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往事:育生巷里,一生奉献文教事业的教育太守张世英

江南游子

<p class="ql-block">  五月里的一天,槐花飘香的时节,我陪同一位来自江南的友人来到育生巷。</p> <p class="ql-block">  育生巷是秦州西厢张氏家族的居住地,12号院是明初举人张哲的故居,42号院是清进士张登瀛、张仲武故居,56号院是明进士张翼、清进士张登阶故居,58号院是清举人张铭故居,60号院是清武举张业敬故居,17号院是清进士张钧故居,9号院是清翰林张世英故居......</p> <p class="ql-block"> 西厢张氏祖张珏南宋末以四川制置副使、检校少保衔入川抗金捐国,子孙流转钱塘、江宁,被掳不事元鞑,流徙巩昌植菸,元末张融携子张哲迁秦州,先辈们辛勤耕耘,艰苦创业,菸贾而富,明代时在西关织锦台南北起宅,立张家巷。西厢张氏子孙们读书进取,明清两朝走出翰林四人、文武进士、举人七十多人,西厢张氏先贤们对秦州文化教育、经济社会发展多有重大贡献。信步巷中,想起张育生先生幼时的诗句:“轻漫春风入书舍,柳摆舒叶燕欢调”。明清时的张家巷,鹅卵石铺道,垂柳如丝,燕子欢飞,书声朗朗,巷外河渠纵横,水车飞转,秧苗青青,一派陇上江南气象,如今这些都已风流云散不知踪影了。想到这里,心中不由喟然长叹,时光真是无情!清同治年,秦州士绅为褒扬三阳公张登阶先生三捐万金义修伏羲城、为民垫捐资、赈灾饷军提议改张家巷为三阳巷,十多年后登阶先生谦言:吾族巷神二郎神为大,还是尊称二郎巷好!辄二郎巷立。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秦州西厢张氏七十六世、迁秦十七世张世英(字育生)先生出生于秦州西关张家巷,幼时家道中落,但世英天姿聪颖,在亲友的关怀帮助下勤奋攻读,五岁能诗,被誉为西厢奇童。光绪六年(1880年),世英中进士,点翰林,光绪九年后先后任山东定陶、陕西甘泉、武功、宁羌、凤翔、扶风、眉县、蒲城、石泉、城固、凤县、渭南十二县知县、商州、邠州知州、渭南知府、甘肃自治巡道等职。各地任上,他明查公断,平息民冤,教化贪商,诚信民安,开垦土地,安置流民,躬亲灾区,治理水患,推行自治,清除积弊,执业敬守,廉洁自律,民称清官,朝廷六次下旨嘉奖。这样的履历和政绩,确有一点起伏与光彩,但终究不能波澜壮阔、灿烂辉煌。育生先生每到一地,积极推行治教合一,倡导全民办学,全民受教。他生活极为节俭,每餐均素食,但在山东、陕西一府、两州、十二县捐资办学2000多所,在秦州借推行自治,又捐俸禄7000两,改亦渭初级学堂为高级学堂,成为天水第一所完备的现代教育学校,同时在秦州十四县兴办各类学校1300多所。他徒步乡间,指导扫盲教育,并自编课本,通俗浅近,民皆能识。至今秦州城乡还流传一首他编写的爱国教育歌曲:“百姓们,大家起来,唱个歌儿听。自古至今,我大中华,顶立世界。而今受欺凌,皆因不习识。习知识,习科学,哎嗨嗨,重把乾坤整”。为办学他赴京力辞二品工部侍郎职,他要求“民吏到狱囚每天须认字六个”,时乡民非熟记当日应识之字,恐盘问,不敢贸然入城,全县书声不绝,民风纯清。张育生一生捐资办学创全国之最,光绪皇帝称其“办学尔圣”,蒋介石先生誉其“办学先锋”,蔡元培先生赞扬他是全国办学的楷模!他提出“学而知之,人皆可以成圣贤”,主张教育救国,普及民教,他首倡国民综合教育、从少儿开始科学自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国民军事教育、美术教育、课外活动教育、男女同校教育、劳功教育、扫盲教育等,他尝言:“吾一生遭际历事忧危,无一刻不思民众教育,无一刻不尝全民办学之艰辛,民之有识,方能抵外辱而强国”。他在信息闭塞、穷乡僻壤的西北,筚路蓝缕,终生实践“全民教育,教育强国”的理想,凭此就知道他有多么的了不起,他确实是一位富于创造性的人物,他是一位教育太守!</p> <p class="ql-block">  如今,看着巷中那每一座座古老的院落和房屋,都让我想起张育生先生的一生,仿佛觉得他的一丝游魂和着清风一起正在这里游走。站在56号院那棵老银杏树下,我们久久不愿离去,那树真大!树皮裂的沟壑纵横,枝干遒劲的似龙蛇腾空。此时此刻,面对友人的提问,我真的说不清楚,育生先生是因为做官才办教育,还是为办教育才走上仕途?但我能够明确地感受到育生先生的人格魅力和文化良知,感受到这样的人格魅力和文化良知在中国文人书生心灵之中的一脉相承和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  1916年8月,张育生先生在秦州病逝,享年73岁,秦州士民公议改张家巷为育生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