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微风细雨云雾天,站在戴城坝上,感悟岁月的蹉跎,激扬心中的敬意。耳濡目染,便是一次人类大手笔的切身领略,更是一次在虔心与敬佩中接续历史深处的氤氲之息。</p> <p class="ql-block">戴村坝始建于明朝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主要功能是引汶济运,保障了明清京杭大运河500余年的畅通。素有“大运河之心”(截汶水,使趋南旺,以济运道,其功能等同于人的心脏)、“中国第一坝”之美誉。戴村坝设计精巧,建造精工,运作精当,开创了世界科学治水历史的先河。清乾隆《东平州志》记载:筑戴城坝以遏汶水入海之路,使其全流尽出南旺入运。夏秋水盛,则由戴城坝漫入大清河疏溢。春冬水涸,则由戴城坝遏水南流,以防其涸。</p> <p class="ql-block">大坝分为三部分。从南向北依次为:主石坝、太皇堤和三合土坝。三部分既各自独立,又相辅相承,互为保护,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独特布局。最南端的主石坝呈南北向长443米,自身又分三段,北边一段叫玲珑坝,中间一段叫乱石坝,南边一段叫滚石坝。北边的玲珑坝比乱石坝高0.1米,中间的乱石坝又比南边的滚石坝高0.2米,滚水坝在三坝中最低,它的作用是在汶水开始上涨、小汶河水位超过安全界限后向西漫水,以防小汶河决口。随着汶水水位的上涨,三坝分级漫水,分级漫水的数量与大汶河洪水的流量及小汶河的过水是相互协调的,因此既保证了小汶河持续供水,又能排洪防溢。为了调节南北分水的流量,在汶河及小汶河交叉口处筑砌了一道近300米的石护岸,还在河底设了一个像鱼脊形状的“石拨”,改变“石拨”的形状、方向和位置即可调整南北分流的比例。坝的建筑形状略成孤形,弓背向着迎水面,增加了坝的预应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主大坝为石结构,巨大的石料镶嵌得十分紧密,石与石之间采用束腰扣结合法,一个个铁扣把大坝锁为一体,气势磅礴,雄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主石坝北的太皇堤为土石结构,汶水东来,太皇堤正面相迎,使水势缓速后南折再靠近主石坝,既能保坝,又能助三合土坝泄洪。</p> <p class="ql-block">太皇堤北接三合土坝,用三合土筑成。如果主石坝漫水水位超过2米、加之太皇堤吃紧,此时三合土坝即行漫水,起到泄洪保坝的作用,实为汶水溢洪道。</p> <p class="ql-block">元代开凿京杭大运河北段,明初黄河数次决口,造成济州河、会通河淤塞,南旺地势升高,使得京杭大运河犹如“驼峰航道”。南旺海拔38米,比南边的徐州运河段高出近40米,比北边的临清运河段高出约30米,是整条运河至高点,被称为“水脊”。大运河漕运因南旺段舟船难行,改海运而废止。</p> <p class="ql-block">明成祖夺取政权后定都北京,为开发幽燕十六州大批移民,考虑重新利用京杭大运河调运粮食及日用品。明永乐七年,工部尚书宋礼奉旨调集三万余人疏浚汶上运河段,但水浅不能行舟,宋礼为此愁眉不展。宋礼顺汶河私访,在汶上县白家店村遇白英。据历史记载,白英(1363-1419)博学有守,不求闻达。宋礼谈到“渠成无水难行舟时”,白英道:“筑堽城及戴村坝遇汶水使西,尽出南旺,分水七分往南,接济徐、吕,三分往北,以达临清,南北置闸三十八处。”完美解决了引水、分流、蓄水等复杂的航运难题,科学价值和建筑工艺在某些方面超越了都江堰,堪称世界水利史上奇迹,因此被称为“北方都江堰”。</p> <p class="ql-block">1958年,毛主席听取汶河治理情况时,风趣地说:“汶河分流南北,北会黄河,南入江苏,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p> <p class="ql-block">“南旺枢纽”借水行舟,引汶济运,挖诸泉,修水柜,是京杭大运河上一颗璀璨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清朝末年朝庭废止了漕运,加上梁济运河开凿及小汶河改道,南旺段废弃。漕运断绝后,戴村坝继续发挥固定河槽、拦沙缓洪及引水灌溉等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汶水漫坝,白浪翻滚,声若虎啸,数里之外可闻,又有“戴坝虎啸”之称。</p> <p class="ql-block">戴城坝横截大汶河,坝上段称大汶河,坝下段谓大清河。</p> <p class="ql-block">《东原考古录》载:水清莫如济,故济以清名。济水原在郓城分流南北,南济水为南清河,北济水为北清河,因济汶合流,又名大清河。自1855年黄河夺道济水后,大清河所属惟汶水,故沿称大清河。</p> <p class="ql-block">堤坝</p> <p class="ql-block">汇河在戴城坝下流入大清河。</p> <p class="ql-block">戴城坝博物馆由序厅、运河之心、戴坝修筑、科学治水、冶水名人、运兴东平,以及3D影院组成,通过文物、模型、图片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中国古代卓越的水工文化。</p> <p class="ql-block">戴城坝模型。戴城坝工程堪称“三绝”,一是在沙滩基础上用木桩筑坝,技术处理堪称一绝;二是“高一分坝毁,低一分水断”,科学设计堪称一绝;三是一坝使运兴国旺500年,功能发挥堪称一绝。</p> <p class="ql-block">东原阁</p> <p class="ql-block">东原阁畔大清河东平城区段</p> <p class="ql-block">大清河秋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