮票为歌剧《米拉克尔博士》;下边邮票为歌剧《卡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个难得的机会是许多音乐家所梦寐以求的,柏辽兹、马斯内、德彪西等音乐家均获得过罗马大奖,而大名鼎鼎的作曲家拉威尔也只得了个第二奖,与留学罗马擦肩而过,可见这项荣誉多么可贵。在罗马留学期间,比才悉心阅读许多文学作品,研究艺术史,长时间游览古代的废墟、遗址、博物馆和艺术画廊,熟悉大量意大利古典绘画与雕刻的不朽之作,为音乐创作积累丰富的素材。此间,他还写出了他的第一部喜歌剧。</p> <p class="ql-block">(三枚邮票分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最具有代表性的画作。左上:马里 1969 达芬奇《蒙娜丽莎》;左下: 塞浦路斯 1981 米开朗基罗《最后的晚餐》;右:利比里亚 1969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860年底,由于母亲病危,比才返回了祖国,结束了留学生涯,从此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为维持生计,他不得不为出版商写一些应景之作,同时也创作了几部更富歌剧化的作品,但都没有取得成功。1961年9月8日,比才的母亲去世,这对感情敏感脆弱的比才是一沉重打击,做出了一些失去理智的事情,如为了寻求情感的慰籍,他开始与父亲的女管家玛丽•赖特尔(Marie Reiter)同居,并于第二年生下一私生子让(Jean,1862-1939)。在一阵消沉之后,比才结束了这段感情,重又振作起来。1863年,比才早期的第一部重要歌剧《采珠人》在巴黎莱瑞克剧院演出,却以失败而告终。然而该歌剧并非一无可取,剧中的二重唱《在圣殿深处》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p> <p class="ql-block">(马尔代夫 2018 作曲家比才肖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869年6月,比才与他老师的次女珍妮芙•阿列维(Genevieve Halevy1849-1926)结婚。珍妮芙年轻时曾有精神疾病,几乎精神崩溃。他们婚后的生活并非幸福,独生子雅克(Jacques)从她母亲身上遗传了精神病,竟自杀而死。</p> <p class="ql-block">(中非共和国 2013 下方邮票:作曲家比才和她的妻子珍妮芙•比才Genevieve Bizet1849-1926;上方邮票:歌剧《采珠人》场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870年欧洲大陆上两个最强大的国家(德国和法国)爆发了战争,历史上称为“普法战争”,巴黎遭到普军的包围,结果是法军大败。比才虽然因为曾获得“罗马大奖”而拥有免除服役的待遇,但在巴黎被围期间,比才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国民军,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战斗行列(当时,法国许多知名音乐家都加入了军旅,如:马斯内和福雷两人加入了步兵,圣桑投入了预备役部队)。</p> <p class="ql-block">(摩纳哥 1966 纪念蒙特卡罗歌剧院100周年,邮票图案中间为马斯涅,边上的为圣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枪林弹雨中,比才忙里偷闲,完成了他最满意的双钢琴组曲《儿童的游戏》。 1872年普法战争结束后,比才完成了喜歌剧《贾米莱》,同年五月在巴黎首演,然而演出了十场之后就消失了。之后,比才应邀为一戏剧《阿莱城的姑娘》配乐,比才一共为该剧写了27首戏剧配乐,结果当年十月在巴黎首演又遭遇失败。最后,比才从其中选出了四首,改编成管弦乐组曲,公演之后随即受到空前热烈的欢迎,意外地成为了比才管弦乐的代表作和最受欢迎的名曲,由此奠定了比才音乐家的地位。 </p> <p class="ql-block">(法国 1960 附捐邮票 邮票左边为比才肖像,右边是比才的两大名作《阿莱城姑娘》和《卡门》的乐谱封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比才为戏剧《阿莱城的姑娘》配乐时,产生了新的灵感,具有相似异国情调的梅里美的小说《卡门》,激发了比才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作力。1872年,巴黎喜歌剧院的老板再次邀请比才为该剧院创作一出三幕歌剧,比才决定将阿列维和梅亚克撰写的《卡门》戏剧脚本,由自己来谱曲,这样在满怀激情的状态下开始了创作。期间,由于严重的咽喉炎复发不得不推迟,最终在1874年底完成了这部作品,1875年3月正式公演。</p> <p class="ql-block">(前苏联 1988 邮资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比才对于法国歌剧有着卓越的贡献。在他之前,法国大歌剧已经变成了轻浮的声音表演和做作的舞台特效的代名词。威尔第和瓦格纳极为排斥这类大歌剧,曾称巴黎歌剧院为杂货店。法国大歌剧逐渐走向了没落。之后兴起了以奥芬巴赫为代表的轻歌剧和以古诺为代表的抒情歌剧,然而,也没能比得上德国和意大利的歌剧水平。</p><p class="ql-block">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直到比才的出现,才为法国歌剧带来了突破。比才将传统喜歌剧的范围拓展到崭新的境界,摆脱了浪漫主义歌剧一向喜用脱离现实的英雄神话体裁。他凭借《卡门》这部现实主义的歌剧,唤醒了法国歌剧的春天。他也在西方歌剧史上与德国的瓦格纳和意大利的威尔第齐名,被公认为歌剧大师,对于后世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中非共和国 2013 纪念作曲家比才诞辰175周年小型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875年6月3日,这天正好是比才的结婚纪念日,年轻的天才音乐家不幸逝世,终年37岁。对于比才戏剧性的死亡,历史上有许多的说法和推测。有的评论家和传记作家过分将其死亡与《卡门》的首演失败相联系,认为是其无法忍受失败带来的沉重打击而在沮丧中抑郁而终。传说他在首演失利的当晚,独自一人在寒冷的巴黎大街上徘徊了一整夜。还有人试图论证比才死于自杀,因为有人指称饰演卡门的女主角嘉莉-玛丽,与他断绝了存在已久的暧昧关系,并且他的儿子自杀身亡也或许是得自父母的遗传因素,所以他会自杀。正史记载,他的身体很差,严重的咽喉炎和风湿病长期地折磨他,最后是因咽喉炎所引起的心脏病发作而去世。</p><p class="ql-block"> 比才的葬礼在一片惋惜声中举行,有四千多人出席,他被安葬在巴黎东郊的贝尔-拉雪斯墓园(Climetiere du Pere-Lachaise)。这里也安息着波兰著名的音乐家肖邦(Chopin),还有另一位法国作曲家、曾任巴黎音乐学院院长的凯鲁比尼(Cherubini)。</p> <p class="ql-block">(匈牙利 1985 极限片 凯鲁比尼肖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乌拉圭 2010 小全张 肖邦诞辰200周年纪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关于《卡门》,还有好多的文艺体裁,比如说各种版本的电影,如:由文森特•阿兰达导演的《卡门》,是一部由西班牙、英国、意大利联合制作,于2003年上映;1915年美国版的电影《卡门》;1984年法国版的电影《卡门》,由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戈主演;2010年中国国家大剧院版的电影《卡门》是由美国著名戏剧导演、意大利裔的弗兰切斯卡·赞贝罗执导、由我国著名指挥家、青岛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张国勇老师指挥的。</p> <p class="ql-block">(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xxx x 多明戈和由他主演普契尼的歌剧《托斯卡》剧照)</p> <p class="ql-block">(马尔代夫 2018 比才肖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歌剧《卡门》的重要环节还贯穿了西班牙典型的斗牛士及与之相配的音乐旋律,这使得歌剧色调更饱满更浓艳,剧情更逼真更好看。</p><p class="ql-block"> 斗牛是西班牙古老的传统活动,相传已逾千年。西班牙斗牛起源于西班牙古代宗教活动(杀牛供神祭品),13世纪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世开始这种祭神活动,后来演变为赛牛表演(真正斗牛表演则出现于18世纪中叶)。斗牛主要流行于西班牙、葡萄牙以及拉丁美洲,更是西班牙的国技。斗牛士也是威武勇敢的英雄象征。今天就以西班牙1960年发行的一套特别精美的雕刻版邮票作为本篇的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