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课堂改革 聚焦教学示范——泗洪县高中语文“三新”背景下的“新教学”示范课观摩活动纪实

流水一舟

<p class="ql-block">  10月5日上午,为促进我县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高一高二年级语文教学转型,科学使用新教材,积极探索“三新”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加深全县高中语文教师对新高考的理解,研训处在泗洪中学组织开展了全县高中语文“三新”背景下的“新教学”示范课观摩研讨活动。</p><p class="ql-block"> 来自姜堰高级中学的董宏玉老师、泗洪中学的杨爱萍老师、淮北中学的陈瑶老师为我们开设了形式多样且各有特色的示范课,全县近120名高一、二年级语文教师代表观摩听课。</p> <p class="ql-block">  此次活动的开展,不仅是各校骨干教师实力的精彩展示,也是各校语文团队在新课改、新课程、新高考“三新”背景下的积极探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课堂分享 <p class="ql-block">  董宏玉老师选上的课题是群文教学——《哦,香雪》《百合花》,她注重培养学生与文本共情共通的能力,以“最打动人心的动情之处”为主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走进文本细析品读。</p> <p class="ql-block">  杨爱萍老师选上的是《芣苢》《插秧歌》的情境群文阅读课,她的教学环节完整,通过“观听演思”多样课堂形式,完成了对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实践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不仅让课堂具有开放性,同时又通过创设“典籍里的中国”这个与古人对话的主情境,让课题颇具时代性。</p> <p class="ql-block">  陈瑶老师选上的是较为生涩难懂的驳论文《拿来主义》,课堂生动且深刻,教师能灵活驾驭学生即时性生成问题。她通过让学生演绎“鲁迅和我”跨时空对话,完成了两个时代的文化认知、碰撞和交流。</p> 评课分享 共性 <p class="ql-block">  研讨交流环节中,三校备课组长对三节示范课分别予以了点评。他们一致认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位老师的课堂都能关注到学生个体自主学习方式的引导和学生活动的展示,在情境创设中,以期达到让学生带着任务深入语境,体悟人文主题的教学目标;</span>课堂任务问题设计也较能呈层次梯度式推行,循序渐进且深化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p> 个性 淮北中学高一备课组长魏吕成 <p class="ql-block">——点评董宏玉老师群文教学示范课《哦,香雪》《百合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得</b></p><p class="ql-block"> 董老师的这节群文教学示范课,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任务群教学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通过群文阅读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语言建构、思维训练、审美鉴赏等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具体如下:</p><p class="ql-block"> 1.充分利用教材,找到群文共性,引导学生理解。《百合花》《哦,香雪》两篇文章虽然文本篇幅较长,但字面浅近,容易理解。同时作品的主旨和风格又有很多相似之处,归类阅读让学生容易抓住文本核心内容,能针对性解读文本。</p><p class="ql-block"> 2.整合多方资源,充分借鉴名家的评语及现实案例,丰富课堂内容。引导学生从名家高屋建瓴的点评中高层面去把握作品的精髓。同时辅以现实案例,又让学生有很强的共鸣。</p><p class="ql-block"> 3.巧妙设疑,抓住文本重难点。课堂设计的两大任务,一为分享最动情之处,是两篇文章的共同重点。课堂引导学生立观点,细分析,巧鉴赏;二为诗化小说艺术特色的解析,为两篇文章的难点,恰恰也是作品艺术价值之所在</p><p class="ql-block"> 4.师生互动较好,引导个体思考,团体讨论。教师在问题引领中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都得以合理有序的展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思</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任务的设置还要注意进行分解,一个大的任务,不可能通过一个问题就可以完成。要借助一组有梯度的、具体的、紧扣文本的随堂小任务,来实现对大问题的破解。</span></p><p class="ql-block"> 2.两篇文本中的精彩之处,是经典的细节描写。老师应该把这个作为抓手,扣住人物的身份和时代背景,从而指导学生读懂文章。这样的处理又会让教学与文本紧密结合,学生抓住核心材料,才能更好的感悟作品的神韵。</p> 姜堰高级中学备课组长庄红梅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点评杨爱萍老师情境群文教学《芣苢》《插秧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得</b></p><p class="ql-block"> 1. 杨老师以CCTV-1《典籍里的中国》要录制一期以“历史中的劳动之歌”为主题节目为抓手,以《芣苢》《插秧歌》两首诗为节目载体完成三个情境任务。三个情境任务指向了学习目标的三个任务,同时课后作业也紧紧围绕大的情境任务设计,大情境统摄小情境,统摄课后作业,很好的体现了课堂设计的统一整体性</p><p class="ql-block"> 2. 情境任务一:“作为主持人的你,跨越时空,来到他们劳动现场,并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你观看他们劳动场景,并模拟他们劳动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此任务对应学习目标“感受诗中美好的劳动场面”,两组同学分别表演采摘芣苢的场景,并自编自唱情景剧,非常精彩。同时老师参与插秧的表演过程,老师运用深厚的古文功底讲解了“有”“采”等字的造字艺术,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3. 情境任务二:“你置身于古代不同劳动现场,你会产生怎样的感受?请你分别对在场的劳动者说一说。”</p><p class="ql-block"> 此任务对应学习目标“诗中劳动场面带给我们的真挚情感”。此任务有两个重要的提示:结合诗歌内容谈感受,注意人称的使用。让学生在谈感受时要结合文本,注意说话的对象意识</p><p class="ql-block"> 4. 情境任务三:“穿越回来,你作为主持人,围绕两篇传达的精神在当代的意义,想跟在场的观众说点什么?”</p><p class="ql-block"> 此任务对应学习目标“传承诗中表达的劳动精神”。这个任务是对大情境主持人身份的回扣,形式像节目结尾的总结点评,实质是对文本体现的“劳动精神”的礼赞。</p><p class="ql-block"> 5. 总体任务和目标的契合度和达成度很高,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要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思</b></p><p class="ql-block"> 1. 学生表演的很精彩,其中一些特写镜头可以通过表演强化,比如“采”“捋”“掇”“袺”“襭”等动作,学生表演的很到位,如果老师让学生通过再次的表演强化这个动作,比讲解的效果更好。同时捕捉的细节与诗歌的结合度更紧密一些会更好。</p><p class="ql-block"> 2. 两首诗的不同和联系没有体现。《芣苢》强调的是反复吟诵,感受诗歌叠章复沓的结构形式表现出的声情美。《插秧歌》以自然质朴的口语表现的生活情趣,更注重情境的还原和画面感。两首诗的联系没有太强调,让群文教学略显牵强。</p> 泗洪中学高一备课组长彭方 <p class="ql-block">——点评陈瑶老师情境任务教学《拿来主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得</b></p><p class="ql-block"> 1.关于文本。 《拿来主义》这篇文章理解起来很有难度,特别是对入学不久的高一同学。这篇文章创作于1934年,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政治极为黑暗、斗争极为复杂的时期。鲁迅先生针对国民政府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针对革命文艺阵线内部出现的全盘否定和全盘吸收的错误倾向,提出了自己明确的主张。文章除了剖析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问题,还针对当时的政治和文化现实状况作了尖锐的抨击。这些对高一学生来说,都比较难理解。为了化解这样的难题,陈老师设定了特定的情境展开教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2.关于目标的设定。按照人教版新教材的编排,《拿来主义》这篇文章被安排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个版块,基于大单元的教学任务,陈老师把《拿来主义》的单篇教学目标设定为:理清文本写作思路,掌握拿来主义的具体内涵,并体会其现实意义。学习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并运用到议论文写作中。这样的目标设定紧扣议论文的特点和本单元写作任务,是很恰当的。</p><p class="ql-block"> 3.关于情境任务:陈老师设置的任务一是活动准备,即了解鲁迅写作本文的背景,初读《拿来主义》,准备好向鲁迅先生提出的问题。这个任务是学生预习完成,为后续的任务做铺垫,在课堂上是简洁处理的,自然流畅;</p><p class="ql-block"> 任务二是交流环节,即以<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我是…,这是一个…的时代”</b>开头,以第一人称进行课堂展示演绎。这培养了学生文本信息筛选整合的能力和文化价值观对比甄别的能力。其后呈现课前学生质疑的9个问题,让班级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试以扮演“鲁迅”角色来答疑解惑。这个任务是本课教学的核心,既要紧扣文本,深度分析文本,达成教学目标,又要在既定的情境下展开教学,特别考验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p><p class="ql-block"> 任务三是探究环节,即“我”对“你”说,让“鲁迅们”和“同学们”各代表本时代提出对于文化发展的美好期待,引导了学生对文化方式的争论和探究。但是由于时间关系,这个任务没有很好地完成,有点遗憾。按照陈老师的教学设计,还有一个关于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学以致用”环节,这个环节应该是课堂的亮点,因为时间关系没办法呈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思</b></p><p class="ql-block"> 1.教师在设置情境任务时,要全盘考虑,后续的子任务应紧扣开头设置的情境任务而展开,不可脱离情境进行文本的研习。</p><p class="ql-block"> 2.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紧扣情境任务组织,教师要在自己设定的“角色”下展开教学,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在他们的“角色”下回答问题。</p><p class="ql-block"> 3.子任务的设定要紧扣教学目标,完成任务就是在实现教学目标。</p><p class="ql-block"><br></p> 活动小结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新高考试卷的“情境性、开放性、灵活性”对学生和老师而言都是一种新的挑战。高一高二年级使用的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改变了以往的单篇教学,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为双线索,以阅读和写作、语文活动实践、整本书阅读三类单元为主,并对不同任务群的使用给出了细致提示,重视立德树人的教育观,要求教师能够尝试通过营造情境、设计活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使用难度较高。本次活动,也是想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家</span>理解新教材和落实新教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三所学校,三种教学风格,三位老师的三节示范课在形式和内容上,既体现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又都在情境创设中将当前时代特点与文本解读进行了融通和转换勾连;同时也能</span>结合单元主题,体现一定方向的“群文性”。</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当然,她们既是示范者同时也是学习者,参会的教师也都是新教材的施用者,在情境任务教学路上,大家还在努力探索中。希望起始年级的老师们都能以此次示范课展示活动为契机,脚踏实地、认真钻研好三新背景下的新教学模式,积极参加各种教育教研活动,在教学示范的观摩和交流中不断尝试深化教学改革。就让我们结伴而行,一起学习,一起研究,共同成长!</span></p>

情境

任务

学生

教学

文本

课堂

老师

群文

示范课

拿来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