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诺贝尔介绍</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诺贝尔(全名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年10月21日-1896年12月10日),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诺贝尔奖创始人。</span></p> <p class="ql-block">一、资料简介:</p><p class="ql-block">中文名: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p><p class="ql-block">外文名:Alfred Bernhard Nobel</p><p class="ql-block">出生日期:1833年10月21日(癸巳年)</p><p class="ql-block">逝世日期:1896年12月10日(丙申年)</p><p class="ql-block">别名:诺贝尔</p><p class="ql-block">出生地:斯德哥尔摩国籍:瑞典</p><p class="ql-block">性别:男</p><p class="ql-block">墓地:斯德哥尔摩城市北郊的北墓</p><p class="ql-block">职业:化学家、发明家、工程师</p><p class="ql-block">主要成就:诺贝尔奖创始人、矽藻土炸药、瑞典科学研究院亚斯特奖展开发明炸药等</p><p class="ql-block">主要作品:《兄弟与姐妹》《复仇的女神》《报应》《最快乐的非洲》《专利的病毒》</p><p class="ql-block">二、人物生平:</p><p class="ql-block">求学阶段</p><p class="ql-block">1841年,诺贝尔进了当地的约台小学,这是他一生中接受正规教育的唯一的一所学校。诺贝尔由于生病,上课出勤率最低。但是在学校里,他学习努力,所以成绩经常名列前茅。</p><p class="ql-block">1842年,诺贝尔全家移居俄国的圣彼得堡。9岁的诺贝尔因不懂俄语,身体又不好,不能进当地学校。他父亲请了一位家庭教师,辅导他兄弟三人学习文化。老师经常进行成绩考核,向父亲汇报学习情况,诺贝尔进步很快。</p><p class="ql-block">1850年,17岁的诺贝尔,便以工程师的名义远渡重洋,到了美国,在有名的艾利逊工程师的工场里实习。实习期满后,他又到欧美各国考察了4年,才回到家中。在考察中,他每到一处,就立即开始工作,深入了解各国工业发展的情况。</p><p class="ql-block">1850年,为研究化学留学美国。</p><p class="ql-block">1852年,回到圣彼得堡。</p><p class="ql-block">1858年,为筹措父亲的事业资金前往伦敦。</p><p class="ql-block">1859年,因父亲生意失败带着弟弟耶米尔回到斯德哥尔摩。</p><p class="ql-block">研究阶段</p><p class="ql-block">1860年,开始从事硝化甘油炸药的研究。</p><p class="ql-block">1863年,诺贝尔返回瑞典,与父亲及弟弟共同研制炸药,因意外爆炸事故炸毁工场,炸死弟弟,政府禁止他们再进行试验。他因此一度把实验室设在了斯德哥尔摩市外马拉湖的一条驳船上。该年秋季,诺贝尔成功发明硝化甘油炸药用雷管;10月,获得硝化甘油炸药的专利。</p><p class="ql-block">1864年,因硝化甘油工厂爆炸,弟弟耶米尔惨死,关闭瑞典工厂,前往在德国建厂;10月,成立硝化甘油炸药公司。</p><p class="ql-block">1865年,在德国汉堡设立火药公司,并在克鲁伯建厂。</p><p class="ql-block">1866年,硝化甘油爆炸事件不断在世界各地发生,因此各地争相取缔,硝化甘油公司陷入困境,同时发明了甘油炸药。</p><p class="ql-block">1867年5月,获得英国的炸药专利,新的诺贝尔雷管发明成功。</p><p class="ql-block">1867年,在欧洲各地开设诺贝尔公司,炸药事业鼎盛,与父亲同时获得瑞典科学研究院的亚斯特奖。</p><p class="ql-block">1871年,在英国创办炸药公司,与保罗·鲍合作创业。</p><p class="ql-block">1873年,定居巴黎。</p><p class="ql-block">1876年,雇用斯陀夫人为秘书,之后逐渐热衷于和平运动。</p><p class="ql-block">1878年,完成发明可塑炸药;5月,加入石油业,成立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p><p class="ql-block">1880年,获得瑞典国王创议颁发的科学勋章,又得到法国大勋章。</p><p class="ql-block">1884年,被推荐为伦敦皇家协会、巴黎技术协会、瑞典皇家科学协会的会员。</p><p class="ql-block">1887年,取得喷射炮弹火药的专利。</p><p class="ql-block">1890年,受法国人迫害,而离开居住十八年之久的巴黎,搬到意大利圣利摩,在当地创立研究所。在此后的六年间,他不断致力于各种各样的新发明,涉及到化工、机械、电气、医疗等领域。</p><p class="ql-block">1893年,获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荣誉哲学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1895年11月27日,立下遗嘱,诺贝尔奖因此产生。</p><p class="ql-block">1896年12月10日晚上,在圣利摩的米欧尼德庄去世,终年63岁。</p><p class="ql-block">三、主要成就</p><p class="ql-block">科研成就</p><p class="ql-block">1863年10月,诺贝尔获得炸药发爆剂的发明专利权。这项发明人们称之为“诺贝尔引燃器”。</p><p class="ql-block">1864年,取得硝化甘油炸药发明的专利权。</p><p class="ql-block">1865年,他多次实验,反复钻研,研制成了固体韧性燃料,并先后在瑞典、英国和美国取得炸药的专利。</p><p class="ql-block">1866年,制造出能吸收比本身多三倍的硝化甘油,并且像粘土一样软硬适中的“矽藻土炸药”,这一产品成为以后诺贝尔国际性工业集团的基石。</p><p class="ql-block">1867年,发明安全雷管引爆装置。</p><p class="ql-block">1888年,发明了用来制造军用炮弹、手雷和弹药的无烟炸药,亦称诺贝尔爆破炸药。</p><p class="ql-block">1896年,取得开有细孔的玻璃制压榨喷嘴的专利,发明对纺织工业也造成相当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诺贝尔不仅在炸药方面做出了贡献,而且在电化学、光学、生物学、生理学和文学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建树。诺贝尔的一生中,仅在英国申请的发明专利就有355项之多。除了炸药,诺贝尔对于使用硝化甘油的导火线、无声枪炮、金属的硬化处理、焊接、熔接,以及子弹的安定、使用瓦斯的海底装备极其安全性、救助海难用火箭等,都获有理论与实际的成就;他在人造橡胶、人造皮革及以硝化纤维素为基础制造真漆或染料、人造宝石等方面的实验研究都有创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签名人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经过郑重的考虑后特此宣布,</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下文是关于处理我死后</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所留下的财产的遗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以这份资金成立一个基金会,将基金所产生的利息,每年奖给在前一年中</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将此利息划分为五等份,</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分配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一份</b>奖给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发现或发明的人;</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一份</b>奖给在化学上有最重大的发现或改进的人;</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一份</b>奖给在医学和生理学界有最重大的发现的人;</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一份</b>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最后一份</b>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现代炸药之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诺贝尔</b></p><p class="ql-block">上述这一段是节选自硝酸甘油炸药的发明者、“现代炸药之父”——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的遗嘱,他也是世人熟悉的诺贝尔奖的创始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诺贝尔到底留下了</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多少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为什么发了120年奖</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还没发完?</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差点作废的遗嘱</b></p><p class="ql-block">诺贝尔奖的诞生并非一帆风顺。</p><p class="ql-block">诺贝尔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曾先后立下过3份内容相似的遗嘱,只不过最后一份遗嘱(立于1895年)取消了分赠亲友的部分,而将全部财产用于设立奖励基金,并于1897年初(诺贝尔于1896年12月10日去世)在瑞典公布于众。</p><p class="ql-block">在诺贝尔遗嘱公布之初,瑞典舆论一片谴责之声,有人批判诺贝尔身为瑞典人却把财产分给世界各国的人士,这种行为是“不爱国”表现;有人指责称,诺贝尔设立奖金支持个别杰出人物,无助于社会进步;还有人质疑评选者可能有受贿之虞,无法达成任务。</p><p class="ql-block">此外,一些瑞典律师还对遗嘱“挑刺”,称遗嘱存在法律缺陷。因为遗嘱中没有明确指出全部财产由谁来负责保管,进而指出,遗嘱执行人无权继承遗产,而继承遗产的基金会又不存在,所以该份遗嘱无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诺贝尔遗嘱部分手稿</span></p><p class="ql-block">好在诺贝尔遗嘱的主要执行人拉古纳·索尔曼并未放弃,他动员各国的财政、科学、法律专家来清理遗产及解决纠纷。经过几年的努力,在诺贝尔的二哥柳都别克家族成员的支持下,诺贝尔基金会成立。</p><p class="ql-block">瑞典国王也终于在1898年宣布诺贝尔遗嘱生效,瑞典国会后来也通过了诺贝尔基金会章程。</p><p class="ql-block">1901年的12月10日,也就是诺贝尔逝世5周年的纪念日,包括发现了X射线的德国物理学家伦琴等6人,获得了首届诺贝尔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后补的经济学奖和传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中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诺贝尔数学奖”</b></p><p class="ql-block">细心的读者可能也发现了,在诺贝尔的遗嘱中,最初只设有5个奖项。在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在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量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首次颁奖,形成了现在的六大奖项。</p><p class="ql-block">而由于诺贝尔奖的名头实在太大,总有不甚了解的人以为还有个“诺贝尔数学奖”,由此闹出不少笑话。</p><p class="ql-block">那为什么没有设立数学奖呢?史学家们的主流看法是,受所处时代和科学观的限制,诺贝尔当时无法预见数学会在推动科学发展上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所以忽略了。</p><p class="ql-block">不过也有一种比较罗曼蒂克的观点。有学者认为,诺贝尔曾有一个比他小13岁的女友,但他的女友和一位数学家私奔了,诺贝尔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不设数学奖与他本人爱情受挫有关。</p><p class="ql-block">不过诺贝尔一生的确没有妻室儿女,他的爱情是悲剧性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诺贝尔的遗产到底有多少</b></p><p class="ql-block">从1901年首次发放奖金以来,到如今已有120年。今年诺贝尔单项奖金高达千万瑞典克朗(按最新汇率,约合人民币736.8万元)。</p><p class="ql-block">发了120年,奖金又如此高,一个私人的基金到底有多少钱能够如此“挥霍”呢?让我们先来看看,诺贝尔当年去世时到底留下了多少遗产。实际上,诺贝尔对于自己的资产数量,也不十分清楚。按照他的遗嘱,要将他全部资产变成现金,本身是一个牵涉到多国经济和法律的巨大工程。幸好他的遗产执行人索尔曼等人于数年内奔波多国之间,终于在1900年对诺贝尔遗产的清理有了一个初步的轮廓,遗产变换为现金后,在当时的价值大约为3323万瑞典克朗,约920万美元,其中的3100万克朗被拿出来成立诺贝尔基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诺贝尔遗产清单</span></p><p class="ql-block">从首届开始,诺奖的单项奖金整体上呈递增态势:1901年15万克朗,1980年100万克朗,1991年600万克朗,2000年900万克朗,2001年1000万克朗。据不完全统计,从1991到2014年,诺贝尔奖总共发了16335万克朗,已经远远超出最开始的3100万克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一度面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破产的诺贝尔基金</b></p><p class="ql-block">其实,本文最开头的诺贝尔遗嘱中就声明,是“以这份资金成立一个基金会,将基金所产生的利息”奖励给他人。也就是说3100万是本金,不是放在那里不动每年发钱,诺奖奖金应该是其投资产生的利息来发放的。最开始,由于基金的利息不高,所以奖金也不丰厚。1901年第一届的单项奖金只有15万克朗,第二届是14万克朗,之后更是逐年减少,1923年的11.5万克朗是诺奖奖金的历史最低点(仅是数值上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诺贝尔奖</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01-2019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奖金数额</span></p><p class="ql-block">基金会成立初期,投资策略相当保守,为避免任何风险,将该笔资金完全投资于银行存款和公债上。而银行存款和公债投资收益相当有限,诺贝尔基金会除了每年发放奖金,还要维持运作的开销,经营状况很不理想。基金成立的50多年后,诺贝尔基金的资产已经流失了将近60%。</p><p class="ql-block">1953年基金会的资产只有300多万美元,再考虑上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等因素,此时的300万美元只相当于1896年的30万美元,发放的奖金价值也是逐年减少,基金会几乎面临着破产的风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政府出手援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基金会资产</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上涨90多倍</b></p><p class="ql-block">1953年开始,由于诺贝尔基金会面临破产的危险,瑞典政府开始施以援手,并允许基金会独立进行投资那些虽然有风险但是收益高的项目。有了政府做靠山,此后,诺贝尔基金会投资收益开始逐渐好转。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又捐出大量资金给基金会作本金,进一步促进了诺贝尔基金会的发展。1990年初,诺贝尔基金会在瑞典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将持有的“招募人”公司股票全部出售,大大赚了一笔。到1999年末,诺贝尔基金会的资产总市值达到39.38亿瑞典克朗的历史最高点,远远超出3100万的本金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15-2019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诺贝尔基金会的</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资产投资比例</span></p><p class="ql-block">不过,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句话对所有人都是适用的。</p><p class="ql-block">2001年的互联网泡沫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让诺贝尔基金会也受到波及,损失了将近五分之一的投资额。截至2011年,诺贝尔基金会总资产为28.6亿克朗,仍然是本金的90多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诺奖奖金额度怎么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又是怎么发的</b></p><p class="ql-block">对于单项奖而言,如果是一个人获奖,那么他就独自拥有全部奖金。比如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就独享了800万瑞典克朗的奖金,约合750万人民币。</p><p class="ql-block">如果是两人共享一个奖项,则获奖者平分全部奖金。比如今年刚刚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大卫·朱利叶斯和阿登·帕塔普蒂安,他们将平分千万大奖,各自分得500万瑞典克朗。</p><p class="ql-block">而如果是三人得奖,奖金则按照</p><p class="ql-block">2:1:1的比例分配。比如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获得了400万瑞典克朗,另外两位科学家平分剩下的400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诺贝尔奖委员会官网上的</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诺贝尔奖章</span></p><p class="ql-block">其实,按照诺贝尔最初的意愿,理想的奖金额度应该是能够保证一位学者能在20年不做其他工作谋生的情况下,仍能够专注于科研工作。1901年首次颁发的15万瑞典克朗,就大概相当于当时一位教授20年的薪水。不过,由于前文提到的基金会经营不善的原因,诺奖金额一度很低。后期即使数值上超过了15万克朗,可是考虑到通胀和贬值等因素,奖金金额一直未能达成设立基金会的初衷。直到1991年诺奖奖金数额─跃调整至600万瑞典克朗,奖金的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都与1901年的奖金相当,诺奖在首次颁发的90年后方才回归初衷,此后更是年年上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得奖者花钱的方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五花八门</b></p><p class="ql-block">截至2019年,诺贝尔奖共颁发了</p><p class="ql-block">597次,获奖人数950。这么多人获奖,他们拿到奖金后又是如何消费的呢?有买房的,大家都知道的莫言,在当年就用奖金买了北京五环外的一套200平新房;有还债的,</p><p class="ql-block">193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芬兰作家西兰帕在获奖前共欠出版公司250万芬兰马克的债务;其他还有旅游的、做公益的、继续投入科研的等等五花八门。其中比较出名的是爱因斯坦,这位鼎鼎大名的科学家获得过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与第一任妻子离婚时做了约定,如果获得奖金,就交给前妻和两个儿子使用,而他也的确履行了这个约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13年参观</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诺贝尔颂奖大厅留念</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