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初秋的一个上午,天高云淡,风和日丽。在妻子与朋友到周村商场购物期间,我独自游览了与故乡相邻素有天下第一村之称—周村古街。</p> <p class="ql-block"> 当我行走在天下第一村周村古街青石板铺就的路上,街面上铺就的青石板、林立的店铺、招展的商幡、古建筑上的黛瓦、西式洋楼、各色纪念馆或展馆、码头以及一串串红灯笼等让我耳目一新,有一种被穿越到600年前这座繁华都市的感觉,而游览周村大染坊,在寻找电视剧《旱码头》、《大染坊》影子的同时,也勾起了我对童年故乡的染坊往事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在周村古街一条青石板铺就街道的一侧,有一个深深的宅院引起了我的注意。</p><p class="ql-block"> 只见在宅院大门的上方有一块匾额书写着“大染坊”,大门的左侧有一版面用中文、英文详细介绍周村的大染坊,右侧有一版面则是告诫中国公民的文明行为公约。当我看完用中文介绍的大染坊之后,才知这儿就是传说中的大染坊,才知著名的电视连续剧《旱码头》、《大染坊》都从在这儿取过景,随即激起了游览周村大染坊的欲望。</p> <p class="ql-block"> 周村古城大染坊是清道光年间东来升绸布庄的旧址,典型的前店后厂的格局,保存完好的建筑迄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现保存完好的两进院落展示了清末染坊的繁荣盛景。</p><p class="ql-block"> 进的厂区,你就会看到一座座大染缸和一排排灶台、大铁锅以及上方待染色的线圈;你就会看到“工人”们正在染池旁劳作着,有的正往池中添加原料,有的正在用长长的木棍挑动布料让其染色均匀;你就会看到房中一架架织布机和一个个缠满线的缠线轴;你也会看到院中天井中挂满染好待晾晒五颜六色的布料;你也会看到大染坊中那一眼古老的水井;……。</p><p class="ql-block"> 此时,周村的染织业已经形成产业链,已经成为周村的支柱产业。有资料显示,在清末,周村拥有浆坊40余家,染坊70余家,形成了庞大的染织规模,早已成为周村骨干产业之一。</p> <p class="ql-block"> 在游览周村大染坊的同时,也让我回忆起小时候家乡染坊的一幕幕。</p><p class="ql-block"> 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村里就有好几家染坊。不仅村里有染坊,而且村里的婆姨们都掌握染布或染线的技巧。母亲在这方面更是高手。每到农闲的时候,母亲总会自己动手染布料或染线,有时身上衣服的颜色掉色了或需要更换颜色时,母亲总会亲手操作。</p> <p class="ql-block"> 母亲不仅会把白色的布料染成各种颜色,或为褪色的衣服增色,或把布料、衣服染成另一种颜色,而且还掌握了蜡染技术。她会把刚刚从织布机取下的白布,蜡染上各种非常好看的图案,用这些布料可以做服装、床单、被子外套,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p> 每到染布之前,母亲会从村里代销社或集市上购买所需颜料,在院子里支上一口铁锅,把水煮开,把染料放进水里,放上一定数量的食盐和碱面,用木棍搅匀,然后把布料或线放进锅里,在煮布料或线的同时要不停的搅拌,大约二十分钟左右,把锅里的布料或线取出,待冷却之后再用清水清洗,布料或线就着上颜色了。染布料最难的是各种染料比例的配置、火候的掌握以及搅拌是否均匀。稍微操作失控,不仅颜色着的不够深,而且着上的颜色容易掉色。 不过,当年村里的染坊规模很小,都是小打小闹,不像周村大染坊规模这么大,成为一种产业。在我很小的时候,周村染织业在我的脑海深处就播下了种子,蒙上了层层神秘的面纱。我也早有探秘周村染织作坊的梦想,看一看周村像工厂般的染织坊拥有什么样的染织的工具,工人们染织的操作过程是怎样的?<br> 那天,当我看到街面一侧关于大染坊的介绍后,我迫不及待的走进宅院,几经穿越,便来到周村古作坊大染坊,蒙在我心头关于大染坊的那一层层面纱随着我步步深入的游览便一层层剥开,大染坊的真面目在我的面前一览无余。<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