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余华长篇小说《活着》

一蓑烟雨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如作家余华所说的,在文学的叙述里,描述一生是表达时间最为直接的方式。时间会使一个人的一生在几千字的篇幅里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主人公徐福贵历经坎坷苦难的一生。他从父母双全,儿女成双的浪荡纨绔子弟到最后孤苦伶仃的鳏寡老人。尽管他饱尝世间疾苦,面对现实却从不愤恨命运的不公,依然选择平静地生活,乐观地活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封面上黑底白字--“活着”,让人倍感凝重。翻开扉页,再次端详着这两个字,耳边萦绕着熟悉的旋律"我们都在用力地活着……"活着的力量是否来自生命的呐喊?是彷徨,是同情,还是为了活着而活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福贵出身本是富家子弟。祖上原有两百多亩土地,到他爹手上家境还未败落,还有一百多亩,家里有佃户、有佣人,他爹和他,是远近闻名的徐老爷和阔少爷。</p><p class="ql-block"> 父母老来得子,他倍受宠爱,出行都是雇工背来背去的,读书时调皮捣蛋,私塾先生给他的定位是:长大了准能当个“二流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成年后福贵娶了贤妻家珍--米行老板之女,本应是强强联姻,钱在钱上面哗哗地流,他却还是赴了他爹的后尘,沉迷风月场所,又嫖又赌,终是输光了徐家一百多亩地和大宅院的全部家产,成了十足的败家子。</p><p class="ql-block"> 正如他爹说的,赌债也是债。拿着房契和地契,挑着三担铜钱还债的那一刻起,那一百多亩地和大宅院都改姓龙二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屋漏偏遭连夜雨,搬进破旧的茅草屋,生命的悲剧渐次上演着。</p><p class="ql-block"> 曾经的“徐老爷”拉屎时不再嗷嗷叫,受到打击后从粪缸上掉下来摔死了。临终前辛酸地说道,到了他手里,徐家的牛变成了羊,羊又变成了鹅,传到福贵这里,鹅变成了鸡,现在连鸡也没有啦。福贵也由阔少爷变成一个穷光蛋,曾想过上吊,但最终选择洗心革面、改过自新,时常幻想着要把徐家的鸡变成鹅,鹅变成羊,羊变成牛……</p><p class="ql-block"> 母亲积劳成疾重病不起,家珍从褥子底下拿出用手帕整齐包着的两块银元,福贵拿着钱匆忙赶往城里请郎中。在给母亲买药的途中,福贵被国民党抓了壮丁抬大炮,后来被解放军俘虏放其回家,回乡后母亲已故;女儿凤霞因一次高烧后成为了聋哑人;儿子有庆因给县长老婆输血却被医生抽干了血而死去;妻子家珍也因长期劳累过度及营养不良而身患软骨病,临终时那只用力握着他的手彻底冰凉;女儿凤霞在分娩时因大出血而死;偏头女婿二喜又在劳动中被石板夹死;最后唯一的亲人--4岁的外孙苦根也因吃豆子撑死了。</p><p class="ql-block"> 小说中贯穿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从民国到解放,从土改到文革,无一不紧紧拴着主人公福贵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从国共内战爆发,福贵被国民党抓壮丁,阴差阳错当了两年多的兵,苟且活了下来,得解放军解救回家。接下来遇到土地改革斗地主,龙二替了他一命;五八年全民炼钢运动,自家财产冲公,吃着大锅饭没多久,公社还是解散,闹饥荒、啃树皮、分土地,再现那个年代中劳动人民苦不堪言的生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当初一起的战友春生,选择继续参军,因立战功当了官,命运偏又如此捉弄人,福贵的儿子给春生老婆输血而丢了性命。文革期间,春生被批斗,临死前他特意找福贵道过谦,或许是因为对福贵的愧疚,或许是因为忍受不了红卫兵的折磨,春生最终选择上吊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篇小说中,一直充斥着死亡的气息,频频令人潸然泪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作者文笔质朴感情真挚,简单的故事描绘了福贵的一生,当然,福贵也不只是福贵,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老牛)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要羞你……”</p><p class="ql-block"> 面对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这个苦命的男人没有大悲大恸,依然坚强乐观地活着。暮年之时,只有一头也叫福贵的老牛陪着孑然一身的他,在黄昏未尽的时候用粗哑的嗓音歌唱人生的悲痛。</p><p class="ql-block">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穷极一生,人活着不过是黄粱一梦,最后剩下的,也不过黄土一抔而已。</p><p class="ql-block"> 《活着》给我们的人生道理:活在当下,活着就要学会珍惜;纵然失去了全部希望,活着本身便是一种希望;活着就要能扛起命运的无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文版自序</p><p class="ql-block"> --余华</p><p class="ql-block">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p><p class="ql-block"> 《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韩文版自序</p><p class="ql-block"> --余华</p><p class="ql-block"> 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与此同时,它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它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日文版自序</p><p class="ql-block"> --余华</p><p class="ql-block"> 《活着》在那样一种极端的环境中还要讲生活而不是幸存?生活和幸存之间轻微的分界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我的回答是这样的:“在中国,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生活和幸存就是一枚分币的两面,它们之间轻微的分界在于方向的不同。对《活着》而言,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 </p><p class="ql-block"> 《活着》中的福贵虽然历经苦难,但是他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我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福贵的讲述里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英文版自序</p><p class="ql-block"> --余华</p><p class="ql-block"> 作家的写作往往是从一个微笑、一 个手势、一个转瞬即逝的记忆、一句随便的谈话、一段散落在报纸夹缝中的消息开始的,这些水珠般微小的细节有时候会勾起漫长的命运和波澜壮阔的场景。《活着》的写作也不例外,一首美国的民歌《老黑奴》,寥寥数行的表达,成就了福贵动荡和苦难的一生,也是平静和快乐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老黑奴和福贵,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国家,经历着不同的时代,属于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肤色和不同的嗜好,然而有时候就像是同一个人。人的体验和欲望,还有想像和理解,会取消所有不同的界限,会让一个人从他人的经历里感受到自己的命运,就像是在不同的镜子里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形象。</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