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西合璧的石库门是上海的文化符号。</p><p class="ql-block">石库门因其中西合璧的特点以及连排成片的宏大规模,被称之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石库门曾是上海人主要的居住建筑。它承载着上海厚重的历史文脉和海派文化,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是上海人几代人的记忆和情结。</p> <p class="ql-block">石库门门框是石库门中西融合风格的最明显的特征。也是石库门名称的由来。(门框用石条围起来,便有了“石箍门”一说,由谐音演变到石库门)。</p> <p class="ql-block">石库门弄堂口的过街楼。</p> <p class="ql-block">石库门建筑的晒台,一方小天地。</p> <p class="ql-block">石库门的客堂间</p> <p class="ql-block">石库门厢房</p> <p class="ql-block">随着城市的发展,石库门慢慢淡出了人们视野,大片石库门建筑群被林立的高楼取代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可叹今天充满烟火气的石库门里弄已经几乎看不到了。</span></p> <p class="ql-block">四名邨(也叫四明村)2005年5月18日被正式命名为“文化名人村”。这里住过浪漫诗人徐志摩,世界文坛巨匠泰戈尔,影星胡蝶,鲁迅的堂弟周作人等名人明星。</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忘了具体是哪一年拍的了。胶片年代,应该有二十多年了吧。照片中的石库门建筑已经荡然无存了。取代的是苏河湾等建筑群。此照是名符其实的历史照片了。</p> <p class="ql-block">早年苏州河浙江路桥边的石库门建筑</p> <p class="ql-block">消失了的大中里</p> <p class="ql-block">人去楼空的东斯文里</p> <p class="ql-block">海宁路一带的石库门建筑群。从左到右依次为鸿安里,德年新邨,公益坊。公益坊已拆光了,其他的也已人去楼空。</p> <p class="ql-block">已经消失的泰华里,广兴里,德兴里。</p> <p class="ql-block">江西北路至西藏北路大片石库门建筑群。现除个别石库门建筑保留外巳全部拆除。</p> <p class="ql-block">这张雪景是海宁路一带石库门最后的“遗像”!</p> <p class="ql-block">浙江路桥南面的石库门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已完成征收,动迁的杨树浦路一带石库门。</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个摄影人,我无法扭转乾坤,阻止石库门的消失,只能用相机记录石库门的变迁和现状。因为我明白:今天的记录,明天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在挖掘机面前,石库门的脆弱显而易见。</p> <p class="ql-block">百年建筑,烟飞灰灭!</p> <p class="ql-block">杨树浦路石库门拆除</p> <p class="ql-block">这些被整体切割下来的门头据说要保护起来。</p> <p class="ql-block">石库门的废墟周围,一座座高楼正在矗起,一辆共享单车驶过,点缀了画面,也告诉了年代。</p> <p class="ql-block">周边隐隐露出的高楼正在“蚕食”石库门。</p> <p class="ql-block">董家渡</p> <p class="ql-block">老城厢</p> <p class="ql-block">新康里。名字好,如今不“新”也不“康”了。</p> <p class="ql-block">到处可见触目惊心的拆字</p> <p class="ql-block">根没了,枯萎是必须的!</p> <p class="ql-block"> 大中里残垣断壁中,一根石库门门框残留的石柱在血色残阳中仰天挺立,像一尊墓碑,更像一个大大的感叹号!</p> <p class="ql-block">拆迁前的各种征收标语挂满石库门里弄。一个时代一种特定口号,必须记录下来。</p> <p class="ql-block">老百姓告别了石库门,石库门何去何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向往美好生活是老百姓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作为上海人传统民居建筑,石库门有有历史,有文化。石库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党的几次大活动都在石库门。如果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按逻辑推理,没有石库门就没有新中国。从石库门到新中国,可见石库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中共一大会址</p> <p class="ql-block">中共二大会址</p> <p class="ql-block">淮海中路567弄新渔阳里6号,一幢二楼二底的百年石库门建筑,是团中央机关旧址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虹口区山阴路69 弄90号(原施高塔路恒丰里104号),一幢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单开间三层新式石库门住宅,是1927年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旧址。</p> <p class="ql-block">上海山西北路457弄吉庆里12号是吴昌硕故居。一幢三开间两厢房两层的石库门建筑。大门上有两层门楣,一层圆弧形,一层三角形,中间镶有西式山花。</p> <p class="ql-block">甲秀里,毛泽东旧居。</p> <p class="ql-block">亭子间,通常指石库门房子一楼和二楼楼梯拐弯处一个朝北的小房间,下层是灶间,上层是晒间,因为朝北,冬冷夏热,房间面积又小,是整栋石库门房子中条件最差的居室。但这个小小的亭子间,却是二、三十年代不少文艺界人士的栖身之所,创造了大量颇具影响力的作品。由此诞生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新流派“亭子间文学”。</p> <p class="ql-block">鲁迅、蔡元培、郭沫若、巴金、茅盾等都住过石库门房子,是“亭子间文学”代表作家</p> <p class="ql-block">著名建筑学家阮仪三教授说,目前上海对老弄堂石库门的保护,可概括为四种:一是以新天地为代表的商业模式,二是以田子坊为代表的商民混居模式,三是建业里的推倒重来模式,四是步高里的改善型修缮模式。究竟哪一种更好,或者有没有第五种更好的办法,目前无法达成社会共识。</p> <p class="ql-block">新天地是不是石库门改造利用中的一个商业模式。从商业开发的角度来看,它是成功的。</p> <p class="ql-block">有石库门建筑群组成的老码头创意园区,低调地呈现在黄浦江边。没有太多的商业喧嚣,有的是宁静和休闲。</p> <p class="ql-block">石库门建筑得到充分利用和保护。</p> <p class="ql-block">田子坊是由上海特有的石库门建筑群改建后形成的时尚地标性创意产业聚集区,人们往往将田子坊称为“新天地第二”。</p> <p class="ql-block">步高里采取的是改善型模式,似乎不够彻底。</p> <p class="ql-block">建业里曾是上海最大的新式石库门里弄建筑群。建业里采取的是推倒重来,复制了一个建业里。重建后的建业里有地库,独家电梯俨然变身为豪宅。从石库门到“别墅”,作为上海市第二批优秀近代保护建筑的建业里已经是名存实亡。</p> <p class="ql-block">丰盛里项目位于南京西路历史风貌区内,遵照规划要求,保留原有的建筑风貌,按照上海石库门里弄建筑特色打造特色建筑,创造具有海派文化特征的城市空间。</p> <p class="ql-block">有“海上第一名园”之称的张园,拥有28种不同风格的石库门里弄建筑。目前正在进行保护性改造。未来张园将坚持传统海派文化与国际时尚文化相融合,文商旅联动发展。</p> <p class="ql-block">改造后的张园房子更漂亮了,但原本的活色生香一去不复返了。为了再见当年,只能用老照片贴在窗户,门框里。有点滑稽,有点无奈。</p> <p class="ql-block">改造前的张园。居民在晒太阳。</p> <p class="ql-block">拍摄石库门二十多年,除了记录了石库门建筑的渐行渐远乃至消失外,我还拍摄了大量生活在石库门里弄里的老百姓生活状态,以及原汁原味的石库门市井风俗风情。和拍建筑相比,百姓生活更让我感叹,感动,感悟!</p> <p class="ql-block">随着石库门的消失,再也看不到弄堂里清晨排队倒马桶的老老少少和煤球炉升起的袅袅烟雾;再也看不到在自家门前摇着蒲扇喝着小老酒纳凉的爷叔和弄堂口“老皮匠”忙碌的身影;再也 听不到傍晚家家户户饭菜飘香时大人叫小孩回家吃晚饭的声音;再也无法邂逅永远西装笔挺,柱着拐杖,一脸得意的老克勒……。原本石库门弄堂里的喧嚣繁忙和活色生香一去不复返了!毫 无疑问,随着一批又一批的石库门退出历史舞台,消失的不仅仅是风貌,还有风情。这种只有在石库门里才有的原汁原味的上海市井风俗,里弄风情在今天看来是如此的弥足珍贵! </p> <p class="ql-block">石库门里老克勒。居住环境再简陋,出门一定是西装毕挺,礼帽墨镜加手杖。</p> <p class="ql-block">老克勒是石库门文化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搬家前最后的留念</p> <p class="ql-block">难忘“光荣退休”</p> <p class="ql-block">蜗居在4个平米陋室里的一对70多岁的老人在观看“蓝天下的至爱”慈善活动电视直播。</p> <p class="ql-block">苹果手机巨幅广告中的人物惊讶地看着石库门里弄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毎天清晨的“必修课”。</p> <p class="ql-block">爆米花是童年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时髦出行</p> <p class="ql-block">瞧这一家子</p> <p class="ql-block">夏日时光</p> <p class="ql-block">孩子百日称体重</p> <p class="ql-block">石库门婚礼。</p> <p class="ql-block">最后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竹杆,藤拍,弄堂,丽日—石库门生活进行曲。</p> <p class="ql-block">拆迁前的东台路。曾经是上海闻名遐迩的古董市场。</p> <p class="ql-block">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石库门弄堂风情</p> <p class="ql-block">即将要完成历史使命的“邮差”。</p> <p class="ql-block">烧高香</p> <p class="ql-block">“万国旗”是石库门弄堂一大独特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童年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老鹰捉小鸡</p> <p class="ql-block">磨刀人。许多老行当将会随着石库门的消失而消失。</p> <p class="ql-block">简陋但生意火红的理发铺。</p> <p class="ql-block">弄堂口皮匠生意停不下来。</p> <p class="ql-block">打拼20年的小皮匠濒临失业,求媒体帮助。</p> <p class="ql-block">修钟表匠。</p> <p class="ql-block">拨火罐,很受百姓青睐。</p> <p class="ql-block">拆除的石库门建筑最后时尚一把。涂鸦是它最后告别宣言。</p> <p class="ql-block">随着城市发展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简陋偪仄的石库门居住环境已不再适合人们居住。渐行渐远的石库门承载上海的海派文化和上海人难以忘怀的记忆。石库门里有历史,有文化,有故事;石库门里有乡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