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说秦淮河畔的黄昏很好。</p><p class="ql-block"> “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说秦淮河上的月色也很美。</p><p class="ql-block"> 南京号称“十朝古都”,而东吴则是在南京建都的第一个封建王朝。说到东吴,马上就使人想起那句“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似乎南京由此就开始成为文人骚客们吊古伤今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乌衣巷,这是二十年间第三次来了,因为喜欢书法和历史典籍的缘故,对王谢两家人物的故事颇感兴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山阴路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span>。”永嘉之乱,中原陆沉。北方士家大族纷纷举家南迁,渡江而南的占十之六七,史称“衣冠渡江”。后因王谢两家之王导、谢安及其子侄孙等竭力辅佐晋室,于江左权倾朝野、独擅东晋六朝文坛,文采风流,功业显著而彪炳于史册,后渐以“王谢”为高门世族的代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衣冠文物,盛于江南,文采风流,甲于海内”的十里秦淮,绿窗朱户,夹岸而居。南京夫子庙对岸的乌衣巷,</span>曾是东吴都城建邺禁军的营房所在地,因当时士兵身着黑色服装,故以“乌衣”为巷名,巷内还遗有“乌衣井”一眼。东晋时期,乌衣巷是朝廷达官贵人的居住区,巷内华宅高第,鳞次栉比。王谢家族的代表人物王导、谢安即居住于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三国归晋前后短短一二百年时空里出现了不少牛逼人物,</span>王谢之前曹魏曹氏父子文武驰骋,曹操作有《观沧海》、《龟虽寿》,曹子建作有《洛神赋》。后司马氏家族崛起,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焦作修武县,可能为现今云台山一带,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这些人物都对两晋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不光是人们对不同时期书法艺术特征高度准确的概括和提练,也是对当时文人雅士生活的环境氛围的一种状态描模。</p><p class="ql-block"> 自东晋起,活跃着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名门贵族,他们便是以“书圣”王羲之为代表的顶级门阀士族。王家近三百年间书艺传承不断,人才辈出,极尽文采风流,成一蔚然壮观的文化景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导草书</p> <p class="ql-block">陆机《平复帖》</p> <p class="ql-block"> 上推几百年屈原的《九歌》、宋玉的《神女赋》等远不及曹植《洛神赋》的情节完整,手法多变和形式隽永,全赋辞采华美,想象丰富,情思绻缱,若有寄托。洛神赋的出现使人们对美的向往,个性的追求提升到一个斩新的高度。曹植没能顺利接班与他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常常任性而行,放浪形骸,饮起酒来毫无节制有关。</p><p class="ql-block"> 竹林七贤格局就小了,作品基本上承袭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不能直抒胸臆,他们常在一起清议时政,切磋玄学。其中王戎也是琅琊临沂人,王戎与王衍、王敦、王导是堂兄弟。 </p><p class="ql-block"> 嵇康早年迎娶魏武帝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拜官郎中,授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司马氏掌权后,隐居不仕。《太平广记》记载,说的是嵇康好琴,有一次,嵇康夜宿月华亭,夜不能寝,起坐抚琴,琴声优雅,打动一幽灵,那幽灵遂传《广陵散》于嵇康,更与嵇康约定:此曲不得教人。公元263年,嵇康为司马昭所囚,嵇康弹完一曲《广陵散》摔琴赴死,年仅四十岁。这一年,陆机二岁。</p><p class="ql-block"> 陆机,就是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四子,现存年代最早的两晋名帖《平复帖》作者,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读书多了害死人,陆机到底心眼不多,被“八王之乱”之一成都王司马颖诱捕杀害并夷三族,殁年43岁,这一年是303年,斗富第一人石崇已经死三年了。而王羲之在这一年横空出世。</p><p class="ql-block"> 上文为什么说到竹林七贤格局小呢,与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新亭会一比较便能说明这个问题。南渡后的北方士人,虽一时安定下来却经常心怀故国。每逢闲暇他们便相约到城外长江边的新亭饮宴。</p><p class="ql-block"> 名士周顗叹道:“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指江南和洛阳的区别)。”在座众人感怀中原落入夷手,一时家国无望,纷纷落泪。</p><p class="ql-block"> 为首的大名士王导立时变色,厉声道:“当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众人听王导这么说,十分惭愧,从此振作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顾恺之根据曹植《洛神赋》所作《洛神赋图》局部</p> <p class="ql-block"> 谢安小王羲之十七岁,谢安曾从王羲之学行书,与顾虎头(348~409年)也是好友。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根据曹植《洛神赋》绘就的《洛神赋图》是中国古代十大传世名画。</p><p class="ql-block"> 还有个厉害角色晚了几十年,河南太康人谢灵运,初中课本都学过,他是谢安的侄重孙,母亲即是王羲之的外孙女。 谢灵运在这种家风环境的熏染下,他与生俱来就有“兼抱济物性,而不缨垢氛”的襟怀。但朝代更迭,时势变迁,仕途蹭蹬,又使“高揖七州外,拂衣五湖里”,傲世自负的他失望至极,“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借游山玩水来摆脱人生的失意和苦闷。《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可见也是自信满满。文化的引领永远都是也只能是屈原、宋玉、曹植、王羲之及颜真卿、苏轼、赵孟頫士大夫高士阶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p> <p class="ql-block"> 再说乌衣巷王谢两家之中的王羲之、谢安怎会跑到七百里之外的会稽山修稧事呢?别看两晋时期战乱仍频,但这世代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一是日子闲适,无忧无虑,二是文人高士有隐居的偏好,就像现代人有钱喜欢在海南扎堆买房子一样。各自带上家眷就跑到风景秀美的会稽山,与孙绰、郗昙、庾友、桓伟等47人在兰亭搞了个祈福活动,饮酒赋诗,最后由王羲之为诗集写了个序。会稽的山水很漂亮。《兰亭集序》开头第一段,王羲之就写了会稽山水的朗然豁达: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尤其夏天,光看他写的文字,已快然自足。</p><p class="ql-block"> 其实唐朝之前,王羲之书法名气还没有儿子王献之大,三百年后唐太宗李世民褒扬王羲之“博精群法,特善草隶”,贬低王献之“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逮住王羲之往死里喜欢,唐太宗在得到《兰亭序》后欣喜不已,“宝惜者独此书为最,置于座侧朝夕观赏”。他不仅自己心追手摹,还命供奉榻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四人及近臣虞世南、褚遂良,各拓摹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他还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作后论,认为“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使王羲之迅速成为书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羲之兰亭序</p> <p class="ql-block"> 王羲之早年跟姨母卫夫人学习书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16岁时被郗鉴选为东床,有个坦腹东床的典故说的是军委主席郗鉴与总理王导同朝为官,去老王家选婿的一段佳话。</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的书法对后世影响极大极深,又深得唐太宗的喜爱,故而称圣。史载他和妻子郗璿共生七子一女,即玄之、凝之、焕之、肃之、徽之、操之、献之。一个女儿没有留下名字,嫁给了同样没什么名气的刘畅,称为刘王氏。</p><p class="ql-block"> 他的大儿子玄之,善于草书、隶书,但年仅二十八岁就已死去,又无作品传世,所以书法史上,没有他的一席之地。</p><p class="ql-block"> 他的第二个儿子凝之,亦工草隶,娶了谢安的姪女谢道韫。</p><p class="ql-block"> 第五子徽之是兄弟中在书法上有突出成就者之一。喜欢赏竹,生性高傲,放诞不羁,对公务并不热忱,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住在山阴,旷达通脱,显示出魏晋时期名士任性适情的生活态度,不失清高和风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王铎临王凝之《八月帖》</p> <p class="ql-block">王徽之《新月帖》</p> <p class="ql-block"> 这里重点说说七子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中,书法成就最高的,世称“二王”,一句对作品的评价:“直追二王!”是什么分量不用 我多说,可见王献之的厉害,是可以 与其父并驾齐驱了。他的作品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真迹没有流传下来,都是唐摹本。九年义务课本上有他的一则事迹,而他的哥哥们都没有上过九年义务教育,可见他的厉害。那件事就是说,一天他练字练得很骄傲了,于是跟王羲之说:“我再练个几年,就跟你一样了吧?”王羲之笑而不语,他的母亲郗浚就说:“你还远着呐!至少要把外面那十八口缸的水练完!”于是王献之又苦练了好几年,写了个“大”字去向其母要夸奖,其母看了之后,说那“点”写得很好,原来是王羲之看了他的字后,偷偷加上点成了“太”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献之《中秋帖》</p> <p class="ql-block">王献之《新妇地黄帖》</p> <p class="ql-block"> 很多人包括史学家都认为,中国历史,晋代最美。那个时候,名士辈出,风华绝代,晋人潇洒,不滞于物。他们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乃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了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而,谢安,就是那样的人。</p><p class="ql-block"> 名士桓彝见到4岁的谢安,说:“这孩子风采神态清秀明达,将来不会比东晋名士王承差。”</p><p class="ql-block"> 魏晋时期的士大夫家族有郗、王、谢、桓、庾等,各大家族之间都会来回走动,而谢安与王羲之的关系也是千丝万缕。 </p><p class="ql-block"> 不管谢安是谁,对于我们而言,他首先是个书法家。书法非常出色,尤以行书为妙品。</p><p class="ql-block"> 后世米芾曾称赞他的书法“山林妙寄,岩廊英举,不繇不羲,自发淡古。”</p><p class="ql-block"> 谢安的姪女谢道韫大家也不陌生,谢道韫生父为安西将军谢奕,母亲阮容,乃阮籍族人,凭借“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咏雪故事,人称“咏絮之才”,在《三字经》“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有所提及。谢氏家族的大家风范在谢道韫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展示,谢安也对这位侄女宠爱有加,指给了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p><p class="ql-block">谢安《中郎帖》,又称《八月五日帖》</p> <p class="ql-block"> 那么王谢两家为什么长盛不衰?东晋是门阀士族政治。西晋末,王导为琅琊王司马睿献策移镇建康(南京),司马睿称帝(元帝),王导任丞相,其堂兄王敦握重兵,镇长江上游,当时称为“王与马,共天下。”王羲之的父亲王旷(王导堂兄)是东晋大臣,更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王羲之与晋元帝司马睿是姨表兄弟。</p><p class="ql-block"> 谢安父亲谢裒官至太常,掌宗庙礼仪之官,位列九卿之首,地位十分崇高,兼管文化教育,也统辖博士和太学。谢安四岁以后得名士桓彝、王濛及开国元勋宰相王导(王羲之伯父)器重。作为名门士族,能顾全大局,以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利益,从清淡知名,到精忠报国,不像现今有些人搞点钱,弄个美加国籍跑路了。谢安与弟谢石、侄谢玄指挥并亲自参与了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与符坚大军决战的淝水之战(383年,王羲之已去世22年),八万人打胜了二十万人(也有书上说是八十万),这也是东晋王朝的立国之战。王谢两家一文一武各有侧重,又是世代联姻,加持皇亲国戚身份,但仍能看到文化对一个家族的深深影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煙笼寒水,桨声灯影。十里秦淮,才子云集。李白、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诗人都在这里生活、游历过。乌衣巷对面,蜚声中外的江南贡院先后走出过吴承恩、唐伯虎、袁枚、郑板桥、翁同龢、吴敬梓、陈独秀,中国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也出于此。南京是所有书生的梦中情人,其实,南京也是所有书生的抱枕,我们在千秋大梦里,口水为它而流。而绍兴会稽山是所有书法人心目中的朝圣之地。一千年之后,元末著名画家、诗人王冕以王羲之本家身份还在回望鹅池边上的梅花树。</p><p class="ql-block"> 墨 梅</p><p class="ql-block"> 元 · 王冕</p><p class="ql-block"> 我家洗砚池头树,個個花开淡墨痕。</p><p class="ql-block">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span>那个时代被过滤去了腐朽,仅留住美好在眼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转载请注明出处</p> <p class="ql-block"> 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