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衡阳清化房曾在乾隆十九年创谱的基础上,对房谱进行了三次修订,四修后的房谱通过历代修谱先贤的努力,他们遵循“繁者简之、缺者补之,讹者正之”的修谱理念,使家谱不断臻于完善,我徙川巴蜀的铜梁分支,有幸受益于修谱前辈之恩泽,将入川百余年间处于创业的铜梁先祖信息载人了谱册,二修后因社会动荡,我们失联了,家谱失传了,历代先辈的口传,到我们这一代,祖源信息更是凤毛麟角,大家在寻根探源路上艰难地爬涉着····<br>。2015年清明祭祖,抢救性的铜梁二修家谱发放,先祖垂怜,衡阳后祝主任以宗族的兴旺发达为己任,通过宗谱信息,找到了我们这只失联的大雁,随即铜梁访宗溯源团队在畬堂、在锅坪终于找到了我们的源,自己的根。清化房谱二修后的两百多年间,铜梁宗亲对自己的家族发展情况全然不知,尤其是清化房融入衡阳大家庭时两谱合二为一的一些详细过程,今再次拜读七修宗谱里“雍皞房合谱序”和“雍皞房五修合谱序”这两篇佳作,其涉及的一些合谱细节,我想,对大家了解清化文化定有裨益。<br>。我族鼻祖请社公,发迹巨鹿,于绍兴时,以御前指挥使分司贵州龙里卫,至乾道六年,诏屯衡阳,遂以官籍卜筑永福里茅塘冲,渐而豪冲、中屋、白沙、畬堂,生齿日繁,居址寝广,乃散处于衡城、长乐、东阳、泉溪、白露、霞流、怀节、唐福、良口等处。然而自清雍正甲辰创修畬堂家乘以来,到二、三、四修,所有各房支皆聚畬堂房谱为一册。唯清化雍皞两房,是小二十一郎祖之裔,竟至失考。小二十一郎,乃鼻祖曾孙,念三郎之子。鼻祖生子二,长仕倜祖开畬堂、长乐各房;次仕调祖子一,念三郎;念三郎祖子二,小二十郎祖开派白沙房,小二十一郎祖生则哲,哲生熙雍、熙皞,开清化房。<br>。清同治年间,清化房裔纯炉公(例授修职郎)当时在衡州府衡阳粮元科任职,与畬堂房的康衢、晋廷、丽生、康侯、湘九、诰侯乃农鹤、樵诸等贤达交往甚深,把酒言欢时,大家谈及到了畬堂宗谱,并拿出呈阅,发现清化雍皞房祖,正不恰巧是畬堂谱历届注明失考的小二十一郎祖吗?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虽然我们两地相隔百余里,但同出一脉,应该合修才是啊!纯炉公闻知大喜,便着手商量合谱联祠之事,诸公概诺,并彼此交质了支谱,可惜炉纯公壮志未酬,在促成合谱的道路上不幸驾鹤西去了。<br>。畲堂房老成、英畏两人留心根本,倡议五修,因炉纯公生前与宝森公有文字交待嘱托,小二十郎祖裔峨林公便写信给宝森公商量,怎样完成纯炉公生前遗愿,促成清化房的合谱大业。宝森公赓及召集清化房子孙商议此事,大家一致赞成。遂推举之九、绶钦、华三、会堂、千夫、瑞卿、璞卿、松轩、礼钦、禹门乃赓献、章春、官化、成俊、卿昭、信鹤、琴重、鼎炳、卿衡、甫美、玉美等二十余位为家谱编修人员,负责这次合修的各项工作,大家积极踊跃从事,并指派宝森带领之九、绶卿三人即刻前往谱馆,与畬堂谱主编敏修商议此事,敏修公等详加考核,检阅了我房质谱,互相质证,三代以前世系葬地均与之相符,四代小二十一郎葬于兴隆桥,可知小二十一郎从永福里迁徙落籍到了清化乡,与失联的念三郎是一父之子,由于支分派远,以至流落到了外地。<br>。大家共商凡例、定规则,书立合约,清化原班行则止于“有”字辈,从“启”字辈始,启用畬堂房统一字派;还议每一红丁出钱八百文作为修谱津贴,另捐钱一百五十卦作为清化房在衡城柴埠门公祠的占有分额,于是先灵就妥,后嗣归宗。一本之枝,一源之派而分崩离析二百余年,今团聚一堂,这难道不是天意,不是列祖列宗在默默保护和庇佑着我畬堂宗族的兴旺与发达吗!<br>清化房徙重庆市铜梁区祖裔第十代原谊整理<br>2021.10.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