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川下的历史

赵采平

<h3>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h3> <h3> 国庆节我们去了敕勒川博物馆,将到土右时,雾蒙蒙的天空中赫然勾勒出青山的影子,延绵不绝,略无阙处,许是阴山,让人眼前一亮。虽没有隐天蔽日,但也称得上天下独绝。</h3> <h3>  快到了!快到了!博物馆那高大的墙体已映入眼帘!我亟待着进去,心已在砰然乱跳,脑海里想象着馆内的场景,那该是怎样一副时光的画卷啊!</h3> <h3> 进入馆中,“ 敕勒川博物馆”几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刻在一面大理石上,让人感到庄严与肃穆。到了二楼,几个展厅依次呈现在人们眼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时间的流逝,科技的进步,每个年代,人们吃穿住行的方式都不同,从简陋的土炕到精致的软床,从朴素的单车到快捷的摩托,每一件物品都勾起人们的回忆:“啊!这个我小时候还见过。”洋溢在整个大厅中,也不禁感慨科技发展真快,当时人民生活太艰苦。</h3> <h3> 再上一层楼,60米长的敕勒川图卷,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卷中以千里阴山为背景,以优美灵动的自然风景为主调,卷中透露着草原茶道的历史内涵和民族和睦的现实情怀。不禁佩服这五位画家,将阴山描绘得栩栩如生,望着画卷,想到了《答谢中书书》中的一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细看山峰,上面点缀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树,瀑布一泻千里,河流滚滚,真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h3> <h3>再往里走,不必说精致喜庆的剪纸,被黄色向日葵覆盖的葵花地,在麦场上辛苦打麦的农民;也不必说正在制作家具的木匠,地毯防中织地毯的小姑娘,当铺里精打细算的老板……单是展厅里一家三口过年做花馍的场景,就唤醒了无数人童年的记忆,油然而生的暖意包围了每个人的心。整个展厅都是民俗风,展示了近代人民丰富多彩的行业,简单质朴,与历史交融,让我们身临其境,流连忘返。</h3> <h3>拐一个弯,便到了80年代儿童的天地,墙上贴满了游戏的图画,展台上摆满了当时的玩具:扇片片、爬老虎、滚铁环……在场大人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令他们印象最深的便是斗鸡,两人各自抱着一条腿,气势汹汹的朝对方撞去,像雄赳赳的公鸡,怪不得叫斗鸡呢。</h3> <h3>  还有好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展厅,如二人台展厅,各种中国近代化的衣服,生活用品,器械……不由自主的感叹时代的丰富,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彩。</h3> <h3>参观完,内心感慨万千,将现代与近代作镜子,我们如今繁荣安适的生活,都是先辈们所创造,也是祖国和党劳动的结晶,感谢祖国,感谢党,我们将不忘奋斗史,继续向前,最后祝祖国72周年生日快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