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幸福感 与鸡娃说不

赵庆敏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范县第三小学 赵庆敏</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教育生活已进入严重的内卷时代,身边有孩子的家庭,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感,大多数家长都是一脸的焦虑和担心,恐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一出生就给孩子做好了奋斗的规划和充分的物质准备,让孩子也很疲倦,走着,走着,我们似乎忘记了我们生孩子的初衷。</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结婚的目的是为了爱和幸福的话,那生孩子的目的就是为了体验拥有完整的爱和幸福,我们应该享受养育孩子,为孩子付出的过程,同时也让孩子去体验到家庭的幸福和爱,并且把爱传递下去才对,这才是我们应该有的生活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我们已经偏离了养育孩子的初心,好多家长抱怨孩子不够奋斗,不知道努力,没有目标,但却很少思考原因是什么?今天听了三宽家长学校的授课老师 ——陈燕的讲座让我深有体会。</p><p class="ql-block">她在讲座中总结到:现在孩子的共性的特点就是幸福感弱、处事能力弱、自我认知不清、没有动力、没有责任感。</p> <p class="ql-block"> 一 </p><p class="ql-block"> 过度满足 降低了幸福感</p><p class="ql-block"> 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我想这就透视了家长的教育方式和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在身边,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家长们因为把自己安排得很忙,平时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孩子一旦提出想要什么东西,他们就轻而易举的满足他们,一是觉得这样哄孩子比较省事儿,二是觉得如果不给,孩子一闹会打扰别人,三是觉得经济上自己比较宽裕,不想让孩子受自己小时候因贫穷带来的窘迫感。这种教育的过度满足,让孩子觉得要什么都很容易,一切来得那么容易,怎会珍惜?时间长了就会觉得生活没有意思,没有什么可追求,幸福感降低。</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实有选择的满足、有条件的满足和延迟满足会提升孩子感受幸福的能力。</span> 姐姐和姐夫做生意,可以说这几年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可是外甥每次提出要钱买东西,姐夫经常持否定态度,即便是必须的花费,也总是在原数上少一点,孩子要50,他就问40行不?要10元,他就给8块。当下虽然很不理解,可是时间长了孩子也习惯了,总是把自己的欲望再缩小点!</p><p class="ql-block"> 前年因外甥文化成绩不好上了体校,觉得吃苦,新鲜劲过去后,以许多同学都不上了,流泪告诉妈妈,自己也想回家,姐姐没有过多劝慰,只是坚定而和蔼的说:“就是剩下你自己,也得坚持,没有一条路很容易,孩子!”</p><p class="ql-block"> 外甥女大学毕业后在郑州一家公司上班,因为跟同宿舍室友发生矛盾,舍友事多总是爱沾小便宜,她不喜欢,几次三番的打电话告诉妈妈,想回家待着学习考本科,不上班了。姐姐也是以同样温柔而坚定的态度说:“不行,你得选择原谅,适应,以后你会遇见很多你不喜欢的人,话不投机可以少说两句。别忘了你目的是学技术。”</p><p class="ql-block"> 如今两个孩子都渡过了难关,一个学得一身本领回到家乡,进到一个事业单位成为精英,一个在体校成为单车运动员,经常外出参加比赛,成绩骄人。勤俭、勤奋、吃苦、豁达,更感恩、孝顺自己的父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 </p><p class="ql-block"> 把爱当包办 削弱了责任感</p><p class="ql-block"> 孩子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做,这些道理都懂,但遇到事情就是不放心,怕他们处理不好,怕出错会带来麻烦,尤其是做家务事,孩子一参与,有的家长们就会说:“你先把自己那点事搞清楚吧!”或者“学习才是你的正事儿” “看人家谁谁孩子多好,学习成绩不用管!” ,为了孩子全神贯注的学习, 把孩子的事情全部包办,没想到这种以为爱孩子的包办剥夺了孩子的做事过程中的合作能力、分享能力沟通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孩子创造个人价值感和存在感的机会,同时让孩子也失去了责任感,认为什么都跟自己无关,甚至连学习也是为了让妈妈快乐。</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实真正的爱应该教会孩子去承担。</span>儿子初三时的一个周末,我提出母子俩骑自行车去毛楼看黄河,他说不想去,我再次提出请求:如果有儿子陪伴,妈妈会更有安全感。他没好意思拒绝,我们带着水和面包,骑自行车一路前行,我体力不好,骑一段路,就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喝水补充体力。他每次都很耐心提醒我开始不能喝水过猛,要保存能源,为下面的路程做准备。下午回来时,突然起风,逆风骑行变得很困难,有几次,我累的实在骑不动,要把自行车放到路边的人家,搭公交车回家,他却坚持要往前走,不断鼓励我:“妈,再坚持一下。”而且有一段很长的路,是他让我拉着他的衣服,带我前行。三年过去了,带妈妈逆风而行这件事,成为他茶余饭后的谈资,每次都露出骄傲的神色,我也会接着他的话茬往下说:“以后妈妈,真的需要儿子保护了!”他也真得变得越来越强大,每两周回来一次就把我抱起来,走两步,还跟我讲遇他到困难时自己是如何解决的,来显示他男子汉的力量,长大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三 </p><p class="ql-block"> 过高期待 模糊了自我认知</p><p class="ql-block"> 评价的单一、努力就会成功的直线思维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家长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种祝福是好的,但并不现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和特点,我们如果忽视了孩子的个体化和机遇的力量,就会一致的认为,只要我们家长对孩子付出了,孩子努力学习了成绩就一定会好,一定会考上好的大学,最后找到一劳永逸的工作,过上幸福的生活。其实孩子的智能是多元的,并非每个孩子都适合走考名牌大学这条路,也并非每个孩子将来都能成为社会精英。根据二八定律,更多的孩子未来是平凡的,但只要能拥有一技之长,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不为社会增加负担就是好公民。过高的期待反而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和前进的动力,使孩子因为自卑而内心空洞、自我定位不清、认知模糊、好高骛远。</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了解自己的孩子,才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对自己的孩子你能真正了解多少?</span>我的邻居老马是个智慧的爸爸,有一次儿子提出想要有一次坐飞机和高铁的外出旅行的经历,他笑着说:“这个可以有,但一定作为你一次小小的努力后的奖励。”儿子说:“那今年暑假?” 我以为他当时会答应,结果,他摇了摇头。“那,如果我能考上重点大学,是不是可以实现这个奖励?”他又想了想,觉得儿子成绩并不是太好,小脑瓜也不是特别的聪明,说:“可以高考后去,考重点并不重要,但只要你以后做事再专注点就可以。”虽然以后都很少提起这个愿望,但是儿子却在做事和学习上一直用专注来自我要求,做事效率也有所提高。三年后高考结束,儿子如愿以偿去旅行。虽然孩子并没有因为成绩突出考上重点大学,可是却一直在期待中积极努力,为自己跳一跳就摘到果子内心升起一种成长的兴奋和欣喜。</p> <p class="ql-block">  作为老师,我们更要认清教育的本质,对教育的内卷保持清晰的头脑,站在国际视野、时代的视角去看待教育,从剧场效应中努力走出来,破解鸡娃的焦虑,牛娃的恐吓,帮助更多的家庭从焦虑的快车道上减速,以平常心与孩子相处,坦然面对孩子的错误与平凡,知足而上进,温柔且坚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