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里的秋韵

杨枝净水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已过白露,秋意渐浓。尽管刘禹锡曾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但秋天在词人眼里,还是有着太多的愁绪与情思。 </p> <p class="ql-block">  温庭筠细数着“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秋雨,辗转无眠,韦庄在前蜀想着他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江南,知道终也还是回不去了,“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而李煜则“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秋月是清冷的,是让思乡的愁绪肆意汪洋的。于李煜而言,秋月也是他在这世间看到的最后的清冷,他的愁肠百转,只能化作这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芙蓉金菊斗馨香”的秋天,是晏殊眼里“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是“流水淡,碧天长。”也是“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的情丝无限。</p> <p class="ql-block">  秋叶是秋天的信使,也是欧阳修的“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的惆怅。秋虫在柳永眼里是凄切的寒蝉,望着“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知道这样的分别,是“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秋水在柳永眼里也是寂寥的,“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远离故乡经年,他“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唯有惆怅自言。“怎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秋天是苏轼“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的高远和明净。尽管一生坎坷,但东坡先生的秋依然可以阳光明媚。“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p> <p class="ql-block">  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在晏几道看来是“红叶黄花秋意晚”,是“诗成自写红叶,和恨寄东流”,是贺铸的“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秋叶是秦观眼里的“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是周邦彦的“秋气绕城围,暮角寒鸦未掩门”。是“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是“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p> <p class="ql-block"> 宋词里的秋有太多的悲切与凄凉,悲秋之情让词人们借着秋夜秋风,秋雨秋虫抒发出一腔愁绪,满腹凄苦。两宋加起来有319年,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就152年。而人生这愁苦,与国破山河不在的亡国之恨相比,后者更加悲怆而凄惨。秋在南宋词人的眼里更加凄苦悲伤,是李清照秋夜里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看着“满地黄花堆积”,听着“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辛弃疾看到“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终还是“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苍凉悲怆。至死不忘收复疆土的陆游,他的秋是“空江秋月明”。秋天是吴文英“秋与云平”的天高地阔,是张炎“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的肃杀寂寥,是姜夔的“草枯霜鹘落晴空”,更是姜捷的“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p> <p class="ql-block"> 那些写下悲秋伤感之情的词人们,无论有着怎样的人生,都早已作古。而那些富有魅力的文字却一直都在,他们陪着我们,苦与乐,悲与喜,均成为所有中国人的文化基因的一部分,这些美好的文字,在今后的岁月里,也还会陪着我们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p> <p class="ql-block"> 后记:</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多雨的“十一”假期里,闷在家里闲着无聊,就翻读唐诗宋词,心血来潮便想粗略的整理一小部分有关宋词里描写秋的优美句子,若有喜欢的师友们,雅赏之后,多多指教!</p> <p class="ql-block"> 《饮酒(其五)》</p><p class="ql-block"> 魏晋 陶渊明</p><p class="ql-block">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p><p class="ql-block">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p><p class="ql-block">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p><p class="ql-block">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p><p class="ql-block">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p>