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祖国在我心中”——宇爸读书分享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走进京南社区</b></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用最隆重的方式</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用最有仪式感的方式</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用地理的视角</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鸟瞰中国</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宇爸读书分享会和大家一起</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庆“国庆”</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伴家人</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陪朋友</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 <b>认识自己(自我介绍)<br>时事分享<br>音乐赏析(只有河南)<br>宇爸“祖国在我心中”主题分享</b><br><ol><li>祖国是什么?</li><li>中国从哪里来?</li><li>南水北调</li><li>脱贫</li><li>大熊猫</li><li>八大菜系</li></ol><b>说说我的国<br>一起读诗</b><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时事分享</b></h1><div><b><br></b></div><b>2月25日</b>——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京隆重举行。<br><b>6月16日</b>——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开园5周年。<br><b>6月17日9时22分</b>,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9月17日13时30分许,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反推发动机成功点火后,神十二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这是神舟飞船首次在东风着陆场着陆。)<br><b>7月1日</b>——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21年6月29日消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7月1日上午8时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将发表重要讲话。<br><b>7月23日至8月8日</b>——2020年东京奥运会举办。该届奥运会闭幕式理念为“Worlds we share”(我们共享的世界),口号是“Moving Forward”(前进)<br><b>9月15日至27日</b>——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运动会在陕西省举办,这是全运会首次在我国中西部地区举办。 10月22日至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八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陕西省举办,这是全运会与全国残运会暨特奥会首次同年同地举办, 从而实现了与国际的接轨。<br>……<br><br><br> <p class="ql-block"><b>就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相关新闻,宇爸评论:</b><br></p><p class="ql-block">今天是中秋节,是除了春节之外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阖家团圆的日子。连远在外太空的三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也结束了90天的太空生活,在9月17日顺利返回地球。欢迎三位英雄回家!</p><p class="ql-block">不过,相信你也看了相关报道,航天员们暂时还不能和家人团聚,他们回到地球后,还需要隔离14天,目前正在隔离期。为啥要隔离呢?根据航天员“总教头”黄伟芬的介绍,倒不是说怕航天员把太空病毒带回来,太空舱内的环境是安全的;而是因为,太空生活会降低航天员的免疫力,隔离是为了保护航天员的健康,避免他们接触到外界病菌。</p><p class="ql-block">听到这儿,我挺好奇的,太空生活为什么会降低免疫力呢?我还看到一种说法:不要以为航天员回到地球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他们还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需要经过专门训练,才能重新适应地球上的生活。关于这一点,我们团队搜集了站内站外的相关资料,结合起来给你说说。</p><p class="ql-block"><u>首先是身体状况</u>。中国古人相信“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天上的神仙会比地上的人老得慢;然而,真实的情况是反过来的,航天员在太空中,身体的衰老速度会比在地球上快很多。来看一组数据:航天员在太空中待10天,身体会失去20%的肌肉;待1个月,身体会流失1.5%的骨质,相当于老年人在一年中流失的骨质;待半年,动脉硬化的程度相当于在地球上的10~20年,受到的辐射相当于地球上的60年。</p><p class="ql-block">这样你就理解,为什么三位航天员出舱时必须由专人协助,并且必须坐着。这绝对不是小题大做,而是航天员确实面临走路摔倒,甚至骨折的风险。据专家介绍,在14天的隔离期之后,航天员还需要度过一个月的医学疗养期和3个月的恢复疗养期,各项生理指数才能慢慢恢复到出发前的水平。</p><p class="ql-block"><u>第二,除了身体上的不适应,航天员还面临生活习惯的调整。</u></p><p class="ql-block">比如,在失重环境下,航天员可能习惯了随手把餐具或者笔记本电脑放在自己前方的空气中,回到地球之后,可能得一连摔坏好几样东西才能改过来。还有,航天员不能再轻轻一跳就跃过房间,而是每迈开一步都觉得吃力无比,整个人摇摇晃晃,臀大肌还有一种被撕扯的感觉。有航天员说,那种感觉,就好像经历了一场“漫长的宿醉”,大脑供氧不足,浑身酸软无力,双腿好似灌铅。这些,都需要航天员花好几个星期来适应调整。</p><p class="ql-block"><u>除了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航天员还要面临第三个挑战,就是心理状态的调整。</u></p><p class="ql-block">很多航天员回到地球之后,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的威胁。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航天员的生活节律在太空中被打乱了。空间站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航天员每天会看见16次日出和日落,也就是说,空间站中的一昼夜是地球上的1/16。这种频繁的光照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人类各种激素的分泌,比如褪黑素等,造成失眠、情绪失控,甚至诱发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p><p class="ql-block">此外,当航天员从广袤无垠的太空回到拥挤嘈杂的地球,也需要一段逐渐适应环境的过程。就像天文学家高爽老师在《太阳系度假指南》的解读中说的:“你的身体回家了,但实际上你的记忆、精神和你对时空的理解,很有可能都还在九霄云外的太空飞船上。直到有一天,你重新适应了地球上的一切环境,开始了往常的生活。一天夜晚,你看到头顶上的点点繁星,你在心里对自己说,我曾经去过那里。这个时候的你,才终于回家了。”</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宇爸“祖国在我心中”主题分享</b></h1><div><br></div><div><b>一、中国从哪里来?</b></div><div><b>(你就可以高度凝练地回答他,碰出一个大中国。)???<br></b>这要上溯到大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了一次巨大的碰撞。<br>虽然在地球最近的几亿年里,这样的板块碰撞曾经发生过多次,但这一次,却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的青藏高原。<br>它的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厚度可达80公里,是地球上最高、最厚、最年轻的高原,我们甚至可以把它和南、北极并列,称作地球的“第三极”。<br>那么在这样一片高耸的土地上,我们能看到什么呢?我们能看到大量极高山。在这个地球上,一共有14座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全部位于这里。还有绝大多数的7000米级山峰,以及数不尽的5000-6000米级山峰,也都位于青藏高原上。包括我们云南、四川、新疆、青海的最高峰,也包括世界之巅,海拔8848.86米的珠穆朗玛峰。<br>这些不计其数的山峰,又组成了一列列超级山脉。包括长700多公里的念青唐古拉山脉,800多公里的祁连山脉,甚至超过2000公里的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以及我们说世界上最密集的高山峡谷区横断山脉等等。<br>那么在青藏高原之外,又发生了什么呢?同样受到这场大碰撞的影响,在青藏高原的外围,也有相当一部分原先就有一定海拔的区域,进一步发生抬升。比如哪里呢,比如今天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区域。而最终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地势,形成了非常显著的“三级阶梯”的特点。<br>第一级阶梯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到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1000-2000米,包括今天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地区。<br>再到第三级阶梯,平均海拔基本在500米以下,包括今天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等。<br>当然,这场大碰撞改变的不仅仅是地貌,还有中国的气候。<br>当我们在全球尺度下,观察北纬30°线附近的区域,会发现这里从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到阿拉伯半岛的内夫得沙漠、再到印度大沙漠等等,大面积的干旱地带几乎连成一片。<br>(原因自己查,讲不明白)<br>但是,让我们来看看同样处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这里都是什么呢?<br>这里是上海、杭州,是重庆、武汉,是千万人口的大城市,是自古以来的“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总之绝不是戈壁大漠。那这是为什么呢?<br>其实改变这一切的原因,就在青藏高原。因为这里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能比一般平原地区接收到更多的太阳辐射。尤其在夏季,吸收了大量太阳辐射的地表,不断加热地表上方的空气,让空气受热上升。那这就意味着,这里的地表气压要比周围要更低,所以最后,不得不“抽吸”外围气流来进行补给。这就像什么呢,就像是我们平时用的抽气筒,把桶里的气压降低了,外面的空气就被抽进筒里。同理呢,在青藏高原上,就出现了这么一座规模巨大的“高原抽风机”。<br>在这台抽风机的作用下,来自印度洋的南亚季风和来自太平洋的东亚季风被大大增强。所以我们能看到中国的藏南地区,墨脱、察隅等地,在南亚季风的影响下,成为了全国降水最丰沛的地区之一。<br>而在中国东南部一带,由于东亚季风带来了丰沛的水汽,打破了本应在北纬30°附近出现的干旱规律,让这里变得水源充沛、植被茂盛,非常适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才有了我们的烟雨江南。<br>而与之相对的呢,是中国西北地区,这里出现了一番截然相反的景象,就是大面积的戈壁沙漠。这同样有青藏高原带来的影响,因为高耸的青藏高原,像一座屏障一样,阻挡着印度洋水汽向北到达这些区域,再加上这些区域地处内陆,东亚季风也难以抵达,也加剧了这里的干旱。<br>最终呢,我们会看到在中国大地上,从青藏高原到烟雨江南,再到西北大漠,形成了中国的三大自然区,这就是中国气候的基本格局。<br>那么水塔中的水从哪里来呢?大家知道青藏高原上有多少冰川,有多少湖泊吗?<br>答案是4万多条冰川,和超过1000个面积大于1km²的湖泊。如果对这些数字没有概念,没关系,我们只要记得它是全球中低纬度地区规模最大的冰川活动中心,同时拥有全球海拔最高、数量最多的高原湖泊群。<br>正是这些冰川、湖泊,再加上地下水、地表河流,让青藏高原化身为一座平均海拔4000米的超级水塔。我们可以想象,当水塔“闸门”打开,水流必将以高屋建瓴之势倾泻而下,形成一众大江大河。<br>比如今天的中国东部,我们的母亲河黄河、长江,起源于青藏高原;<br>中国西北部,在沙漠中创造出一片片绿洲的黑河、塔里木河等等,也起源于青藏高原;而在中国西南部,那些一路流出国门,哺育诸多亚洲文明的江河,包括象泉河、狮泉河、澜沧江、怒江、独龙江、雅鲁藏布江等等,同样起源于青藏高原。这就是亚洲水塔的力量。<br>那么到这里我们会发现,面对中国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可以给出答案了。在地理的视角下,正是6500万年以来的板块碰撞和它所创造的青藏高原,奠定了中国的地貌、气候和水系的基本格局。所以如果之后有人问你中国从哪里来?你就可以高度凝练地回答他,碰出一个大中国。<br><div><br></div></div> <b>二、南水北调</b><div><b>(为何叫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地表塑造)???</b></div><div><br>我们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地表塑造,就在距今短短100年的时间尺度上,我们会发现,中国正在经历这颗蓝色星球上前所未有的地表塑造,没有之一。<br><br>寻找这个答案地点或许比较特别,在哪儿呢?就在北京,北京的五棵松地铁站。如果你在五棵松地铁站坐过车,会发现它的站台上并没有什么特别。因为真正特别的在你的脚下。就在列车站台下方,仅仅3.67米处,就是两条巨大的混凝土管道横穿而过,其中流淌着的,是来自千里之外的长江水。这就是“南水北调”。没错,3.67米,就是你和这项超级工程的距离。<br><br>答案当然不是这样的。其实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如果以人均水资源量来看:中国最缺水的地方并不是我们印象中的西北荒漠,而是华北平原。特别是京津冀地区,这里的人均水资源量远远低于500立方米,也就是国际标准中的极度缺水红线。那仅仅又是缺水那么简单吗?也不是,由于过去粗放的城镇扩张、工业发展,让地表水污染也变得非常严重,流经华北平原的黄河、淮河和海河,一度是全国地表水质量最差的地区。所以华北平原面临的问题有多严峻呢,我们可以说是“有河皆枯、有水皆污”。所以过去长久以来,人们只能过量开采地下水,来满足用水需求。<br><br>但反观南方地区,却拥有中国80%的水资源。比如我们浩瀚的长江,平均径流量9600亿立方米,是黄河、淮河、海河三河总径流量的近7倍。<br><br>那么能否用南方的水资源补给北方地区呢?<br><br>早在1952年,我们国家就提出了这个设想。但毕竟这项工程的规模之大、涉及面积之广、覆盖人口之多都是史无前例的,所以大到线路布局、规模设置,小到渡槽结构、管道材质,每一项都需要经过详细的论证。<br><br>所以直到2013年和2014年,历经长达50年的论证规划,又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才终于建成了跨越1000多公里的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一期工程。未来,加上正在规划论证中的西线,我们看到,将会有三条南北走向的调水工程,与东西流向的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形成“四横三纵”的巨型水网。这就是南水北调的线路规划。<br><br>其中,东线工程,全长1700多公里,相当于北京到贵阳的直线距离。这条调水线路,起点在江苏扬州,必须依次穿越淮河和黄河,最终将长江之水送到山东半岛和天津城区。<br><br>规划东线工程的优势在于,沿途有众多现成的河道和天然湖泊可以利用,比如南北走向的京杭大运河,以及沿线的洪泽湖、骆马湖等等。但工程的最大的问题是,从调水起点到黄河南岸,地面高程升高近40米。这意味着我们必须让长江水一路往高处流,直到提高40米,越过最大高程点,才能继续顺流而下抵达天津或山东半岛。<br><br>怎么办呢?抽水。所以,仅仅在东线一期工程沿线,我们就建有160台水泵,共计13级泵站,形成世界最大的泵站群。<br><br>这些泵站,从江苏扬州起,通过13次提升,将长江水提升近40米,一路送到黄河南岸。每年可以为沿线的江苏、安徽、山东各省供给的水量,相当于600多个西湖。<br><br>相较之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干线上,仅仅建有一座泵站,却依然完成了1400多公里的调水,这是如何实现的呢?答案就在这里,位于湖北省十堰市的丹江口大坝。<br><br>实际上,在中线工程开工前,这座大坝已经服役了40年。但从2005年9月起,人们又用了近8年时间,让大坝再次加高14.6米。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丹江口水库的水位高程可以升高到170米,比北京的海拔高程要高100余米。这样一来,丹江口水库的清水,就不再需要泵站逐级提升,而是能一路自流到达北京和天津。<br><br>但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虽然中线工程不需要大量建设泵站,但由于没有任何现成河道可以利用,所以1400多公里的水道必须全部新建。沿途还要穿越686条大小河流,同时要避免受到洪涝或污染影响。<br><br>所以在中线工程沿线,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27座大型渡槽架起一座座水上立交,在地表上方凌空而过。<br><br>但还有的时候,输水水道是在地表之下穿越的,包括让长江水在黄河河床下穿越而过的“穿黄工程”。<br><br>在这里,长江水通过两条巨大的隧道,从黄河河床的下方,距离河床底部平均30米的位置横穿而过。可以想象,这也许是长江离黄河最近的一次了。<br><br>不过呢,先不要急着感叹这些庞大的泵站和水渠,不如先想一想,难道这些,就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全部吗?<br><br>当然不是,我们甚至可以说,这些庞大的调水工程,只是南水北调的冰山一角。其实在它背后,还有太多我们看不见的超级工程。<br><br>但是,青山绿水的丹江口水库,为中线工程提供了清澈的水源,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什么代价呢?当水库水位成功抬高13米时,库区周边超过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将被淹没,包括周边的40个乡镇、400多个村庄。这也意味着原本居住在这里的超过34万人,将告别祖祖辈辈生活的故土,前往陌生的土地,重新建设家园。所以说南水北调,也是一项浩大而艰巨的移民安置工程。<br><br>我们可以想象一下,34万人的移民安置,要求在2年内基本完成,移民工作的强度,可以说在全世界水利移民史上都是前所未有。但也就是在这短短2年内,在预计被淹没的迁出地,每一村、每一户、每一间房、每一块地、每一口水井、每一片果树,都要被调查、统计和公示。而在迁入地,又建起了一座座移民新村。<br><br>根据每家每户的不同情况,设计了十余套不同户型的住房,供移民选择。大多数人的居住条件,从人均20平方米的土木房、土坯房,上升为人均24~34平方米的砖混楼房。并且呢,为了让移民有田可耕、有地可种,还必须在迁入地有限的耕地中,挤出一部分分配给移民。<br><br>当然,对于这数十万移民来说,他们告别的也不只是房屋和田地,而是他们最熟悉的土地,是他们赖以为生的生活方式,也是他们世世代代的生活记忆。所以,若要他们真正融入新的家园,需要的不仅仅是政府的支持和补偿,还需要当地人的一视同仁、自己的汗水和勇气,以及一段漫长的时间。他们每一个,无疑都是这项世纪工程的贡献者。<br><br>另一方面,除了村庄城镇,受到淹没威胁,还有200处文物保护点,需要特殊保护甚至搬迁。<br><br>比如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遇真宫。它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近600年历史,如果不做任何抢救,将永远淹没在丹江口水库的水底。该怎么办呢?<br><br>两种方法,拆除重建,或者整体抬升。拆除重建可能比较好理解,就是把建筑的结构构件一个一个拆下来,做标记,等到地面垫高以后,再根据标记进行复原。遇真宫的大部分主体建筑和宫墙就采用了这种方式。<br><br>但山门、东西宫宫门三座建筑,采用的是整体抬升的方法。但是这三座建筑,单个的重量就高达数千吨,要怎么才能整体让从地面升高15米呢?<br><br>就是这样,把建筑主体用钢架加固,基座用混凝土浇筑,基座下方则用数十根千斤顶,把建筑一点点向上顶升。<br><br>把如此庞大的建筑原地顶升15米,这同样是创造了古建筑顶升的记录。<br><br>而放眼整个南水北调一期工程沿线,总共涉及文物点超过700处,让这项庞大的调水工程也成为一项规模空前的文物保护工程。从工程规划到施工,为了保护沿途文物,历经过多次让路、改线以及紧急发掘,其中有多个考古项目被列入了“全国十大考古发现”。<br><br>所以,在座生活在北京的各位,你们平常用的水里70%也许就是长江水。这是因为经过南水北调,长江水直接供应北京城区七成以上供水,还有郑州中心城区的全部供水,天津14个区的全部供水,以及石家庄、邯郸、保定、衡水等城市主城区的75%以上的供水等等,总计300个县市会因此受益,超过500多万人会结束长期饮用高氟水和苦咸水的历史。不仅如此,南水北调甚至还有余力补充亏空的地下水和生态用水。比如截至2020年9月底,北京平原区地下水的埋深实现了连续5年回升。而北京的密云水库,蓄水量也达到了2003年的3倍,水库面积也明显增长了。</div> <b>三、脱贫<br>(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b><div><b><br></b>毫无疑问,今天的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无与伦比的经济成就。但与此同时,我们还有一项成就,同样是放眼世界绝无仅有的,这就是在今年2月25日,我们正式宣布,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离绝对贫困。<br>这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占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7亿人全部脱贫,这是什么概念?全球人口排名第三的美国,当前也无非是3.3亿人口。<br>所以我们会听新闻报道中说,贫困是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问题,而脱贫是一项足以彪炳史册的奇迹,这其实并不夸张。接下来在第四个故事中,我们同样会试着以地理的视角看待贫困这个问题,就能体会到为什么说脱贫攻坚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br>桂林山水,就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景观。<br>而在中国南方,这样的喀斯特地貌区高达55万平方千米,包括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湖北、重庆等多个省份,其中最典型的比如石林,就是由大量可溶性岩石被流水长年累月溶蚀形成。<br>而如果岩石溶蚀规模更加庞大,甚至可以在岩石厚度较大的区域,切割出连绵不绝的群山,如果山与山之间基座相连,被称为峰丛,山体相对独立散布则为峰林。<br>还有地下的溶洞,以及溶洞坍塌后形成的天坑等各种景观。<br>我们可以看到,喀斯特地貌的景观千变万化、壮观雄伟,但是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却存在两个重要的问题。其一,缺水。其二,缺土。<br>尽管当地降水量极其丰富,但大多数水往往都流向了地下的溶洞,形成中国最庞大的地下河系统。<br>相应地,地表之上却几乎存不住水,导致干旱频发。<br>第二个问题,是缺土。我们刚才说到这里并不缺少降雨,虽然地表上难以存住水,但这些降雨却可以不断冲刷地表,导致表层土壤大量流失,最终让大地之上岩石遍布,形成石质荒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石漠化。所以在这些地区,人们只能在大量的岩石之间寻找有限的耕地。<br>学校呢往往也难得一块平整的土地,去修建教学楼或者草场。这就是所谓喀斯特式的贫困。<br>而第二种情况,我们称之为高山峡谷式的贫困。<div>……</div></div> <b>四、大熊猫</b><div><b>(大熊猫是伞护种。)???</b><br><div><br>其实早在距今约70-60万年前,大熊猫的分布非常广泛。<br>北至北京周口店,南至越南缅甸,都是大熊猫祖先们广阔的家园。但是,现在,野生大熊猫只能退缩到我国中部和西南部的一条狭长的地带,面积仅占我国国土面积的约0.3%。<br>这里也是我们今天的第五站,属于大熊猫的0.3%的家园。<br>这0.3%,横跨四川、陕西、甘肃三个省份,从北向南分布在秦岭、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以及凉山山系之中。这些地区有什么特点呢?就是遍布高山深谷,在部分地区,东西方向不到100千米的水平距离内,相对高差甚至可达到5000米之多。如此显著的海拔差异,在垂直高度上催生了多种多样的气候环境,也被人们形容是“一山有四季”,地理上则称之为垂直自然带。<br>这种丰富的自然条件,让偏好不同环境的动植物在不同高度上各安其所,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后的野生大熊猫栖息地。<br>但其中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是,这片栖息地并不是连续分布的。生活这里的1864只野生大熊猫,又被分隔成了33个种群。它们彼此间相互孤立,如同一个个破碎的岛屿。<br>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呢?我们可以想象,如果遇到地震、大火,或是竹子开花等自然灾害,导致栖息地和食物遭到严重破坏,大熊猫本来可以向别处迁移,但是因为栖息地的破碎,它们就只能困守在当前的栖息地中,无处可去。同样,因为这种破碎,还阻断了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让种群中的遗传特性变得越来越单调,物种也越来越脆弱。特别是其中的18个种群,均仅存不到10只大熊猫个体,随时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栖息地破碎化”。<br>对野生大熊猫来说,这种“栖息地破碎化”带来的种群隔离,就是它们面临的最严峻的生存挑战之一。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隔离?又能否消除它呢?<br>很遗憾,我们并没有办法彻底消除这种隔离。因为其中一部分种群隔离是大自然决定的。像大熊猫栖息地中常见的高山峡谷,为大熊猫提供了庇护所,却也形成了天然的屏障。<br>比如,森林砍伐。<br>我们知道大熊猫喜欢生活在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地带,可能平时我们在动物园或者其他地方没有办法看到大熊猫爬那么高的树,实际上大熊猫是一个爬树高手。这些高大挺拔的树木就是它们生活、休息和避难的重要场所。但这里的云杉、冷杉等树木,却也是人们求之不得的上好木材。这就导致长久以来的森林砍伐,让大熊猫栖息地不断收缩,甚至破碎分裂,直至消失。<br>同样造成影响的,还有当地原住居民的生产活动,包括放牧、采药、割竹子,采竹笋等等。<br>特别是如果放牧强度不断提高,放牧范围不断扩张,导致竹类等植被退化,甚至变为荒山、灌丛,大熊猫便无法继续生存。<br>还有其他的人为因素,比如道路的修建。<br>根据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的数据显示,仅四川省的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内,便建有6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和国道,1000多公里的省道和县道,还有多条铁路轨道等等。例如,成都-九寨沟的旅游线路九环线,北川-茂县的茂北公路,都是在岷山中穿行经过,导致山系中的大熊猫种群,形成了三个分离的大斑块。虽然这一条条道路都是地区交通的命脉,在经济发展甚至边疆安全上,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却也不能忽视。<br>而除了这些直接原因外,还有一个间接但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多头管理。为什么是多头管理呢?<br>我们知道经过数十年的保护工作,我们建立了6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但是,除了自然保护区外,这片区域中还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等数十个保护地。他们有的就曾经存在严重的区域重叠、管理交叉等问题。比如九寨沟,就同时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国家5A景区五个名号,称得上是“九龙治水”,很难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br>而转折发生在2017年。这一年,我们国家把这片区域的各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以及世界自然遗产地等,共计82个自然保护地,连接成片,统一管理,共同组成一个跨越3个省份,涵盖5个片区,面积约2.7万平方千米的大园区,这就是大熊猫国家公园。<br>当然,我们之所以做这一切,也远不止保护大熊猫这一个物种这么简单。同样生活在这片土地的还有77种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85种鱼类、141种兽类、338种鸟类、3446种种子植物等等,可以说是中国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可以想象,对于这些珍稀物种,如果分门别类地去保护,不仅分散资金和技术力量,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以,我们就选择了大熊猫来为这片土地代言,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就相当于保护着这片土地上的全部物种以及一个完整、原始的生态系统。这也就是保护生物学上“伞护种”的概念,大熊猫就是这样的伞护种。</div></div> <b>五、八大菜系</b><div><b>(我家乡的菜为啥不是)???<br></b><div><br>简单说,中国八大菜系的分布,不是沿江,就是靠海。<br>沿着海岸线,从南到北:广东粤菜、福建闽菜、浙江浙菜、江苏苏菜、山东鲁菜;<br>沿着长江,由东向西:苏菜已经讲过,然后是安徽徽菜、湖南湘菜、四川川菜。正好八个。<br>敢位列八大菜系。<br>虽然中国各地都有好吃的,但只有这八个地方,有山有水,四季分明,物产丰富。这里是中国近1000年来,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方,对食物和生活品质,有更高的要求。地理环境和经济文化,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方才孕育出八大菜系。<br>傅师傅研究八大菜系发现:所谓大菜系,共同特点,就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能以本地、本季的食材为主,拿出一桌宴席。这一席之上,选用的食材不重复,烹饪的手法不重复。如果按这个标准,除了这八大菜系,其他地方的小菜系,还真的不行。<br>粤菜:太史蛇羹<br>粤菜里我最喜欢的,是一道历史名菜“太史蛇羹”。创始人江孔殷,他曾在清朝末年及第进士并入籍翰林。广东人尊翰林为“太史”,这就有了“江太史”的称号。江太史出身在广东巨富之家,自幼钟鸣鼎食,终其一生对粤菜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br>“太史蛇羹”,工艺非常复杂。活蛇烫熟,拆骨取肉,蛇骨和陈皮、甘蔗一起煲出蛇汤;再与老鸡、瘦肉和火腿吊出的高汤混合成汤底。<br>蛇肉丝为主料;配上鸡肉丝、鲍鱼丝、花胶丝、香菇丝、陈皮丝、生姜丝;入汤底炖透,打个薄芡,撒上金黄色的薄脆、翠绿色的柠檬叶,淡紫色的菊花瓣。太史蛇羹细幼如丝,无骨无刺,香气袭人,美艳不可方物<br>闽菜:鸡汤汆海蚌<br>闽江入海口的漳港出产的海蚌,个体硕大、肉质脆嫩、味道鲜甜。这道菜用母鸡、猪骨和牛骨长时间炖煮,反复过滤出清澈透亮的高汤。漳港海蚌,当场开壳出肉,一蚌一碗,一人一碗。滚烫的高汤,冲入碗中。冲汤宜慢不宜快,千万不能把蚌肉烫过头。<br>这道菜,鲜甜脆爽,香气隽永,清淡中蕴含着丰富的变化。闽菜“一汤十变”,讲究用当地的海鲜和河鲜,做出汤鲜隽永,清淡宜人的美味。按这个标准,佛跳墙太豪横了,显然就是用力过猛的土豪菜。<br>浙菜:西湖醋鱼<br>浙江,靠海、沿江、多山,翻过一座大山,就很有可能彼此不通方言。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高度多样性,使浙江菜异彩纷呈。台州是浙江的一个地级市,居然出来中国大陆第一个米其林三星餐厅——新荣记。这就是浙江菜的魅力所在。<br>而去杭州,我最喜欢吃西湖醋鱼。它的原料是西湖里的草鱼,清水净养三天,没有一丝土腥气。沸水烫熟鱼身,浇以糖醋汁。出品色泽红亮,鱼肉鲜美嫩滑,酸甜可口,略带一缕蟹味。<br>此菜不用一滴油,鱼肉以断生为好,追求鲜嫩的本味。这道菜貌似很简单,但很难做好,因为如何把鱼肉烫到刚刚好,是一项高难度的技术活。<br>苏菜:狮子头<br>苏菜的底子是淮扬菜,淮扬菜的代表作,是狮子头。<br>全世界人民都会做猪肉丸子,做得最好的,却是中国扬州人。狮子头又称“斩肉”,关键就是不能用绞肉机绞出来的肉糜,而是要用人手“斩”出一粒一粒的猪肉粒。只有这样做出来的大肉丸子,口感才会疏松、嫩滑。狮子头可油炸、可红烧,最正宗的是清炖。<br>淮扬菜最厉害的是一年四季都能用当时的优质材料做出不同的狮子头。正所谓:不时不食,按时知味。<br>鲁菜:九转大肠<br>鲁菜的调味料很少,只有盐、酱油、甜面酱、醋和味精等很少几样。同时,鲁菜注重火候功夫。以前鲁菜馆子招厨师,清炒一盘豆芽,考的就是火功。鲁菜的绝活是急火爆炒,快的菜十几秒就可出锅。所以,鉴别鲁菜馆子的秘诀:去后厨看看,如果有一大堆莫名其妙的调味料,那就拜拜。<br>猪大肠并非高级的食材,但九转大肠却是鲁菜的代表作。这道菜起源于光绪年间济南的“九华楼”,因为备料、清洗、烹饪的过程极其繁复,近乎道家制作的“九转金丹”,所以才有这个名字。<br>九转大肠的火候和调味都非常讲究,要求大肠外酥里嫩、肥而不腻、五味平衡。傅师傅觉得这“九转”,其实是口感、味道和香气的千变万化。<br>徽菜:臭鳜鱼<br>现在我们到了长江,江尾的江苏已经讲过了,逆流而上,第一个就是安徽。<br>安徽菜的代表是臭鳜鱼,徽菜擅长化腐朽为神奇,很多平凡食材,都能做出惊人美味。它做工相对简单,但滋味浓郁,堪称送饭神器。<br>臭鳜鱼用猪油、酱油烧,葱姜蒜和花椒辣椒调味。腌制和烹饪得法的臭鳜鱼,肉质坚挺,筷子稍稍用力一夹,鱼肉散开像花瓣一样。吃到嘴里,先有微臭,之后爽嫩、鲜美,余香满口。<br>湘菜:组庵豆腐<br>普通人对湘菜的印象,多半是重油重辣,但我最推崇的湘菜却是组庵豆腐。这道菜把嫩豆腐与鸡胸肉泥搅拌在一起,蒸出蜂窝孔,切片油炸,煨以干贝、虾干、火腿、猪脚、凤爪,最后入盏时只有一块豆腐和几片口蘑,其他一概弃之。<br>组庵豆腐的名字,来自湖南籍名将谭延闿(kǎi),他字组庵。谭延闿曾经做过南京国民政府主席。但很少有人了解,是他凭一己之力,使乡土风味的湖南菜,融合了粤菜技法, 登入大雅之堂。<br>川菜:回锅肉<br>普通人对川菜也有很多误解,以为除了麻就是辣。其实川菜注重调味,讲究“一菜一格”和“百菜百味”。高级的四川官府菜,鲜美可口,少辣甚至不辣,代表作有开水白菜。<br>川菜里最出名的当然是回锅肉。最好的回锅肉,用黑毛猪的后臀尖肉,配陈年郫县豆瓣酱。豆瓣酱是川菜的灵魂。<br>最终的成品是这样的:色泽红亮,软糯可口。最关键的是肉片,微微卷起,宛如以前油灯的灯盏窝,唯有这样才能把各种调味料的滋味裹挟在上面。<br>最简化版的八大菜系我们说完了。我国的众多菜系,定型于清末民初,实际是到80年代,由商业部主导,才最终定型了这“八大菜系”。</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饮酒(其五)</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东晋 ] 陶渊明</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b></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饮酒(其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东晋 ] 陶渊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p>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br><br>他自幼修习儒家经典,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有着奋发进取的豪情壮志。他也受到盛行一时的道家思想的熏陶,热爱自然,喜欢闲静的生活。<br><br>二十岁时,为了谋生,陶渊明远离家乡,开始了他的宦游生涯。后诗人在为官和田园生活中长期徘徊不定,既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又眷恋隐逸的田园生活。义熙元年,陶渊明早已看透了官场风波险恶,世俗险诈,终于决定辞去官职,开始了他真正的隐居生活。<br><br>《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写于作者辞官归隐后。这首是其中的第五首。<br><br>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结庐,建造房舍。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诗人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的打扰。<br><br>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尔,如此,这样。你问我为什么能身处闹市,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呢?是因为我心志高远。诗人开篇描写自己看透官场腐败黑暗后选择隐居生活,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心远”,表达了诗人不念功名,不系权贵,超凡脱俗的思想情感。<br><br>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之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br><br>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气,山间的云气。日夕,傍晚。傍晚时分南山景色甚佳,雾气在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回。这四句描写诗人隐居后精神和自然相结合时的那种悠然自得。“悠然”表达了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见”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无意间映入眼帘。<br><br>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欲辨已忘言,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这里面蕴含的人生道理,想要辨识,却不知怎么表达。“真意”是诗人最后从大自然中领悟的人生意趣,“忘言”表达了这种趣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br><br>诗词赏析全诗写秋日晚景,叙归隐之乐,向我们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田园生活的热爱,既富有情趣,又蕴含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